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十三日
全民健康保險實施滿三十周年,對推動健康平權具有深刻意義。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與花蓮慈濟醫院於六月十三日舉辦慶祝活動, 以美國、日本、加拿大的社會福利和照護先例為借鏡,邀請全臺各地代表醫院分享在偏鄉執行全人整合照護計畫IDS 的成果故事。
健保署與花蓮慈院十三日合辦「健保三十偏鄉數位醫療影像展首映會暨二○二五國際全人整合照護研討會」,由花蓮慈院各職類同仁組成的原住民舞曲為活動揭開序幕,呼應健保對偏鄉和部落居民的照顧。慈濟醫療志業林俊龍執行長歡迎各代表來到花蓮,慈濟醫療即將邁入四十年,慈濟從義診開始到醫療、教育和人文的發展,一路體現「全人、全家、全程、全隊、全社區」的五全醫療。花蓮慈院林欣榮院長感謝三十年來健保讓全民享有健康平權,花蓮慈院身處偏鄉,努力實現以人為本的照護。花蓮慈院自推動IDS 全人整合照護計畫以來,一直做好照顧偏鄉的責任,今年更攜手秀林鄉啟動第二級計畫,導入AI 智慧篩檢,讓偏遠地區也能享有先進的醫療照護,實現預防醫學、縮短城鄉差距。
針對高齡化、少子化及個別化醫療時代來臨,會中邀請美、日專家分享不同國家地區的社會經驗。美國杜克大學政策及組織研究中心涂碧桂主任及共同主任林倩蓉,分享美國PACE「長者全包式服務照護中心」的經驗,還有美國在原住民地區的措施。株式會社日本綜合研究所川崎真規副部長則分享日本少子高齡化、人口減少趨勢下的整合照護體系。加拿大滑鐵盧大學陳泰妏博士提出「社會處方」是健康照護體系改變的契機,在歐洲實施後成效突出,其中自然處方很適合臺灣推行。前國民健康署署長、花蓮慈院緩和醫學中心主任王英偉簡報,缺乏社會連結比不運動、抽菸或肥胖對健康的影響更大,改善慢性病就是以「社會處方」為主,從運動、飲食到情緒都包含在整個社會處方裡,也是健康促進的一大環節,臺灣目前已規畫執行十種社會處方的方向。
健保署石崇良署長針對健保實施臺灣全人整合照護政策的方向完整說明。健保捨棄過去以疾病為中心的醫療模式,改成以人為中心、以社區來支援的型態,因應少子化及醫療人力不足,導入自動化、智能化和智慧化提升效能以保留專業人力,包括以遠距醫療提高醫療可近性、並以在地需求來進行社區支持, 建構大家醫平臺,給予醫療方協助,民眾方也能享有自己的健康存摺。
石崇良署長表示,研討會及慶祝活動在花蓮舉辦別具意義;健保精神即是要照顧弱勢,讓所有民眾不論地域、種族和經濟都能獲得健康照顧,才是健保的成功。一九九九年開始實施IDS 計畫,一九九七年在花蓮慈院和秀林鄉試辦,以社區衛生中心和醫療機構支援合作展開的疾病照顧及人文關懷,成效良好,如今已經推展到有五十二個IDS 計畫在全臺各地展開。
各個執行偏鄉地區全人整合照護計畫IDS 的醫療院所也參與盛會;包括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大林慈濟醫院、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羅東聖母醫院、花蓮縣秀林鄉衛生所、臺東馬偕紀念醫院、門諾醫院、花蓮慈院等,分享各自歷程,以及突破困境的經驗。
石署長表示,健保三十年來致力於照顧全民健康,未來將朝向「全人照護」與「智慧健康」邁進,特別在高齡化與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的挑戰下,透過遠距醫療結合虛擬健保卡、電子處方箋與科技創新,深化健康照護品質,完善全民健康網絡,實現以人為本的整合照顧,延長民眾健康餘命,邁向健康臺灣的永續發展。
活動現場同步舉辦「偏鄉數位醫療影像展首映會」及「健保三十偏鄉數位醫療影像展」,藉由影像呈現醫療人員於偏鄉、離島地區與病人真摯互動的動人時刻。(文/吳宛霖 攝影/陳安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