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醫療之愛 台北慈濟醫院《人醫心傳》251期

文/張翠娥、黃秋惠

二○二四年國際慈濟人醫會年會九月十六日第二天下午課程再度聚焦於「人醫之愛」,由台北慈濟醫院院長趙有誠帶領徐榮源、張恒嘉、楊緒棣、鄭敬楓四位副院長,分享台北慈濟醫院以「愛」為藥引的醫病互動。

趙有誠院長引言致詞,「台北慈濟醫院與慈濟其他醫院一樣,都在努力關懷每一位病人與需要幫助的苦難眾生。」

悲智雙運 拔苦復說法

「二○一九年我們台北慈濟醫院舉辦新人營,會去幫忙苦難人清掃他們的家園。」徐榮源副院長分享當年帶著二、三十位新人,跟著志工去幫一個家庭打掃,事隔五年到現在的變化。

當時二十多歲的豪傑是家中大兒子,母親有身心障礙,比他小十九歲的弟弟也是多重身心障礙者,豪傑本來都跟著爸爸去做小工賺一點錢來維持家計,但爸爸半年前往生,整個家沒有了依靠,租的房子變得非常髒亂。徐副院長說:「他們家住六樓,浴室、廚房都有很重的汗垢,有蟑螂,我們就把他家清理乾淨,然後用接龍的方式把很多用不到的東西清除,兩三個小時後,同仁一起的努力把牆壁都擦得亮晶晶的,同仁也很有成就感。而豪傑也在志工師兄師姊的陪伴下,找到工作,走入慈濟,從手心向上變成手心向下,做利益人群的事。然後去年台北慈院接受醫學中心評鑑前的大掃除,很多人來幫忙,豪傑也是其中之一,徐副院長開心的說:「他也是可以對我們做回饋了!」

徐榮源副院長說,慈濟人的使命,就是在黑暗的角落點一盞燈,在最淒寒的路上生一堆火,為人間拭去悲苦的淚水,替眾生披上溫暖的外衣。最後他以《無量義經:終曲》最感動自己的話與學員共勉--「慈悲是宇宙生生不息的祕密,心存善念就會有不同結局。」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張恒嘉副院長分享兩個案例故事,第一例是人醫會居家往診,到基隆瑞芳一位關懷戶家,這位女士長年膝蓋不舒服,但到她家要爬總共三百多階的階梯(相當十八到二十層樓高),張副院長一邊往上爬,爬到一半他心想,「原來她住在這麼高的地方啊!」但是她的膝蓋不好,不是應該趕快搬走,怎麼還住在這麼高的地方?

張副院長說:「要進一步了解病人的真實現況,就必須放下身段縮小自己,還要用恭敬的態度與他們互動,才能了解不想為人知的隱私。」原來病人的女兒因為毒品問題被關,平日她要照顧孫子,到了暑假才有時間就醫,加上家庭經濟負擔重,也無法及時接受治療。直到志工與人醫會團隊走入她的家裡,真誠互動後,她才開口傾訴真正的情況,義診團隊也才能找出應對與協助就醫的辦法。

第二個病人是一位獨自住在山上的八十歲出家師父,他的膝蓋疼痛,因為腿部的疾病而長期無法出門。張恒嘉副院長強烈建議要到台北慈濟醫院治療,他總是以距離太遠、就醫不方便、精舍沒人看管為理由,不願意前往接受治療。後來才從志工口中得知,獨居的出家師父私下跟隨行的師姊說,他沒有錢付開刀的自費費用。

佛陀所言:「八福田中,看病功德第一。」雖是如此,張恒嘉副院長深刻體會,醫療不僅僅是治療身體的病痛,更需要深入了解患者的心理與家庭背景。慈濟的理念在於尊重每一位需要幫助的人,讓他們感受到關懷與愛。

張恒嘉副院長說,法國精神分析大師拉康曾經指出,利他行為有時實際上也可能是一種攻擊行為。例如,若強迫某人來台北慈濟醫院看病,卻不尊重他或不了解他的經濟狀況,就可能造成更多的困擾。因此,必須先縮小自己的自我,注意他們的需求,這樣他們才會主動開口說出自己的難處。

在慈濟醫療服務多年,張恒嘉體會到,必須親自走入第一線,面對面理解病人現實的困境,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智慧方案。慈濟醫療以感恩、尊重與愛去接觸人群,並以毅力和愛心持之以恆,張恒嘉說,回想當初,正是因為受慈濟感動才決定來到慈濟醫院工作,現在,真如當初所想,用愛付出,收穫滿滿。

難行能行護愛心
簡圖說明解煩憂

「無創救腎:輸尿管息肉」是楊緒棣副院長分享的主題,一位八歲小男孩的無創治療案例。身為外科醫師,更強調無創手術的重要性。他提到,兒童腎水腫其實一個很常見的病,大概一百個就會有一個小朋友有這樣的問題,他在住院醫師時期就學會此類型手術,後來發現大部分的兒童腎水腫超過百分之八十機率會自然好轉,因此如何用檢驗來分辨真正需要開刀治療的小患者,是最近醫學研發的重點。

小男孩家住高雄市美濃區,因左側腰痛和嘔吐被送往當地醫院,後來轉診到台北慈濟醫院。經電腦斷層掃描確認了病情。他的腎臟出現嚴重水腫,而且有小小息肉的存在。當看到檢查報告後,楊緒棣副院長一面思考治療方法,一面將小男孩腫得很厲害的輸尿管畫出圖示,用箭頭標註另一病灶的位置,把圖再放大範圍仔細看,找出病源處有一個小小的息肉。

楊緒棣副院長計畫進行微創手術療法,將自己手繪的圖示給家屬與小男孩看,並詳細說明病情與治療計畫、手術的風險和成功率。利用雷射手術可以減少傳統開刀帶來的風險,並提高病人的復原速度。這體現了醫病共享決策的重要性,讓家屬能夠參與選擇治療方案。

手術的過程中,楊緒棣副院長謹慎地以雷射手術切除息肉,並確保不造成輸尿管狹窄。術後,透過影像學檢查,男孩的腎水腫逐漸改善,最終確認完全消失。

回憶起男孩在複診時的笑容,楊緒棣副院長感到欣喜。他提到,兒童輸尿管息肉是相對少見的案例,無創治療的成功實踐能帶來新的希望。他認為每個孩子都應該得到最好的醫療照護,而這分關心和愛是醫療工作的核心。

堅實兒科團隊  守護幼小生命

鄭敬楓副院長首先提到,隨著臺灣少子化的問題逐漸顯現,小兒科醫師的數量不斷減少,會嚴重影響未來急重症的兒童醫療服務。然而,在這樣的困境中,台北慈濟醫院仍然始終如一,堅持以病人為中心,致力於提供最優質的醫療服務。

接著,他分享一位兩個月大的小嬰兒因高燒和肺炎而住院的病例。在未確定病因前用抗生素治療,但從小嬰兒的X 光片看起來,肺部發炎仍非常厲害。兒科團隊花費了相當多的時間與精力,搭配各項深入的檢查與細菌培養,最終診斷結果顯示小嬰兒感染了罕見的細菌感染,這在這麼幼小的嬰兒中是極少數的病例。

鄭副院長詳細描述了團隊如何運用先進科技儀器進行診斷,並尋找合適的藥物進行治療。以及在後續的治療過程中,醫療團隊密切監測寶寶的狀況,並與家屬保持良好的溝通,讓家屬了解病情與治療進展。

整個醫療過程非常辛苦,包括醫護人員。小嬰兒的媽媽陪伴在病床邊讀故事給他聽。兒科團隊頒給這一位小小病人「成功克服困難獲得優秀寶寶」獎狀,鼓勵小嬰兒的媽媽。在兒科團隊的努力下,小嬰兒康復了,順利出院,並且體重也增加了兩公斤,小嬰兒的父母親感到非常欣慰。

此外,鄭敬楓副院長再分享一位三歲小女孩誤吞玩具的案例。剛開始小女孩不敢跟她媽媽講,因為怕被責罰,隔了兩天喉嚨痛吞不下食物,才趕緊到醫院就診。因食道鏡沒辦法拿出卡在喉嚨的異物,立刻會診胸腔科醫師用氣管鏡夾出異物,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小女孩成功地接受了手術。

鄭敬楓副院長很感恩在台北慈濟醫院有非常好的兒科團隊當後盾,從疫情前、經過疫情,一起打拚直到現在,並期待未來能持續追求醫療的卓越,服務更多需要幫助的患者。

台北慈濟醫院通過評鑑成為醫學中心,醫療專業與人文並具,落實趙有誠院長所說:「上人叮嚀我們不輕易放棄每一個珍貴的生命,用合和互協團隊的力量,想盡方法拯救生命或減輕症狀,給予最真誠的關懷。」

(二○二四國際慈濟人醫會年會九月十六日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