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慈院 青年遇車禍多重創傷 外科團隊接力搶命《人醫心傳》256期

三月二十日

黃先生感恩台北慈院外科團隊積極搶救讓他健康重生。右為口腔顎面外科許博智主任。攝影/范宇宏

「以後騎車要小心,騎慢一點喔!」台北慈濟醫院外科醫師們殷殷叮囑。黃先生回到骨科吳宗樵醫師、一般外科陳家輝醫師及口腔顎面外科許博智主任的門診,十九歲的他因為日前一場嚴重車禍,命在旦夕,但在台北慈濟醫院外科團隊的積極搶救下,重啟人生。

日前深夜,黃先生下了夜班,在騎車返家途中不慎與一輛卡車發生嚴重車禍,送到醫院的過程中一度心跳停止,所幸在緊急救護技術員的施救下,到台北慈院急診室時已經恢復生命徵象。當時,黃先生狀況相當危急,有多重創傷包括顏面骨骨折、右邊鎖骨骨折、左肺氣胸、血胸和腦出血。因此急診除了緊急救治外,也在第一時間啟動創傷小組,由骨科吳宗樵醫師評估創傷情況,安排全身電腦斷層掃描,排除其餘嚴重外傷。然而,雖然經過種種處置,黃先生的血壓依舊持續下降,且超音波發現腹腔有積水,因此除了照會眼科、耳鼻喉科、胸腔外科外,也照會一般外科陳家輝醫師到場評估是不是需要緊急剖腹探查。

年輕傷患的狀況相當危急,陳家輝醫師鄭重地向家屬解釋:「病人雖有緊急輸血,但狀況沒有有效改善,血壓只有六十/三十毫米汞柱(mmhg),所以死亡率高達百分之八十,即便救回來仍有百分之五十的機率變成植物人。如果他是八十歲的長者,我會建議放手,但傷患年僅十九歲,在多處外傷且腹腔發現有積水的情況下,我們高度懷疑腹腔出血,若不立刻手術,將只有死路一條⋯⋯。」家屬們當時雖然萬分緊張,仍相信醫師的判斷,決定讓孩子拚一把。

許博智主任以掀頭皮的治療方式為黃先生修復受傷顏面。圖/許博智提供。

台北慈院一般外科陳家輝醫師為黃先生進行拆線。攝影/盧義泓

下了關鍵決定後,醫療團隊聯繫手術室準備「絕急刀(絕對緊急)」,十分鐘後由陳家輝醫師進行剖腹探查,將有撕裂傷的肝臟電燒止血,考量顏面骨碎裂,日後病人可能無法進食,也不能插鼻胃管,於是術中一併替他作胃造廔口手術,而後收入外科加護病房觀察。由於有些微腦出血及兩眼瞳孔放大,所以過程中,也照會神經內科評估腦缺氧的問題。幸運的是黃先生的病情穩定下來,一週後恢復意識。

因為撞上卡車,黃先生的顏面嚴重創傷,除了雙側眼窩骨折使眼球組織往下掉,視力產生疊影外,額骨、上眼眶、顴骨、鼻骨、下顎骨均有碎裂。許博智主任向黃先生解釋:「眼窩斷裂使眼球組織向下掉,視力就會無法對焦,產生複視,若不盡快復位,以後外觀上看起來會像小白鯨一樣眼球外開,無法集中。」為了避免在病人臉上留下手術疤痕,許主任採掀頭皮的方式開刀,清理顱內發炎部位,再將破碎骨頭歸位,以骨釘固定。兩日後再由吳宗樵醫師透過鋼板及鋼釘將鎖骨固定。而後陳家輝醫師移除胃造廔口,回復由口進食。

一月中旬,黃先生順利出院,他感恩台北慈院團隊:「謝謝醫師們救了我的命,以及外科加護病房護理師的照顧與陪伴。」大醫王的不放棄,讓年輕生命得以延續,病人平安返家,繼續人生故事。(文/廖唯晴)

台中慈院 世界腎臟日護健康 病友找回生活品質《人醫心傳》256期

三月十三日

台中慈濟醫院腎臟科陳一心主任(左)呼籲大家定期檢查腎功能,尤其有高血壓、糖尿病的人更需注意。

自動化腹膜透析機(APD)可讓病人利用夜間睡眠時自動完成透析治療。

每年的三月十三日是「世界腎臟日」,全球倡議關注腎臟健康時,臺灣腎臟病人數已高達兩百六十三萬人,相當於每九人就一人有慢性腎臟病。面對末期腎衰竭,透析治療是延續生命的關鍵,但血液透析須頻繁往返醫療院所,腎友生活步調只能大改變。台中慈濟醫院腎臟科主任陳一心指出,近年來「腹膜透析」因兼具療效與生活彈性,逐漸成為腎友的新選擇,像五十歲業務孫先生就是透過腹膜透析以兼顧工作與生活。

從事業務工作的孫先生每天奔波在客戶間,定期追蹤檢查時發現腎功能嚴重惡化,必須透析治療。「當時聽到要洗腎,腦中一片空白。」孫先生回憶當時「想到每週得花三天到醫院洗腎,怎麼工作?」他坦言得知要洗腎時,內心掙扎近半年,那段時間,身體無法排出毒素,機能逐漸衰退,甚至出現食欲不振、噁心等症狀。「那時真的很痛苦,也很危險。」孫先生撐到最後才終於面對要洗腎的事實。

在陳一心主任建議下,孫先生選擇腹膜透析治療,利用人體的腹膜過濾廢物,腎友只需每日定時更換透析液,無需頻繁到院治療。孫先生分享,他每天早晨和睡前各執行一次換液,完全不會影響日常生活。孫先生說「其實一開始聽到要自己操作還是有點擔心,但護理師教得很仔細,操作流程也不複雜,只要注意清潔和基本步驟就能完成。」他提到,透析初期,醫護團隊會持續指導,一個月內反覆練習,第二週就能獨立操作,現在更是駕輕就熟。

陳一心主任解釋,腹膜透析對心血管負擔小,且能穩定控制體內毒素,尤其適合像孫先生這樣需要高度自主性的上班族。「許多腎友誤以為腹膜透析很困難,其實只要遵循正確操作步驟,安全性非常高!」陳主任強調,「現代科技有自動化腹膜透析機(APD),可在夜間睡眠時自動完成洗腎,進一步減少日間的操作需求。」孫先生回饋說,相比血液透析,腹膜透析飲食控制較為寬鬆,整體生活品質大幅提升。

世界腎臟日的意義不僅在提醒腎臟保健,更在鼓勵腎友積極面對治療。陳一心主任呼籲大家應定期檢查腎功能,尤其有高血壓、糖尿病的人更需注意。他強調,治療選擇應個人化,沒有所謂「最好」,只有「最適合」。孫先生以親身經歷鼓勵病友:「以前覺得洗腎就等於失去生活,但只要選對治療方式,還是可以活得很精采。」隨著醫療進步,腎臟治療已從延續生命邁向提升生活品質的新時代。(文、攝影/卓冠伶)

陳一心主任表示腹膜透析與血液透析應依個人需求選擇,沒有「最好」,只有「最適合」。製圖/陳彥儒

大林慈院 心血管加護病房啟用 邁向術後照護新里程《人醫心傳》256期

四月一日

大林慈濟醫院啟用「心血管加護病房」,賴寧生院長(右五)期望為民眾提供最優質的醫療照護。右六為陳金城副院長、右三為心臟血管外科張兼華主任、右七為心臟血管加護病房許永亨主任、右四為急診室李宜恭主任。

大林慈濟醫院「心血管加護病房」於四月一日正式啟用,眾人歡喜揭牌。攝影/黃小娟

為提供雲嘉地區心血管重症患者更即時、專業的醫療照護,大林慈濟醫院於四月一日正式成立「心血管加護病房」,並舉行隆重的開幕典禮。該病房由心臟血管外科許永亨醫師擔任病房主任,呂佩潔醫師擔任專責醫師,並整合體外循環小組、護理團隊、專責藥師、復健師、呼吸治療師及社工人員等,匯聚十六名心臟專科醫師的心血管專科加護病房。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主要死因之一,尤其心臟及大血管手術風險極高,術後照護品質直接影響病人的恢復與存活率。大林慈濟醫院院長賴寧生在啟用典禮上表示:「心血管疾病的治療需要高度整合的醫療團隊與精密設備,期望透過這個專業病房,為雲嘉地區的心血管重症患者提供最即時、最優質的醫療照護,提升存活率與生活品質。」

心臟血管外科張兼華主任感恩賴院長、政府機關,以及院內各單位的支持,回顧大林慈院從無到有、一步一腳印發展至今已邁入第二十五年。他提到,成立心血管加護病房(CCU),歷經許多挑戰,如今終於踏出關鍵的一步。新病房除了能提供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心臟瓣膜修補、主動脈剝離修補術等重大的專業監測照護,更具備心臟移植及心室輔助器病人的術後照護能力,相關醫療流程與設備均已準備就緒,盼能造福雲嘉鄉親。

病房主任許永亨醫師表示,心臟的變化往往在瞬息之間,需仰賴更專職的護理人員及精密儀器來支援。新成立的病房設有七張病床,並配備先進的生命徵象監視系統及電子化醫療資訊系統,確保即時監測患者狀況。此外,病房可提供血液淨化技術與心肺輔助維生系統(ECMO),大幅提升重症患者的救治成效。心血管專業醫療團隊亦採二十四小時待命制,能即時應對急性心肌梗塞、嚴重心律不整、急性心因性休克等高風險疾病,降低併發症風險,提升治療成功率與存活率。

心血管加護病房的成立,不僅提供最精密的術後照護,也整合急診與心臟專科病房資源,確保病人獲得最適切的醫療服務。未來,大林慈濟醫院將持續精進醫療技術,強化醫護團隊合作,打造更安全、完善的治療環境,守護每一位病人的健康與生命。(文、攝影/張菊芬)

心血管加護病房設有七張病床,配備生命徵象監視系統及電子化醫療資訊系統,以及血液淨化技術與心肺輔助維生系統(ECMO)等精密儀器。

三義慈院 中醫巡迴醫療新據點 東盛站設特別下午診《人醫心傳》256期

三月十三日

三義慈濟中醫醫院新增巡迴醫療據點,三月十三日起每週四下午在苗栗縣卓蘭鎮東盛社區活動中心提供診療服務,首航由中醫師張景翔(右四)率隊服務。

三義慈濟中醫醫院服務偏鄉,再增加巡迴醫療新據點!三義醫療團隊三月十三日起每週四下午在苗栗縣卓蘭鎮東盛社區活動中心提供診療服務。首航由中醫師張景翔帶領團隊提供內科診療、針灸推拿、中藥調理及健康諮詢等服務。去年三義慈濟中醫醫院定期在卓蘭救護協會巡迴醫療,今年深入內灣里增設第二個巡迴點,特別配合當地民眾農務時間提供中醫診療。

午後大雨不減東盛社區活動中心看診人潮,卓蘭鎮內灣里沒有中醫診所,看診必須外出耗費車程,因此有超過二十位居民把握巡迴醫療就近求診。古永源校長自內灣國小退休後擔任台中慈濟醫院交通車卓蘭線隨車志工,他了解農村有許多就診需求,推薦到卓蘭鎮設點,當天他特別到場熱情招呼鄉親。

二○二四年三義慈濟中醫醫院開始在卓蘭救護協會定期開設上午中醫巡迴醫療,護理督導張雅婷發現許多老人都是接近看診結束時才壓線報到,經了解都是內灣里趕來的果農。東盛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廖慶國表示,里民通常天剛亮就開始忙農務,十點過後躲避中午陽光,才有時間趕到卓蘭救護協會看診,他很感謝許多人牽線成立活動中心巡迴醫療點。三義慈濟中醫醫院為了守護更多有需求的民眾,進一步調整配合,以位居內灣里中間位置的東盛社區活動中心做為第二個中醫巡迴醫療點,從三月十三日起提供定期、定點服務。

東盛社區中醫巡迴醫療在每週四下午提供內科診察、針灸推拿、中藥調理、諮詢評估等預防保健。中醫師張景翔說明,由於當地居民長期務農,六十五歲以上容易出現較嚴重的退化性關節炎症狀,可透過針灸治療和中藥調理改善不適;另外長輩普遍諮詢的失眠、夜尿甚至帕金森氏症,除了幫助症狀緩解也提醒要預防處理,避免病況惡化。(文、攝影/陳彥儒)

自內灣國小退休的古永源師兄(右二)幫忙醫療團隊招呼看診的居民。

護理督導張雅婷俐落地盛裝中藥,避免居民久候。

張景翔醫師(右)為東盛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廖慶國(左)把脈確認身體狀況。

卓蘭鎮內灣里許多務農的長輩就近前來東盛活動中心看中醫。

花蓮慈院 生命倒數心蓮圓夢 生前告別音樂會《人醫心傳》255期

二月十九日

花蓮慈院心蓮團隊與志工為懿興舉辦圓夢音樂會,由安寧居家護理師蔡菁菁(右二)、安寧心理師譚湘綺(右一)主持串場。攝影/黃思齊

花蓮慈濟醫院心蓮病房醫護團隊及志工再次為愛出任務,為罹患腦癌末期的劉懿興舉辦了一場圓夢音樂會,同時也是他的生前告別式,讓懿興和家人親友在溫暖的歌聲中相聚。懿興早已簽下器官捐贈同意書,希望在自己身後能捐出可用的器官,讓更多家庭不會被病魔拆散,重新團圓。

三十七歲的懿興,總是體貼的為家人著想,開朗帥氣文武全才的他,不但喜愛籃球、桌球、羽球、登山等戶外活動,自幼學習鋼琴,高中時加入學校直笛隊,出社會後身為慈濟科技大學(現慈濟大學建國校區)的員工,更在慈科大管弦樂團面臨「倒團」危機時,出手相救擔任指導老師,不但讓社團起死回生,更一路帶領大家參加全臺比賽。

然而三年前,懿興被診斷腦部罹患星狀細胞瘤,多次往返北部進行手術、電療、化療⋯⋯。中間病況好轉時,懿興還重返工作崗位,在做標靶治療的同時,仍把握機會與父親一起加入慈濟經藏的手語演繹。但在去年十月第二次開腦手術後,他開始左手左腳無力,又再進一步接受新藥臨床實驗。今年一月磁振造影檢查發現癌細胞已轉移擴散到腦幹,父母看到新藥對腫瘤無效決定停藥,並轉到花蓮慈院心蓮病房接受安寧照護,由安寧居家護理師到府服務。

面對醫師評估生命期已進入倒數,懿興擔心年邁的父母在自己走後會太辛苦,先幫家裡每層樓買掃地機器人;今年一月十八日,父母推著坐輪椅的懿興去參加他的偶像五月天在花蓮的演唱會,儘管下著大雨,一家人都非常幸福。眼見懿興的體力不斷衰退,心蓮病房團隊依懿興和父母的意願,為他舉辦生前告別式,由心蓮病房團隊統整規畫,設計成他最喜歡的音樂會形式,由安寧心理師譚湘綺和居家主責護理師蔡菁菁主持,讓所有親友都能好好的道謝、道愛與道別。懿興的學生、同事、心蓮病房團隊、慈濟志工都來獻上祝福,精舍德宿師父、德勘師父以及花蓮慈院緩和醫學中心王英偉主任、護理部王淑貞副主任都出席音樂會,卸任的慈科大校長羅文瑞也代表同事帶來祝福,慈科大畢業的學長姊、在校的管樂團社員們攜帶樂器來跟老師相聚,為他們暱稱「大哥」的懿興老師演奏一場專屬音樂會。

音樂會開場是懿興最喜歡的樂團五月天組曲,他拿起麥克風,用歌詞代表心聲,讓大家感動地紅了眼睛。

慈濟手語種子志工陳俐芬等三人,也在音樂會中演繹一段無量義經,雖然身體已經半癱,懿興仍舉起一隻手隨著音樂呼應動作。

「春朝一去花亂飛,又是佳節人不歸⋯⋯」〈回憶〉是花蓮中學校友都會唱的一首歌,也是懿興指定在音樂會上要一起唱的歌曲,雖然說話力氣不多,懿興仍在最後感謝父母從小到大對他悉心照顧,其他一切盡在不言中。

豁達的懿興早已簽下器官捐贈同意書,他說,「希望我的身體能用的可以給別人幫助別人。」媽媽黃瑞美答應懿興,一定會堅強平安快樂;爸爸劉家錦對懿興說「爸媽愛你!」尾聲,眾人合唱〈天天想你〉,雖然不捨,但每個人都在學習面對生命的無常與挑戰,就讓一首首的旋律歌曲代替言語與淚水,不論未來如何,都沒有遺憾的繼續前進。(文、攝影/吳宛霖)

懿興的父母是資深慈濟人,他也跟隨父親腳步受證為慈誠。懿興在音樂會上感謝父母恩。

昔日慈濟科技大學管樂社團校友及現任社員前來探視老師,並在圓夢音樂會上演奏。

台中慈院 慈濟中區脊損醫療重建中心 苗栗竹南義診獲肯定《人醫心傳》255期

二月二十三日

慈濟中區脊髓損傷醫療重建中心及台中慈濟醫院、中區人醫會,來到苗栗縣竹南鎮舉辦義診,苗栗縣脊髓損傷協會理事長官有文(前排右三)代表致贈感謝狀。

慈濟中區脊髓損傷醫療重建中心攜手苗栗縣脊髓損傷者協會,二月二十三日在苗栗縣竹南鎮舉辦盛大義診,提供苗栗地區脊髓損傷傷友全方位醫療服務。義診目的在提升脊損傷友的生活品質與健康水平,並展現慈濟長期以來致力脊髓損傷醫療重建工作的成果。

二○二三年,慈濟醫療法人在北、中、南、東四大院區成立「脊髓損傷醫療重建中心」,整合泌尿科、神經外科、骨科及復健科等跨科別團隊,建立全臺脊髓損傷醫療網路,為傷友提供全面急性期與慢性期醫療照護,並推動技術創新及臨床研究。中區中心服務苗栗縣、南投縣、彰化縣及澎湖縣,還在台中慈濟醫院提供常設畫展、各縣市義診暨家訪、專業醫療健康講座以及傷友勵志講座等服務,成為傷友最強後盾。

天氣濕冷,但義診吸引了近四十位脊損傷友參與,台中慈濟醫院與中區慈濟人醫會提供神經外科、骨科、泌尿科、牙科和中醫服務,並安排骨密度檢查和腎臟超音波。約有二十五位傷友接受洗牙服務。除醫療服務,也安排醫療講座,讓傷友更了解自身健康狀況及照護方法。臺中人醫會、苗栗人醫會、新竹人醫會等單位一起協辦,展現跨單位合作的良好典範。

中區脊損醫療重建中心安排醫療講座,探討壓瘡照護與新型敷料應用。由台中慈濟醫院傷造口護理師張華茹主講,重點在壓瘡的形成原因,例如潮濕、活動限制、感覺知覺、摩擦剪力等因素。同時詳細介紹皮膚護理、營養需求、減壓擺位、傷口評估和不同敷料種類的選擇。課程強調壓瘡分級與評估、擺位技巧以及敷料選擇的重要,並介紹多種新型敷料,用於傷口保護、隔離、吸附抗菌及減少皮膚壓力。希望提升預防壓瘡與照護知識,改善脊損傷友的生活品質。

義診活動獲得苗栗縣脊髓損傷者協會及會員的高度肯定。協會理事長官有文代表會員表達由衷感謝,官理事長表示:「感恩慈濟醫療團隊利用假日,為傷友做牙科清潔,還有神經外科諮詢、中醫及骨科、泌尿科的診療。因脊損傷友要就醫真的很麻煩,感謝醫療團隊,在寒冷的下雨天來到苗栗服務。」

台中慈濟醫院醫務祕書林英超表示,依慈濟脊髓損傷醫療重建中心的多年經驗,脊損傷友在慢性期的健康維護面臨許多挑戰,例如骨密度降低、泌尿系統感染和口腔衛生問題。因此,義診不只是單純醫療服務,更是多科別合作,透過跨專業協作,進一步推廣對脊損傷友的整合性照護。慈濟期望透過義診,減少傷友健康隱憂,促進傷友與家庭間的信心與社會參與,並推廣整合服務模式到更多地區,實現脊損傷友的全面健康。(文、攝影/賴廷翰)

台中慈濟醫院牙科林冠佩醫師(左一)為傷友提供洗牙服務。

台中慈濟醫院泌尿科謝登富醫師(左)為傷友進行腎臟超音波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