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暖陽灑落仁愛園區寬闊的庭園,臺中市立仁愛長照機構迎著好天氣,一早準備開始服務日照與住民的一天。下大夜班的同仁游子民、詹鈞傑、陳柏仁從年齡長幼排,剛好是老中青三劍客,交完班收拾好,一派輕鬆地準備下班回家休息。日照長輩陸續搭乘接駁車來到機構,住烏日的黃勝利由復康巴士送達,由同仁陪伴進入已擺上甜甜椅的大廳,這天的開場活動是自由歡唱,時間沒到,熱情已經湧動在明亮舒適的大廳,愛唱歌的住民爺爺奶奶也由照顧同仁陸續推著輪椅下樓。百歲袁爺爺跟長媳入住機構,兩個女兒跟么媳來探望,三人兩輪椅的陣仗,徐徐走向外面庭院要晒晒太陽。名為照顧機構,但臺中市立仁愛長照機構,在慈濟醫療法人的用心經營下,天天都像這樣,充滿好心情的一天。
文/謝明錦、馬順德、卓冠伶、呂榮浩 攝影/賴廷翰
帶領年輕同仁投入長照
合心協力造福長輩
機構主任陳秋珍,帶著年輕同仁跟爺爺奶奶互動,平均年齡二十二歲半的同仁,要與這群七老八十的長輩們互動,說實話總有些許「代溝」。陳秋珍靠專業帶領,推動在職教育充實著同仁的執業能力與認知,也以跟長輩的實際互動,引導同仁從互動中掌握跟長輩溝通的要領。
游子民肯定表示,年輕人還是可以跟長輩互動的,只要培養人人都具備的愛心就可以了。他從傳產服務業,跨進長照領域,在仁愛長照機構前,已經在台中慈濟護理之家工作過,累積近五年的長照經驗,算是熟手了。詹鈞傑說:「子民工作很靠譜,是可靠的人。」算新手的陳柏仁,因為對人比較有興趣,所以在五育高中選擇照顧服務科就讀,他說是學長學姊一路指導,工作才能慢慢上手。
男生在長照領域,從事第一線照顧,比例還是較少。子民是因為媽媽在居家照顧領域工作,認可照顧服務員的價值,跟著投入長照領域,三個多月適應後,覺得自己還行,一路做滿一年後,就篤定自己可以好好留在長照領域發揮。外界對男生從事長照工作的刻板印象,沒有發生在他身上,反而他在同儕間,成了長輩照顧問題的諮詢對象,他說同學、朋友在家裡遇到照顧長輩的難題,都會問他。鈞傑哈哈笑說,男生少像個寶,也是女性多數的環境裡少數的一群。他小子民幾歲,進入仁愛機構前,曾在一家醫院的呼吸照護病房工作。他從有病房照顧的經驗角度建議,會觀察病人生命徵象變化是很重要的能力。因為機構裡的長輩雖算是亞健康狀態,但是有時候突發變化,還是會讓人措手不及。他們都覺得,機構裡的醫療後援就很重要,護理師常駐機構,加上後送的台中慈濟醫院也在附近,確實讓同仁安心不少。柏仁照顧的長輩有的身上還有管路,他說:「有護理師學姊當後盾,讓我照顧身上有管路的長輩時,比較不用擔心,有問題時可以隨時請護理師學姊幫忙,比較沒有後顧之憂。」
一早日照長輩搭乘接駁車來到仁愛長照園區,同仁小心攙扶相迎。
室內大廳,同仁與志工陪伴阿公阿嬤以自由歡唱展開一日的序曲。
戶外區,百歲袁爺爺跟長媳同為機構住民,今日與前來探望的兩個女兒跟么媳,組成三人兩輪椅的陣仗,相偕在庭院散步晒太陽。
從事機構長照工作應該有什麼特質?游子民表示,耐心排在首位,光熱情還不夠,因為會被繁瑣的工作消磨掉,反而先要有耐心,能在跟工作、跟長輩磨合的過程裡,培養出愛心。詹鈞傑點頭同意愛心很重要,他補充有耐心加上觀察力,可以慢慢知道不同長輩特定的表達模式與相處方法。然後,互動久了,彼此有感情,就更知道長輩的心思。就像,他們觀察知道長輩內心還是渴求跟家屬的互動,以送小孩上幼兒園過程舉例,孩子通常都不願意跟爸媽分開,會哭鬧不去,直到幼教老師安撫,知道傍晚就能回家,便可以很快融入環境。長輩在住宿型機構,除非失智到完全沒反應,要不都會有跟親屬見面的期待,跟孩子是一樣的。游子民表示,其實老人家都會變得很單純,只要瞭解他們的想法,互動也很有樂趣。詹鈞傑就說,可以跟長輩撒嬌,有時候看到長輩東西拿在手裡,還焦急四處找的模樣就很爆笑,趁機會跟長輩玩鬧一下,也是拉近彼此的好時機。子民指出,這就是鈞傑年輕活力的一面。算是小鮮肉的柏仁正式進入長照服務的起點就在仁愛長照機構,雖然照顧技巧以前都學過,但真正投入臨床情境完全不同,剛開始動作不熟練,翻身、換尿布常常會卡關,他感謝其他學長學姊會主動支援,教他小訣竅,才能愈來愈熟練,速度變得更快。五育高中照顧服務科畢業後,他銜接中臺科技大學高齡健康照護系成為大學新鮮人,透過產學合作管道,一邊讀書一邊進修。他表示,要兼顧兩邊就要犧牲假期,不過能累積長照臨床經驗,又能印證學校教授照顧長輩的理論知識,收穫確實很大。他覺得仁愛長照機構最棒的是供應早、中、晚餐,讓食量很大的他,不論上哪種班都不必擔心餓肚子,更省下不少開支。
臺中科大老人服務事業管理系梁亞文老師(左二)結合現場導覽,融入實務教學,帶領學生深入理解長照服務的細節。攝影/卓冠伶
廖芳棉老師詳加解說回應學生的提問。攝影/卓冠伶
推動產學教學交流
厚植超高齡社會生力軍
仁愛長照機構很歡迎年輕朋友投入,二○二四年十二月起與臺中科大老人服務事業管理系合作,藉課程引導三、四年級學生參訪。陳秋珍主任詳細簡報介紹,讓學生瞭解機構的服務項目、環境設施及經營理念,建立學生對綜合型長照機構運作模式的初步認識。梁亞文、廖芳棉兩位老師更細心引導學生分組參觀機構各個區域,日間照顧區、失智專區、宗教室、禪風浴室、交誼廳與復健區等,每個空間都經過審慎評估瞭解長輩需求後精心設計,營造出溫馨舒適氛圍,為住民提供安心且尊嚴的生活環境,梁老師藉此機會融入實務教學,幫助學生從專業角度理解長照服務的細節。
參訪學生活力十足,親身參與長輩的日常活動,在二樓活動區精心準備帶動唱和遊戲與長輩互動,帶來活力與歡樂。傳物遊戲考驗長輩的認知反應與手眼協調能力,學生則坐在爺爺奶奶身邊,陪伴並鼓勵他們完成挑戰。隨後帶動唱更將氣氛推向高潮,長輩各個精神抖擻,隨音樂揮舞雙手,臉上洋溢燦爛笑容。學生的熱情感染每一個人,活動區充滿笑聲和歡樂。
走入禪風浴室,認識整體環境與獨特功能。
復健區,學生體驗供長者使用的主被動助力腳踏車運動儀。攝影/卓冠伶
陳秋珍主任也跟學生們座談交流,學生高度關注機構收費標準、員工留任率及薪資待遇等問題。陳主任分享機構人員福利與職涯發展的規畫。她提到機構提供優渥薪資與完善津貼,鼓勵員工長期穩定發展,期盼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加入長照行列。梁亞文老師結合自身觀察,分享對長照產業的見解與期許。他肯定慈濟在長照領域的貢獻,並建議學生從住宿型機構開始累積實務經驗,進而探索居家照護或社區照護的多元發展路徑。
四年級學生傅羽伶對機構環境讚譽有加,認為舒適宜人是長輩安心生活的理想居所。傅羽伶分享,他原就讀資訊工程,後來因喜歡與長輩互動而轉到老人服務事業管理系。陪伴長輩過程中,她深刻感受到溫暖與快樂,也成為她選擇投身長照領域的重要動力。三年級學生李佩瑩則對機構先進的科技與完善的資源印象深刻,認為軟硬體設施都能提供長輩高品質的照護服務。她提到,家中阿嬤的失智經歷啟發她對長照的興趣,也堅定未來投入長照的決心。
袁爺爺的兩個女兒和么媳感謝在仁愛機構讓爸爸和大嫂得到很好的照顧,一家人都很放心。
住烏日的黃勝利爺爺每天搭乘復康巴士到來,對於仁愛機構日照中心的陪伴感受到歸屬感。
二○二四年十二月台中慈濟醫院社會服務室舉辦志工訓練課程,莊淑婷副院長(前排左三)蒞臨,感恩八十位慈濟志工精進不懈,護持仁愛長照機構。右一右二為台中慈院社服室林怡嘉主任及仁愛長照機構陳秋珍主任。攝影/呂榮浩
滿足住宿日照需求
妥善照顧長輩家人安心
庭園裡,袁國財爺爺跟長媳,由么媳、長女、次女陪著,順著園區繞圈圈。正滿百歲的袁爺爺髭鬚銀白,精神硬朗,背脊骨挺直地坐輪椅上,完全看不出老態。次女退休得空從臺北下來,跟姊姊、么嫂一起探望住機構的老爸跟長嫂。算來五個人也都六七旬以上年紀,卻洋溢著家人團聚的溫馨。次女說,有爸爸在,兒女就不顯老。他稱許機構環境很好,爸爸跟嫂嫂都得到很好照料。他們老家住水湳,因為長嫂住院,侄子在住院中就探詢機構服務,剛好仁愛長照要成立,看過環境就決定入住。一家人直說決定入住是正確決定,老爸、大嫂有人照顧,他們家人來一起聚聚,沒有照顧的壓力困擾,又彼此安適。陽光晒在他們身上,就像暖暖的天倫相聚,五個人情緒快樂,愜意自在。次女說起老爸軍伍一生,兩隻手撐起一個家,很感謝爸爸的一生奉獻。仁愛機構對面就是仁愛之家,環境格局接近榮民之家,袁爺爺很是熟悉,巧遇仁愛之家住民也能點頭致意。陳秋珍主任表示,仁愛長照機構住民獲得的照顧是全面的,不會只讓長輩在住房樓層活動,同仁或接受訓練過的志工會常常陪長輩到仁愛園區廣大的庭園散步,就像袁爺爺一家人,自在的在園區活動。機構剛開設滿四個月,目前仍在努力充實照顧人力,希望住房能趕快全部開設,以滿足市民入住的需求。
課程中,機構社工師周筠庭介紹志工服務的注意事項。攝影/呂榮浩
台中慈院復健醫學部物理治療師陳昱廷(左二)指導志工如何使用復健設備。攝影/呂榮浩
黃勝利爺爺在大廳歡唱活動後,回到日照中心歇息,志工與同仁安排他們喝點水,讓長輩彼此聊聊家裡大小事。黃勝利是慈濟環保志工,負責在烏日兩個環保站擔任司機,之後也參與許多社區活動。因為脊椎開刀,導致行動不便,只能從第一線退居後線。他本來還可以開車到南屯靜思堂的日照中心參與活動,因為年紀到了,駕照被取消,只能就近在烏日附近的日照據點活動,卻因為吃素的關係,飲食不方便。女兒知道仁愛長照機構提供素食,趕緊登記參與。黃勝利說,到仁愛機構日照中心已經滿一個月,各方面適應都很好,覺得終於回到自己歸屬的家,說到能接受慈濟志工的服務,感動到流淚,他很感恩慈濟醫療法人能夠受託經營仁愛長照機構,各方面都很熟悉,每天搭復康巴士來,都會覺得安心自在,旁邊的慈濟志工完全了解他的心情。
由衛福部規畫的臺美衛生福利交流,二○二四年安排美國學者專家團隊參訪臺中市立仁愛綜合長照機構,聚焦於當代長照衛福政策創新。
培訓慈濟志工投入
定期服務安定長輩忐忑
陳秋珍主任指出,要讓慈濟志工參與機構的服務,還是要訓練,她感謝台中慈濟醫院社會服務室在二○二四年十二月底安排志工訓練,還特別針對機構的失智長輩,安排「認識失智症與陪伴照顧技巧」的訓練。陳秋珍以現有住民實際發生的情境舉例,解說失智長輩常出現的狀況,加強說明失智跟老化的區別。「不只是記不住,認知、表達和空間感也會變差。失智部分可能是情緒、數字或是對人,種類很多⋯⋯」陳主任強調不管是志工或長輩家屬,若能多一點瞭解失智症概念,才會更友善對待長輩,達成共好、共善。
「仁愛輕安志工的服務內容包含協助住民補水、陪伴住民復健活動、協助用餐餵食、陪伴住民戶外散步、傾聽住民的過往心情故事等。」機構社工師周筠婷透過圖表詳細介紹志工一天的行程,殷殷叮嚀保護住民隱私和人身安全是志工首要責任。台中慈濟醫院社服室主任林怡嘉補充,長輩因為有志工陪伴,不再受局限而是有更多彈性選擇想做的事、想去的地方,就能讓長輩融入機構團體生活。
衛福部統計,住民長照需求平均長達七到八年,所以陳秋珍主任表示,機構需要固定的師兄師姊長期陪伴,因為長輩熟悉固定的志工就不會害怕陌生,志工也比較好清楚每位長輩狀態,能掌握應對各種情況。慈濟社區志工也因應仁愛長照志工需求,成立仁愛輕安關懷小組,由郭翠花與謝金鳳兩位師姊擔任窗口,協助志工排班和調度。郭翠花師姊曾在醫院服務,非常能體恤機構同仁辛勞,他期待志工認養時間且不隨意請假,也會隨住民人數增加調整每日志工人數。莊淑婷副院長忙裡抽空到訓練班感恩師兄師姊護持仁愛長照機構,並分享曾有師姊建議,家屬親友要給住民的現金,可參照歐美長照使用代幣,金錢較不會遺失,還有讓住民飲食限制降低一點。莊副院長表示,仁愛長照機構每週四安排快樂餐,讓住民選擇想吃的食物,家屬也可以來共襄盛舉。將來,仁愛長照志工可以定期舉辦會議討論案例,共創優質的長照品質。
臺中市立仁愛綜合長照機構是公私協力打造的溫馨長照環境,讓外賓參訪團大為讚歎,表示值得學習並帶回美國推廣。
美國衛生福利部代表團在音樂治療區與長輩一起敲響板同樂。
全臺首創的單元式照顧空間,慈濟志工在墨寶室揮毫寫「靜思語」書籤與美國貴賓結緣。
美國衛福部取經創新模式
典範標竿更精進
仁愛長照機構已經是臺中市政府長照成果重要的據點,吸引許多團體參訪。美國衛生福利部代表團就特別經由衛福部規畫臺美衛生福利交流,聚焦長照衛福政策創新的作法,特別是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參與公辦民營的仁愛綜合長照機構營運模式。台中慈濟醫院副院長莊淑婷身兼慈濟基金會長照推展中心副召集人,她分享慈濟長照服務從一九六六年成立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四大志業以「慈善」為起點,早早提報第一位獨居老人的長期照顧戶個案,成為臺灣推動長照最悠久的組織。莊淑婷指出,慈濟從最初對弱勢群體的長期濟助,到「貧民施醫義診所」開啟醫療志業,扭轉因病而貧的宿命,逐步建立起全臺醫療網絡。臺灣邁向高齡化社會時,慈濟仍持續整合慈善與醫療資源,為長照服務奠定堅實的基礎。
臺中市政府為擴大滿足市民長照需求,將仁愛園區興建的多功能大樓移撥給衛生局,轉型為綜合長照機構,將安養轉型為養護。衛生局長曾梓展指出,臺中市立仁愛綜合長照機構是首座以促參方式成立的公辦民營長照機構,慈濟不僅具備醫療專業,更有豐富的社會服務經驗,透過公私協力,落實在地老化與在地終養的目標。
美國衛生福利部代表團實地參觀機構環境,在音樂治療區與長輩一起敲響板同樂。華盛頓州衛生部部長沙烏梅(Umair A. Shah) 表示,他感受到機構對長輩的尊嚴與人性的全面關懷。仁愛長照機構有首創的單元式照顧空間,依長輩治療需求及興趣,規畫花藝室、墨寶室、書香閣等,讓麻薩諸塞州公共衛生部部長Robert Goldstein 讚賞機構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他認為值得學習並帶將回美國推廣。
美國衛福部代表團參訪,突顯仁愛綜合長照機構在臺灣長照領域的標竿地位。透過慈濟多年來在慈善、醫療和長照方面累積的豐富經驗,結合政府資源,開創長照的創新模式,為全球高齡化社會提供寶貴的經驗。莊淑婷表示,各界參訪貴賓的稱讚是持續提升服務品質的動力,好還要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