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二十四日
二○二五年第十七屆「泛太平洋幹細胞及癌症研究研討會」於二十四日在花蓮慈濟醫院舉行,由創會的花蓮慈院林欣榮院長擔任主席,展開二天的議程。今年以植物幹細胞進行再生醫學的前瞻性和領導性開發及研究為重點,包括各種癌症免疫療法與長壽的突破性研究,期盼能為人類長壽及健康老化的目標做出貢獻。
自二○○八年開始,由神經及細胞專家林欣榮院長創設的「泛太平洋幹細胞及癌症研究研討會」(Pan Pacific Symposium on Stem Cells and Cancer Research, PPSSC) 已連續舉辦十七屆,吸引全球神經外科、兒科、內科、外科、血液及骨髓移植、抗衰老再生、癌症治療等醫學領域專家學者、生技業者齊聚,尋求最新的研究與創新想法。
今年的大會主題包括最新興的綠色前沿研究:植物幹細胞進行再生、神經疾病的發現與創新、開創癌症免疫療法契機:邁向癌症治療的新時代,以及永恆的文藝復興:長壽與活力的突破性創新、轉化醫學:將突破性發現連結到臨床實踐。
慈濟基金會林碧玉副總執行長感恩全球幹細胞及癌症領域研究的學者專家,用心為守護生命的目標努力,花蓮慈院中西醫研究團隊在證嚴法師支持下,在淨斯本草系列等中草藥研究上,也有許多不錯的成果發表在期刊上,和各界分享。
今年有來自臺灣、日本、印度和香港的學者與會, 並參與海報論文發表,還有多位美國學者於線上同步。此次特別邀請國際知名的重磅講者,包括著力於丹參原生質體再生系統平臺建立,實現生物活性化合物成分提升的中央研究院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林崇熙博士,並新建立「原生質體到植株」再生流程;第二位是奠基臺灣細胞治療重要里程碑,為全臺少數掌握CAR-T 從基礎研究到細胞製程經驗的張裕享醫師,CAR-T 為新一代癌症療法,張醫師曾赴美跟隨CD19 CAR-T 序列發明人康帕納(Dario Campana)教授進行博士後研究。
第三位為中研院及世界科學院院士,亦是全球領先的大腦圖譜研究專家江安世院士, 以解碼大腦聯結體為主題進行分享。江院士發現長期記憶的建立僅需部分神經元合成新蛋白質,並於二○一二年在《科學(Science)》期刊發表臺灣科學家首次長篇完整論文。
第四位是研究阿茲海默症新藥及神經細胞學的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所長及特聘研究員陳儀莊。陳所長多年致力於神經藥物發展及跨領域整合基礎科學及轉譯臨床研究,擁有多項新藥專利。
其他重要講員包括從一九八八年就參與的日本東北大學醫學博士出澤真理,出澤博士是發現Muse 細胞的學者,Muse 細胞用健康功能的細胞替代受損、凋亡的細胞並修復組織,成為缺血性中風的希望。
另外,還邀請臺灣研究基因專家張建國教授、香港大學蘇國輝教授、中研院農生中心施明哲教授、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專家彭勃、三軍總醫院內科部風濕免疫科劉峰誠主任、清華大學醫環系葉秩光教授、專注於癌藥開發與免疫治療的郭正宜博士、花蓮慈院研究部丁大清主任,印度學者徐布(Shibu)、東華大學化學系陳國庭副教授、花蓮慈院研究部副研究員廖學健及陽明交通大學再生醫學與細胞療法的蔡佳哲博士擔任講者。
林欣榮院長表示,幹細胞在再生醫學與癌症治療中展現極大潛力,特別是在闡明腫瘤起源與發展創新治療策略方面扮演了關鍵的角色。花蓮慈院推動中西醫合療,並進行中草藥研究和植物幹細胞的再生醫學,植物幹細胞是安全溫和且能形成穩定高效的品質,藉由向大自然和宇宙學習慈悲,提供更安全有效且親民的解方,運用轉化醫學將突破性發現連結到臨床實踐,達到治療癌症並實現人類健康長壽與活力,可稱是醫學研究上永恆的文藝復興。
二十五日,PPSSC 第二日議程前,由長期贊助研討會的史坦賽薾生醫科技創辦人蔣行與林欣榮院長共同頒發「細胞及癌症研究菁英獎」,表彰中研院農生中心林崇熙博士。林博士建立丹參原生質體再生系統平臺,提升生物活性成分,成功以植物幹細胞再生培育植株,「細胞藥廠」的概念可作為藥用植物研究、永續栽培與藥品開發的重要基礎,更可運用於臨床。林崇熙博士與慈濟創研團隊正在進行艾草和當歸的研究,期望帶給病人更多康復的機會。(文/吳宛霖 攝影/陳安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