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7-18
文/王瀅琇、呂蕙齡、黃月仙、張美齡
五月十七日至十八日,慈濟人醫會北、中、南、東區牙科團隊共約二百零二人,前往臺東展開大型義診行動,足跡遍及創世基金會臺東分院、臺東仁愛之家與馬蘭榮家附設慎修養護中心三家照護機構,為失能長者及多重身心障礙者,提供口腔檢查、洗牙、補牙、拔牙、衛教及部分耳鼻喉科與外科診療,合計完成超過三百四十人次的醫療服務。
回顧臺東牙科義診之路,始於二○一五年東區人醫李彝邦醫師單槍匹馬從花蓮到臺東創世看診服務;二○一六年北區團隊加入,而有了最早的八人牙科團隊模型;二○一七年高屏區團隊再加入;二○一八年中區團隊也來了,二○二三年再加入了高雄區青年醫療志工,轉眼間竟來到了十年的重要里程碑。
這十年之間,除了新冠疫情期間暫停了兩年,累積投入義診的志工至今竟已超過一千五百人次。
創世臺東分院場次上,團隊分工有序,依樓層分組展開洗牙服務,張志勤、郭明宗等牙醫師手持洗牙器械操作著,不時發聲安撫躁動的病人。另一方面,高屏區人醫會窗口葉添浩醫師帶領著外科團隊,將手術用的醫療器具、藥物,一一放置於行動醫療推車上,準備為臥床的重症住民進行褥瘡治療。
「雖然是小小的褥瘡傷口,但其實裡面會亂長,傷口長期無法癒合,也可能深及骨頭的位置,對住民而言是很痛苦的。而清創過程通常會流血,血氧就會起起落落。」葉添浩醫師表示,清創手術中觀測血氧,是不可缺少的必備程序,血氧過低時就得暫停。住民雖無法表達,也會感到疼痛,但褥瘡的清創手術一定要做好,後續才會好好長出肉芽讓傷口癒合。葉醫師秉持一念悲心,竭盡所能為病人治療,只為了讓他們早日離開跟傷口戰鬥的日子。
花蓮慈院PGY 訓練醫師黃馨樂專注又細心地協助葉醫師處理麻藥注射與傷口清消。來自馬來西亞的她,此行參與義診,看見葉添浩醫師發揮整形外科專長,利用自行準備的器具,即使不在醫院,也能為病人做清創手術。人醫前輩的仁心仁術,帶給她不一樣的學習視野與高度。
臺東仁愛之家場次上,開工前,謝金龍醫師叮嚀:「我們不只要保護病人,也要保護好自己。」就見牙科團隊迅速穿戴好防護裝備,展開忙碌而有序的診療服務。
有位病人因緊張造成血壓飆升,診療一度中斷。夏毅然醫師一邊輕聲安撫,一邊為他按摩緩和情緒,並帶動周圍醫護人員齊聲獻唱以助其放鬆。聽聞病人想聽指定日文歌曲,大家立刻拿出手機搜尋播放,音樂響起,待病人的血氧數值隨之逐漸穩定後,再繼續療程。
東區人醫會羅素娥護理師多次參與臺東行,她說仁愛之家的住民多有身心障礙,看診時容易緊張,夏醫師總是耐心地安撫並與他們互動,透過唱歌讓病人逐漸放鬆。雖然過程中有相當的困難度,但人醫團隊始終以愛陪伴,「能為這些最需要關懷的人服務,是我人生中最有意義的事之一。」
此外,管線與水電團隊也是默默付出的螞蟻雄兵。管線技師陳陸勳提到,舉凡清潔消毒器材、確認電力與水源配置、機臺測試與布線作業,甚至每一條延長線、每一個束帶都需妥善安排。
跨足牙科助理、行政支援,護理師洪玉玲深刻感受到團結合作的重要。她指出,洗牙不僅需要牙科醫師,還需要水電、清消、藥品等各領域專業的合和互協,尤其感控觀念更需傳承,從臺灣到海外,建立一致而完善的作業標準。
五月十八日,牙科團隊移師慎修養護中心繼續進行第二天的義診行程。中區領隊廖長州醫師第一次參加臺東牙科義診,帶領著中區人醫志工團隊三十一人前來服務。基於重視院民的安全,廖醫師先到各住房床前檢查每位病人的身體狀況後,再由志工或護理人員協助推床到牙科診療位置接受洗牙診療。
身兼嘉義牙醫公會理事長的賴重志醫師,百忙中仍親自開車前來臺東獻力。爸爸賴亮宏師兄是資深慈濟志工,此次也隨行,父子倆並肩協力共同投入這場愛的行動。賴爸爸穿梭在現場幫忙陪伴安撫住民、穩定情緒,付出中得到歡喜,「感受到慈濟這個大家庭的力量,能凝聚這麼多醫護與志工,太令人感動了!」
每一次看見潔牙完的院民微微點頭、嘴角揚起,對台北慈院黃文國醫師來說,就是最大的鼓勵。黃醫師指出,臺東牙科義診每年兩次,專注處理院民最難清理的口腔部分,以減少感染風險,也讓在地照護者後續更易照護。「我們幫助的不是一個人,而是他後面的整個家庭。當他們少些感染、少些痛苦,他的生命才會有品質、有價值。」黃醫師也說,看到賴爸爸在診間裡到處找事做,真的很感動,希望有更多的有志之士一起加入服務的行列。
北區人醫郭玟鑫醫師隨隊參與服務多年,他強調,行動不便的住民平時難以就醫,有機會為他們治療,就是要多清幾顆牙,也就不枉此行。郭醫師說,以前看診,覺得像一場交易;「但義診中,沒有收入,卻很快樂。」最大的改變來自於心態的轉變,「從我為你服務,變成『我能幫助你,是一種福氣』。」
賴秋英醫師、謝金龍醫師不約而同表示,義診團隊除了為住民提供專業診療,也帶來關懷,讓機構照顧者與家屬也能感受到被支持、被關心,就更願意把病人照顧好,形成良善的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