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 提娃那市】三地牙醫連線 到府治療難行能行《人醫心傳》260期

2025.07.09-12
文/駱淑麗、林亦庭、張略家 攝影/駱淑麗

墨西哥提娃那慈濟園區七月九日起連續四天舉辦牙科義診,除了在園區的定點義診,也到收容所、到個案家中,進行診療服務。臺灣團隊包含東區人醫李彝邦醫師、北區人醫夏毅然醫師、中區人醫李明儒醫師、高屏區人醫李姿瑩醫師、牙助黃瀞萱、志工賴全益等人聯手美國人醫志工牙科團隊齊獻力,為墨西哥貧病鄉親提供牙科醫療服務。

為了照顧身心障礙朋友的口腔健康,此行特別安排往診關懷,臺灣人醫團隊事先應邀到墨西哥芝加哥大學牙醫系,向墨西哥的新生代牙醫師傾囊相授,分享為特殊族群進行牙科治療的實務經驗,包含如何保持呼吸道暢通、如何安撫特殊患者的情緒等,以完成洗牙、看診的治療。一方面作為到府服務的行前實戰教學,也期盼接引更多有志之士加入人醫行列。

由於墨國的健保並未全面涵蓋到牙科,無法出門看病的身心障礙者,更是弱勢裡的弱勢。慈濟發起這場義診,集結臺、美、墨西哥三地牙醫,發揮慈善與醫療結合的力量。

帶上發電機、診療椅、洗牙器具和醫療用品,牙科往診團隊十多人通力合作,來到腦性麻痺患者安娜的家,就著小小的空間進行診療。察覺到病人緊張的情緒,經驗豐富的李彝邦醫師,唱起了臺灣童謠,一旁的年輕醫師意會過來,也跟著合唱起墨西哥語版,終於讓她放鬆下來、不再抗拒。安娜的媽媽很感激,孩子能經由洗牙保持乾淨健康的口腔,「像我女兒這樣特殊的孩子,在一般的醫療體系裡,通常只會拔掉牙齒。」

臥床的,有醫師到府服務;行動不便的,也有專車接送到園區的義診現場。慈濟志工們的用心、周到和行動力,讓許多案家深為感動。

診療過程中,看見醫護人員與志工的專業和體貼,不時輕拍患者的手背,輕聲細語的撫慰,參與義診的當地衛生局實習醫師維多利亞(Victoria Flores) 分享,從中學習到:「對待病人要有耐心,尤其是有特殊需求的患者更要如此,這也會讓我的心更柔軟。」另一位衛生局醫師瑪麗安(Marian Lopez) 也說,從義診醫師身上學習到如何與病人相處的技巧,「像是如何讓病人保持嘴巴張開、如何在洗牙過程中正確的操作機械,讓病人在我的手中感到舒適且安全。」

提娃那市衛生所牙科主任欽達(Czinda) 提及,此行和慈濟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團隊合作,共同幫助最需要幫助的人。「這次經歷真的非常特別,因為我們學會更了解如何對待病人,就像對待家人一樣。」

台北慈院醫療部夏毅然副主任說明,到宅牙醫服務並不容易,更何況要進到偏鄉去,除了設備器材很多,一位病人就需要動用到四個人力。語言不同,文化也不同,也要花費更多時間。能夠達成任務,要歸功於美國慈濟志工團隊詳實的前置與規畫作業,以及和提娃那市衛生所充分的溝通合作。「大家一起共事,遇到任何難題,一起想辦法克服,也許空間有些狹小擁擠,面對不同病症的病人,有的癱瘓無力或是身體會不自主的抖動,看診治療都有不同的難度;滿口牙結石的、蛀牙很多的,各種狀況都有,但是我們也抱持著歡喜心做得很愉快,讓整個到宅服務達到最好的結果。」

夏醫師也說,此次以美國和臺灣的牙醫師為主力,有將近九十位的在地醫師輪流來協助往診,「病人不會英文,而且多數都很躁動,墨西哥的牙醫師們協助翻譯、安撫病人,我們也向他們分享經驗,怎麼去做到宅服務該注意的事項、可以做到什麼程度。」

對於牙科特殊需求患者的服務重點,臺、美人醫志工團隊身體力行、以身示教,將多年來琢磨的經驗值和人醫精神,手把手傳承給當地的新生代牙醫師。

再來到當地的德蕾莎修女院收容所,住民多是因疾病被家人遺棄,或受傷而無家可歸的人,義診團隊為這些受苦的人們送上醫療關懷。十二歲小女孩,恆牙的第一大臼齒蛀了一個大洞,李姿瑩醫師特地選用材質較好的牙齒填充物為她補上。「上麻藥、清乾淨之後,發現蛀得太深了,還是希望幫她保留這顆牙齒,花一個多小時,使用最新的補牙材料,希望這樣的填補,對小朋友是有所幫助的。」

四天義診服務了一百一十九位病人,包含到宅服務的十二位病人。義診結束後,關懷仍持續。花蓮慈院牙科部特殊需求者牙科李彝邦主任:「特需病人的照顧裡面,都是以九十天為周期,就是三個月要做回診,之後也會透過線上醫療會議,安排哪些病人需要什麼時候回診,要做哪些追蹤跟進等等。」因緣會合,期盼未來有更多機會,臺美墨三地合作,讓醫療之愛的種子,破土發芽。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