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廖唯晴 攝影/范宇宏
台北慈濟醫院於五月十九日舉辦「全人照護分享競賽」,邀請院內醫護團隊透過實際案例分享與病人之間溫馨感人的互動經驗以及動人醫病故事。這次活動初賽共二十三組新進醫護人員報名,最後由十二組團隊參與複賽,由趙有誠院長和十位醫護、行政、醫技主管,以及九十位慈誠懿德會的爸爸媽媽共同擔任評審,見證臨床同仁用生命走入生命的溫柔力量。
趙有誠院長致詞強調:「全人照護分享競賽不只是經驗交流,更是彼此學習的過程。這是第十一年舉辦,在職場上,有些東西不是文字能完全轉述的,但透過故事與經驗的分享,就像妙法一樣,在不同的場景也能產生共鳴。台北慈濟醫院今天所取得的成績,是北區與全球慈濟人共同教導、共同成就的結果。感恩大家,也祝福大家端午節快樂。」
為了讓更多懿德爸爸媽媽參與全人照護分享競賽盛事,今年的競賽一改過去評分系統只能邀請五十位評審的限制,改以手機系統登入評分,共邀請一百零一位評審參與,評分準則同樣是一分為做到本分事,兩分為超出本分事,三分為具教育意義,四分為令人感動,五分為令人終生難忘。而與會所有人包括實習學生每人則有三張貼紙,均能參與最佳海報獎的評選。最終將會選出前三名、三組佳作、六組潛力獎以及最佳人氣海報。
傾聽與陪伴 解鎖孤寂的生命
四十六歲的李小姐,長期受到憂鬱症和慢性下背痛的折磨,且依賴嗎啡來止痛。這次她因急性腸胃炎住院,雖然感染控制後身體狀況穩定,但仍持續喊痛並要求更多嗎啡。這讓教學部的吳汶珊PGY 醫師開始思考:「這真的只是身體的疼痛嗎?」後來發現李小姐的痛苦其實是深層心靈的孤獨與無助,而這來自與母親的疏離及社會的隔離。吳醫師在無法增加藥物劑量的情況下,選擇坐在病床旁,陪她聊天,給予真誠的傾聽和陪伴。意外的是,李小姐沒有再提止痛藥,而是對她說:「謝謝你,沒有把我當神經病。」
從那天起,他們改變對病人的照顧方式,護理師牽她的手陪她走動,藥師和她討論如何減少止痛藥,營養師則是鼓勵她吃願意吃的食物。這些細微的關懷讓李小姐逐漸恢復生活的信心和動力,也開始和醫護團隊分享她的過去與夢想。吳醫師說:「我真的很感謝李小姐,她讓我學會什麼叫『照顧一個人』,而不是『處理一個病』。她讓我知道,每個病人都帶著他的人生故事,她提醒我,醫療的本質,不是讓病人乖乖照做,而是我們願不願意先打開耳朵、打開心,真正聽見他們。」
李小姐讓吳醫師更相信,每一位醫療人員,都可以成為傾聽者,成為病人生命中,那道微弱卻重要的光。動人的分享獲得第三名。
多看一眼多陪一點
陪他找回希望的光
十二A 病房林晉辰護理師分享的主角是八十二歲的許伯伯,他是獨居長者,因腹痛就醫,意外被診斷出罹患肺結核。住院初期,他的衰弱指數為第四級,仍能自行使用助行器,但因突發性呼吸困難與血壓驟降,被緊急送入加護病房,短短幾天內衰弱程度惡化至第八級,進入重度衰弱階段。醫療團隊一度擔心他撐不過去,但隨著治療調整與跨專業團隊的合作,總算撐過難關。醫師調整治療策略,藥師細心檢視藥物副作用,營養師規畫適合的飲食,社工協助後續安置。護理師與復健師則陪伴他一步步從床上練習到重新站起來。經過長時間的努力,許伯伯不但能再次使用助行器行走,衰弱指數也從第八級回升至第四級。
護理師們替許伯伯寫了一首歌,並以彈唱的方式傳達出來,歌詞中提到「醫療的意義不只是救治,而是陪他找回希望的光」。林護理師分享,這段照護不只是看到病人轉變,更讓團隊深刻體會,全人照護的核心是陪伴、尊重與傾聽。只要多看一眼、多陪一點,奇蹟真的可能發生。溫暖的歌聲與故事得到本次競賽第二名。
手掌傳遞溫度與支持
學會告別活在當下
競賽第一名由中醫部的劉上銘住院醫師獲得。他分享的是一名五十八歲罹患罕見腹膜癌的師姊的故事。她曾在二○○一年罹患第三期大腸癌,經歷手術、化療與放療,休養多年後於二○二二年因腹水復發,確診罕見腹膜癌。自此,她開始一連串艱辛的治療,體重從四十二公斤驟降至二十七公斤,卻始終堅持面對。治療過程中,因為嚴重的噁心、腹脹、腹瀉,中西醫團隊都不斷地努力替病人緩解不適,讓她把握時間跟家人說更多的話、完成心中的心願。
而劉醫師也謹記老師的教導,細心把脈,在針灸過程中,用心調整緩解她的不適與疼痛,用手掌傳遞溫度與支持;也教她使用無煙艾灸器,讓她能在無法就診的假日持續自我照護。有一回在心蓮病房,他看到原本食欲不佳的師姊與親友談笑,且能夠吃下冰淇淋和泡麵,這樣的人生小確幸令他感到欣慰不已。而後,醫療團隊在護理部陳美慧督導的協助下替師姊舉辦了一場祝福感恩茶會,讓師姊度過生前的美好週末,與親友團聚。
看到師姊的病情變化,劉醫師雖然有許多不捨,但是他分享《告別練習》這本書中的一段話──如果有一天,我們要說再見,學會告別,才能活在當下。親愛的,請別哭泣,請為我祝福。我不曾離去,只是回家。他提到,中醫雖然沒辦法像西醫一樣會頻繁接觸生死議題,但是這位師姊教會他安寧照護的真正價值,也讓他體會到,生命最後的時光裡,醫療的意義不僅是延續生命,更是陪伴與尊重。未來,他若是再遇到這樣的病人,他可以平靜地鼓勵病人和家屬,把握當下,讓他們好好面對死亡,圓滿離開。
全人醫療 實踐愛的流動
分享告一段落,教學部劉子弘副主任指出,此次競賽,各團隊不僅在生理、心理與靈性層面提供完整照護,更展現了難能可貴的跨領域合作精神。他觀察到,約半數團隊深入處理社會面向,約三分之一具體展現靈性照顧,且十二組團隊幾乎都已達評量的第四級以上,展現出臨床實作與教育的價值。此外,劉副主任特別指出,慈濟擁有強大的志工資源,但這次只有兩隊有提到志工的參與,希望未來全人照護的實踐上也能納入志工角色,因為他們是同仁走入社區擴大照護能量的重要橋梁。他也感佩年輕PGY 與護理同仁展現的深刻觀察與反思,並對分享跨文化照護的團隊能克服語言溝通障礙的印象相當深刻,因為在面對醫療現場的挑戰下,年輕世代仍能提供高品質照顧,是很令人感動的。
核子醫學科程紹智主任表示,今日各組簡報表現精采,展現出全人照護對病人身心靈的深度關懷,並細膩回應個別需求,令人感動。他鼓勵未來在呈現中加入更多情境與創意表達,並提醒細節的重要性,從語氣、眼神到整體氛圍都能深深打動人心。最後,程主任以孫子的童言童語為例,強調「感動人心的,永遠是細節。」
藥學部吳大圩主任則是提到:「不論是護理、醫師、社工、心理師,任何一個專業角色,只要我們心中有感恩、彼此尊重、並且用愛去照顧病人,我相信這就是全人照護的核心。而今天各團隊的分享,也都展現了這樣的精神。」
現場邀請新生醫專林怡君老師和慈濟大學王慈婷老師進行分享。林老師提及自己已參與多屆全人照護競賽,今年特別被簡報、短劇及學員真摯的表達所感動。她鼓勵實習同學珍惜初衷,並強調「傾聽」是最溫柔、也最珍貴的照護價值。王老師則分享,這是她第一次參加全人照護活動,深受感動。她讚賞慈濟醫院在「說愛、講愛的故事」上的用心與創新,尤其是在忙碌的臨床中仍看見病人背後的故事,令人敬佩。她也勉勵即將畢業的學生,從學長姊的經驗中汲取力量。
黃秋良師兄感恩表示,今天的分享不只是「感動」,而是深入人心、終身難忘的感動。周明雪師姊特別感動於大家對每位病人獨特性的尊重與陪伴,而非將其視為病歷編號。她總結道:「只要我們願意成為別人的光,就會有人願意牽著我們的手,一起走過人生的路。」
最後,趙有誠院長分享自己童年的畫畫小故事,幽默地說自己不擅長畫畫,卻因父親幫忙而意外被選去比賽,他藉此鼓勵所有在背後默默支持的老師與主管,強調正是這樣的陪伴與成全,讓今天的分享如此動人。在掌聲與感動中,「全人照護分享競賽」圓滿落幕。醫病故事的分享,展現了醫療專業的深度,也刻劃出第一線人員的溫柔與付出,一如趙院長所言,最感動的是看見同仁們不只是描述,而是積極投入、實踐「愛的流動」,就像小朋友扶老奶奶過馬路的畫面──平凡卻充滿慈悲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