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慈院 青年醫療體驗營 培育未來醫療人才《人醫心傳》236期

七月十四日

大林慈濟醫院與臺南慈濟高中舉辦的暑期「青年醫療體驗營」於七月十四日展開,林名男副院長(第二排左二)特別到場鼓勵及祝福學子。

為鼓勵青年學子對醫療相關產業有所認識,大林慈濟醫院與臺南市私立慈濟高級中學合作,舉辦為期三天的暑期「青年醫療體驗營」,七月十四日熱烈展開。攜手培育未來醫療人才,增進學子對於醫療多元科別的認識與體驗,開闊未來職涯規畫的方向。

二○一七年起,在大林慈院賴寧生院長與當年臺南慈中校長共同推動下,「青年醫療體驗營」至今已邁入第七年,中間因疫情停辦兩屆,今年改為暑期營隊。林名男副院長說,「同學們可從實際參與體驗中更加了解醫療職類,如能成為其中職類的人,就能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不論未來選擇什麼樣的路,希望這次營隊的學習,能讓大家找到人生方向。」

臺南慈中姚智化校長表示,高中部學生對醫療相當有興趣,經過跟校方申請、篩選後,選出十八位優秀的學子參加暑期醫療體驗,不論往後是否走這條路,也能學到很多醫療相關知識,分享給親友。

課程中的專題演講,由大林慈院張育瑄藥師,幽默介紹「藥師在做啥米?」臨床病理科甘孟育組長和謝建洋醫檢師則帶領大家進入智能實驗室一窺其奧祕。影像醫學科林俐伶副組長介紹「醫療界的明星相館」讓同學看看不同機器拍攝出的功效不同,增加醫療效能等。

更有實作手術傷口縫合演練、抽血體驗、CPR 急救技能、扮演老人家,體驗長輩因年紀大,功能退化導致行動緩慢之不便;以及輕安居及育幼院的機構關懷,並結合院慶擴大居家往診活動和關懷戶打掃,更能進入醫療日常,體驗慈善人文與醫療相伴的重要性。

而「認識中醫」的課程,中醫部李杭哲醫師將中醫療法融入生活,讓學子認識常用的中藥材,如香茅、艾葉、薄荷、紫蘇、藿香、白芷等,發揮創意製作金魚香包,除了輕微驅蚊功效,藥草香氣也可以安神、幫助入睡。更分享常用穴位,讓學子可時時健身;針灸的體驗,靠醫師手感、學子體驗判斷,讓針灸時有得氣的感覺。

即將升高三的江奕寬同學對醫療極有興趣,報名參加體驗營,希望能了解醫療相關人員都在做什麼。發現大林慈院的資源很豐富,學長學姊很親切,課程也很有趣。

臺南慈中高中部一年級蘇汎娸同學想多了解醫護人員的工作性質,希望自己也能幫助更多人;王紹齊同學對於穴位按摩特別有興趣,學到很多實用的保健知識。

骨科謝明宏主任透過個案的實例分享,讓同學體認生活中的無常,醫療團隊合作協力下,挽救許多生命;謝主任也分享自己身為父母,親子互動的心情,期待孩子們多多了解父母心。

高功能運動醫學中心陳韋任主任分享,高功能運動醫學中心從籌備到開業至今的三、四年間,用「盡力與真心」與很多職業選手成為好朋友,也服務許多在工作中受傷、腰痠背痛的民眾及長者,讓他們儘快解除病痛,自在生活。「不管將來選擇什麼職業,不要忘記『盡力與真心』服務大眾的信念。」

大林慈濟醫院努力邁向醫學中心,誠懇期待優秀的青年,未來能加入守護民眾健康的行列,共同照護病人及陪伴家屬度過人生的難關。(文/張菊芬、葉璧禎 攝影/張菊芬)

大林慈院中醫師讓學子體驗針灸治療「得氣」的感覺。

臺南慈濟高中的學生在「青年醫療體驗營」中體驗手術傷口縫合的實作演練。

台中慈院 CHANCE新模組 延緩失能健康老化《人醫心傳》236期

七月十二日

活動指導員為參與「CHANCE」模組的長輩進行健康評估。

台中慈濟醫院社區健康中心主任賴怡伶(右)陪伴長輩一起製作齒模。

高齡社會是臺灣無法忽視的現在進行式,台中慈濟醫院社區健康中心為預防及延緩長輩失能研發新方案模組「CHANCE」,規畫十二週課程,全面強化長輩照顧。七月十二日首發慈濟東勢靜思堂,第一堂課主打口腔保健宣導,讓卅位長輩學習「健口操」搭配手作齒模製作,動手又動腦收穫滿滿。

台中慈院社區健康中心行政主任賴怡伶指出,「CHANCE」模組是承接臺中市政府衛生局所擬定的新方案計畫,六個英文字母分別代表:C(Chinese medicine, 中醫)、H(Herbs, 園藝草藥)、A(Activity, 活動參與)、N(Nutrition,營養)、C(Cognition,認知)與E(Exercise,運動),跨團隊整合照顧模式在十二週課程中,導入各種活動,維持長輩日常生活食衣住行的原有功能。

課程開始前,先確認卅位長輩體溫、血壓與血氧等數據,並由指導員完成健康安全評估後,說明口腔健康與營養的關係,搭配「健口操」,接著是在輕快的音樂中跟著示範影片完成健康操,過程進行中既讓長輩活動筋骨也評估他們的認知功能。接下來是「製作牙齒模型」,藉由簡單模型的製作,讓長輩練習手部細緻動作,同時串連更多口腔保健需知。

六十八歲耿先生曾發生小中風,一度影響語言功能,課堂上重溫「健口操」,他肯定對於正確發音有很大用處。七十七歲黃女士肯定口腔保健課程指導正確刷牙方式,學習保養口腔健康,最特別的是學到「口腔也要運動」,刺激唾液吃東西更有味道,透過製作齒模也更認識牙齒。

賴怡伶主任指出,十二週的模組試辦課程,除示範增強咀嚼能力的口腔健康之外,還有中醫古老「養生十六宜」、園藝活動以及肌力訓練等動靜態課程,過程中跟長輩說明訓練功效,「防止跌倒」是其中重要的一環,加上柔軟度、心肺功能、反應能力與平衡感,進行全方位訓練,並運用薄荷、菊花與淨心茶等茶飲,幫助長輩補充水分又發揮安眠作用。

「CHANCE」新方案模組課程安排緊扣生活模式,設計理念來自於如何「好好生活」及「如何維持生活中必須有的功能」。除了東勢區,也將在太平、豐原與潭子等區域示範,邀請六十五歲以上,符合以下條件長輩加入:一、想讓自己活得更健康、更快樂,認知功能記憶力更好。二、願意接受十二週連續課程,並評估收案前、後身體功能差異。

賴怡伶主任進一步說明,相關活動地點跟方式可聯絡台中慈院社區健康中心,若是長期在據點活動的長輩可逕洽據點負責人。(文、攝影/曾秀英)

活動指導員帶領長輩做健康操,伸展筋骨。

關山慈院 守護社區療養院 中醫科進駐服務《人醫心傳》236期

七月十日

關山慈濟醫院承接聖十字架療養院中醫長期照護計畫,七月十日首次開診。右一蹲姿者為劉育婷醫師。

位於關山鎮的天主教聖十字架療養院,是臺東延平、鹿野、海端、關山、池上等地區唯一的住宿型長照養護機構,守護臺東超過半世紀,可收治四十床,目前有三十一位長者入住,由奉獻青春來臺的三位修女馬惠仁、饒培德、裴彩雲及十七位照顧服員共同照護。依照一比五的日間護病比規定,現有人力吃緊,加上修女們年事已高,最年輕的裴修女也已經七十歲。即便如此,這裡的環境乾淨,住民沒有臥床常見的褥瘡,病房也沒有難聞的氣味,顯見聖十字架療養院對病人照護的堅持與用心。

聖十字架療養院裡的病人,因為生活自理能力缺損,又或者親屬無扶養能力而被送往機構。患者多數為中風、失智、腦性麻痺、精神障礙、慢性肺阻塞等疾病,且因臥床或長期坐輪椅,同時會合併肢體疼痛、痠痛和腸胃疾病問題;雖然病人無法開口表達,但不代表疼痛就不存在。

在這樣的小型機構裡,每個人都必須肩負非專業本身的工作。修女、社工必要時也得兼任司機,將一些發生呼吸喘、感染、腸阻塞等等的病人轉送就醫。為了降低轉診頻率、減輕修女們照護人力的負擔,關山慈濟醫院中醫科今年申請進駐聖十字架療養院,希望透過中醫長期照護延緩退化的病程,同時改善患者因肢體疼痛、胃脹等問題帶來的不適。

七月十日為中醫首次開診,承擔計畫執行的是六月甫到職的劉育婷醫師。劉醫師曾在台中慈濟醫院服務,有過護理之家治療經驗,但像這樣長期駐診從未有過。「『醫療』如果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人,我會很開心可以做這樣的事情,而且看到這裡的院長、修女和社工都將患者照顧得很好,彼此互動也很好,讓我看了很感動!我覺得病人被送過來是會被好好對待的;可以來這麼不錯的機構看診,並且成為團隊的一員去發揮中醫的良能,對我來說是很不錯的事情!」

劉育婷說,這裡的住民歲數超過九十的不少,長期臥床下肢活動量低,且照護人力不足被動活動時間有限,普遍有排便困擾必須得靠塞劑輔助解便,有的嚴重到腸阻塞被轉送急診。另一部分的住民是痰多,發生反覆性肺炎、呼吸道狀況不好,像是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 有時候會喘;中醫在呼吸道照護區塊有助於治療調整,中醫的介入可以讓痰多的問題獲得改善,進而穩定血糖,不至於像現在血糖起起伏伏。而因中風引起的抖、關節僵硬,若是有中醫長期照護,或許對延緩退化也會有幫助。

劉育婷認為,醫療的幫助或許有限,尤其是面對重症臥床的患者,在醫療的期待上也會跟意識清醒的病人不一樣。重症的病人雖然不太能表達但不代表沒有感覺,可以從表情跟狀態看出來他們舒不舒服。因此,這個區塊的照護也很重要,安寧療護亦是如此,最後那段時間的陪伴,讓患者不要再承受更多的病痛。

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關山慈濟醫院秉持不變的精神照護偏鄉,甚至在未來提供長期持續且深入的全面照護,讓療養院的住民擁有更高品質的養護中心生活。(文、攝影/陳慧芳)

劉育婷醫師(右)認為, 透過醫療幫助到有需要的人, 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玉里慈院 醫院聯合社區 打造舒適就醫環境《人醫心傳》236期

八月二日

玉里慈濟醫院團隊結合社區民眾,將中醫巡迴駐點的富里鄉明里村社區活動中心清掃乾淨。

葉雲鑑副護理長背著吹葉機仔細將各個角落的蜘蛛網清除。

玉里慈濟醫院中醫巡迴醫療服務,在富里鄉明里社區已駐點兩年的時間,期間雖然因疫情暫停了數次,但團隊的用心經營讓看診人數不斷增加,王仁甫醫師心心念念要為鄉親提升良好的醫療品質環境,在行政單位與村幹事的協調下,發起打掃社區活動中心的活動。

原訂七月底要到富里鄉明里村社區活動中心打掃,因受到杜蘇芮颱風的影響延後了幾天,然而大家想為村民服務的心絲毫不減。八月二日上午,玉里慈濟醫院護理科門診潘璿晴護理長、行政組陳秀金組長、開刀房葉雲鑑副護理長、陳蕙萍護理師、廖俞筌護理師、張文駿醫檢師、工務彭俊德、行政同仁陳靜緹、陳靖驊、詹昇羲、張汶毓,還有在地村民──杜大哥夫婦、謝統生師兄,以及日前捐贈診療床的吳阿姨也加入打掃活動。

促成這趟打掃活動的因緣,主要是玉里慈院團隊希望解決環境悶熱不通風和蚊蟲孳生等問題。葉雲鑑副護理長背著吹葉機把活動中心內外的窗臺、紗網、拉門,各角落都用強力風吹一遍,將厚蜘蛛網清除。而活動中心裡的吊扇,在行前場勘時,發現早已因使用多年出現故障,且又在頭頂上轉動,團隊優先考慮病人安全,在打掃中一併拆掉換新。

村民與醫院同仁通力合作,把社區活動中心當作自己的家,在炎熱的天氣裡揮汗清掃,讓前來看診的民眾,都能在整潔舒適的環境下安心就醫。(文、攝影/張汶毓)

醫院同仁與社區民眾協力大掃除,將玉里慈濟醫院中醫巡迴駐點的活動中心打造成乾淨舒適的環境。

潘璿晴護理長逐一將診療床擦拭乾淨。

台北慈院 生命接力棒 器捐宣導大聲說《人醫心傳》235期

六月十五日

台北慈濟醫院響應器官捐贈紀念日,於六月十五日舉辦器官捐贈宣導活動。

為感念器官捐贈者與家屬的無私大愛,衛生福利部擇定每年六月十九日為器官捐贈紀念日,並將六月擬為器捐宣導月。對此,台北慈濟醫院於六月十五日舉辦「器而不捨勤溝通 打破沉默說IDO」宣導活動,讓民眾對器官捐贈有更清楚的理解,並提供為期一週的現場諮詢及簽署服務。

台北慈院器官捐贈暨移植小組召集人張耀仁副院長表示,上人的靜思語「人生沒有所有權,只有生命的使用權。」

台北慈院長期推動友善的器捐文化,若能在臨終時將還能使用的器官捐贈出來幫助別人,自己的生命也將得到另一種延續。因此希望藉由宣導活動,給予民眾正確的觀念,也鼓勵大家簽署同意書,發揚大愛的精神。

器捐宣導活動以話劇「生命接力棒」活潑開場,劇情描述主角過去即簽署器官捐贈卡,因此在生命旅程的最後化無用為大用,將器官捐贈給有需要的人。而家屬聽過主角所留下的「器官捐贈聲紋卡」後,選擇放下牽掛讓其遺愛人間。短短的話劇帶出器官捐贈的意義,也深入淺出地說明相關流程為民眾解惑。楊惠婷器官捐贈移植協調護理師提到,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將於六月十九日推出「器捐聲紋卡」,民眾簽署時可同步錄下願意捐出器官的心願,臨終前可由醫療人員播放音檔,緩解家屬心中的不捨,因此也特別納入劇情,希望讓大家對此有初步了解。

此次活動特別邀請二位受贈者分享受惠重生的心路歷程。六十三歲的林女士七年前接受心臟移植手術,她哽咽地說:「歷經一百九十二天的等待,一位大愛捐贈者的心臟讓我得以重生,因此我一定會好好保護得來不易的這分大愛,將愛延續。過程中也感恩醫療團隊的協助與鼓勵,讓我有勇氣面對未知的一切。」另一位三十八歲的林小姐十多年前開始洗腎,終於在今年等到大愛捐贈,她感恩道:「等待那麼長時間,本來都快要放棄了,但去年因為先生也成為大愛捐贈者,讓身為妻子的我排序得以往前,幸運獲得移植機會,未來一定會帶著先生與捐贈者的愛努力生活。」

活動也提供器官捐贈諮詢及簽署服務,現場民眾踴躍簽署器官捐贈同意書。陳女士提及:「如果自己的器官能夠幫助有需要的人,讓他們能健康活下來,那對自己而言就是十分值得的事。」蔡女士過去就有捐贈意願,她分享:「今天是特別到現場聆聽宣導,透過短劇及個管師的介紹,讓我更加了解其中細節,捐贈意願也更加堅定。」愛在心中萌芽,傳承生命的接力棒,台北慈濟醫院透過宣導活動,倡導民眾響應器官捐贈,期待讓有限的生命發揮無限的價值。(文/鄭冉曦 攝影/范宇宏)

宣導活動精心安排話劇「生命接力棒」,帶出器官捐贈的意義。

參與活動的民眾踴躍簽署器官捐贈同意書。

大林慈院 與肺動脈高壓和平共處 遠離發作風險《人醫心傳》235期

六月八日

大林慈濟醫院心臟內科於六月八日上午首次舉辦肺動脈高壓病友會。

「最近怎麼爬個樓梯就氣喘吁吁?」、「走路好像喘不停?購物提東西覺得喘不過氣?」肺動脈高壓也被稱為心臟癌症,為一種罕見疾病,由於症狀不具特異性,診斷和治療往往被延誤,大林慈濟醫院心臟內科在六月八日上午,首次舉辦肺動脈高壓病友會,由簡振宇醫師及體能訓練師郭哲君為病友分享飲食及運動的注意事項,讓病人學習如何與肺動脈高壓和平共處。

由於肺動脈高壓屬於罕見疾病,加上診斷、治療不易,雲嘉地區病人數並不多,但用心發掘,仍有許多病人有此疾病和治療需求,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賴俊良指出,心臟內科簡振宇醫師是嘉義、雲林地區少數願意不辭辛苦收治此類病人的心臟內科醫師,讓雲嘉地區的肺動脈高壓病人能得到更好的照顧。

簡振宇醫師表示,目前大林慈濟醫院收治的肺動脈高壓病人約十幾位,心臟內科也與風濕免疫科合作,找出風濕免疫科病人中有潛在肺動脈高壓風險的病人,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透過舉辦肺動脈高壓病友會,希望讓病人對自己的疾病有更多的認識,也透過交流的機會,讓大家知道自己並不孤單,有很多類似的病人在一起努力。

簡振宇醫師指出,肺動脈高壓的症狀不具專一性,常見症狀除了「喘、咳、血、腫、暈」之外,也有可能出現疲倦、聲音嘶啞等症狀,甚至肺動脈高壓可能會對患者引發右心衰竭危機。因為症狀類似於其他心血管疾病,因此確診不易。通常須透過一系列檢查來排除其他可能的病況,最終才會確立診斷為肺動脈高壓。

肺動脈高壓的整體治療目標,是讓患者達到及維持在低風險狀態,讓一年內的死亡率低於百分之三,簡振宇醫師提醒病友,除了按時服藥、定期回診外,也要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均衡攝取各類食物,低鹽、低鈉飲食及控制水分攝取,為身體提供充足的營養。

高功能運動醫學中心體能訓練師郭哲君則針對肺動脈高壓患者的狀況,教導病人如何正確運動及呼吸訓練,在家中可以利用彈力帶等道具,做簡單的運動。她提醒病人,自我評估體力狀態,選擇可以做的事,不勉強做過多或劇烈的活動,運動時請隨時注意自身狀況,一旦出現有頭暈、心悸或胸部不適等症狀現象,請馬上停止運動。若不清楚能否運動、運動程度及時間長短,請與醫療專業人員討論,確認是在安全狀態下適度運動,才能動得健康、動得安心!

家住雲林的病友劉小姐罹病十年,原本在中部醫院就醫,後來在病友介紹下,來到大林慈濟醫院就醫,劉小姐對於大林慈院的醫療照護十分肯定,且個案管理師的連繫、關心,比其他醫院更用心。治療至今,只要避免走路太快或爬樓梯爬太多層,都沒有問題,需住院治療的頻率也變低了。第一次參加病友會,除了可以多認識病友、交流,透過醫師的衛教,也能更詳細了解肺動脈高壓這個疾病。(文、攝影/黃小娟)

簡振宇醫師分享飲食及運動的注意事項,讓病人學習如何與肺動脈高壓和平共處。

高功能運動醫學中心體能訓練師郭哲君針對肺動脈高壓患者的狀況,教導病人如何正確運動及呼吸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