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早存骨本 防骨鬆四步驟《人醫心傳》254期

文、攝影/張菊芬

大林慈濟醫院骨鬆防治中心陳宥廷主任(右)及物理治療師鄭翔瑋(左)提醒民眾定期檢查骨密度,並適當運動提升肌力,預防骨鬆及肌少症。

隨著全球人口快速老化,「骨質疏鬆症」已成為影響民眾健康與生活品質的重要議題,同時也是全世界第二常見的疾病。

大林慈濟醫院骨鬆防治中心陳宥廷主任表示,骨質疏鬆症是指骨骼流失過多,使得原本緻密的骨骼出現許多孔隙,呈現中空疏鬆的現象,使得骨骼變脆、變弱;而骨質疏鬆症是一種沉默的疾病,常常在沒有察覺的情況下,因為輕微跌倒或是突然的外力就有可能骨折,進而引發後續的疼痛、行動不便,影響生活品質甚至死亡。根據統計,臺灣的髖部骨折發生率是亞洲區第一,全世界第九,跟骨質疏鬆症息息相關!

人體骨骼的骨量大約在二十歲至三十歲間達到最高峰,之後骨量逐漸減少,而女性則會在停經後因為荷爾蒙減少而導致骨流失速度加快,所以要從年輕時就開始儲存骨本,攝取足夠的鈣質、維生素D 與蛋白質,世界骨質疏鬆基金會也指出,年輕時期能多增加百分之十的骨密度,就可以使骨質疏鬆症的發生延緩十三年。

陳宥廷主任提供存骨本的四大步驟:
一、均衡飲食:攝取高鈣豆製品、黑芝麻、奶類、深綠色蔬菜等;
二、 適當的日曬量,提升體內維生素D3 轉化:建議每天在陽光不是最強烈的時間晒太陽十五到二十分鐘;
三、適量的荷重運動和肌力運動:健走、慢跑、爬樓梯等;
四、良好的生活習慣,遠離菸酒及避免過度飲用咖啡。

大林慈濟醫院骨鬆防治中心陳宥廷主任教民眾四個存骨本的好方法。

物理治療師鄭翔瑋表示,骨鬆與肌少症經常出現在高齡長者身上,建議民眾可以增加兩種主要的運動,第一是身體的柔軟性,以弓箭步去拉伸後側的大腿與小腿的筋膜,增加柔軟性,預防跌倒的危險性。第二是增加肌肉力量,最常見的就是深蹲,在家裡可以徒手微蹲或踮腳尖。如經醫師確認有骨鬆,並且檢測骨密度在負的二點五以上,建議不要做太激烈的動作,例如整個身體往前彎或大量旋轉,剛開始可能會覺得很舒服,但姿勢不對很容易骨折。如要增加運動強度,建議諮詢專業醫師及運動教練的意見。

陳宥廷主任建議民眾應定期進行骨密度檢查,搭配均衡的營養和適當的運動,以提升骨密度、保命防跌,使骨骼永保健康的狀態。

大林慈濟醫院物理治療師鄭翔瑋教民眾做正確的深蹲運動,增強骨密度。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