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攝影/江珮如
大林慈濟醫院骨科部副主任謝明宏醫師(右)與整形外科許宏達醫師(左)特地來為即將出院的李先生祝福。
八十三歲的李先生兩年前右腳因關節炎而接受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後續卻反覆感染,持續清創長達一年,但病情不見改善,不僅出現腫脹、疼痛,甚至多了兩個怵目驚心、不時流出滲液的洞口。原本就此放棄治療,直到嘉義大林慈濟醫院骨科醫師費盡心思找病因,經多次清創,再重新植入人工關節,讓他免於截肢命運,順利恢復行動力。
骨科部副主任謝明宏表示,病人當時由兒子推著輪椅前來門診,因為擔心再度治療不完全,所以沒有很強烈的意願再次接受手術,只是尋求抗生素藥物治療。但右腳上的傷口嚴重化膿,開始腫脹,細菌吃穿表皮後出現兩個一元硬幣大小的洞口,且不斷流出滲液,加上沒有適當清創,使得膝蓋周圍軟組織一直長不好,如同臭水溝一樣,汙泥和垃圾未加以清理,最終堵塞後再爆發。
謝明宏說,在得知病人擔憂的問題,於是將治療方式與如何進行手術都詳盡地說明,讓李先生安心,接著住院後每二個星期清瘡一次,一個多月的時間共清瘡五次。因李先生的傷口不易癒合,同時針對傷口狀況觀察及抗生素治療,為避免重新植入的人工關節癒合不好易造成感染,術中與整形外科許宏達醫師合作進行翻修手術。
經過住院四個多月,李先生終於再度「腳踏實地」,順利拿著四腳拐杖歡喜返家,當天謝明宏及許宏達醫師還為他準備蛋糕,慶祝右腳重獲新生。礙於還有傷口需要照護,兒子將父親先安置在安養中心,由專人協助幫忙。而為了繼續追蹤傷口狀況,謝醫師也特地前往安養中心探視與關懷,讓李先生非常感動,不斷點頭道謝。
謝明宏指出,人工關節置換已是普遍且成熟的手術,成功率極高,雖然無菌技術相當進步,但偶爾還是會有術後感染的可能性,一旦人體有細菌入侵,致病的細菌將容易附著於人工關節上,造成關節深部化膿、潰爛甚至人工關節鬆動,包括身體上有傷口、打針、拔牙或心內膜炎等,都可能因為細菌由口腔傷口進入血液循環而引發人工關節感染,其他像是糖尿病、肝硬化、腎衰竭、免疫低下及接受放射線治療與化學治療者,也都是人工關節感染的高危險族群。提醒若手術後有疼痛、傷口持續滲液、傷口裂開或癒合不良、傷口發紅或關節腫脹等情況就應儘快回醫院做進一步檢查。
謝明宏醫師說,從李先生左右腳鞋子底部的右高左低,就能判斷他是右腳疼痛,走路跛行。
謝明宏醫師特地前往安養中心探視關懷,追蹤傷口癒合情形,讓李先生非常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