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慈院 以愛相伴 重啟慈誠懿德會

五月二十五日

五月二十五日,大林慈濟醫院舉辦慈誠懿德會大共修,兩百五十六位慈濟志工歡喜「回家」。

隨著疫情趨緩解封,再次啟動的慈誠懿德會大共修,兩百五十六位來自雲嘉南、高屏區的慈濟志工歡喜「回家」。大林慈濟醫院賴寧生院長向志工表達感恩,並懺悔過去對自己要求高醫療品質,無形中也要求同仁,變成一位有脾氣、會罵人的院長,但慢慢從志工身上感受善知識的改變,進而學習如何以德待人。

這場懿德會共修由人文室統籌規畫,一系列的健康衛教講座,精心為銀髮族志工打造,主持人人文室同仁蘇怡潔熱情為活動拉開序幕。

談骨論筋做慈濟

斗六慈濟醫院簡瑞騰院長分享自己精進充實的生活,也帶來骨科個案的故事。

斗六慈濟醫院院長簡瑞騰分享自己每天從清晨三點鐘開始的充實生活。「我每天查房的第一床就是我爸、媽,直到最近父親生病住進加護病房後,仍然沒有改變。」簡院長笑說當了醫生後,最大的好處就是父母「言聽計從」,叫父親拍手他就照著做。然而大家都知道,簡骨科是人人口中的孝順兒子,無論多忙也不忘回家陪伴父母。

科技讓醫病溝通零距離。遠在洛杉磯的陳師姊,因為之前的脊椎手術後痛不欲生,在LINE 中和簡院長討論後決定來臺治療。經過減壓、剪開植骨等二階段翻修手術,陳師姊順利擺脫疼痛,在出院前挺直腰桿與醫師合照,並相約明年在洛杉磯同遊。

因脊椎變形而駝背「不得不低頭」的病人不計其數。一位教授脊椎變形七十度,在簡院長的一次性經椎弓切骨矯正術後,讓他「終於能看到地平線。」

「講甲一畚箕,做無一湯匙」,簡院長用閩南諺語共勉,說得一丈不如行一寸,志工們歡喜受益、勤做筆記。簡院長感恩志工,在疫情後大家又能相聚「搏感情」。醫院非常需要醫療志工,醫院是救人的地方,但若是缺少了慈善相伴,就會失去了溫度。有了志工菩薩的護持,讓醫療更有人情味。

骨折、長骨刺該怎麼辦

簡院長得意門生之一江晏昇醫師說,門診中有不少的病人詢問,骨折時到國術館「喬回來」是否就不用開刀,透過螢幕中的手術畫面,江醫師說,手部骨折處旁邊有大動脈,若是任意「喬骨」,很容易讓銳利的斷骨切傷大動脈,導致動脈破裂。有的甚至後續併發腔室症候群,錯失黃金手術時間,無奈只能面臨截肢命運。

江醫師表示,「喬骨」的狀況百出,也有病人因後續神經肌肉萎縮,錯失手術時間,最後手掌萎縮無力,功能喪失。另一位病人不知道自己是粉碎性骨折,結果到國術館喬了一下,反而從簡單性骨折變成更嚴重的粉碎性骨折,後來手腕整個變形,不僅功能不佳,而且每次刮風下雨都會疼痛不舒服。他強調,骨科醫師也可以執行骨折復位,在有X 光的參考下,復位可以更安全、精準,建議到醫院做檢查,再由專科醫師判斷到底適合開刀或徒手復位治療。

代代相傳醫世代

中醫部鄭竹晏醫師現場教學「舒筋活絡八段錦」,幫助志工菩薩促進身體代謝、增強免疫力。

新生代的心臟內科醫師李禎元,分享關於高血脂治療指引。他說,膽固醇也有分好壞,對於血脂的運輸循環,又可分成高密度或低密度脂蛋白,為了預防動脈粥狀硬化,引發心血管疾病,就要降血脂。「就像平日做好水土保持,減少土石流崩坍,造成血管阻塞。想要降血脂,並非一定得靠藥物,除了改善飲食,也要有良好運動習慣,同時遠離菸酒,不迷信食物或保健食品。」

中醫部鄭竹晏醫師則教學銀髮族「舒筋活絡八段錦」,八個簡單動作,就能舒筋活血、促進身體代謝、調節循環、增強免疫。

整形外科醫師莊璿綦分享「淋巴水腫治療」,他說,通常手術並不是要治癒淋巴水腫,而是達到改善淋巴水腫嚴重程度,就像超顯微淋巴管與靜脈吻合手術,以高倍顯微鏡輔助,先在水腫的肢體皮下打入螢光染劑,利用特殊紅外光影像系統找出淋巴管後,再以直徑0.01mm 的手術縫線將淋巴管與小靜脈做吻合,藉由小切口在皮膚下做淋巴接合,不會在患肢以外部位增加新的傷口,侵入性低,且術後傷口照顧簡單,可以很快回到原本的生活。

聽完五場精采的健康講座後,嘉義區的志工吳漢文說,平時關懷單位為大林慈院腫瘤中心,雖然疫情期間無法到醫院與孩子們互動,但藉由聊天APP 保持聯繫,疫情趨緩後又能重回懿德爸媽身分,無比歡喜;聽了簡院長的分享,倍感親切,專業中又不失風趣,尤其是他對法親的愛,真的有做到上人所說「把法親身體照顧好」,讓法親們相當感動。

嘉義區志工謝慧玲說,以前經常聽到簡院長的分享,他就像大家的家庭醫師,同時也教導志工正確的知識。聽到這麼棒的健康講座,歡喜收穫滿滿。

神祕嘉賓醫療長曾國枝特地在門診空檔趕往現場演奏薩克斯風,志工們掌聲不斷。劉鎮榮主祕也到現場感恩志工,不忘提醒,即使疫情解封,到醫院服務時仍要戴好口罩、勤洗手,才能健康的歡喜付出。醫事室在講堂外擺攤,為志工做虛擬健保卡註冊及綁定服務。(文、攝影/江珮如)

曾國枝醫療長利用門診空檔到會場表演薩克斯風,感恩志工為醫院的付出。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