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島臺灣與創新創業《人醫心傳》251期

黃欽勇社長 電子時報(DIGITIMES)暨竹科廣播董事長

文/林芷儀 攝影/楊凱誠

年會首日九月十五日上午的第四堂課邀請《電子時報DIGITIMES》暨竹科廣播董事長黃欽勇,演講「矽島、春秋逸趣橫生的創新與創業」。

黃欽勇社長首先感恩靜思書軒營運長蔡青兒師姊的邀請,他毫不猶豫就答應,因為他在二十五年前曾參加過慈濟靜思營,當時營隊有兩位老師令他印象深刻,其中一位是杜俊元師兄,「我還記得他在講臺上、趴在地上,跟大家行了個大禮,他說了一句話我今天還記得,『自反而縮。把自己縮到最小,這個世界最大。』另外一位老師今天也在現場,就是簡守信院長。」

接著進入課程主題,黃欽勇社長為學員簡介矽島臺灣的電子產業發展,「今年是臺灣半導體業發展的五十周年。」回顧臺灣半導體產業的開創,一九七○年代,時任經濟部長的孫運璿與「臺灣半導體之父」潘文淵攜手推行積體電路工業發展計畫,和美國無線電公司(RCA)建立夥伴關係,當時政府出資派多位優秀的工程師赴美受訓,將學習到的技術移轉回臺,並在高雄建立起第一座晶圓示範工廠,奠定臺灣電子產業的扎實基礎,更帶動臺灣的經濟起飛。

「所有的科技都不可靠,唯一可靠的是學習新科技的能力。」黃社長提到,臺灣能夠成功,是因為不管什麼產品我們都會做。從2000 年以後,世界大概經過四個階段的演化。第一個階段網際網路時代「.COM」,此時諾基亞(Nokia)、思科系統(CISCO)等企業火紅。第二個階段「Mobile」行動通訊時代是蘋果、三星、紅色供應鏈大賺。第三個階段大數據時代「big data」,是web service 公司,如:Google、微軟等公司賺錢。第四個階段AIot(人工智慧物聯網)時代,則是NVIDIA(輝達)、Tesla(特斯拉)等企業蓬勃發展。因應時代需求,AI 的加速器今年大約是二點五倍的成長,而AI 的伺服器有百分之八十是臺灣的公司在製作,AI 的晶片則是台積電在製作,因此,黃欽勇社長不斷思索,臺灣在全球的角色跟定位。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先生曾說AI 正在吃掉軟體,而軟體會吃掉硬體,黃社長反向思考,「硬體能不能吃掉AI ?別人做不出來就贏了,做不出來又沒有其他可以替代的供應商,我們贏得更多。」

另外,黃欽勇社長也為學員分享電子時報(DIGITIMES)的創業過程。「做生意的重要觀念是定義、定位跟定價。」他的企業不跟別人競爭,而是透過差異化創造價值,「我們其實是假裝成報社的專業諮詢服務公司。」目前《電子時報》的員工大約兩百五十人,其中包括四十幾位研究員和三十幾位記者,而《電子時報》不僅有紙本出刊,更是臺灣唯一的產業報,以B2B(Business-to-Business)的方式流通,除了作為新聞媒體,還提供產業研究資料庫、公關行銷、研討會活動、以及企業專業顧問等多元服務。他感恩前一位課程分享者――宏碁集團創辦人暨榮譽董事長施振榮,施董事長不但是電子時報最大的股東,更在黃社長創業前期鼓勵他的想法,對社會很有貢獻。後來電子時報也陸續獲得多位臺灣各產業領袖的支持與資金贊助。

最後,黃欽勇社長表示,電子業跟醫療都是臺灣最好的產業,但專業互通卻很少。「賺錢要把錢用在對的地方,有能力去做進一步的投資,創造臺灣最好的價值,這是我的夢想。我們有沒有可能用我們背後的資料庫協助其他專業,像是針對醫療社群或年輕社群,為不同族群的人創造價值。」黃社長笑說,蔡青兒師姊曾詢問他是否能與慈濟人文志業合作,「當然!我們可以討論!但是我們也知道其實科技的東西很無聊,大愛臺的東西比較有趣,還是繼續看大愛的節目比較好。」

(二○二四國際慈濟人醫會年會九月十五日課程)

AI創新與國際趨勢 綠色經濟起飛《人醫心傳》251期

童子賢 臺灣工研院院士

文/林芷儀

臺灣工研院院士暨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華碩集團共同創辦人童子賢先生,為全球人醫菩薩分享AI 創新發展及國際局勢。

童子賢院士先向現場和線上的全球慈濟人打招呼,呼應今年人醫年會的主題,童院士說:「AI 就像二十幾年前的網際網路一樣,帶給我們很大的數位創新跟新視野,也包含產品跟企業創業的新機會。」

AI 在二○一六年三月第一次引起世界注意,當時Alpha go(人工智慧圍棋軟體)擊敗了世界排名第三的韓國棋士李世乭,大家驚訝發現電腦也會下圍棋!童院士解釋,其實驅動AI 進步的力量是「大數據、演算法、強大的算力」。當AI 進行複雜演算法及大量資訊運算時,背後的電腦必須非常強大,這必須歸功於精密晶片的進步,臺灣尤其是台積電,在晶片製造上有很重要的貢獻。

二○二二年Open AI 推出ChatGPT,整個AI 風潮突然大爆發,因為以往的AI 只有工程師或設計師可以使用及讀懂,現在AI 的能力卻下放給每一個手機、筆電、桌機,未來十年可能連家裡的冷氣遙控器到洗衣機、冰箱等家電,AI 會無所不在。

童院士舉另一例說明,二○二三年七月《Nature(自然)》雜誌刊登了一篇Google 所發表的論文,是使用生成式AI 軟體去產生的醫學報告,當使用者拋給AI 各式各樣的醫療問題後,它很快寫出一篇論文,而這篇論文經過專業醫師和醫療機構評鑑準確性達到百分之九十二點六,相當於成熟醫師的水準。童子賢院士說:「如果持續把各種醫學資訊、實際醫療案例拋給它,不知道會成熟到什麼樣的程度,這就是AI 可以期待的地方。」未來可能也可以期待AI 跟達文西機械手臂合作,或是透過AI 與智慧機械及人工外骨骼的製作,幫助癱瘓或脊髓損傷病人重新站起來,開發愈來愈進步的智慧醫療。

接著,童院士分享多個產業的產值及發展,然而現今最應重視的是淨零排碳的新產業。童院士說:「我曾經非常想要種樹救地球、救臺灣。」根據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莊振義副教授統計,每公頃森林吸收碳估計為九點七公噸,因此需要六個臺灣大小的森林才能平衡臺灣的排碳量,所以種樹減碳是不切實際的。真正防止地球暖化,需要引導促成綠色經濟崛起,綠色生產、綠色消費都是未來的產業重點。童院士舉例,特斯拉(Tesla)今年九月的市值已達七千兩百億美元,遠超越其他老牌汽車公司;因應電動車的崛起,歐盟各國家地區也要求會員國在二○二五年前將主要幹道每六十公里安裝一處充電裝置,以供應電動車使用,美國各州和地區也開始訂定禁售燃油車的時間,如美國加州訂為二○三五年禁售燃油車。

如今,全球各個國家地區皆積極著手推動新能源(核融合、太陽能、風力),重點就是希望可以解決排碳與暖化的問題,童子賢院士說:「我的結論就是防止地球暖化,追求世界和平。世界加油!」

(二○二四國際慈濟人醫會年會九月十六日課程)

施振榮:我的王道人生《人醫心傳》251期

施振榮 宏碁集團創辦人暨榮譽董事長

文/楊金燕

世界快速變遷,AI 人工智慧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行為,甚至文化,從組織到個人該如何自處、創新、活出價值?宏碁集團創辦人暨榮譽董事長施振榮(Stan Shih),以「王道」為題,分享他的王道人生。

施振榮先生一上臺便開朗招呼:「Stan 哥跟大家問好,今天要跟大家分享我的王道人生,也是愛的人生!」

被譽為臺灣科技創業教父的施先生,三歲喪父,儘管孤兒寡母,母親卻給他很深很深的愛,「小時候,媽媽就跟我說,要做一個有用的人。」這句話影響他的一生。

組織經營的核心信念:創造價值、利益平衡、永續經營

二○一二年,為了訓練全球華人的領導能力,施振榮先生首度提出王道思維。然而,他早在創業時期、甚至大學時代便力行「王道」。「王道」不是指帝王之道,而是大大小小組織的領導之道,最基本的核心信念是「創造價值、利益平衡、永續經營」。

施振榮認為「有用」就是要創造價值。他闡釋,價值有六個面向,包括有形、無形、直接、間接、現在、未來。一般來說,我們對「有形、直接、現在」等顯性價值較有感;但面對「無形、間接、未來」的隱性價值,則不易感受且容易忽略。

但是,往往對「未來」很重要的價值,譬如人才訓練、研究發展、品牌形象的塑造等,在眼前的帳面是負數的,但這些投資卻很重要,所以六個價值必須要用「總帳論」來看待。就好像現在談的「碳稅」,過去企業常把成本外部化,不願投資,但隱性價值在未來會是很大的負債,所以要掌握隱性與顯性間互相影響的因素,建立有效的轉換機制,來達到「總價值」的發展與平衡。

他也強調,價值是共創的,有誘因大家才會一起合作,所以也要考慮所有共創價值的利害相關人的利益平衡,才能達到永續經營的目的。這其中的利害相關人,如果以企業來說,有投資人、員工、經營者、供應商、經銷商,還有兩個更重要的利害相關者——他們不講話、也不參加股東大會,就是「環境」與「社會」,但是一旦它們有反應,大家就會很辛苦了。

這就是今天大家常談的ESG--環境保護Environmental、社會責任Social、公司治理Governance。如果有王道思維,ESG 便會在心裡生根。西方的資本主義強調投資人利益最大化、利害關係人最佳化,到如今談ESG,就是為了永續,然而西方是由外而內去形成的,王道思維卻是讓我們由內而外,去追求永續的目標,也是真正文明的模式,所以「霸道可以贏一時,王道卻能爭千秋」。

利他是最好的利己

中學時期數學很好的施振榮,第一志願原是臺大物理系,但聯考那年落馬,念了成大數學系。隔年重考,他依然沒上第一志願,反而考上了交大電子工程系。他在交大便展現了領導風範,他創立攝影社,同時也是桌球隊、排球隊的隊長。

「當時在大學要做社長、隊長,是要能夠服務同學的,讓大家有快樂的學習環境。領導不是用『管』的,是大家有共同的目標,為達成使命一起來努力。」施振榮笑談,從中學到大學,同學們紛紛選擇讀醫科、出國留學,「但跟隨不是我的風格,也因為如此,我能有機會改變臺灣高科技產業。」

施振榮第一份工作是在竹北的寰宇電子,那是臺灣第一家有研究發展的公司,開發了臺灣第一部電算機。這分創研精神也讓施振榮後來創辦宏碁,開發出臺灣的電腦。當時海外發現臺灣有電腦設計能力,且品質好、價格公道,便開始找宏碁代工,「我們先做品牌,才開始接海外代工,因為一開始根本沒有代工的機會。」

一九八四年,施振榮前往美國矽谷考察,返臺後成立臺灣第一家創投公司宏大創投。當時宏碁在矽谷投資,派了六位工程師前往,設置三十二位元的工作站,比IBM 更早推出三十二位元電腦。雖然投資的成效不如預期,甚至泡湯了,但也更清楚科技產業的整體局勢,爾後提出中央廚房概念,台積電專業經營代工的模式也應運而生,因而創造出隱性、間接、未來的價值。

這些年來,施振榮寫下四十篇文章談王道。他認為王道在東方文化下,是「共榮共存」,而不是「贏則通吃」。他更提出,「利他是最好的利己,王道文化就是利他文化。」

以行動善盡個人社會責任

施振榮說,他四十餘歲時便決定,退休後宏碁傳賢不傳子。六十歲那年,他真的從宏碁退休了,但並沒有從社會退休。

他繼續做PSR(以行動善盡個人社會責任),還成立「智榮基金會」,盼以智慧融通,作為培育華人的基金會,也讓社會能共榮。他笑說:「我已經養成習慣了,早上起床時,如果沒有發現『有困難可以挑戰』,我就有點不太想醒來,起床就是要挑戰困難。」十足的創業家精神依然在他的DNA 裡。

如今全球面對極端氣候的挑戰,他認為「淨零碳排,人人有責」,他也針對大趨勢推動了幾項計畫,每項都是十年以上的計畫。譬如,庫得電動物流車,在辦公室就可以充電;推動「智帆風能」,發展兩百到八百米之間的高空風能發電,從德國引進,盼日後緯創公司能商品化且量產。Porrima(寶利馬)零碳排船,從二○一一年就開始做實驗,這艘船第一次環遊世界是用太陽能,第二次結合電池,再加上氫能、風能,繼續航行。

最近,施振榮還推動「科文雙融」計畫,在臺北101 大樓五樓,設置了一間沉浸室,透過臺灣的科技、視覺藝術、表演藝術結合,開發藝術感官新體驗。他的新願景是「TaiwanCATs(Culture Art Technology)」。一位科技人,為什麼會跟CATs(文化科技藝術)有關?因為施振榮是臺灣有史以來,第一位非藝文界的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所以對藝文界,我也有責任,希望能結合科技,找出一條可以永續發展的模式。」

科技島的健康醫療

一九八九年,施振榮便開始談「科技島、世界公民」,便是從王道的理念出發;二○一六年,他倡議創新矽島及「東方矽文明」的發祥地在臺灣。他認為東方矽文明的重中之重,是健康醫療,也就是國際慈濟人醫會在世界各地的慈悲醫療行動。

「如今矽谷已經沒有矽了,現在的矽都在臺灣。如何利用這個科技的基礎,創造更多的文明,是很重要的。」施振榮希望讓醫師睡覺時,也能夠對人類有所貢獻。透過電子醫材、AI、授權,便有機會達成這個夢想,來服務更多人,而這也是新的商業模式,「臺灣未來的發展不是靠製造,是靠很多IP、Know How 來服務全世界,也就能從小眾走向大眾。」

施振榮說,他喜歡無中生有,創業就是無中生有。他創辦宏碁時,自許是微處理器的園丁,盼以微處理機帶動再一次的工業革命。後來,施振榮與團隊引進國外技術,訓練了三千多個主管級的工程師,讓他們了解微處理器的技術。「整個臺灣科技產業因為有這些資深人才學習新的技術,歷經將近五十年,臺灣成為全球注目的IC、晶片、資通訊、電腦等相對領先的供應商。」

走向精神文明

施振榮認為,科技對人類的物質文明已經做出具體貢獻,接下來就是精神文明,包括健康醫療,臺灣擁有很強的能量;再者就是CATs——文化、藝術、科技整合創新文明。「過去我們羨慕西方文明,未來我們應該要讓西方也能羨慕我們,這是我們的使命。」

「我喜歡作夢,看未來二、三十年以後,而要無中生有,願景很重要,但也要有方法,就像下圍棋,第一,氣要長;第二,要有『做活』的技巧,要活下去,才能找到機會,創造價值。」施振榮從創辦宏碁至今,集團已有三十餘家上市公司。

施先生說自己有「讀心術」,這個社會想要什麼?年輕人想要什麼?他總是設法理解,努力去做。「今天,我身體心理還很健康、還很年輕,離前臺大校長楊泮池提的『八十五歲才算老人』,我還差五歲,所以還可以打拚啦!」

「人生活著的意義,就是要對社會有用。我雖然已經有用了,但我希望能夠『更有用』!我還是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多了解這個世界。」

(二○二四國際慈濟人醫會年會九月十五日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