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版羅倫佐的油 中西精準合療新希望 花蓮慈濟醫院 中西醫精準治療罕見疾病《人醫心傳》252期

文/游繡華、張麗雲

飽受腎上腺腦白質失養症折磨三年的涂先生,十二月五日一大早,在爸爸媽媽和弟弟的陪伴下,全家人自臺中市出發,準備到臺北南港展覽館,參加在臺灣醫療科技展花蓮慈濟醫院展區舉辦的記者會,談談他自生病以來,從生命谷底迴盪多時,終於看到未來的驚奇旅程與喜悅。他在臉書動態分享他一踏出家門的心情--「很久沒有感受到外面的空氣,感覺真的很舒服」。儘管他心裡擔憂完成壓瘡手術不久的傷口,會因為坐太久不爭氣的「開花」,但他和家人對這趟旅程充滿了期待。

記者會是在開展第一天下午二時。涂先生與家人、主治醫師蔡昇宗、個案管理師佘紋慈來到展位的休息室。涂先生和家人洋溢著笑容,開心的和林欣榮院長、何宗融副院長相互問候。如同親奶奶的陳女士也帶著友人,來為他加油打氣。陳女士比著手勢說她是看著他們兄弟倆從小男孩長到現在,就算他這幾年被病苦折磨,他還是會時常透過LINE問候,天冷時提醒「奶奶要加衣服」,就是個很貼心的大男孩,而她能作的就是天天為他禱告。

二○二四年十二月五日臺灣醫療科技展,涂先生及家人現身花蓮慈濟醫院展區記者會,分享接受中西醫精準治療的經過及罹病到恢復的心路歷程。攝影/陳安俞

愛打籃球到走路失穩

基因檢測為腎上腺腦白質失養症原本就是個健康活潑,熱愛運動、愛打籃球的年輕男孩,怎料在二十一歲那一年,他清楚記得那是二○二一年六月,他的身體開始出現變化,不知原因的跌倒,以為可能是身體過於疲累,只要睡個覺隔天醒來就會恢復體力了。但是,他卻一天比一天變得更容易疲累,最後嚴重到走路搖搖晃晃得像喝醉酒,身體無法轉正,甚至連大小便都失去控制。

涂先生說,記得有一次在客戶家,肚子不太舒服想如廁,走到半路,大小便全失控,真的很困窘。那段日子,他有時候膀胱尿漲,卻又尿不出來。甚至出現站立時撐不到三分鐘,或花很大力氣才站得起來……媽媽帶著他四處求醫,接受各種檢查,試過許多藥物、復健、保健食品,仍無法獲得改善;而醫師評估後始終是「再觀察看看」。

直到症狀愈來愈嚴重,醫師排了各項檢查仍找不到病因,懷疑可能是罕病遺傳性痙攣性截癱,寫了轉診單,讓他到臺北的醫學中心作自費基因檢測。但因情況特殊,還需將資料和血液樣本送至美國,三個月後確診為「腎上腺腦白質失養症(adrenoleukodystrophy, ALD)」其中的一型「腎上腺脊髓性神經病變型(Adrenomyeloneuropathy, AMN)」。

醫師看了基因報告也緊皺眉頭,涂先生說,醫師只能先以施打抗生素控制,但病情還是不斷惡化。發病後不到一年,他從能跑跳到只能慢走,然後需要靠助行器走路,到後來變成下半身癱瘓。

造血幹細胞捐者的鼓勵
再堅持看看

有一次全家出遊,他還可以勉強藉助行器移動,但在泡腳時,他發現雙腳對冷熱已無感覺,以致腳底燙傷起水泡,也是從那時候開始,他就幾乎沒再下過床。加上服用類固醇,全身腫到像水牛,翻身、起身都需要他人協助。

之後,因右腳嚴重栓塞,加上蜂窩性組織炎,整隻腳浮腫而住院治療。有一天,媽媽在幫他按摩的時候,他突然感到一陣胸悶,心臟像被掐緊般的疼痛,昏了過去。涂先生說,醒來時,床邊圍著是正在搶救他的醫師和護理師,原來他的兩邊肺臟嚴重栓塞,醫師怕肺栓塞轉移至心臟,所以轉到加護病房治療觀察。

因病情惡化速度非常快,加上類固醇引起的脂肪肝,醫師建議以造血幹細胞移植治療,很幸運地,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的資料庫在短短一個月內傳來好消息,配對到三個全吻合的捐贈者。只是他即將移植前,內心卻很掙扎,他還記得那是二○二三年三月,就在打化療的前四天,心靈幾乎在崩潰的臨界點,於是鼓起勇氣對媽媽說,很想放棄,畢竟長期的治療花費很大,他不想再連累家人。涂媽媽邊聽邊跟著他流淚。

「移植當天,看到捐贈者祝福我早日康復的卡片,要我勇敢地堅持下去,護理師還說,這位捐贈者所輸的血比以往捐贈者的血量更多。」涂先生說他真的很感動,捐贈者的大愛讓他想「再堅持看看」。而且移植後不到一個星期,紅血球、白血球的數量都回到正常值,沒有任何排斥。護理人員很驚訝,直說第一次遇到這樣的移植案例。

只是日子一天一天過去,涂先生的身體狀況只是停在原點,醫師也遇到了瓶頸。「走了這麼久,好像前面是個看不見底的懸崖,有點絕望。」他再次跟媽媽討論,「生病以來已經很努力了,若沒有其他方法,是否就順其自然,發生狀況時放棄急救,不再讓痛苦延續,也減輕家人負擔。」

基因檢測「全外顯子檢驗」結果顯示ABCD1 基因突變。

看到脊損病友從癱瘓到行走
到花蓮試試看

然而就在這時候,好朋友在網路上無意間看見有關花蓮慈濟醫院林欣榮院長和何宗融副院長的中西醫合療,以及以幹細胞治療幫助脊髓損傷病友從癱瘓到站起來練習走路的影片,讓他和家人決定再試試看,於是今年(二○二四)三月,他和家人來到花蓮。

在涂先生的基因檢測報告中,全外顯子檢驗顯示ABCD1 基因突變失去功能,沒有蛋白質產物,導致細胞無法正常代謝「特長鏈飽和性脂肪酸(very long-chain fatty acids, VLCFA)」而異常堆積,沉積在大腦白質和腎上腺皮質,就會侵害腦神經系統、妨礙神經傳導,也造成腎上腺功能異常,確定是「腎上腺腦白質失養症(ALD)」,也就是X 染色體性聯隱性遺傳疾病造成神經病變退化的一種遺傳性疾病,好發於二十歲至中年。

林欣榮院長簡單地說明:「這個油留在腦子裡,會造成腦髓竅的傳導功能失常,大腦的指令無法傳達到手和腳,病人在很短的時間就會死亡,這就是『羅倫佐的油』的案例。男性只有一個X 染色體,一旦X 染色體的LINK(關聯性)異常,沒有其他好方法可治療。」

花蓮慈濟醫院中醫部龔彥綸醫師為涂先生針灸治療。攝影/劉明繐

護理師是醫療團隊不可或缺的成員,涂先生的第一線照顧者。攝影/劉明繐

中西醫精準醫療
基因配對中草藥加內生性幹細胞療法

目前治療研究,「羅倫佐的油」疾病患者可以採用基因療法,然而醫療花費動輒上億臺幣,且須再經過五至十年的臨床試驗。林欣榮院長表示,花蓮慈濟醫院自二○二四年初以來推動中西醫精準醫療,與傳統的中醫不太一樣,是以科學的基因體檢測為基礎,以病人的全基因體及全外顯子等定序結果,找出致病基因,然後再自中草藥資料庫找出可作用在致病基因或相關作用的中草藥,進一步幫助病人,目前用在罕病治療上已見成效。

林欣榮院長說:「腎上腺腦白質失養症是一個ABCD1 的基因壞掉引起的,院長室顧問張建國教授先找跟它相似的代償基因。最後以正常的基因ABCD 2 和ABCD 3 為治療方向,再由找出可以作用在這兩個基因的中草藥,由何宗融副院長開藥給涂先生吃了以後,作用真的很大;並搭配內生性幹細胞療法、針灸、復健,第一次療程結束後,就讓病人感受到腿部的功能有改善。 」

涂先生記錄治療的過程與心情變化。圖/涂先生提供

何宗融副院長指出,中醫針灸在許多神經系統疾病的治療提供了補充和替代的治療選擇。針灸是以身體特定穴位來調節體內經絡的氣流運行,進而刺激神經和肌肉活動,以改善運動協調和減少肌肉痙攣。用在涂先生的精準中藥治療,材料包括:蒲黃(香蒲)、遠志、川棟、浙貝母、黃耆、益母草、苦參、酸棗仁、橙皮、射干。

九月中旬,涂先生再住進醫院接受治療,這時的他已可拿筆畫圖,描繪他喜歡的人物。回想起半年前,他初到花蓮,雙手乏力的垂下,膀胱無力,排尿、排便困難,胸部以下是完全毫無知覺,大多的時間是癱瘓在床。幾乎吃不下東西,他說,即使感到飢餓,但看到食物,卻完全沒食欲,食量極小,也使得他原本因藥物腫胖的身體很快的「消風」般的少了大半。

因為中秋節過後,醫療團隊邀請他和媽媽到靜思精舍見證嚴上人,興奮的他決定素描上人的畫像作禮物,也證明他在中西醫團隊精準治療的成果。而這期間剛好在花蓮靜思堂舉辦二○二四年國際慈濟人醫會年會的營隊活動,受邀來的媒體記者聽到他的故事,想進行採訪。九月十六日下午,記者看到他的現況也很驚奇,坐在病床上侃侃而談,陽光開朗的形象,很難讓人想像他罹患罕見疾病「腎上腺腦白質失養症」,而他在幾個月前還曾想放棄治療,讓憂心的媽媽以淚洗面。

涂先生說,真的很感恩花蓮慈濟醫院中西醫精準醫療團隊突破傳統,大概接受治療一週,他就可以感覺到身體以及腿部的變化,帶給他和家人希望;胸部以下癱瘓的身體竟逐漸「甦醒」復原。他說:「躺在床上,我已經可以像正常人一樣,挪來移去。可以翻身,腰也更有力。連腿部的觸感、痛感都慢慢回來了。特別是大小便也恢復正常,食欲愈來愈好。」

涂先生身體狀況恢復到可以再拿筆畫畫,手繪證嚴上人畫像送給上人,上人也送他歲末祝福的福慧紅包,給予誠摯的祝福。攝影/江家瑜

一關過一關
許願明年站起來

九月十八日上午,涂先生和媽媽在醫療團隊陪同下,到精舍接受上人的祝福,上人鼓勵他,並致贈今年的福慧紅包。充滿信心的他,當場接受林欣榮院長的邀約,十二月五日在臺灣醫療科技展分享他的故事。接下來,除了每月固定的內生性幹細胞療程、中醫針灸治療,他還接受整形暨重建外科的手術,終於可以解決困擾他幾個月的壓瘡問題。

在記者會上,看到當初在移植病房的片段,涂先生和媽媽同時流下眼淚。接受造血幹細胞移植之前,是他生病以來歷經生死拔河最艱難的時候,但這也是他和慈濟醫療接觸的開始,先是在茫茫人海中獲得來自捐贈者的無私大愛,接著他接收到花蓮慈濟醫院中西醫合療與幹細胞療法相關訊息,重燃希望,決定跨過中央山脈,從臺中到花蓮拚一拚。

林欣榮院長與何宗融副院長(右)在臺灣醫療科技展現場分享中西醫精準醫療,有如臺灣版的「羅倫佐的油」,為罕病帶來治療新希望。螢幕上的人像畫是涂先生的作品。攝影/江家瑜

涂先生與父母開心地擁抱。攝影/許惟知

司儀半開玩笑的請他用手拿麥克風分享,證明一下雙手的力氣回來了。他除了說明這九個月的治療經過,很感恩媽媽、爸爸、家人及好朋友的陪伴,特別是媽媽。他也感恩自生病以來,每個為他用盡腦力的醫師,讓他有機會一關過一關。來到花蓮慈濟醫院,他會與醫療團隊持續努力,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好。

他許願明年可以站起來,「是整個人站起來喔!」他笑著說,從原本的絕望看不到未來,到現在充滿希望,他認為「明年就會好了,這信念非常強烈」。他感恩地和父母親抱在一起,之後又和醫療團隊及親朋好友大合照。不僅如此,下了臺之後,司儀突然點名請他唱歌,他心想「我是臺中李聖傑」,隨即清唱一段〈痴心絕對〉,贏得熱烈掌聲。

這三年多來,涂先生也一直在臉書等社群媒體分享他的現況,希望和他一樣生病的人,生活可以因醫療獲得改善。林欣榮院長、何宗融副院長、神經外科部主任蔡昇宗及照護團隊都為涂先生獻上最誠摯的祝福。林欣榮院長、何宗融副院長指出,涂先生是一個非常勇敢且意志力堅強的病人,看到他一天一天進步,臉上露出開心溫暖的笑容,對醫療團隊來說是最大的肯定與鼓舞,也祝福他明年可以站起來走路。

涂先生自己能夠手持麥克風,現場清唱一段愛歌,後方左起是中醫公會聯合會常務理事陳潮宗中醫師、花蓮慈濟醫院何宗融副院長、黃志揚副院長、林欣榮院長。攝影/陳安俞

e-Portfolio醫師能力評估系統 驅動智慧醫療教學《人醫心傳》251期

文、攝影/江珮如

醫策會與大林慈濟醫院簽約建置資訊平臺,期望有效提升住院醫師教育訓練成效。

住院醫師訓練教學再進化!以可信任專業活動(EPAs) 驅動的智慧醫療教育,達到「以勝任能力為導向的醫學教育(CBME, Competence-based Medical Education)」,是現今的教學重點模式。大林慈濟醫院自研發「e-Portfolio 醫師能力評估系統」取得專利證書後,持續努力不懈為醫師量身打造能力評估系統,讓住院醫師不只留下個人學習紀錄,老師也能透過平臺及時給予回饋,同時根據學員學習需求提供資訊,並以視覺化呈現能力進展,制定個別化訓練計畫,增進學習成效。

「e-Portfolio 醫師能力評估系統」獲得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肯定,雙方於大林慈濟醫院簽署「醫事專業人員能力進展資訊平臺系統建置」,讓住院醫師於臨床照顧病人的同時,亦能在學習上精進。

醫策會董事長林啟禎表示,二○○三年臺灣SARS 疫情爆發,不僅把醫療打得七零八落,更發現有的醫療人員專業能力與信心不足,後續才有了PGY(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的制度。他說,面對各醫療院所開發的系統,其中大數據若無整合,便無法有效銜接,經過審慎評估後,對於大林慈濟醫院建置的完善系統很有信心、佩服,期許未來共同為醫療而努力。

醫策會執行長王拔群、副執行長許惠淑、主任鍾翰其、管理師蘇慧真、專員林佳蓓也共同參與。王執行長說,透過大林慈濟醫院所打造的平臺系統,不僅提升醫學的教育系統,更讓醫界有了歷史性的第一步,很感激醫院能與醫策會分享經驗,後續也會持續與院方合作,讓這套系統發揚光大。賴寧生院長表示,感恩醫策會的肯定,相信這套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系統設計,必能帶來更好的學習成果。

大林慈濟醫院急診部主任暨教學部副主任李宜恭表示,醫師須具備的核心能力包括:臨床照護能力、專業的醫學知識、從工作中學習及成長、制度下之臨床工作、人際關係及溝通技巧、及醫療專業素養。但是如何評量不同的核心能力?他指出,能力架構明確、多元且計畫性的臨床評量及量身訂製的教學,才能培養出新時代的醫師。尤其是急診第一線面對病人,受到的壓力首當其衝,隨著住院醫師的能力成長曲線以及眾多知識湧入,如何讓住院醫師的學習更有效率,且能有系統地擷取這些知識而成長為有勝任能力的醫師,是臨床醫學教育的一大課題。

李宜恭醫師指出,「住院醫師學習歷程紀錄平臺」從二○一二年發展至今不斷改進,現以視覺化呈現學習歷程時的紀錄、評估、分享等功能,透過網路互動及時給予學習者回饋,增進學生學習成效,同儕間也能彼此交流。教學團隊已巡迴多處分享實務經驗,今日能有這番成果,要感謝許多臺灣及海外醫學教育前輩貢獻經驗,更何況教學就是要分享、合作才會進步,經驗本要不斷累積,有好的經驗就該多分享出去。希望大林慈院的經驗能與大家共享。

呵護病人 護理創意五發明《人醫心傳》251期

文/張菊芬 圖/大林慈濟醫院護理部提供

大林慈濟醫院簡啟峰護理師與夥伴創新改良抽痰用「伸縮式醫療用管路套組」,上圖為於臺灣醫療科技展向民眾解說使用方式。

大林慈濟醫院護理部的創新團隊,利用工作之餘,集結創意,發明各種照護病人用品,至今已有五項專利發明,包括「伸縮式醫療用管路套組」、「腹膜透析接管輔助裝置」、「防護裝置」、「呼吸器面罩多功能結構」,以及「防輸液套管脫落及安全加藥結構」,不但取得專利,也在多項競賽獲獎。更重要的是,這些發明一方面能造福病人,另一方面也能提升照護品質,減輕護理人員的負擔。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從二○一九年舉辦「用品創新輔導系列」課程,院方鼓勵護理同仁參加,護理師簡啟峰有感於抽痰過程需要保持無菌,若操作時不慎將抽痰管碰觸其他地方染汙,容易增加病人感染的風險,而抽痰管與抽痰手套是分開包裝,加深操作上的困難。於是在課程中邀請王英豪、林劉文斌、朱涵妮等人一起組成團隊,透過檢索專利並比較市售所有抽痰管及手套之後,著手創新改造。

下圖為「伸縮式醫療用管路套組」完整成品。

初期開始手繪草圖,並融入可彎式吸管伸縮概念,製作出「伸縮式醫療用管路套組」的樣品,請四十位護理師試用,再填寫試用問卷回饋,結果肯定他們研發改造的伸縮式抽痰管操作簡單、省力、方便;增加了內層尺規、邊界長度,可有效減少染汙,使用上更安全;而且套組體積小,不占空間,值得推廣。

二○二○年發明「腹膜透析接管輔助裝置」,幫助視力差或手抖的腎友在接管時更順手,避免感染。腹膜透析護理師劉嘉琳說:「固定好兩端之後,滑軌的設計,可以幫助兩邊的管路做精準的對接。」護理團隊從設計更換透析液固定器開始,改善對接問題,以拼圖式的一凸一凹原理,找滑軌對接,固定管路後,以連動式旋轉手把,輕鬆地旋轉後直接鎖緊接頭,降低感染率。

「腹膜透析接管輔助裝置」的發明者,左起王榆楒、劉嘉琳、許玬云、林鴻珺等四位護理師。

護理師示範使用「腹膜透析接管助裝置」。

二○二二年研發「防護裝置、呼吸器面罩多功能結構」。腹膜透析腎友在換液過程中需要密閉及乾淨的換液環境,但腎友常因未戴口罩且未在密閉空間進行換液導致腹膜炎,而獨立空間受地點及時間的限制不易覓得,因此設計出「防護裝置」,以架體、框體、外罩、摺疊桿、穿孔等結構,操作便利、隔絕粉塵、營造無菌、摺疊收納,輕巧可攜帶等功能,有效提供清潔及無菌空間,以解決時間及空間導致的高風險照護環境。

需要罩上非侵入性正壓呼吸器(BiPAP) 的臨床患者,因為現有呼吸器面罩沒有管槽設計,如果還有鼻胃管、口胃管或引流管,帶上面罩會導致管路無法外露或是壓傷,如果病人需要抽痰或滋潤口唇,必須將面罩移開,會直接影響病人的氧合變化。「呼吸器面罩多功能結構」的發明可以解決上述的臨床問題,且目前市占率前兩大的廠商面罩都可介接使用此發明產品。

左上圖為「防護裝置」成品,可運用在腹膜透析(右上圖),也可運用在呼吸道採檢(左下圖)及傷口處理防護(右下圖)。

「呼吸器面罩多功能結構」獲發明專利,右為護理部林興隆督導。

大林慈濟醫院血液透析室許玬云護理長(左)與團隊創新的「腹膜透析接管輔助裝置」及「防護裝置」獲發明專利。右為劉嘉琳護理師。

二○二三年研發出「防輸液套管脫落及安全加藥結構」簡化護理工作,減少病人安全異常事件發生。門診護理師劉偉華發現打點滴時套管因外力而脫落,才激發改造的動機。健康管理中心護理師黃雅愉說:「加上一個安全扣環上去的話,非常地牢靠,不容易脫落,也不會因為病人去上廁所或翻身而拉扯到。」

「不起眼小物, 發揮大功效!」護理部林興隆督導說,面對各類疾病,護理同仁在平時訓練已具備臨床照護能力,同時也鼓勵踴躍提出各種想法一起創新,讓護理工作更加有效率,減少病人感染或是醫材所帶來的傷害。護理部主任陳佳蓉表示,護理創新團隊以平常心發揮巧思創意改善醫材,甚至取得專利,展現護理人兼具研發與創新的多元實力,最重要是對於病人安全更有保障。

大林慈濟醫院護理部林興隆督導(上圖)與團隊參加臺灣創新技術博覽會發明競賽,「呼吸器面罩多功能結構」的發明得到金獎肯定(中圖),「腹膜透析接管輔助裝置」得到銅獎(下圖)。

「防輸液套管脫落及安全加藥結構」得到銅獎肯定。

智能醫學實驗室 檢驗安全有保障《人醫心傳》251期

文/黃小娟 攝影/閻廣聖

全自動血液檢驗與智能血液抹片閱片系統。攝影/黃小娟

臨床病理科重新規畫檢驗流程,提供更高品質的檢驗服務。攝影/黃小娟

全自動四軌檢體運送軌道。攝影/黃小娟

醫院傳統的檢驗流程,包含了報到、抽血、檢體運送、簽收、離心、檢驗、儲存、複驗及丟棄,每個流程都需要許多人工作業,同時會產生許多的等候時間以及錯誤事件的發生。大林慈濟醫院臨床病理科透過運用全自動設備、精實方法與智能資訊以重新規畫檢驗前、中、後流程,期能提供更高品質的檢驗服務。

臨床病理科技術主任李奇聰醫檢師指出,在智能單件流檢驗流程中,病人以檢驗單條碼在抽票機完成報到後,系統可自動判定檢驗檢查服務類別並分流給號,達到友善報到、智能分流與百分之一百落實年長者優先的服務。抽血時,經由健保卡輔助身分辨識系統、病人採血特殊備註功能與自動備管機的輔助,除了有效縮短病人抽血等候時間百分之三十二點五之外,同時完全避免試管準備與病人辨識錯誤事件,並且有效減少病人重覆抽血的問題。另外,透過智能化併單併管作業也能有效減少相同檢驗項目當日重覆檢驗所造成之健保浪費問題。

抽血後之血液試管可以直接投入抽血櫃台下方檢體運送軌道,再搭配全自動投遞設備與裸管傳送系統,以單支檢體、即時、連續不間斷、先進先出的運送方式送入實驗室全自動化(Total Laboratory Automation, TLA) 檢驗系統進行全自動離心、分類、檢驗分析、儲存等檢驗作業。在尿液檢驗部分,病人收集檢體後可以直接投放在廁所內的尿液收檢窗口,檢體透過全自動即時傳送軌道送入實驗室內,以警示燈提醒醫檢師立即檢驗。

臨床病理科榮獲2023 SNQ國家標章認證,技術主任李奇聰醫檢師代表領獎。攝影/閻廣聖

在整個流程流暢不停滯的運作下,業務量雖提升百分之二十,生化與血液檢驗報告完成時間仍有效縮短百分之十三點五及百分之二十八。而門診急件檢驗報告逾時率由百分之七點五減少至百分之一點七,進步到醫學中心與區域醫院二十五百分位。在尿液檢驗報告部分,有效縮短百分之四十點五的報告完成時間。在滿意度部分,門診病人、醫師與醫檢師滿意度分別提升百分之七點八、十三點六及二十二,創造了一個三贏共好的局面。

臨床病理科在主管的支持、協力單位的幫助與醫檢師同仁全體用心的投入下,以「臨床實驗室建置智能單件流檢驗流程以提升門診服務品質」在二○二三年榮獲SNQ 國家標章認證殊榮,為病人安全提供了多一分的保障。

大林慈濟醫院臨床病理科團隊。攝影/閻廣聖

專利創新放射治療平臺 智能科技引航未來《人醫心傳》251期

文/黃小娟 攝影/閻廣聖

大林慈濟醫院放射腫瘤科團隊多年來獲獎無數。人物左起:陳美慧書記、石怡婷技術主任、洪世凱主任、林佳怡醫學物理師、林宏益主任、李佳玲護理師、徐鳳春醫務技術員、周嘉慧醫師、張瑋珊醫事放射師。

大林慈濟醫院放射腫瘤科「整合性放射腫瘤資訊平臺」正引領放射腫瘤界的創新浪潮,除具有跨系統、跨機型、跨資料庫優勢,並可高度客製化全流程資訊化系統,成功將核心技術技轉商運,成為全臺灣市場占有率最高的放射腫瘤資訊系統,更通過三項發明專利認證。

放射腫瘤科依照第一線臨床流程與特性開發出來的整合放射腫瘤資訊平臺(IROIP, Integrated Radiotherapy Oncology Information Platform),包括「醫療異常警示系統及其運作方法」、「醫療平臺及其整合查詢系統」等兩項核心技術,獲資訊發明專利認證,全臺第一。最新融入發展AI 後,又獲第三項專利「肺功能鑑別方法」。

「整合性放射腫瘤資訊平臺」透過全流程資訊化,可為醫療團隊節省將近四分之三的時間。

「智慧化放射治療」是放射治療領域的第三次技術革命。放射治療是一種高精密度的抗癌治療,治療流程繁瑣,需要多個職類的同仁協同操作多種資訊系統,使用優質的資訊系統協助品質管理至關重要。因此,大林慈濟醫院放射腫瘤科早在二○一四年即創建「整合性放射腫瘤資訊平臺」,具備五大特點:

一、全流程電子化,提高工作效率,防止人為錯誤︰
1. 放射治療工作流程電子化。
2. 定位表單電子化、跨系統擷取資訊、提升工作效率、降低人為錯誤。
3. 電子化流程擴及病人端:提供報到、治療、批價一條龍便利隱私醫療服務。

二、跨職類多向聯繫,減少交班錯誤,提升照護品質︰
1. 多職類同仁運用線上即時表單,精準掌握病人狀況。
2. 跨職類多向聯繫、有效提升照護品質。
3. 跨科室共同照護,病人照護更全面。

三、跨系統安全把關,即時警示異常值,確保病人安全︰
1. 跨系統連結HIS 醫療資訊系統,即時警示異常醫療值(含血液檢驗、細菌病毒與生理監測數值等);於放射治療定位時,更可依照指引自動計算顯影劑建議劑量。
2. 跨系統連結獨立資訊系統(OIS、TPS、R&V System),即時警示異常DVH 值。
3. 風險關鍵點:放射治療參數確認自動化、有異常即時警示。

四、整合AI 輔助精準放療,以深度學習來優化錐形束電腦斷層影像品質,自動化圈選全身器官,提升效率及精準。

五、雲端照護管理加全腫瘤中心智慧場域,整合式的多角度人臉辨識系統結合生理徵象量測,自動識別高風險病人及意外事件。

該平臺系統性地改善品質,獲得了三項專利、二十個國家級獎項、四個標章,並且獲得醫療政策研究與發展中心的認證,成為全臺灣唯一的放射腫瘤卓越中心。

智慧放射治療平臺成功技轉商業運作,全臺灣九十二家放射腫瘤科部公開發表有放射治療部分資訊化的醫院僅二十七家,而其中十六家是導入大林慈濟醫院的系統,市占率達百分之五十九點三,且有十四家醫院治療流程全面資訊化,百分百為大林慈濟醫院所發展技轉的系統,是放射治療領域全流程資訊系統於全臺市占率及使用率最高。

放射腫瘤科技術主任石怡婷指出,透過全流程資訊化,可為醫療團隊節省達百分之七十四的時間,完成一份正式放射治療文件的時間從二十五分鐘降為六點五分鐘,超越國際文獻報告,系統平臺凌駕國外同類系統,榮獲多個獎座及醫療品質促進單位的肯定。

醫院內定位導航APP《人醫心傳》251期

文/黃小娟

智慧定位系統可以快速引導使用者找到診間或停車位置。

大林慈濟醫院與創鈺科技合作建置智慧定位系統,提供病房快速儀器盤點、急診AMI/CVA 綠色通道、資產設備效能管理、傳送人員即時定位管理與病人家屬室內導航APP,全方位提升醫院運作效率,優化醫療流程。

智慧醫療創新中心主任林庭光醫祕指出,智慧定位系統使用Lora 與BLE 技術回傳定位訊息。例如儀器點班、儀器尋找、輸送派工等等,甚至病人要尋找診間、停車位置等,都可以加以運用,以極少的費用,在同仁的用心下,用「好玩」的心,解決身邊最確切的問題,並不只是為了智慧醫療而做智慧醫療,很感恩同仁的參與。

大林慈濟醫院發展中的定位系統,能透過遠端追蹤醫院內的人員和儀器設備的位置信息,包括病人、手術器材等,定位信息可即時共享和訊息傳遞,節省了尋找人員和器材的時間,提升整體醫療團隊的工作效率。

在應用上,可以用來為儀器設備定位,清楚掌握儀器設備所在位置,確認其是否在線上。設置連結於護理站電子白板,以便護理人員快速進入操作介面。

AMI/CVA 等病人綠色通道:通過熱力圖以特殊高亮的形式對急救患者看診實際路線進行匯總分析;熱力圖可直觀地將急救患者分布資料以不同顏色區塊進行呈現。

輸送人員定位:可以掌握派工情況,強化人力調度。

資產管理效能:進行設備運行狀態偵測,統計設備開關機時間、開機時長、運行次數等,並能統計總運行次數及總使用率,了解設備的運行狀態。

院內導航:功能包含院內醫師、診間、地下停車場之停車格導引,根據使用者的不同需求,輸入醫師姓名、診間號碼、停車格號碼等,能夠精確導引使用者至目的地,節省尋找時間。

除了上述的基本導引外,也可導航至其他重要區域如洗手間、電梯、批價窗口、領藥區等,提升使用者的便利性和舒適度。

院內導航功能能夠縮短病人尋找醫療服務所需的時間,減少迷路或走錯路的困擾,提升整體的醫療體驗和滿意度。

人員、儀器定位功能,可節省尋找人員和器材的時間,提升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