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慈院 泛太平洋幹細胞及癌症研究 共創健康未來《人醫心傳》258期

五月二十四日

二○二五年第十七屆「泛太平洋幹細胞及癌症研究研討會」於二十四日在花蓮慈濟醫院舉行,由創會的花蓮慈院林欣榮院長擔任主席,展開二天的議程。今年以植物幹細胞進行再生醫學的前瞻性和領導性開發及研究為重點,包括各種癌症免疫療法與長壽的突破性研究,期盼能為人類長壽及健康老化的目標做出貢獻。

自二○○八年開始,由神經及細胞專家林欣榮院長創設的「泛太平洋幹細胞及癌症研究研討會」(Pan Pacific Symposium on Stem Cells and Cancer Research, PPSSC) 已連續舉辦十七屆,吸引全球神經外科、兒科、內科、外科、血液及骨髓移植、抗衰老再生、癌症治療等醫學領域專家學者、生技業者齊聚,尋求最新的研究與創新想法。

今年的大會主題包括最新興的綠色前沿研究:植物幹細胞進行再生、神經疾病的發現與創新、開創癌症免疫療法契機:邁向癌症治療的新時代,以及永恆的文藝復興:長壽與活力的突破性創新、轉化醫學:將突破性發現連結到臨床實踐。

慈濟基金會林碧玉副總執行長感恩全球幹細胞及癌症領域研究的學者專家,用心為守護生命的目標努力,花蓮慈院中西醫研究團隊在證嚴法師支持下,在淨斯本草系列等中草藥研究上,也有許多不錯的成果發表在期刊上,和各界分享。

今年有來自臺灣、日本、印度和香港的學者與會, 並參與海報論文發表,還有多位美國學者於線上同步。此次特別邀請國際知名的重磅講者,包括著力於丹參原生質體再生系統平臺建立,實現生物活性化合物成分提升的中央研究院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林崇熙博士,並新建立「原生質體到植株」再生流程;第二位是奠基臺灣細胞治療重要里程碑,為全臺少數掌握CAR-T 從基礎研究到細胞製程經驗的張裕享醫師,CAR-T 為新一代癌症療法,張醫師曾赴美跟隨CD19 CAR-T 序列發明人康帕納(Dario Campana)教授進行博士後研究。

第三位為中研院及世界科學院院士,亦是全球領先的大腦圖譜研究專家江安世院士, 以解碼大腦聯結體為主題進行分享。江院士發現長期記憶的建立僅需部分神經元合成新蛋白質,並於二○一二年在《科學(Science)》期刊發表臺灣科學家首次長篇完整論文。

第四位是研究阿茲海默症新藥及神經細胞學的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所長及特聘研究員陳儀莊。陳所長多年致力於神經藥物發展及跨領域整合基礎科學及轉譯臨床研究,擁有多項新藥專利。

其他重要講員包括從一九八八年就參與的日本東北大學醫學博士出澤真理,出澤博士是發現Muse 細胞的學者,Muse 細胞用健康功能的細胞替代受損、凋亡的細胞並修復組織,成為缺血性中風的希望。

另外,還邀請臺灣研究基因專家張建國教授、香港大學蘇國輝教授、中研院農生中心施明哲教授、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專家彭勃、三軍總醫院內科部風濕免疫科劉峰誠主任、清華大學醫環系葉秩光教授、專注於癌藥開發與免疫治療的郭正宜博士、花蓮慈院研究部丁大清主任,印度學者徐布(Shibu)、東華大學化學系陳國庭副教授、花蓮慈院研究部副研究員廖學健及陽明交通大學再生醫學與細胞療法的蔡佳哲博士擔任講者。

林欣榮院長表示,幹細胞在再生醫學與癌症治療中展現極大潛力,特別是在闡明腫瘤起源與發展創新治療策略方面扮演了關鍵的角色。花蓮慈院推動中西醫合療,並進行中草藥研究和植物幹細胞的再生醫學,植物幹細胞是安全溫和且能形成穩定高效的品質,藉由向大自然和宇宙學習慈悲,提供更安全有效且親民的解方,運用轉化醫學將突破性發現連結到臨床實踐,達到治療癌症並實現人類健康長壽與活力,可稱是醫學研究上永恆的文藝復興。

二十五日,PPSSC 第二日議程前,由長期贊助研討會的史坦賽薾生醫科技創辦人蔣行與林欣榮院長共同頒發「細胞及癌症研究菁英獎」,表彰中研院農生中心林崇熙博士。林博士建立丹參原生質體再生系統平臺,提升生物活性成分,成功以植物幹細胞再生培育植株,「細胞藥廠」的概念可作為藥用植物研究、永續栽培與藥品開發的重要基礎,更可運用於臨床。林崇熙博士與慈濟創研團隊正在進行艾草和當歸的研究,期望帶給病人更多康復的機會。(文/吳宛霖 攝影/陳安俞)

台中慈院 十九年健檢扎根 陪伴慢飛天使成長《人醫心傳》258期

五月十八日

台中慈濟醫院十八日為信望愛智能發展中心院生年度健康檢查邁入第十九年。信望愛智能發展中心副執行長趙淑珍見證這群被稱為「慢飛天使」的孩子,從懼怕醫療、抗拒檢查,到如今能主動配合,有些院生甚至已經能在其他不熟識的醫療院所完成健檢,成為慈濟長年深耕最具價值的成果。

由台中慈濟醫院規畫的健檢服務,專為發展遲緩、語言表達受限的慢飛天使量身設計,不只重視檢查流程的順暢,更致力於建立院生與醫療環境的信任關係。今年,醫療團隊在短短兩個小時內,為一百三十五位院生完成健檢。雖然是例行性的活動,但醫師、護理師與志工年年如一地投入人力與關懷,讓這個醫療場域成為院生與家屬最安心的健康後盾。趙淑珍副執行長分享成果:「原本需從沙鹿搭車四、五十分鐘來到台中慈院的院生,今年改至鄰近醫療機構完成健檢。」這些變化代表的不只是身體健康的提升,更是一種心智與生活能力的成長。

家醫科醫師黃致遠指出,信望愛智能發展中心致力照顧特殊需求的孩子,與台中慈院的理念契合,提供貼近社區的醫療支持。他強調,許多院生在看診時面臨理解與表達上的障礙,慈濟藉由跨科合作與志工的協助,建立起穩定的照護模式。「慈濟除了提供初步的篩檢與評估,也會協助教導中心人員如何安排後續就醫,這也是社區醫療的核心價值。」

十九年來的陪伴,讓院生逐步適應與成長,吳同學開心分享:「這是我第四年來健檢,現在也比較不怕醫師,變得更勇敢也更健康了。謝謝醫師、護理師!」對他而言,醫療環境不再是充滿針頭與壓力的地方,而是照顧與信任的所在。

另一位鍾同學的媽媽連續三年陪同孩子來健檢,實際感受到健檢帶來的改變與幫助。「例如他的尿液和骨質方面都有問題,因此我們會持續追蹤。以前他很怕打針,現在因為每年都有健檢,已經習慣了,也愈來愈勇敢面對醫療,真的很感謝台中慈院和信望愛中心。」

眼科部醫師周兆峰與陳宥蓁是夫妻,兩人投入信望愛健檢超過十載。周醫師表示,雖然孩子們的表達能力有限,但透過基本的視力篩檢與家屬的互動觀察,也能發現不少重要的眼科異常。「醫院的需要就是我們的責任,我們也會互相合作完成任務。」這份「視」不可缺的堅持,也成為許多家長掌握孩子視力變化的重要依據。初次參與的家醫科醫師陳亭宇坦言,原本擔心孩子們難以配合,但現場情形讓他大大改觀,他說:「只要耐心引導,他們都能很好地配合,和一般人其實沒有太大差別。」

台中慈濟醫院十九年如一日,守護慢飛天使健康,不僅提供完整的醫療照護,也透過關懷與信任的建立,讓他們逐步融入社區醫療體系。(文、攝影/卓冠伶)

台北慈院 溫馨互動暖心蓮 按摩穴位報親恩《人醫心傳》258期

五月六日

為預祝母親節,台北慈濟醫院心蓮病房連年舉辦「感念親恩∼永恆的愛」活動。在五月六日,節日前夕,由心蓮病房暨家庭醫學科陳正裕主任為首,與陳依琳護理長、黃曉芳心理師、慈濟大學實習生與志工們,帶領病人及家屬共度溫馨時光。活動特別邀請中醫部林亞萱醫師帶來穴道淋巴按摩教學,藉此為久臥在床、行動不便的至親透過揉按肌膚,舒緩痠痛水腫,傳遞感恩與愛。

上午十點,陽光透進心蓮病房,音樂聲響起,醫療團隊與志工協力推著病床、輪椅或攙扶病人,聚集交誼廳,溫馨氣氛逐漸流動及充處環境中。

「今日適逢母親節,大家因緣殊勝,齊聚一堂,希望大家有一個溫馨的時光。」朱文姣師姊擔任主持人,溫柔地聲音開啟活動序幕。

接著,由陳正裕主任致詞:「迎接母親節,心蓮病房希望利用這次的活動,讓大家放慢平日倉促的步伐,平靜內心,藉此機會向至親道感恩,並在溫暖氣氛中有賓至如歸的感受。」

活動開始,林亞萱醫師精心準備按摩穴位的刮痧棒、刮痧板等小器具,以及可以潤滑及治療痠痛的藥膏,從頭頸的穴位,到腋下、腹部、膝蓋及下肢,一一示範如何按摩正確穴位及淋巴處,促進循環,緩解水腫。同時提到,安寧照護病人末梢水腫的情形十分常見,而以中醫的角度,水腫是因為淋巴液流阻塞,因此,這次活動希望透過穴道按摩的方式,讓大家調整淋巴循環,消除水腫問題。

林醫師生動活潑的說明,與空氣中薄荷、尤加利的草本香氣混合,替現場增添了幾分溫柔與溫暖。

「這樣會不舒服嗎?」心蓮病房劉又寬副護理長詢問黃女士,黃女士因為久坐輪椅,肩頸及下肢水腫狀況較為明顯,劉又寬副護理長協助按摩時小心翼翼,再三詢問黃女士感受,一步步溫柔且細膩地幫黃女士進行穴位按摩,他也從過程中回想到自己極少主動替父母按摩,反思行孝要及時的重要性及意義。

王大姊是羅弟弟的照服員,她提到,活動不僅實用,羅弟弟的轉變亦讓她感觸良多。原來,二十八歲的羅弟弟初期進入心蓮病房時,對外人防衛心非常的重,且對於鏡頭十分抗拒及排斥。在醫護團隊的耐心陪伴之下,他逐漸改變態度,對於今日的活動也十分投入,明顯感受到他已逐漸卸下心防,願意敞開。慈濟大學護理系的實習生張毓芳分享,在活動過程中,她發現病人很認真且仔細聽講學習,詢問按摩部位的正確位置,讓活動發揮實際的益處;另一位實習生陳怡蓁亦認為,透過按摩時傳遞的愛與膚慰,是藥物無法提供的止痛良方,同時,家屬也能夠獲得放鬆,活動極具意義。

心蓮病房的溫暖活動,讓愛,不只是節日限定,無論是肩頸的放鬆、手部的舒緩,每一個按壓動作都帶著愛與關懷,即便平時不擅長表達情感,也可以透過此刻的互動,將感恩之意傳遞彼此心裡。(文/張家慈 攝影/傅長新)

大林慈院 骨科團隊攜手慈濟志工 守護梅山鄉親健康《人醫心傳》258期

五月十八日

大林慈濟醫院骨科部與嘉義區慈濟志工於五月十八日共同舉辦「骨科醫師溫馨齊步走」義診活動,深入嘉義縣梅山鄉大南社區,為在地鄉親提供免費骨骼健康檢查與保健諮詢,守護長者骨骼健康。

活動由骨科部主任謝明宏醫師領軍,義診項目包括骨骼關節檢查、保健諮詢與衛教、骨質疏鬆評估,以及骨鬆巡迴檢查車服務。為提升服務效率,義診區分為四大組別:脊椎組、膝髖關節組、肩肘關節與運動傷害組、外傷骨折與足踝關節組等四大組別。由簡瑞騰、謝明宏、林敬興、林柏勳、唐煥明等多位骨科醫師分別擔任負責人,確保當地居民能在短時間內得到適當的診斷。此外,住院醫師簡意林與專責護理師郭瑞敏,也為民眾提供骨質疏鬆相關諮詢,慈濟志工則全程協助整場動線與民眾導引。

活動中,林文彥醫師以「骨質疏鬆症」為題,指出人口快速老化,雲嘉地區骨質疏鬆症問題的嚴重性。根據最新衛教資料,臺灣是亞洲脊椎骨折發生率最高、全球排名第九的國家地區。研究顯示,百分之四十五的骨質疏鬆性骨折患者會在一年內復發。糖尿病患者骨折風險是正常人的三倍,其中脊椎骨折最常見。為了「保骨不骨折」,林醫師呼籲民眾從年輕開始儲存骨本,落實「骨鬆四部曲」:均衡飲食、攝取高鈣食物、每日曬太陽十五至二十分鐘,以及規律運動。此外,戒菸、戒酒,避免攝取咖啡因和茶等有助於維持骨骼健康。林柏勳醫師帶動領現場民眾進行簡易健身操,鼓勵他們透過安全運動維護骨骼與平衡力。

一位民眾帶著八十三歲的媽媽來做骨質密度測試。他說,「媽媽平常骨頭都會痠痛,幾天前看到群組訊息,年紀大或骨頭有問題的都可以過來參加,今天檢測出媽媽有輕度骨質疏鬆症,非常感恩醫療團隊。這次的免費檢查及諮詢對我們的幫助很大。」另一位吳小姐,平時在梅山鄉山坡地種水果,每年收成時都需負重,多年勞動導致膝蓋受傷,幾年前醫師建議手術,但她忍痛維持了幾年。今天和鄰居一起諮詢醫師是否需要微創手術,經醫師評估回覆,讓她更安心,對醫療團隊表達感謝,讓鄉親們不用舟車勞頓到醫院掛號,有時還掛不進去。

還有一位民眾,脖子戴著頸椎保護圈,聽說斗六慈濟醫院簡瑞騰院長也會來提供醫療支援,一早就在等候。兩週前,他曾在其他醫院做過頸神經壓迫手術,但最近腰部一直不舒服,擔心自己可能還有其他問題。簡院長查看患者症狀後解釋,他的腰痛是由筋膜炎引起的,無需手術,局部注射消炎藥即可緩解,這讓患者感到安心,對醫療團隊的悉心照料表示感謝。

謝明宏主任強調,義診活動不僅提供即時檢查與諮詢,更希望提升民眾對骨鬆防治的認知。他提醒,出現以下症狀的患者應進一步就醫:骨密度T 值小於負三點零、過去一年內發生過低能量骨折、接受骨質疏鬆症治療期間出現新發骨折、及患有糖尿病正在使用胰島素的民眾。

大林慈濟醫院持續秉持守護民眾健康的初心,透過專業醫療團隊與慈濟志工攜手合作,走入社區、陪伴長者,用行動守護每一塊骨頭的安全,打造「不骨折」的幸福人生。(文、攝影/張菊芬)

關山慈院 端午傳情 包粽送愛社區《人醫心傳》258期

五月十九日

五月十五日上午,關山慈濟醫院廚房素香、粽香四溢,在慈濟社區志工的細心指導下,醫護同仁親手包製一顆顆滿載祝福的素粽。由潘永謙院長親自送達聖十字架療養院的修女們、慈濟關山輔具平臺的環保志工,以及獨居長者手中,提前為社區傳遞節慶的溫馨與關懷。

十五日下午,熱騰騰的粽子出爐,潘永謙院長與吳勝騰副院長親送至各單位,讓同仁趁熱嚐鮮。並特別分享給長期照護在地長者的聖十字架療養院與慈濟關山輔具平臺,表達祝福與感謝。抵達療養院時,潘院長向馬惠仁修女說:「對不起,讓妳們久等了。我昨天值急診到今天早上,接著繼續門診和開刀。手術一結束,就趕緊把粽子送過來了!」修女提醒:「你要記得睡覺!」院長笑說:「雖然很忙,但很充實!」

傍晚五點半抵達輔具平臺,卓瓊華師姊站在高高的紙箱堆上處理紙類回收,黎恆義師兄忙著修繕病床,見到院長親自送粽子又驚又喜,同仁提醒志工要適時休息,不要太操勞!又保留數十顆粽子存放冰箱,讓隔日參加據點課程的長輩也能享用。

十九日上午,同樣剛結束急診輪值的潘院長,簡單梳洗後便搭上公務車,展開社區關懷行動。由社工師鄭欣慧陪同,長照室主任古花妹、長照室綜合服務組組長邱思婷、總務股股長張寓鈴、專科護理師吳淑蘋及醫務部助理黃慶祝隨行,一行人前往池上鄉,關懷當地的獨居老人。

六十六歲的沈先生已離婚,患有高血壓、糖尿病、退化性關節炎等慢性疾病,術後下肢乏力,僅能仰賴助行器緩慢行走。育有一子,為喑啞人士,能以唇語溝通,日常多以筆談為主。沈先生平日無固定照顧者,兒子早出晚歸,且親子關係疏離;平時仰賴居住在花蓮縣玉里鎮的妹妹協助,且只能利用休假返家幫忙,難以提供穩定照顧。

量測血壓血糖,數值都偏高,院長提醒藥物劑量可能要再調整,同時叮嚀忌口,飲食盡量清淡,多喝水,對血壓血糖會有幫助,腳能動還是要多動,避免水腫等等。

惠心長照機構居服督導胡寧馨表示,這幾個月發現沈先生容易跌倒,居家照顧有限,只能儘量協助,已申請食物銀行來減輕案家負擔,例如尿布、看護墊、營養飲品等。感謝關山慈院潘院長帶隊關心。經由詢問,沈先生有意願至日照中心接受服務,後續將協助進行申請。

接著來到謝阿嬤的住處,七十六歲的阿嬤罹患腰薦椎退化性關節炎,領有身心障礙證明,需倚賴輪椅或身障機車才能外出,長期於本院骨科門診追蹤治療。謝阿公是本院日間照顧中心長期服務對象,上個月因病過世,兩人膝下無子女,喪偶後阿嬤缺乏家人照應與情感支持,仍努力參與弱勢者關懷協會據點活動,維持基本社交。雖外表看似堅強,但鄰居透露夜深曾聽見阿嬤低聲哭泣。離開前,花妹主任送上擁抱加油,社工也摸著阿嬤的手鼓勵,沒有傷感的安慰,只有醫療團隊對長輩的深切關懷和溫暖。

潘永謙院長表示,關山慈院每年結合慈濟社區志工發起「愛心素粽」活動,希望藉由關懷與陪伴,減少獨居老人在節日中的孤單感,更能透過醫療與社福資源的整合,強化偏鄉長者在地生活的安全。(文、攝影/陳慧芳)

玉里慈院 中醫巡迴醫療再出發 守護長輩安心看診《人醫心傳》257期

四月十日

玉里慈院中醫巡迴醫療重新啟動,由李盈德醫師到富里鄉明里村社區活動中心進行出診服務,為鄉親顧健康。

因著人力不足而中斷一年多的玉里慈濟醫院中醫巡迴醫療服務,終於在今年四月十日再次啟動!每週四下午兩點到五點,玉里慈院中醫巡迴醫療服務在富里鄉明里村社區活動中心重新開張,由李盈德醫師出診,提供針灸、中藥調理、婦兒科保健等服務,為富里、卓溪地區的鄉親顧健康。

中醫巡迴服務再度回歸,馬上吸引許多熟面孔。范阿姨說,自從巡迴暫停後她就沒再針灸了,因為她不會開車,到醫院看診太遠太麻煩,聽到村幹事廣播中醫回來了,滿心期待提早到活動中心「搶頭香」排第一!

住在富里市區的林阿姨,是聽中醫巡迴忠實顧客金阿姨分享「玉里慈院的中醫巡迴醫療又有囉!」才趕快來看診。她說以前在體驗過針灸,整個人精神比較好,想繼續調理看看。

另一位李阿姨,曾因為工作傷到腰部和肩膀,手臂也常常痠痛,中醫巡診醫療暫停後只好到醫院打類固醇,效果雖然快,但不能一直打。這次巡迴復出,她很開心終於可以慢慢用針灸調理,不用再靠西藥止痛了。

第一天回歸服務了十二位鄉親,很多長輩表示,平常只有騎機車或走路,去一趟醫院真的很辛苦,更不用說需要長期調理的中醫診療。現在醫師主動來到村裡看診,真的很方便、很溫暖。

巡診醫療重新啟動,不只解決偏鄉交通不便的就醫問題,也希望透過中醫推動「整體調理、預防保健」的觀念,守護鄉親健康。希望有需要的民眾來體驗,調理身體、心情也能輕鬆起來!(文/張汶毓 攝影/林玫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