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鬆藥物可降糖尿病風險《人醫心傳》254期

文/黃暉凱、江家瑜

花蓮慈濟醫院家庭醫學科黃暉凱醫師指出,醫師為骨質疏鬆症病人選擇合適的抗骨質疏鬆症藥物時,同時也考慮特定藥物如denosumab,可能額外降低糖尿病發生風險。

花蓮慈濟醫院與成功大學、臺灣大學跨院校合作最新研究發現,治療骨質疏鬆症的常用抗骨吸收藥物denosumab 也可能同時降低糖尿病風險,此發現幫助醫師為骨質疏鬆症病人選擇抗骨質疏鬆症藥物時,考慮到對糖尿病風險控制的益處。這項研究獲美國醫學會官方期刊系列JAMA Network Open 刊登(https://reurl.cc/pvnWEl),而刊登後隨即受到許多國際媒體報導。

臺灣已進入高齡社會,隨著年齡增加,骨質流失日趨嚴重,而骨質疏鬆症的可怕之處在於會顯著增加跌倒後的骨折風險,進一步造成殘疾甚至死亡。同時,許多銀髮族常罹患多重慢性病症,其中糖尿病會帶來嚴重的健康風險,除了導致老年人許多心血管併發症、死亡之外,同時也會加劇骨質疏鬆症病人的骨質脆弱性,因此有效預防這些患者的糖尿病發生至關重要。

治療骨質疏鬆症的常用抗骨吸收藥物denosumab, 是一種單株抗體藥物。近年來一些基礎研究發現,denosumab 的藥理作用相關機轉也能改善胰島素敏感性和葡萄糖耐受性,顯示denosumab 可能改善體內葡萄糖的恆定和代謝,然而denosumab 是否能進一步降低新發生糖尿病的風險,目前仍欠缺相關研究證據。

花蓮慈院臨床流病暨生統中心主任黃暉凱醫師、成功大學藥學系與群體健康數據中心賴嘉鎮教授,以及臺灣大學健康數據拓析統計研究所杜裕康教授等組成跨機構研究團隊。為了解骨質疏鬆症病患持續接受denosumab 治療是否會影響糖尿病發生風險,團隊運用臺灣全民健康保險研究資料庫的數據,分析二○一二年至二○一九年間在臺灣使用denosumab 治療骨質疏鬆症的六萬八千五百一十名成年病人,並根據病人第二劑 denosumab 的給藥情況,分為治療組(開始並遵循denosumab 治療的患者)和對照組(開始 denosumab 治療但在初次給藥後停止的患者)。

黃暉凱醫師表示,研究團隊分析數據後發現,與對照組相比,持續接受denosumab 治療的患者糖尿病風險平均下降百分之十六。年齡分層分析進一步顯示,六十五歲以上的長者若持續接受denosumab 治療,降低糖尿病風險的效果更為顯著,而各項敏感性分析也都支持這樣的結果。此研究結果表明,denosumab 治療與降低糖尿病風險有顯著關聯。

黃暉凱醫師指出,這項發現有助於醫師為骨質疏鬆症病人選擇合適的抗骨質疏鬆症藥物時,同時也考慮特定藥物如denosumab,可能額外降低糖尿病發生風險。

花蓮慈濟醫院與成功大學、臺灣大學跨院校合作最新研究發現,治療骨質疏鬆症的常用抗骨吸收藥物denosumab 也可能同時降低糖尿病風險,獲美國醫學會官方期刊系列JAMA Network Open 刊登,許多國際媒體引用報導。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