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創卓越 展望未來 台北慈濟醫院智慧醫療創新與教學傳承

文/鄭冉曦 攝影/范宇宏

十九世紀後,醫療在科技的協助下,一日千里,照護效能與品質都得到許多助益,醫學教育也不再單一枯燥。台北慈濟醫院十八年來,持續朝著智慧醫療的目標邁進,不斷創新優化,向下扎根。

台北慈濟醫院自二○二○年一月一日起,全方位換新醫療資訊系統,院部主管與同仁歡喜合影。

楊緒棣副院長分享台北慈濟醫院的系統優化經驗。

檢查送檢單由紙本更改為系統開立。

病理科同仁確認檢體密封完整性,並掃描條碼建檔。攝影/盧義泓

智慧串聯 共創卓越

隨著數位化的發展提升,醫療端的數據快速累積,面向擴及醫療品質、經營管理與教學研究。楊緒棣副院長指出,基礎建置是整個資訊系統最重要的一部分,過去需要以人工填表的方式存入資料庫進行管理,但流程過於耗時繁雜,容易出現錯誤。而現在則利用資料倉儲科技崁入各式指標,形成便捷完整的EDW 電子資料倉儲中心,再透過視覺化儀表板(POWER BI) 呈現。舉例來說,為保障病人安全、提升醫療品質,感染管制是重中之重,台北慈濟醫院開發「多重抗藥細菌地圖」,將加護病房內常見的感染菌種以顏色標記,只要該病人感染,地圖上便會顯示顏色標的,若部分區域皆有同樣標的,代表可能有群聚感染發生,彼時醫療人員即可透過地圖知曉感染菌種與範圍,有效的介入遏止。

資訊整合與升級是醫院發展智慧醫療的根基,但全面性的流程改造才是首要,楊緒棣副院長再再強調,一切事務皆是環環相扣,絕非一個構面或一個單位就能達到,而所有出發點是以醫品病安著想。例如,手術中的病理組織檢體送檢是重要作業流程之一,檢體收集、運送過程的正確性及有效性,將影響病人的醫療照護計畫。為此,外科部、護理部與病理科合作,以病理條碼取代紙本作業,同時加強環境保護、設備更新與人員教育,讓檢體送檢時間與退件率大幅下降。

藥物警示系統、行動巡房系統、智慧藥庫、智能化檢驗室等眾多智能服務皆是台北慈濟醫院的創新亮點,而數位轉型的價值,在於資訊的溝通沒有距離,臨床可以充分掌握功能需求。楊緒棣副院長說明,團隊中除了資訊人員外,醫師、護理師以及醫事人員都在其中,由使用者主導資訊的建構,以醫療行政流程圖達到多向溝通,未來會在既有建置上發掘更多可能,推廣臨床決策輔助,持續提升病人安全與醫療品質。

VR 虛擬實境教學。

「行動巡房系統」貼近使用者需求,不僅協助醫師及專師巡房工作,亦作為與患者、病家做病情溝通的輔助工具,更有助拉近醫病關係。攝影/盧義泓

「智能化檢驗室」促進檢驗效率,同時提升感染管制。攝影/盧義泓

多元教研 展望未來

黃思誠副院長是臺灣婦產領域的泰斗,憑藉卓越的專業,提攜後進、親授醫術,深受學生愛戴。他以婦產科為例,提到目前婦產科可略分為產科、一般婦科、婦癌、生殖內分泌、婦女泌尿五大領域,而台北慈濟醫院都取得了優良的成就,如何在既有基礎上更上層樓,「次專科化」是醫師的必經之路,其中除了不斷自我鑽研精進,為人師者也有需要肩負的使命,即「適性揚才,多元進路」,協助學生多元適性發展,讓醫學教育薪火相傳、源遠流長。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培養專業與人文兼具的醫師,實現真正的「全人醫療」,醫學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科技日新月異,「科技增強學習」為台北慈濟醫院的教學亮點,鄭敬楓副院長指出,教學部利用ICD 10 AI 病歷寫作輔助系統、VR 虛擬實境教學、整合式學習歷程平臺、可信賴專業活動(EPA)、個人學習化計畫(ILP)、高擬真超音波教學、完善網路教學平臺與視覺思考策略等不同方式,讓各職類新進人員或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快速進入學習狀況。上述的教育成果不僅榮獲國家醫療品質獎的多項肯定,更於亞太醫學教育年會(APMEC)、歐洲醫學教育年會(AMEE) 發表。

在研究方面, 台北慈濟醫院積極培育研究人才,不僅建置友善人體資料庫,設立電子病歷搜尋系統,成立臨床試驗中心,更加入衛福部精準醫療示範醫院計畫,讓醫院研究成果發表在二○二二年達到兩百三十篇,其中有一百八十四篇刊登於美國SCI 國際期刊,廣度、深度與品質俱佳。

鄭敬楓副院長表示,台北慈濟醫院未來將設立「一般醫學示範病房」,並成立「勝任能力導向醫學教育(CBME) 委員會」,推動以能力為導向的醫學教育評量, 促進住院醫師與PGY 醫師的獨立照護能力。同時也會逐步拓展院外合作計畫,包括與中央大學的中草藥研發,以及中央研究院的功能性基因人體研究計畫,提升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照護品質。

高擬真超音波教學。圖/台北慈院教學部提供

台北慈濟醫院舉辦「台北慈院人體生物資料庫運用研討會」邀請對生物醫療深入研究及具實務經驗之專家學者,進行專題演講。攝影/范宇宏

延伸閱讀:

台北慈濟醫院 圓滿評鑑升格 台北慈濟醫學中心

以戒為制度 以愛為管理 台北慈濟醫院經營管理十八年有成

戮力醫療專業與品質 共塑病安文化 台北慈院優化病人安全與醫療品質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