療養院的中醫守護 關山慈濟醫院中醫科療養院特別門診

文、攝影/陳慧芳

「這裡就像一個家,大家到小客廳一起治療,我覺得這種感覺很棒;雖然阿公阿嬤不會表達,但表情都不一樣了!」二○二三年七月,關山慈濟醫院中醫科團隊帶著一卡皮箱走進聖十字架療養院,中醫師來到病床、輪椅旁邊,透過望聞問切,了解院民的身體狀況和健康需求。療養院王鳳仙主任感動說道:「我是真的很感謝有慈濟這樣的好厝邊!阿公阿嬤在熟悉的環境下看病,身邊還有照顧他們的護理師陪同講述病情,讓醫師在診斷治療上更準確,這種設身處地為老人著想的看診模式,加上來看診的劉育婷醫師和護理師都很親切,醫病的互動就像一家人,那種情感會帶來不一樣的療效。」

二○二三年七月,關山慈濟醫院中醫科團隊在聖十字架療養院開始兩週一次的特別門診。

腸阻塞氣難消
中醫輔助成功「解圍」

先天性腦性麻痺的高爺爺,有巨腸症和腸阻塞病史,導致氣體難排出體內、解便困難,平均二至三天就必須使用一次塞劑,即便每天服用的瀉藥、消脹氣和軟便藥物已經多達三十一顆,也無法改善腹脹問題,直至關山慈院中醫團隊介入輔助治療,才解決他多年的困擾。

「他以前的肚子就是跟彌勒佛一樣,腹圍介於一○二到一○四公分,我們為了幫他消肚子,曾經用鋼管把氣導出來,但腸胃科醫師擔心腸子被戳破,不建議我們再這麼做,後來我們改成每天早晚都幫他精油按摩,因護理人力缺乏,只持續半年左右,不過那個時候如果腹圍可以減少三公分,我們就非常高興了。現在他的腹圍是八十六公分,肚子消下去,呼吸也跟著順暢了,原本每天要吃的十二顆軟便西藥也已經暫停。」在療養院服務超過五年的周麗玲護理師說,起初聽到中醫要來看診,心裡多少會擔心工作量無法負荷,但看到高爺爺的腹脹消失,肚圍縮小,同事們都覺得辛苦是值得的,甚至因為見證中醫的療效,大家還說要相約掛號,試試能不能擺脫「大腹婆」稱號。

十二月十八日下午,聖十字架療養院中醫特別門診進入年度尾聲。護理人員看到被推來看診的高爺爺在打盹,悄悄在他耳邊喊:「邱美花⋯⋯」原本閉著眼睛的高爺爺突然眼睛一亮,露出笑容。原來,「美花」是高爺爺很喜歡的照顧服務員,他只要聽到「美花」的名字就會心花怒放,因此護理人員經常喊這個名字逗他開心,也讓看診的氣氛變得溫馨和樂。

長期嚴重腹脹的高爺爺,在關山慈院中醫團隊輔助治療下,成功解決多年的困擾。

改善手足無力
中風阿嬤針灸跑第一

「說到針灸,我就跑第一。」提到針灸療效,七十九歲的春妹阿嬤很有感。阿嬤中風二十年,在二○○○年就住進療養院,常因為泌尿道感染反覆住院,近期有失智徵兆,自訴患側手足無力感加重,讓她變得更不想動,食不下嚥,直到看完中醫心情才好轉。「我欸腳(臺語,我的腳)才針灸一次,就有感覺變輕了!」阿嬤神情自在,一邊說著中醫的神奇之處,一邊用右手將感覺變輕的左腿抬起呈現二郎腿。胃口漸佳的阿嬤患泌尿道感染的頻率下降,目前體重四十三點四公斤,她的目標是恢復到五開頭的理想體重,劉醫師也鼓勵她一起繼續努力。

春妹阿嬤對增重計畫信心滿滿,大概是因為八十歲的林伯伯接受中醫治療後成功增重。林伯伯下顎習慣性脫臼,時常反覆呼吸道感染、吸入性肺炎,雖然可由口進食,但因容易嗆到故無法移除鼻胃管。伯伯不良於行已久,兩年前又因跌倒髖關節受傷導致行動更不方便,且因疼痛影響活動意願,身體逐漸衰弱。七月二十四日初次看診,療養院護理師轉述病史,並透露阿公的消化正常(反抽無任何內容物),但吸收不好,體重一直掉,推測身高一百六十五公分的他,體重最低僅有三十六點二公斤。經一個月的治療,照服員回饋體重平穩未繼續變輕,且以往只要床邊移位,伯伯就會因為疼痛不斷發出哀叫聲,治療後關節疼痛聲減緩。此外,凹陷的臉頰也漸漸長肉,十一月量測體重時,已經有四十一點四公斤。

春妹阿嬤分享自己接受針灸治療後明顯感覺到療效。

余修女感恩中醫改善自己夜間頻尿的困擾,將持續接受中醫治療。

失智症修女 中醫伴進步

臺東縣天主教聖十字架慈愛修女會的余修女,八十三歲,失智易忘,身體機能衰退,伴隨手腳麻、暈眩、無方向感和視力模糊等症狀,今年八月轉至關山聖十字架療養院由專業協助照護,同時安排關山慈院中醫介入治療。

周麗玲護理師說, 余修女剛住進療養院時血壓偏高,巴氏量表評估是「五十五分嚴重依賴」,雖然能行走但容易跌倒,剛來不久時,就因自行上樓發生跌倒事件,造成後腦二點五公分的撕裂傷,是高風險跌倒的照護個案。現已固定服用降血壓藥,巴氏量表也進步到八十五分中度依賴,除了能夠分擔餵食住民及摺衣物的工作,晚上還會巡病房幫其他住民蓋棉被,前來訪視的親友也覺得修女在應對上進步很多。只是,余修女很不能適應這樣的自己,不解身體出什麼毛病會導致快速退化。修女說,中醫改善自己夜間頻尿的困擾,但手腳麻的情況仍會發生,會持續接受中醫治療。

劉育婷醫師希望住民症狀好轉後就少吃一些藥,對藥物劑量「斤斤計較」,用心為住民的健康把關。

關山慈院西醫長年守護
中醫師得以對症

劉育婷醫師看到療養院住民的身體不適能夠得到緩解,除了開心也為自己鬆了一口氣。因為有資深護理經驗的王鳳仙主任,起初對中醫理論是持保留態度,劉醫師愁著要怎麼讓大家了解中醫,甚至會擔心院民的身體狀況對中醫接受度差。幸好,聖十字架療養院是關山慈院西醫長年照護的對象,讓她可以在開診前花時間多了解病人,進而對症下藥,包含查詢每個院民的用藥紀錄和頻繁轉送醫院的原因,甚至醫療系統記載的病史是否與用藥情形相符等等。劉醫師笑稱自己記性差,所以筆記都會做得很仔細,看診前準備的資料已經不是小抄,而是大抄了。

劉育婷醫師本身有藥學系的資歷,對於開立藥單的自我要求也很高,例如零點二五克與零點二克的中藥對她來說差別就很大,劉醫師希望可以精確照顧每一位病人,如果症狀好轉就少吃一些藥,但也因為對藥物劑量太「斤斤計較」,因此經常在劑量的拿捏上花費不少時間,登打病歷的工作大部分都是要回到院內診間才能詳細補齊。「我後來知道不能加班太晚,因為鎮上很多店家很早就關了,太晚回去會沒晚餐可以吃。」咕嚕咕嚕叫的肚子,成了提醒劉醫師該下班休息的鬧鐘。

從疑惑轉為期待,王鳳仙主任觀察到很多住民治療成效都不錯,且有中醫持續性的照護,讓照顧端的品質也跟著提升。但劉醫師不敢鬆懈,現在仍然會擔心院民有突發狀況,下班後還是會思考有沒有對院民更好的處置,例如讓他們吃藥可以吃得更平順,症狀能穩定下來,那看診就不必挨這麼多針了。劉醫師認為,適時的給自己一點壓力,才能夠鞭策自己繼續努力!

劉育婷醫師指出,病人的治療成效和病人的作息、飲食及心情相輔相成,因此很謝謝療養院的配合及對院民的用心照顧,如果患者或照顧者不理會醫師的衛教,配合度不高,或是不信任醫師,中醫的療效會大打折扣。

自二○二四年開始,關山慈院中醫在聖十字架療養院的特別門診,將會從原本的兩週一診次,調整為每週看診;最高的醫療品質是無私的愛,關山慈院以西醫加上中醫的整合治療,照護療養院住民,減緩衰退及疾病進程,提高生活的舒適度,改善生活品質。

二○二四年開始,關山慈院中醫團隊在聖十字架療養院的特別門診加碼為每週一次,守護住民健康。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