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3-04
文/Khusnul Khotimah、林道良、李秀美
攝影/陳俊賓
五月三日至四日慈濟印尼分會舉行第一百四十八次大型義診,在丹戎巴來小城上的登古曼蘇爾綜合醫院(RSUD dr. Tengku Mansyur) 提供白內障、翼狀胬肉、疝氣、兔唇及小腫瘤的手術醫療服務。印尼人醫結合雅加達、棉蘭及丹戎巴來當地的志工群,用心投入、共同成就義診。此次共為一百七十七位病人完成手術治療,幫助貧病村民改善健康。
小城丹戎巴來的醫療資源不足,以白內障病人來說,往往必須轉搭乘三至四小時的車程至棉蘭市的醫院才能得到手術治療。對於貧困的患者而言,光是交通費,就是一筆沉重負擔。
五十一歲的病人鄒福和(Cau Hok Ho) 是一名貨車司機,受白內障所苦,視力模糊,生活大受影響,也難以養家糊口。為了養育四個孩子,她的太太只能遠赴馬來西亞工作。
術後,人醫會護理師戴安娜(Diana) 為他拆下右眼的紗布時,鄒福和笑著回應:「現在能看見妳臉上的痣了⋯⋯哈哈哈!」頓時讓現場充滿溫馨笑聲。
「接下來要好好照顧自己唷,記得按時服藥和點眼藥水。」戴安娜護理師溫柔叮囑。他期待著視力的恢復,立志更加投入工作,希望能與妻子團聚,一起為孩子們的未來而努力。透過這場義診,慈濟不只為貧困病人拔除病苦,更為他們帶來希望與重新出發的勇氣。
完成白內障手術後,醫師告訴病人阿莫德(Ahmad Yusuf),只要遵循所有醫囑,一週後右眼視力將大幅改善。他感恩說:「感覺輕鬆多了,真的很舒坦。昨晚也睡得很好,沒有任何刺痛感。義診的服務非常令人滿意。」
過去靠販售甜煎餅維生的他,由於視力退化,經常找錯零錢導致虧損,不得不改由妻子與孩子代為經營,而他則在家中備料。不僅影響了生計,模糊的視線也讓阿莫德變得不願出門。「外出時總覺得不安,所以我只待在家裡。白天就幫忙備料,晚上妻子回來後我再幫忙洗所有攤車器具。」女兒曼達也說,因為出入需要人陪同、牽扶,父親不時流露出自卑和難過。得知慈濟義診消息,他立即報名,經過篩檢並且順利完成手術。如今,他已經迫不及待要恢復日常生活。他笑著說:「等視力恢復了,我希望能再次回到清真寺禮拜。」
義診上,印尼人醫黃美娟醫師對白內障與翼狀胬肉病人進行詳細說明,讓他們了解手術後照護的重要性。「一些長者常有排便困難,纖維攝取不足導致他們用力解便。其實用力的時候會產生腹部壓力,也會引發眼睛的肌肉收縮,使眼內壓升高,進而影響傷口恢復,可能導致手術失敗。」伊爾瑪醫師則表示,「希望讓病人了解可能會發生的不適症狀,如何去處理和照護,好好配合整個療程,邁向康復。」
負責小腫瘤手術的魯茲比赫醫師(Dr. Ruzbih Bahtiar, Sp.B., M.Biomed) 觀察指出,有些病人雖然症狀不嚴重,但因迫於貧困無法就醫,只能忍耐,直到有義診才來求醫。「投入義診讓我有機會接觸到更多人,造訪以前未曾到過的地方,也能幫助有需要的民眾。」
此次義診上使用了一間空房作為手術室,志工們和醫護人員在義診前一天,準備好所有醫療器材後,一起將這間空房改造。印尼人醫會薇妮護理師(Weni) 表示:「以往的義診,我們都在醫院的手術室進行,直接搬設備進去就可以。這次是一間空房,我們必須依照作業標準程序重新隔間、配置,因此需要更多的努力與時間。」面臨挑戰,大家懷著幫助苦難人的慈悲心,合和互協,化不可能為可能。
志工洪光添承擔機動組組長,用心解決現場各種技術問題,藉此機會向首次舉辦大型義診的丹戎巴來志工傳授許多寶貴的經驗。他很感恩當地志工樂意學習。「跟著我們的團隊一定能學到很多,不可能一天、兩天就學會,一定要多次參與義診。」七十三歲的他秉持堅持到底的精神無私付出,是大家學習的典範。
魯茲比赫醫師大力稱許慈濟志工團隊敬業又專業,能夠將一間從未使用過的空間打造成符合標準的手術室,設備齊全,甚至還有升級版的器材,讓醫護人員能安心並順利地完成手術。
參與服務的慈濟直民丁宜聯絡點負責人蔡偉權師兄表示,「這裡真的非常需要慈濟,我們不僅提供援助,也帶來關懷。慈濟在丹戎巴來已經邁入第三年,這段期間的發展迅速,感恩志工們的承擔與付出,團結一心走在菩薩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