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 新北】陪伴老寶貝 愛的接力走更遠《人醫心傳》255期

2025.02.16
文/周綉珍、朱秀蓮、施金秀 攝影/林靜芳

北區人醫志工一百多人團隊二月十六日出隊平溪,透過義診暨往診服務關懷在地長輩鄉親。

二月十六日北區人醫志工一百多人團隊舉行農曆春節後的第一次平溪義診暨往診活動。除了在平溪活動中心的定點義診之外,也安排了包括十分成安宮、平溪老街、靜安路、菁桐老街等十條往診路線,展開居家關懷訪視。

台北慈院失智共照中心團隊也參與平溪義往診服務。在平溪觀音巖舉行的「心創力行 快樂動」活動,由李嘉富主任、個管師焦淑惠與平溪區衛生所共邀長者參與伸展暖身、舒筋活力、音樂律動、超慢跑、個案記憶認知評估及家屬座談等。會中透過飲食營養建議與運動教學,傳遞照顧長者健康的觀念。

台北慈院中醫師廖振凱、失智共照中心個管師蔡宜芳與吳芯倚,前往案家關懷,深入了解他們的身心狀況,並指導照顧者運用中醫養生觀念、穴位按摩及適當運動,以提升長輩的免疫力,推動在地養老、慢活的理念。

義工線由張治球中醫師、廖文櫻藥師、張迺蓉護理師與志工楊貴妹等人進行訪診關懷。來到鄭阿嬤家,張迺蓉護理師為她量血壓;廖文櫻藥師協助檢視藥袋,此行也細心的為她準備了眼藥水和痠痛貼布。張醫師端看之前的醫療紀錄後,進行問診和把脈,接著為阿嬤按摩肩膀舒緩,再依據她的睡眠及血壓變化,叮囑用藥及日常要注意的事項,「您還很健康,藥要按時吃唷!」最後,眾人為她唱起〈無量壽福〉,祝福她健康呷百二。

來探望許阿嬤時,廖藥師趕緊奉上上回忘了帶的藥布來給她,眼藥水當然也少不了。「這樣有歡喜嗎?」「有啦!藥布貼了,膝蓋比較不會痛。」其實眼藥水和藥布都是在永和自行開藥房的廖文櫻藥師發心與長者們結緣的。「沒給他們,還會『記仇』呢!」他笑說。換個角度想,表示長者們記憶力還很好,好事一樁。臨別前,阿嬤擔心陡峭的山路難行,叮嚀要「駛卡慢咧(臺語:開慢一點)!」真是讓人足甘心!

北區人醫會張治球醫師悉心為長者治療。

台北慈院廖振凱中醫師(右)、個管師蔡宜芳(左一)、吳芯倚(左二)與楊阿嬤話家常。攝影/江寶清

靜安路關懷線在中醫師徐維偵的帶領下,與九位志工乘著涼爽的微風,沿途拜訪長者,照顧健康。「建議您回診時與醫生討論一下,這兩種藥一起服用時,是否需要調整劑量。」徐維偵醫師輕聲細語地與長者家屬討論用藥狀況。她一邊細心解釋,一邊耐心地為九十多歲的阿嬤按摩,舉手投足充分展現專業與親和力。

積極參與海內外義診的徐醫師,深刻體會到許多偏鄉遠地在醫療資源的匱乏與迫切需求。「義診讓我有種被需要的感覺,幫助別人的同時,我自己也得到了療癒,並感受到自身的價值。」對她而言,不僅僅是行醫,更是出於純粹的助人之心,從中深刻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正能量交流,這種珍貴的體驗是無可取代的。

高齡八十歲的護理師蕭秀巧拄著雨傘,挽著徐維偵醫師的手臂,一步一拐地走在平溪街上,挨家挨戶敲門探訪長者。蕭護理師表示參加義診已經二十多年了,每個案家對她來說就像老朋友一樣。就算行動不便,但每兩個月一次的往診一定要來看他們,她才會安心。當醫師進行問診時,她仍然拿著筆記本,細心記錄醫囑與長輩身體狀況的變化,「我年紀愈來愈大了,容易忘記,摘記下來,下一次來訪前再複習,才知道還要提醒病家什麼。」

阿娥姊是中風患者,起初幾乎無法動彈。然而,在人醫志工團隊長期的關照下,經過兩年的努力,如今她已能拄著四腳助行器外出買早餐。蕭護理師鼓勵她:「有空可以去環保站做環保,一邊做復健,一邊交朋友,做環保沒煩惱!」阿娥姊說話仍有些吃力,蕭護理師耐心傾聽,兩人愉快交談著。蕭秀巧護理師的熱忱與付出,感染了周遭每個人。她用行動證明,只要願意踏出來,生命就會有所不同。她說:「轉念就是好命。人生難免會有煩心事,但我們要學會調整心態,讓自己走得更遠。」

阿月姊從小便代母職,承擔照顧與陪伴身心障礙的弟弟,至今走過將近七十年的歲月,一路無怨無悔。當年阿月姊結婚時,弟弟也隨她一同進入新的家庭。而成為人母後,她更是在照顧孩子與照顧弟弟之間不斷拉扯,就像蠟燭兩頭燒。因著慈濟人的伸援,以及各慈善單位的幫助,讓她獲得了精神上的寄託與支持,得以持續前行。阿月姊身上展現了愛與承擔的力量,而人醫志工們的關懷陪伴,正是愛的接力。

看著她燦爛的笑容與堅毅的神情,完全感受不到壓力的負擔,反而像是自在地享受人生的旅程。她由衷地說:「真的很感謝有你們這一群志工,讓我得到支持的力量。」然而,在她感謝志工的同時,志工們卻從她的身上汲取了更多源源不絕的敬佩與感動。

徐維偵中醫師(右)與蕭秀巧護理師(中)聯手為病人檢查身體。攝影/洪易辰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