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履醫海志永存《人醫心傳》247期

游永春 
前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北區慈濟志工

攝影/李玉如

主述/游永春 整理/洪靜茹、曾慶方

疫情過後,久違的醫療志工終於又回到慈濟醫院服務了,對於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因為防疫分流、人力緊繃,導致工作壓力倍增的醫療團隊來說,真是期待已久的一大助力!

這一天,花蓮慈濟醫院消化系功能檢查室外,一早就湧入待檢人潮,而這一梯次的醫療志工游永春一人當班,一邊協助操作服務機提取號碼牌,不時出聲幫忙喊號;待病人做完檢查,一頭白髮的他手腳勤快立即推著坐輪椅的病人返回病房。剛回到檢查室,某診間護理師追出來請求支援送件,游永春才剛轉身又聽到某醫師在等急件報告,需要人手到檢驗科取回,只見他不慌不忙找到相應窗口,語氣輕柔,語句簡單清楚,當場徵詢這二項任務孰先孰後,待取得共識後,隨即行動。

時近中午,好不容易人流轉移,游永春看看手上的計步器,一個早上已累積七千多步。他微笑著說,「值班時,一天走一萬一千多步算是正常發揮,為了保持最佳體能狀態,能夠不搭電梯抵達的地方,就走樓梯鍛鍊。」不要看他斯文書生模樣,他可是玉山主峰上去過八次的登山能手,邁入法定的長者年齡,依然將自己的健康管理得一絲不苟,是很有行動力的「高年級」模範生。

走在院區,經常聽到醫院同仁與志工稱呼他「游副」,原來在七十二歲游永春謙遜低調外表下,隱藏著豐碩的「醫療管理」專業經歷。五十歲之後游永春的人生軌跡與慈濟志業緊緊相繫,他曾任大林慈濟醫院行政副院長、蘇州慈濟門診中心副院長。而在來到慈濟任職之前,也曾擔任林口長庚醫院的副院長。

醫療志工游永春師兄親切為病人解說服務。攝影/李玉如

醫務同仁抱拳行禮,感恩一人當班的游永春師兄鼎力相助。攝影/李玉如

醫療志工游永春師兄曾任大林慈院副院長、蘇州慈濟門診中心副院長,與精舍師父及醫院同仁親如家人,成為慈濟志工後,眾人仍習慣尊稱為「游副」。攝影/李玉如

母逝遺憾 發願照顧弱勢

游永春前半生功績顯赫,三十二歲時,就在臺灣規模最大的醫療集團,成功推動急診住院免收保證金制度、先看診後繳費制度等制度,樹立醫療改革的標竿。在臺灣的醫務管理制度尚未成熟時,他是將企業經營模式導入醫管實作的第一代先行者,藉由流程與制度改善,一步步將企管機制,轉換成適用於醫院的規章軌制。而他之所以會特別著力於將醫療服務普及於弱勢者,源於對媽媽病逝的銘刻記憶。

老家在桃園市蘆竹區,家無恆產,全靠游爸爸打零工和租田務農清貧過活。排行老二的游永春十歲時,媽媽往生,爸爸難以照料年幼的游小妹,無奈下將之送養;相差八歲的游大哥離家工作後,才小學四年級的游二哥代理母職,接手家務,照顧起三歲的游小弟。他想,或許是從小把弟弟揹大,所以個子長不高,但無妨,一樣可以頂天立地做人。現在往回看,困苦的環境反而激發出他許多潛能,吃苦當吃補、自立自強、懂得為別人著想,在逆境中也能堅持下去。

然而母親過世帶給游永春小小心靈巨大的衝擊,因為沒有錢繳保證金,只能把媽媽帶回家,具體生了什麼病也不清楚,因為醫師什麼診斷也沒說。小男孩心想,將來要當救人的醫生,絕不讓發生在母親身上的憾事重演。只是沒料到,這個心願轉化成另一個形式,影響力更大。他走入醫療管理,反而救了更多人,透過改變與建立制度,讓無數病人能夠及時得救。

游永春從小是個愛讀冊的囡仔。游爸爸晚歸時,總是看到二兒子在煤油燈下念書的身影,而書桌前的牆壁上貼滿了他參加各種學藝比賽的獎狀,「裝潢」得很漂亮!家雖貧困,但他靠著名列前茅,一路取得獎學金不愁學費,加上許多師長的愛護照顧,初中就越區就讀名校;品學兼優加上好人緣,十五歲時還打敗學長,當選全校模範生。

「你這麼優秀耶! 真的要走技職嗎?」身邊眾多師長鼓勵他就讀明星高中、升大學,他何嘗不想,只是家裡實在負擔不起供他進城上學的開銷。他在學校看到台塑企業所創設的明志工專獨立招生公告,提供統一住校、工讀實習、就業出路的學習環境,吸引他決心報考,十六歲就自主決定未來的方向。明志是當時北部五專排名前茅的學校,不乏各縣市第一志願公立高中的學生投考,競爭很激烈,而游永春的成績,不論機械、電機、化工科、乃至工業設計科的術科也都通過了,「但這些科系多是硬梆梆的課程,我比較喜歡跟人互動,所以最後選擇了第四志願。」成為第四屆明志工專工業管理科的榜首。

從工管跨界醫管

從小到大,不論是指派還是票選,游永春經常都是班長的不二人選,只因他廣結善緣、有來有往好商量、不給人壓迫感,「大家都是辛苦長大的孩子,應該彼此互相體諒!」廣受愛戴的「班長」成為同學們對他的專稱,至今不變。

就讀明志五專期間,愛書人游同學被圖書館館長找去當工讀生,正是得其所願,從文史哲科學到財企工商管理無所不包,悠遊書海大量吸收知識,也在此時接觸到醫院管理的季刊、書籍,了解醫療產業也很需要管理人才。

畢業、服完兵役,工作了一年存足學費,再回流就讀臺灣工業技術學院工業管理系(臺科大前身,當時是臺灣技職教育體系中唯一的大學)。兩年修習期間,他當工讀生賺生活費,除了打掃共同教室,還有再熟悉不過的圖書館務。在圖書館主任的認可下,游永春學以致用,導入管理新觀念,改善館內服務流程。

游永春以優異成績畢業,透過台塑企業總部徵選,錄取至總管理處總經理室,在經營分析組擔任「專案改善」組員,執行產業與效能分析、生產線績效衡量等業務,要進行專案改善時,他們會到分廠、子公司做實務調查,再將分析的結果直接向王永慶董事長報告。

專案改善報告經常會造成主管換人或者晉升,不受內部歡迎,但這批初入社會的年輕人,學有專精,有話直說,稽查後進行三方會談時,在親自督軍的董事長面前力求表現,但有時毫不留情的發言,導致場面有點難堪。不同於其他同仁的直接,游永春較為圓融,點到為止。受稽方的主管聽完之後用臺語對他說:「多謝你把我們的問題都找出來,給我們指導。」董事長做完決策,回頭機會教育子弟兵,說話不要太衝,對方才能聽得進去。游永春圓融、盡責又有效率,到職一年多就跳級被擢升為專員。

游永春是登山健將,曾八度攻頂玉山主峰。圖/游永春提供

創建新制 以病人福祉為先

其後台塑計畫將企業管理思維導入長庚醫院,進行改革,就從總部挑了一批新生代員工去推展專案。

當時醫院第一線的十位科長中,有九位是女性,都很有能力,對於從其他體系過來的「特務」不太能接受,鬧不合時有所聞。但科長們卻喜歡和游永春共事,因為他不只重視橫向溝通,還會分析問題、講道理,率眾達到績效目標。不久之後,游永春不但被院長留任,還被指派與另一位同事到澳洲醫院受訓半年,學習醫務行政。一九八一年回臺後,游永春投入流程改善專案,其中兩項新制對臺灣醫療院所收費制度帶來指標性的示範作用,一是不收住院保證金,二是看病後整合一次性繳費。這些制度也影響到五年後成立的佛教慈濟綜合醫院(今花蓮慈濟醫院)。

游永春鎖定「使用者需求」以及「幫老闆省心」兩端的交集。前者是民眾不再需要擔心看病得先籌措一大筆保證金才能住院或手術治療,後者是為醫院降低人事成本。游永春說:「看病的過程為什麼要這麼折磨人?每個環節都要收費,太過繁瑣,不如把掛號、批價、檢查等等通通做完,一次繳費,省了流程和人工,豈不兩全其美?對民眾來說,就醫方便,減少久候,看完病、知道多少錢以後才繳費,也比較公平。」由於表現傑出,一年後,三十二歲的游永春升任高級專員,成為集團裡第四位、也是最年輕的高專。三十九歲時再升任行政幕僚長。

升遷三級跳,但是他不盛氣、不整人、沒有架子。每週正式向董事長報告提案之前,都會安排先和醫療科部代表開會研議共識。「醫師都有各自的專業優勢,有所堅持無可厚非,難道不聽我的就是大逆不道?我不會這樣想耶!各抒己見有助於權衡輕重。言之有物,人家覺得有道理就會接受了,我又何必巧言令色或者疾言厲色的對待他們?方法各有巧妙不同,目標完全可以達成啊!」人圓、事圓、理則圓,管理的藝術,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二○○四年大林慈院四周年院慶運動會上,游永春副院長為參與拔河比賽的醫院同仁搖旗吶喊加油。攝影/于劍興

奉派外援花蓮 牽起慈濟因緣

一九八九至一九九一年,游永春高專在董事長和院長的授意下,外援成立不久的「佛教慈濟綜合醫院」,分享長庚醫務管理經驗,就此牽起與慈濟的因緣。「我進駐到慈濟醫院,協助將人事、採購、行政等整體制度一步步的建立;幫助一些從其他企業過來的主管同仁,對醫療系統有更清楚的認識。」景仰證嚴上人濟貧救病的信念,只要慈濟有任何需要,游永春就提供建言,並與醫務管理團隊一同回到靜思精舍匯報,持續以顧問的角色支持陪伴花蓮慈院成長。

期滿召回,順應老董事長許願臺灣在老人照顧的選擇上能有更高標的範本,奉派赴日考察,為全臺第一家養生村做全面性的統整規畫。游永春說,自己的命很好,大老闆交辦許多開創性任務,才有機會不斷自我超越。他也不負所託,施工執照申檢過關,功成身退,回到醫院體系繼續輪調人資、研究教學等不同單位當主管。歷練完整加上有所表現,最後升上行政副院長。

游永春與大林慈院同仁齊為慈濟關懷戶打掃家園,夫人楊苑苑師姊(左)同心付出。攝影/何姿儀

二○○五年貴州省扶困計畫暨紫雲縣冬令發放活動,大林慈院游永春副院長(掌旗者)隨慈濟隊伍搭船前往位於格凸河中游的大河苗寨進行訪視關懷。攝影/蔡淑婉

非典醫管人 勇闖一片天

游永春對於帶領不同屬性的團隊很有一套,「我盡量讓部屬的同質性不高,有護理的、有企管的、也有學機械的、財務分析的,背景、專長都不一樣,湊在一起才有不同的思考。」他認為,共事就是同中存異、異中求同的過程,一直有新的火花碰撞出來才能進步;領頭的就是要學習「傾聽、調和、忍耐」,引領團隊跟進。

曾經也有聲浪質疑他的「藥水味」夠嗎?但他並不在意,因為實力會說話。有空的時間,游永春大量閱讀國際醫學論文期刊、旁聽各科部的醫學討論會,對醫學新知的論點掌握完全不輸年輕的住院醫師。開會時,院長也經常請他出出主意,而表達力、溝通協調能力正是他的強項,從非典型醫療人的角度提出的見解,不但新穎也有憑有據,往往能出其不意地說服一票很有主見的醫師。他說:「和菁英份子一起工作很有挑戰性,追求高標、高效、高成就之下,最明顯的改變就是需要讓身體透過攀登百岳來釋壓,從此我建立了持續運動的習慣,也活得更健康硬朗。回想起來,自己只是一介窮小子,卻能在醫療界闖出一片天地,這輩子活得真有意思。」

到大陸從事醫療顧問工作,依然持續做慈濟。圖為二○一○年慈濟南京會所舉辦新春茶會,游永春師兄著裝準備帶動大家唱頌<拉車向前行>。攝影/曹建新

退而不休 大林獻良能

五十歲時游永春重拾書本,至臺大公共衛生研究所深造,同學中包含後來成為同事的馬偕醫院張文成副院長(今慈濟醫療法人副執行長)。而慈濟的林碧玉副總執行長等幾位相熟的慈濟志業體主管,又透過共同認識的臺大教授友人,留意著他的動態。即將取得碩士學位之際,研究所老師就已向他明示,「有其他醫院想要預約你的未來」。

為老東家貢獻了二十七年,選擇在五十二歲的盛年時期退休,游永春沒有考慮很久。他覺得晉升、學用合一,也差不多到頂了,孩子也都長大成年,沒有養家的壓力,只要不逾矩,人生下半場何不從心所欲?而這些年來,跟慈濟一直保持著顧問志工的身分,來來回回參與慈濟醫院的重要決策,證嚴上人也是時不時的關心著。思及現在自己的狀態正值高峰,時機成熟,出去幫忙發展中的偏鄉醫院不是更好嗎?於是二○○三年九月,放下其他醫界的邀約,游永春下定決心,輕裝東行。不過,此時的他並不知道自己未來在慈濟醫療志業會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只是單純的想為慈濟奉獻所長。

長駐花蓮一個月期間,等於也就是實習、熟悉環境,在花蓮慈院人文室林永森師兄、慈濟醫療志業發展處曾慶方高專的陪伴下,把整個慈濟醫療體系先了解了一遍,之後隨師行腳,出門跟著上人繞著臺灣各慈濟分支會走走看看,到了斗六慈濟診所(今升格斗六慈院)時,才告知他未來職位的安排,待上人抵達大林慈院後,才公開布達游永春師兄將成為大林慈院的行政副院長。法喜接下重任的游永春繼續隨師到臺南慈濟分會,「上人告訴我,到這裡就可以了,可以回大林正式履職。」一席任命,師者如引路明燈,弟子全心悉聽跟隨。每每憶及這一段,游永春總是回味無窮,這就是師徒之間互信的默契呢。

就任大林慈院副院長後,他養成了每日參加與靜思精舍連線的志工早會這個習慣,從聆聽分享中了解到醫療志工的價值與使命,當時他就決定往後要穿上藍天白雲制服走入人群。二○○四年,游夫人楊苑苑從北部教職退休,前來大林團聚,夫婦倆同心決意成為慈濟人。游永春還記得培訓時,院內職志合一眾多,大都安排在星期天上課,人人都很拼,沒有在休息的,志工們很用心接引,簡直像上「特教班」一樣。二○○五年,同期受證的還有林俊龍執行長、林欣榮院長、簡守信院長等人,「那一年真是『星光閃閃』,院長、部主任級的醫師攜家帶眷受證,因緣殊勝。」

二○一二年北京暴雨成災,游永春顧問(中,穿藍天白雲志工服者)公餘前往慈濟救災協調中心服務,與志工們一同準備賑災物資。攝影/丁敏豔

幽默談笑 育才有方

游永春獨樹一格的幽默感也為慈濟醫療志業增添更多人味。初來乍到,一句「上人很會做生意」,讓臺下聽者露出「這小子在講什麼」的驚訝神情。再聽他娓娓道來,慈濟醫院就是一個大家庭,院長與夫人如同爸爸媽媽一樣愛護著同仁,「有林俊龍院長,就送一個林媽媽;有簡副院長就送一個簡媽媽;現在我來,又送一個游媽媽,買一送一,你看,上人多會做生意啊!」接著又說,「生意,不是指business,是讓這個機構生生不息、充滿生意!」妙語如珠引來臺下一陣歡聲雷動。

能夠以恰如其分的詼諧融合團隊、創造親和氛圍,除了性格使然,也是覺察出上人在莊重傳法下,更希望能讓眾人輕鬆接近佛法。猶記隨師到臺南期間,上人開示前,有時會先讓他或者黃思賢師兄,上臺代打開場。一方面那時還沒有那麼多清修士可以幫忙說慈濟,二方面也是創造機會,讓弟子培養道氣。雖說兩人都有著談笑間運籌帷幄的才略,但要在道場上導言仍難免緊張,匆忙用膳好做準備,胃腸消化不良,讓哥倆瘦了好幾公斤!「我們被訓練到收放自如,時間有多長就講多長。黃師兄早入門,講佛法,但那時我還沒參加培訓,很多慈濟人文與規矩都不太懂,但上人卻相信我,放心讓我做。很珍惜那段隨師的時光,學習到很多。」

在大林慈院服務近將四年,個子最高的林俊龍院長,身邊站著一般高的簡守信副院長和游永春副院長,三人形成一座「山」,因為有上人和慈濟家人的關愛支持,共構出堅定如山的守護力量,一起在正起步的大林慈院打拼。

游永春在職期間也為大林立下不少建樹。從一個理性、重績效的組織,轉入較感性、重人文的團體,來到這家剛起步不久的新醫院,他的第一個思考是「人力培訓應列為首要目標」,切入點則是自己比較資深,而同仁及主管都相對年輕,該怎麼樣經驗傳承,幫助他們獨當一面。「我的原則是『水漲船高』,讓醫療現場的主管都成長起來,就可以轉移放權,讓他們學習承擔。」團隊合作共同進步,是他一貫的帶人理念。

在大林任內計畫性的培訓、拔擢人才當幹部,有潛力的,升上來當科長、當主任。「各部門主管之間有沒有辦法挪動,讓他們有機會經歷像我這樣養成的環境。如果沒有多元化訓練,起碼也有幾個不同單位的輪調,累積的專長會多一點。」

疫情期間,在慈濟松山聯絡處舉行線上品書會共修佛法,游師兄身兼主持、音控、記錄,多機作業一人搞定。圖/游永春提供

把「冷衙門」炒成熱門之處

游永春認為,變動才能讓腦筋保持靈活,隨時在想著怎麼樣改進突破。所以他的另外一個貢獻,就是能把「冷衙門」處炒成熱門之處。比方說研究行政,一般人以為很靜態,他透過訂定獎勵制度、增加敘薪空間,鼓勵醫師不要被臨床工作限制住,要磨亮做研究、寫論文的能力,而且要勇於挑戰國際級的、全球醫療領域高影響係數水準的等第。補助和獎勵可追溯、可延展,等於是「誘導」醫師,有事沒事就來「相找」討論,怎樣查找相關文獻?醫院、醫學院、學校或外部研究機構可以怎麼交叉合作、相輔相成?以學術展現醫療價值,對個人、對病人、對醫院都是加分。

有幾位醫師轉到其他院區服務時,把游永春副院長的話聽入心,廣納賢才,提攜後進,做得有聲有色,小科變大科,部門人力也不斷的擴充,獲得很好的發展。「當一科之長,心胸要放寬,底下的人才會壯大,吸引各地的醫師願意前來投靠。」人才濟濟,才能發揮群策群力的效應。

另一個創舉,就是讓醫院組織架構上有了企劃室。大林慈院首先設立,爾後各院區紛紛加設。「簡單講,發想good idea(好點子)不夠,做了才知道成不成。那誰去執行?綜理文書計畫管考的祕書室?光是健保業務就忙不完的醫事室?都不行啊!所以交由類似智庫或是『思考的儲存槽』(thinking tank) 的單位去做,一邊檢視醫院還可以有什麼不一樣的作為。」透過獨立運作且具備多元功能的單位,協助策略規畫、經營方針、作業制度的整合與協調、院內空間資源分配與運用等,為醫院主體做前瞻性的規畫。

後因有感於家裡三兄弟都是十幾歲就出外謀生,獨留老爸守在桃園老家四十餘年,是以二○○六年決定辭職返鄉專心照顧病重的老人家。期間,鄰近一家天主教醫院二度請求支援。過去在長庚高專時期,他就曾受命帶著一票人力和資源應援,協助該院化解營運危機。上人叮嚀已是佛弟子的游永春,做利益眾生的事不分宗教,要他儘管就近行善和行孝。「這次去,只做兩件事,一是教對於醫療管理不是那麼在行的修女院長如何拿主意、做決策,二是牽成屬性相投的醫師來當幕僚輔佐。」一年後,醫院安度評鑑考核。緊接著,再轉赴中部某家醫院輔導醫院評鑑過關。

MIT醫管專才 海外結緣輸出

游永春送終老父、助兩家醫療院所完成評鑑,以為可以退休了,於是安排了一趟江南旅遊。豈料老同事南京明基醫院院長劉會平中途攔截找他去當副院長!自此開展以慈濟志工心從事醫療管理顧問,同時並行慈善關懷的海外行旅。在臺灣兩家作風不同的醫療體系融會貫通而成的管理經驗,他的風格剛柔並濟,做法上不落俗套、見解新穎,法治與人治兼施,很受歡迎。

南京、江蘇、浙江、福建、北京、西安乃至海南島,這段行腳大陸到處當醫院顧問、副院長的精采歲月,因為任務導向而且沒有包袱,做的又是喜歡且擅長的事,得以盡情施展。

到西安的軍醫院,底下聽講的一排排軍官,制服上金光閃閃的軍徽、軍階亮得刺目,場面威武懾人。他一上臺,引用《靜思語》:「只要緣深,不怕緣來得遲;只要找到路,就不怕路遙遠。」說明他從臺灣來到十三朝文化古都,與這麼多當代軍醫共同擘畫未來願景,自是有緣千里來相會;而再高超的大將軍也無法單憑己力保衛家園,醫院革新仰賴集體智慧,方向一致,團結一起走,再遠也走得到。短短幾句話就拉近距離,引人入勝往下聽,進一步開啟對話空間,把懸宕未解的困境與難題一一提出。

額外花錢花時間找專家,自是端出最棘手的疑難雜症來考驗。身經百戰的游永春每到一處,不客套不擺譜,直球對決癥結。舉凡病床排程作業、資源整合、內控機制、經營策略與績效分析等,協助檢視醫院不足的地方做改善。

「他們把問題講完,就換我了!」速記之間高速運轉的不只有手指頭,還有腦袋。憑藉著三十年MIT 的經驗與功力,各個相對應的解決方案也一一組織出來,螢幕連線切換上會議室的投影布幕,游永春提綱挈領,一項項予以優化建議。連串的子問題拋出來,也都一一接招拆解,「客戶」滿意到頻頻點頭。幾番雙向交流,確認可以進入執行端,隨即請院長或董事長派工,設主責、拉進度、訂完工期限,有頭有尾一個不漏。特別顧問任務完成,通常會安排飯局收尾,用完素宴齋飯,雙方握手道別,院方代表往游顧問口袋塞了一大包。待回到旅館一看,「哇!(報酬)比我預期的多三倍!」

對於工酬,他自有一套皆大歡喜法則。「我都說:『等我聽完你們的問題並且給出答案後,你們覺得我值多少再給我。』從來也不當場算錢點清的,收好就回去了。一向如此。」會這麼瀟灑自若,一方面是自信,有貢獻自有等值回饋,不用那邊計較計量。再進一步探究,真的是受慈濟精神感化帶來的心境轉換,慈悲為懷,凡事隨力隨緣隨分隨喜。

「如同我小時候的發願一樣,解決醫院流程上的問題、提升醫品病安,讓病人不用那麼辛苦看病,不是很好嗎?我把我的理念分享出去,人家找我就去!」說也奇妙,顧問邀約竟也一個接著一個來,他也樂得大江南北跑。

「用志工精神做專業的醫療管理工作,心裡很快樂,得到的也比預期的多。」也把在大陸工作幾年間賺得的錢,再捐一個「人民幣榮董」給太太。

環保站也是游永春師兄日日樂在其中的修行道場。圖為二○一七年松山區環保教育站新春開工。圖/游永春提供

用醫管精神 打理志工生活

其實任職大林慈院期間,游永春每一年都和醫院同仁一起報名當志工,參與過慈濟在貴州、福建福鼎、江蘇蘇北等地的冬令發放。來到大陸,公餘依然保持做志工的習慣,身處哪個城鎮縣市,主動訪尋當地慈濟據點,隨隊下鄉扶貧關懷。二○一二年北京暴雨釀嚴重水災,游永春利用週末休假,隻身前往北京聯絡處,參與搬運整理救災物資。當時也有一批臺灣志工前往支援,老友慈濟基金會宗教處謝景貴主任在志工人海中認出他。有趣的是,大愛新聞發布北京賑災新聞「副院長揮汗搬運救災物資」後,同年底返臺陪太太回嘉義娘家過年,上人即邀進精舍一敘。等過完年,他便飛往江南履職,接任蘇州慈濟門診中心第一任副院長,以行政管理專長為海外的慈濟醫療機構獻力。原來他在江蘇明基醫院擔任副院長的時候,同樣在假日去安徽全椒居家訪視,到安養院探視獨老,也到偏鄉小學關心弱勢學童,職志合一不分海內外。

心滿意足從職場光榮退役,當起醫病之間的橋梁,在醫院觀眾生相,參究生死無常,咀嚼生命況味,對游永春來說,當全職志工更是有滋味。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國際賑災、骨髓捐贈關懷、環保站、社區,都是他所熱衷的服務平臺,近三年再增加了防疫志工的勤務,運用本身的公衛專業,參與規畫防疫措施和動線、支援站標兵,讓聯絡處、靜思堂及營隊活動都在符合規範下如常舉行。

游永春也是參與過《靜思法髓妙蓮華》編輯小組的法繹志工,因緣延續到社區帶動共修,疫情幾度緊繃,各地慈濟聯絡處與據點暫停開放,他便透過四通八達的線上品書會,凝聚四面八方的有志之士修學佛法,導讀上人講解佛經的典籍。五機作業一人搞定,集主持、音控、人文真善美記錄於一身。這位醫管界的溝通達人,對於運用各種3C 工具傳法,很跟得上時代。

縱使行程滿檔依然管理得井井有條,還說以前太忙了,結果到七十歲了才享受到當懿德爸爸的樂趣!「十幾個慈濟大學的孩子,辦家聚時好熱鬧!我都想著能看到他們一個個升主治醫師的那一天,最好有人當上部長、主任了,我還活得很健康看到他們上臺接班。呵呵! 」

游永春總說,所謂顧問,從字面拆來看,就是「顧+門+口」,這個口是可以移動的,對話對象可以是一院之長,也可以是鄰里鄉親,服務上沒有差別心,所以不論做職工還是志工,一樣可以讓人感受到專業和敬業。「我姓游,常常游來游去不是可以保持年輕嗎?正是我人如其名的寫照啊!」回顧過往職志合一的壯遊人生,參與慈善助人,以醫管專業為病人謀福祉,皆是長養慧命的資糧,懷著感恩心,游永春會繼續堅定地走在志工服務的菩提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