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女孩有病〉善良相髓《人醫心傳》255期

文/李瑞琴

羅翊僑(左):「謝謝妳健健康康的活下來。」歐庭華(右):「等這一天等很久了,沒想到妳這麼漂亮!」實現相見的願望,喜悅寫在她們彼此臉上。攝影/林群傑

「這種感覺很奇妙,我可以救到一條生命,可以幫助到這麼年輕的生命;她的未來無限,可以開始圓夢,我覺得很感動。」捐贈者羅翊僑見到受贈者歐庭華,說出心中的感動與祝福。

浴火重生的歐庭華說:「我曾想,萬一我犯罪,流出來的血液,會查到是妳嗎?因為慈濟有血庫資料。」羅翊僑趕緊說:「不會的!妳有我的血液,代表妳一定很善良。」

羅翊僑知道對方在等這十萬分之一的救命機會,所以她一定要捐。圖/羅翊僑提供

配型相符
救命的人只能是我

羅翊僑本著助人為快樂之本的心念,於二○一二年在竹南火車站參加驗血建檔活動。六年後,當羅翊僑新婚蜜月旅行結束剛回到家,就接到電話通知配對成功,頓時,她感到這十萬分之一的機會怎麼比發票中大獎還容易。

當家人知道她要捐造血幹細胞,需要在身上先施打白血球生長激素,羅媽媽擔心她剛結婚又還沒生小孩,是否會影響健康?先生上網科普,知道有很多人捐贈,對身體無礙,因此而放心。羅翊僑說:「這跟捐血不同,因為我們的DNA 相同,只有我才可以幫助到他。」所以她一定要捐。從到診所驗血開始,捐贈過程和捐後的關懷,羅翊僑感恩有慈濟志工全程溫馨陪伴,成就她助人的善舉。

羅翊僑回憶二○一八年在捐造血幹細胞時,當她得知第二天還要再捐一次,當下心想:「是自己很廢嗎?會不會捐的量不足而幫不到他?」坐在一旁的先生補充說明:「她那時擔心得一直在流眼淚。」受贈者是否健康的活著,是羅翊僑這些年的懸念。

如今羅翊僑已經是一個孩子的媽,當收到參加相見歡活動通知時,她說:「這種感覺很奇妙,感謝他可以健健康康的活下來。」

轉念把血癌當感冒
誰知親屬移植不成功

歐庭華是個喜歡上山下海、接受挑戰的女孩,她登百岳也下海潛水。二○一七年,二十出頭的她因生理期異常,經血量大而頭暈眼花,甚至昏倒,因此去看婦科、中醫,最終的宣判是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突來的病魔打得她措手不及,思緒混亂,在急診室哭了三天,哭到隔壁奶奶對她說:「現在癌症就跟感冒一樣,我還要去環遊世界咧!妳不要太擔心!」奶奶的一席話,逗得她破涕為笑,慢慢地調整心態去面對病魔。

歐庭華分享:「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來勢洶洶、病態凶猛,在治療進程就像火箭般快速,除了不斷地輸血、血小板、打點滴、打止血針,甚至當我還住在急診室時,就直接做骨髓穿刺⋯⋯」歐庭華好不容易撐過四次的化療,癌細胞還是沒有減少的跡象,便被告知要進行骨髓造血幹細胞移植。

在被送進移植室後,歐庭華滿心期待之後就可以恢復健康了。無奈在第一天的午覺時就被護理師叫醒:「妳要出移植室了喔!親人的造血幹細胞抽了兩天,量還不夠妳需要的一半,現在只能再去慈濟配對看看了。」意料之外的結果讓歐庭華瞬間失落,轉而茫然,沒有血緣的人要十萬分之一的機會才能配對成功,像在大海裡撈一根針,哪有可能!

雖然生了一場病,歐庭華還是活出生命的光采,學編織,與癌友共同創作喜劇、參與音樂表演,也分享罹病治療的過程、心情及經驗,希望帶給更多病友對抗病魔的生命力量。圖/歐庭華提供

醫院度假去
生病也要做自己喜歡的事

要與病魔長期抗戰,患者與照顧者都需要勇氣,還要有強大的正能量當後盾。歐媽媽為了照顧歐庭華辭去工作,希望女兒不要有壓力;她將喜歡喝的咖啡、茶具、面膜等日常用品都準備好,說:「走,我們度假去!」歐媽媽把在病房裡的日子當成跟女兒一起度假,費心地為她搭配不同的三餐,鼓勵她一起運動增加體力、學習編織、並拓展病友社交圈。因為媽媽覺得照顧者與被照顧者,一定要保持快樂。

受到媽媽的鼓勵,歐庭華打起精神,天天和隔壁房的幾位病友視訊,互相砥礪。她說:「在生病過程中,我們不一定只能被局限在幾坪的空間裡,還是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讓自己更有精神抵抗病魔,產生活下去的信念。」在朋友的鼓勵下,成立了〈這女孩有病〉的粉絲專頁和〈有病供三小〉部落格,她記錄自己曾經走過的路,希望鼓勵其他的病友。

從此以後每年過兩個生日

二○一八年三月歐庭華接受移植,爾後她展現行動力,雖然只能關在移植隔離病房裡,她每天強迫自己下床,起身散步,護理師緊張地隔著監視器,叮嚀她要小心。

因為她的堅持行動,通常移植病人虛弱地需要打營養針的時期,她已經可以進食,在移植後十四天直接出院,成為有史以來最早出院的病人。她感恩捐贈者,捐給她這麼優質的造血幹細胞;此後她每年過兩個生日,媽媽生她的生日和捐贈者給她的重生日。

歐爸爸(右)說:「感謝上人及慈濟所有師兄師姊,更感謝捐贈給我女兒的捐贈者,感謝你們!」攝影/黃淑美

時隔六年相見 暢談心曲

為了參加相見歡活動,親自向捐贈者道謝,本來在澳洲打工的歐庭華專程趕回臺灣,時隔六年,兩人終於見面。

「謝謝妳可以撐下來,能跟妳見面我很感動。」羅翊僑說出心中歡悅。「我等這一天等很久了,終於見到面了,沒想到妳這麼漂亮。」歐庭華說出心中的驚豔。

歐爸爸分享,女兒住院期間有很多專頁朋友和病友來看她,把病房變市集,讓他忍不住跟女兒說:「不要弄到這麼複雜⋯⋯」女兒則說:「爸爸你不要一直念我。」後來他學習和女兒做朋友。

現在從事文創工作的歐庭華,會和其他年輕的病友一起辦市集、辦音樂會、戲劇表演,也走進校園、監獄分享他們的生命故事;在世界骨髓捐贈日,呼籲大家響應驗血建檔活動。希望善與愛循環,也能翻轉大家對於病人的想像,這讓歐爸爸感到欣慰。

相見歡後的茶敘時間,羅翊僑拿著收到的禮物問:「妳有學編織?」歐庭華說:「在病房學的,不知道妳喜歡什麼顏色,所以選白色。我在澳洲就開始織,本想在飛機上把背帶織好,因為機上沒有剪刀可以剪線頭,所以剛剛才完成。」歐庭華接著分享:「我在病房編織,意外變成像市集一樣,護理師和醫生會突然來逛街。」

兩人互相分享生活點滴,想知道彼此更多的事,礙於時間有限,相約一定要好好生活,之後在歐庭華參與舉辦的「世界口簧琴音樂節」活動見面。

羅翊僑(左)手上的編織作品是歐庭華的感謝心意。攝影/黃淑美

臺下的一群捐髓者,都是付出無私愛心救人的無名英雄。攝影/李政明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