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 新北】當彼此的神隊友 守護偏鄉長者《人醫心傳》257期

2025.04.13
文/林慧石、蔡淑蕙、邱語娟

四月十三日北區人醫志工團隊進行三芝石門往診服務,眼科郭鳳如醫師為阿嬤檢查眼睛。攝影/施傑閔

林金龍醫師(右)用心提攜後輩,教導青醫團志工如何與訪視個案互動、做檢查。攝影/陳美純

四月十三日北區人醫志工六十九人團隊出隊前往三芝石門,透過七條往診路線探視四十六位個案。

來探望六十三歲的阿盛伯時,同行參與往診的新生活社會福利發展促進會社工曾子津表示,阿盛伯有身心上的問題,居住的貨櫃屋就在馬路邊,他會朝馬路丟擲垃圾、雜物等,影響到周邊鄰居。再加上一旁的側牆也有快傾倒的現象,因而尋求慈濟共同協助關懷。淡水區慈濟志工洪秀梅等人與新生活社工初步進行訪視後,先找了具有木工專業的志工王木成利用社區鄰居提供的舊木料,在阿盛伯的住處外面做了圍欄,並裝設一道木門。簡易木圍欄看起來像個院子,有內有外,讓阿盛伯的貨櫃屋住處感覺更像一個「家」,也讓阿盛伯無法再向馬路丟擲雜物。

曾子津感恩表示:「幾個月下來,發現阿盛伯有非常顯著的正向轉變。一開始看到他時,他是不穿褲子的躺在地板上,事事需要人照顧,住處髒亂無序。現在的他可以將儀容整理得整齊乾淨,對外界的排斥感也減輕了許多。這些轉變光靠一個單位是做不到的,很感謝慈濟幫忙,大家共同協力成就、翻轉了個案,真的很讓人很開心。」

來探望阿春阿嬤母子。眼科郭鳳如醫師進行檢查後,向她的兒子阿訓說明,阿春阿嬤的眼部黃斑部病變,經過開刀治療已經得到最適當的處置,視力恢復有限,希望他要放寬心、不要自責,接受母親年紀大視力衰退是自然法則。經過郭醫師一番說解與安慰下,阿訓終於比較能夠釋懷。

中風獨居的阿能阿公,因為行動不便不太能外出而情緒低落。郭淑宜護理師於是鼓勵他只要他有努力做復健有進步,就會帶他愛喝的奶茶過來當作獎勵。此行郭護理師信守承諾,帶來六瓶奶茶「頒獎」,讓阿公露出開心的笑容。

林啟民醫師在探視個案前,總是先詳閱個案的病歷紀錄,以便給予精準的醫療建議及居家照護注意事項。林醫師在去年底發現罹癌,在體力可以負荷的範圍內,仍參與往診付出。林醫師說能和一群熱心的夥伴一起出來關懷偏鄉長者,雖然能做的有限,但看到大家都開心,他自己也很開心。

多次參與往診服務的亞東醫院骨科陳江山醫師與太太李佳蓮護理師,兩人都認為,走出醫院,看到更多需要幫助的人,所以很願意利用假日來探視這些個案,盡所能來給予幫助。

林金龍醫師用心提攜後輩,帶領就讀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五年級的青醫團志工林以娟學習如何與訪視個案互動。林以娟提到,透過往診訪視傳遞更多的是人文關懷,這些學習和經驗,都會是她將來行醫的養分。

人醫窗口林俊傑醫師表示,發揮專業的醫療人員和鄉里走透透的社區訪視志工,是彼此的最佳神隊友。

人醫志工團隊走入山海偏鄉,一起發出如小小螢火蟲般的微光,匯聚成耀眼的光芒,才能成就圓滿每一次的往診。期待下一次的螢火蟲微光再聚,照亮北海岸。

身有病痛的林啟民醫師(右一),帶著歡喜心隨隊服務,關心病家一如既往。攝影/陳文絲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