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慈院 癌症跨科團隊家訪 送暖放化療病友《人醫心傳》232期

三月十五日

抗癌之路有了溫暖的關懷與陪伴,就是支持癌症病友走下去的力量。三月十五日,花蓮慈濟醫院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廖彥翔、護理部血液腫瘤科病房護理長楊佩雯、耳鼻喉科病房護理長陳怜潔、整形外科護理長歐軒如、癌症醫學中心個案管理師謝樹蘭、蘇慧如,一起訪視癌友莊先生、林小姐。

花蓮慈院癌症關懷團隊到府關懷癌友復原及生活起居。左起為耳鼻喉科病房護理長陳怜潔、整形外科歐軒如護理長、廖彥翔醫師、個案林小姐、蘇慧如個管師、血液腫瘤科病房楊佩雯護理長、謝樹蘭個管師。

「四十九歲的莊先生是在今年一月被診斷出罹患頭頸癌,二月開始通勤接受放射線治療合併口服抗腫瘤藥物,由於同住的哥哥曾受傷,只能打零工維生,家中還有母親要照顧,莊先生原本就是思覺失調症患者,急性期時需入住國軍花蓮總醫院療養,家庭狀況比較弱勢。莊先生目前在家休養,由哥哥負責接送來到花蓮慈濟醫院接受放射線治療,治療過程中引起頸部皮膚受損、口腔潰瘍等症狀,由癌症醫學中心提供藥膏及追蹤病況。」謝樹蘭個管師先向團隊成員說明莊先生目前的情形。

「你的脖子有不舒服嗎?來,我來幫您量一下血壓跟體溫!」一進到莊先生家,個管師謝樹蘭仔細地幫莊先生檢查傷口復原狀況;廖彥翔醫師也透過手電筒檢查莊先生口腔:「有一些潰瘍。」謝樹蘭熱心問莊先生平常有沒有漱口,漱幾次,「一次太少啦,早、中、晚餐吃完東西都要漱口。」並交代「可以用開水加一點鹽巴漱口,不然會造成感染。」

謝樹蘭拿出一瓶放療救援乳液說,先洗手再從耳朵下面塗到脖子,這瓶保濕救援乳霜是放射線治療專用,是漢妮之家公益發展協會贈送的,是為放射線治療發展出的產品。「這個是元素配方,口腔潰瘍可以吃,用湯匙舀出來加在白開水裡,一瓢加三百西西冷開水,用完要蓋緊,不然會潮化。」樹蘭拿出另一罐營養品,希望改善莊先生的口腔潰瘍。

謝樹蘭也請莊先生的哥哥幫忙,每次回診都要量體重,擔心病人瘦太多。廖彥翔醫師也贈送一袋均衡配方營養品,希望他多補充營養。個管師謝樹蘭說,回醫院還會請社會服務室幫忙申請補助。

廖彥翔醫師補充,莊先生口腔黏膜潰瘍,等放射治療療程結束後,約二週可好七成以上,病人及家屬不用擔心。

癌症團隊期待在冷冷的冬天,能帶給癌友一道暖流!樹蘭拿出一袋適合莊先生與哥哥穿的二手衣,有立領上衣、背心,還有外套,是許文林副院長捐募的,許文林副院長這次無法親自到,但心意沒有缺席,讓莊先生的哥哥很感動。

左圖:謝樹蘭個管師為莊先生量體溫。
右圖:放射腫瘤科廖彥翔醫師為莊先生檢查口腔。

第二個病友是六十三歲林小姐,個管師蘇慧如分享,病人原本在車站流浪,在二○二二年末花蓮慈院街友送暖活動中被林欣榮院長發現,她當時下肢水腫且腹水嚴重,經顏靜曦師姊與社服室社工安排元旦後入院開刀治療。

林小姐在一月三日開刀,取出約十二公分大的卵巢腫瘤,並抽出一萬三千毫升的腹水,個管師蘇慧如說,病人後續接受化療中,因無手機聯繫,故由花蓮市公所安置,目前病人正接受化療,因無法聯繫關心狀況,故安排居家訪視。

「她有一顆菩薩心,回醫院做化療還幫同病房癌友買便當。」個管師蘇慧如表示,林小姐在二月二十五日「大愛共善、救拔苦難──馳援土敘地震」街頭募心募愛活動中,還特別提水果去幫慈濟醫療法人林俊龍執行長與林欣榮院長打氣,並捐了五百元。

蘇慧如下車一看到林小姐就高喊:「林小姐,慈濟醫院來家訪了喔!」林小姐說:「我原本全身都壞了,在你們大醫王協助下,非常短暫時間內能復原得非常好,一切都要感恩你們這群觀世音菩薩。」

林小姐說,現在身體跟沒生病前一樣好,只需要定期回去醫院抽血、化療。住重慶市場附近的她,會早早起床出門,花一個小時走到花蓮慈院看診。現在一個月要回醫院四次,她會照顧好自己,希望趕快把身體養好,做更多事。

提到土敘募愛活動,林小姐說,那天是因緣巧合,只要有經濟能力會繼續做,有能力付出,是非常開心的事情。

個管師蘇慧如知道林小姐每天都閒不下來,邀請她等化療療程結束,可以來當癌症關懷志工,「只要身體許可,慈濟有什麼事情,我一定會幫忙到底,因為住過院,都知道醫護人員工作盡責很辛苦,而且還要顧病人生命,壓力一定很大。」林小姐一再感恩訪視團隊對她的關懷。(文、攝影/陳炳宏)

癌症團隊準備很新的二手衣,祝福病友過個暖冬。

臺北慈院 圓滿心中缺憾 與至親四道人生《人醫心傳》232期

三月十四日

「我的家庭真可愛,整潔美滿又安康⋯⋯」溫暖的歌聲環繞在陳爺爺床邊,三月十四日傍晚,在臺北慈濟醫院內科加護病房陳之頤護理長的暖心安排下,陳爺爺一家人齊聚,把握最後的時刻,與最愛的至親圓滿四道人生,向陳爺爺道謝、道歉、道愛、道別。

陳爺爺一家人齊聚病房,向爺爺道謝、道歉、道愛與道別。

八十六歲陳爺爺在兩個月前入院,並因為呼吸衰竭的緣故而須仰賴呼吸器輔助治療,之後也接受了氣切手術,不料陳爺爺於日前出現低血氧的症狀,最終轉入內科加護病房接受照護。醫療團隊針對陳爺爺的治療方向與家屬進行了多次會談,由於不捨年邁的陳爺爺再受病痛折磨,家屬決定簽署DNR(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同意書,希望陳爺爺能避免承受人工維生醫療所拖延的病苦。

「今年是我與他結婚的第六十周年,以往我們都會一起慶祝,但今年卻沒有辦法了⋯⋯」陳之頤護理長在聽到陳奶奶這番話後,萌生想為爺爺奶奶舉辦祝福會的念頭,陳之頤護理長表示:「當下唯一的想法就是希望能夠圓滿奶奶的心願,讓家屬可以少一些缺憾。」陳之頤護理長將準備好的蛋糕推到爺爺奶奶身邊,送上最真摯的祝福後,便把時間留給家屬。病房內,陳奶奶溫柔握起老伴的手,說道:「我們已經結婚六十年了,你還是一樣很帥氣,謝謝你陪伴我、陪伴這個家庭一輩子,現在我們都在你身邊,你已經很勇敢了,我愛你。」

隨後,陳爺爺的兒子、女兒與孫子們一一湊到爺爺的耳邊,和他道謝、道歉、道愛與道別,而陳爺爺似乎也感受到家人的愛語,紅了眼眶。兒子陳先生在現場向陳之頤護理長表達謝意,感恩臺北慈院醫護團隊讓父親擁有最妥善的照護,同時也不忘關懷家屬,為他們帶來莫大的溫暖。

或許無法阻擋無常的到來,但臺北慈院醫護團隊希望透過最溫暖的愛照顧與陪伴病人及家屬,讓生者能夠少一些缺憾,繼續往下走。(文/鄭冉曦 攝影/范宇宏)

左圖:臺北慈院內科加護病房陳之頤護理長悉心照護陳爺爺。
右圖:陳奶奶和爺爺圓滿四道人生。

左圖:女兒們特別錄製影片讓陳爺爺看看家裡的一切。
右圖:孫子們貼心替爺爺按摩小腿。

臺中慈院 記憶保養班長輩奉茶 舒壓茶慶婦女節《人醫心傳》232期

三月六日

慶祝國際婦女節,臺中慈濟醫院失智據點「記憶保養班」安排長輩到醫院候診區「奉茶」,社區健康中心高專許齡尹說,記憶保養班第七年課程內容,希望能回歸長輩日常生活,課程加入人際互動環節,刺激失智長輩的語言、認知等機能,促進社交能力,以達成延緩失智的目的。

左圖:鄭宇真中醫師(左)帶領學員長輩將藥材裝入茶袋中。攝影/許佑瑄
右圖:親自手作茶包後,記憶保養班學員長輩更推送奉茶車至候診區奉茶。攝影/馬順德

中醫部醫師鄭宇真表示,透過中藥茶飲包製作,帶領長輩用眼看、手摸、鼻聞、口嘗等方式,感受中藥材的形狀、味道及觸感。今年配合節氣、節日設計內容,讓失智長輩能增進並維持時間的感知能力。

記憶保養班在疫情後第一次人際互動課程,就以「三月八日國際婦女節」為目標設計,內容結合婦女健康相關保健,除了手做「纖體舒壓茶」茶飲包,還增加「奉茶」動態練習,增進失智長輩五官感知能力、手部小肌肉的運用,還可促進人際互動功能,以及對時間、節日、節氣的感受與認知能力。

設計「纖體舒壓茶」的王嘉涵醫師結合決明子與麥芽纖體幫助消化的功能,及五味子與紅棗養血、寧心、安神功能,幫助婦女朋友舒緩壓力又有助於腸胃消化,重拾穠纖合度的身型。

六日下午,記憶保養班長輩推著奉茶車,在同仁引導下,漸漸敞開心門,主動向大德奉上纖體舒壓茶,也幫醫院同仁裝滿他們帶來的茶壺與杯子。幾位長輩直說活動真有趣,下次還要來參加。

三月十九日
髓藝人生油畫聯展 脊損傷友重拾生活

二十一位中脊口繪油畫創作訓練班學員走出生命低谷,重新拾回彩色人生,在臺中市港區藝術中心展出逾七十幅油畫作品。

在臺中慈院醫療團隊與慈濟志工的幫助下, 脊損傷者江永旭(中)重啟彩色人生。右為江永旭的母親、左為阮麗英老師。攝影/馬順德

參加「髓藝人生──中脊油畫聯展」的學員江永旭經歷十多年的躺床時光,直到二○一五年遇見來居家往診的臺中慈濟醫院團隊,生命有了大轉彎。

臺中慈院院長簡守信不忍江永旭年紀輕輕就困在床上,透過醫療照護與生活資源,包括傷口造口護理師協助並指導傷口換藥、社工師協助申請居服員及慈濟基金會電動輪椅購置補助、復健科協助復健與居家環境改造評估、慈濟志工支持他自購移位機可自行移動下床減輕家人負擔等等,他開始透過電動輪椅與復康巴士,每週固定出門到醫院復健,接受中醫針灸,成功走出家門。

江永旭在二○一九年三月到臺中市脊髓損傷者協會開設的訓練班跟著阮麗英老師學習油畫,四年累積創作了二十多幅作品,從中挑選〈「藝」有所「旨」〉、〈歲月靜好〉、〈心靜,自然美〉與〈民心所向〉參展。一路陪伴的母親,開心兒子可以有一技之長,進而能有收入養活自己。

江永旭表示,口銜畫筆沾上顏料到在畫布上從點成線到面,真是很辛苦的歷程。雖然每幅畫作的完成都非常不容易,希望未來可以挑戰不同畫風與更大幅的畫作。臺中慈院社工師吳宛育也為他高興並衷心祝福他愈畫愈好。(文/馬順德)

關山慈院 糖尿病社區照護 遠離慌「糖」人生《人醫心傳》232期

三月十五日

關山慈濟醫院今年承接糖尿病社區照護計畫,將照護對象鎖定為池上錦園、關山巷弄長照站學員及志工,由護理師前往抽血建檔,後續針對學員健康檢查結果給予治療建議及安排課程。二月開始,關山慈院醫師、營養師及物理治療師跟著走入據點,期望藉由運動維持及飲食、用藥衛教,改變民眾觀念及生活型態,達到糖尿病預防與控制的成效。

吳勝騰副院長來到關山巷弄長照站進行糖尿病預防的衛教說明。

三月十五日上午,以「醫師講糖 助您遠離慌糖人生」為題,腎臟內科吳勝騰副院長到關山巷弄長照站授課。

阿財是公車司機,因工時長,經常將麵包當主食,沒有其他不良嗜好,下班累了就倒頭大睡,但在某次的健康檢查,醫生曾叮嚀糖化血色素偏高要注意糖尿病,阿財很納悶,自己沒有吃甜食、喝飲料,抽血數值怎麼這樣?但忙於養家活口,這樣的生活型態仍持續著,直至阿財覺得精神狀態愈來愈差,加上有體重減輕的跡象才就醫,醫師確診為糖尿病,為時已晚。

吳醫師說,很多人認為糖尿病是吃太多甜食、喝飲料造成的,其實不然。阿財因為吃太多澱粉類且久坐、缺乏運動,造成肥胖;過多的熱量會轉換成脂肪堆積,除了增加胰島素的阻抗性,也容易影響新陳代謝,進而增加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糖尿病的危險因子還包括飲食失衡、基因遺傳、精神因素。緊張或壓力都可能引起某些激素的分泌異常,這些激素長期大量分泌會造成胰島素釋放異常,引發高血糖,導致糖尿病。

高血糖導致血漿滲透壓升高,引起滲透性的利尿作用,導致脫水現象和意識狀態逐漸變差,嚴重時會導致昏迷和休克。吳醫師比喻就像常見的醃梅子,將梅子泡在糖水裡,久了皮會變脆會脫水,人亦是如此,身體長期處在高血糖會導致血管變脆,會利尿,這也是體重減輕和會口渴的原因。

糖尿病常見的症狀為「三多一少」:吃多、喝多、尿多、體重減少。初期也有人出現視力模糊、皮膚搔癢、手腳麻木、容易疲倦、傷口癒合慢等症狀。除了上述高血糖急症,還可能導致中風、口腔疾病、性功能障礙等併發症。有阿嬤提問:「糖尿病會不會影響到腸胃功能?」吳醫師:「會。胃排空的速度會變差,腸內菌濃度改變就可能導致便祕、漲氣及腹瀉等腸胃疾病。」

臺灣的糖尿病患者逐年攀升,已有將近兩百五十萬人罹患糖尿病,預防糖尿病需調整生活型態,維持體重、均衡飲食、少吃精緻澱粉,清淡低油、少糖少鹽、節制飲酒、養成運動習慣、避免久坐。

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造成腎臟過濾負擔增加,擅自停藥可能造成血糖大幅波動,造成心血管更嚴重的傷害。檢視自己的生活習慣,預防糖尿病不難,減糖減脂即刻就開始執行,若發現自己有疑似症狀也應該趕緊就醫檢查,
提早接受治療就能改變自己的人生。(文、攝影/陳慧芳)

關山慈濟醫院承接糖尿病社區照護計畫,透過多種衛教課程,帶動民眾健康生活。圖/長照站據點提供

玉里慈院 居家關懷重啟 助偏鄉長者就醫《人醫心傳》232期

三月十四日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暫停數次的居家關懷,再度重新啟動。玉里慈濟醫院居家關懷時間調整為每週二下午出發,醫療團隊走入社區,發現民眾潛在健康的問題,搭配多元的服務面向與資源整合,落實長期在地守護。

揮別疫情,玉里慈濟醫院居家關懷再度出發,由周達利醫師(左一)帶隊,慈濟社區志工協助帶路前往個案家中。

居家關懷自二月七日重啟後,陸續在花蓮縣玉里鎮、富里鄉、卓溪鄉、瑞穗鄉、萬榮鄉等地區進行訪視,由轄區主責志工帶路至個案家中訪視。今年由周達利醫師帶隊,他說,在玉里服務將近十年的時間,一直很想走進社區去關懷,尤其是需要幫助的個案,而現在終於有機會能夠付出,讓他很感恩。為了和部落原民阿嬤拉近距離,周醫師介紹自己時,打趣地說:「我是布農的啦!」沒想到阿嬤立刻拆穿周醫師的幽默,逗得眾人大笑,雖然周醫師獨特的口音常需要跟診或隨行護理人員幫忙翻譯,但親和力不減!周醫師鼓勵個案要勤勞地起身活動筋骨,親切傳授簡易運動預防跌倒,除了關心個案身體狀況、評估用藥單,數週以來更是連續準備水果跟蔬食便當跟個案結好緣。

三月十四日,居家關懷團隊來到卓溪鄉古風村獨居的李阿嬤家中。「可以看看你的腳,為什麼這麼腫呢?可以幫你把雨鞋脫下來嗎?」李阿嬤婉拒周醫師,雙方來來回回僵持不下,李阿嬤才開口說:「不好意思啦,很臭。」周醫師說:「這個怎麼會有關係!」阿嬤有慢性病代謝不太好,塞在悶熱無彈性的雨鞋裡,更突顯腳水腫的情況,眾人協助將阿嬤的腳墊高做簡單的按摩,也意外發現在小腿肚有一處傷口。仔細詢問下,原來阿嬤在兩週前騎機車外出時遭野狗咬傷,遲遲未就醫處理傷口,疼痛讓她不敢再騎機車,導致拖到現在才被發現⋯⋯傷口周邊已出現紅腫,卓溪轄區的慈濟基金會社工師蔣寧與慈院同仁,立刻協助阿嬤預約交通共乘及掛號。

十六日上午,阿嬤透過交通共乘抵達玉里慈院就醫,在社工邱麗華的陪伴下,順利於李晉三醫師的外科門診完成治療。邱麗華也陪伴阿嬤購買棉棒跟紗布,提醒她要按時服藥及天天換藥,保持傷口清潔。在醫院大廳等待接送車子時,阿嬤拱著手點頭微笑向團隊道謝。居家關懷訪視的用意就在此,看見個案的笑容,就是團隊最開心的回報。居家關懷走出醫院進入社區,親自到個案家中詳細了解他們的身體狀況及就醫、用藥情形,連帶發現潛在的問題,偏遠地區醫療最該重視的問題,就是不應該有人成為被社會遺忘的存在,玉里慈院居家關懷將持續守護偏鄉民眾的健康。(文、攝影/張汶毓)

左圖:周醫師鼓勵長者起身活動筋骨,親切傳授簡易運動預防跌倒。
右圖:李阿嬤在居家關懷團隊的安排下,順利來到玉里慈院,社工邱麗華陪伴她看診。

大林慈院 休假男護理師路過搶救生命 暖心義舉曝光《人醫心傳》232期

三月二十一日

晚間,嘉義縣民雄鄉傳出死亡車禍!一名十三歲的女國中生,晚間近九點,剛買完速食店的餐點,騎腳踏車跨越馬路時,與機車猛烈撞擊,女學生傷勢嚴重,大量出血。事發當時,有位男護理師與輪休回鄉的消隊員剛好經過,第一時間他們二人聯手幫忙搶救,但傷者送醫後仍宣告不治,而嘉義縣雙福義消分隊、苗栗消防局都特地登文感謝英勇醫護、消防人員的熱心救援。

這位男護理師任職於嘉義縣大林慈濟醫院,名叫魏靖倫,他今年二十三歲,臺北人,畢業於花蓮慈濟大學護理系,在大林慈院內科病房擔任護理師。

左圖:路過車禍路段的大林慈濟醫院護理師魏靖倫(左)與竹南分隊消防員劉竣睿(右),看見學生受傷後倒地不起,立即CPR 急救。
右圖:魏靖倫護理師在大林慈院內科病房服務,不張揚自己休假救人義舉。

十五日是魏靖倫的排休日,當天晚間他騎機車要去接女友外出吃宵夜,看到北向往大林的臺一線,在馬路中線車道,有人躺臥在血泊中,他顧不得與女友已約定時間,立刻趨前進行急救。他見女學生頭頸部嚴重創傷、血流量超多,另一位劉姓消隊員已先以乾淨紗布為女學生止血,魏靖倫蹲下評估生命徵象,已量不到脈搏,他和劉消隊員共執行CPR四個循環,前後約十餘分鐘,數分鐘後救護車抵達,口頭交班急救過程,並協助傷者移至救護車上,由消防救護人員接手送醫。

魏靖倫表示,當時看到一位女孩躺在路中間,他停下機車,立刻衝上前參與救援,直到救護人員到場才換手。因女孩血流量多,他的雙手與衣褲沾染鮮血,「人命關天、人命無價!」當下只有救人的意念,管不了血泊沾衣褲。

不幸的是,女學生傷重送醫後仍宣告不治。而魏靖倫護理師於現場積極替她CPR 護理救援的事蹟,事後被嘉義縣雙福義消分隊與苗栗消防局發布在臉書,表示感謝現場先行搶救的兩位人士,除了工作時奉獻專業,就算休假也一起攜手合作,展現出人間大愛和力量,「有您們的存在,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護理工作不僅是一種職業,更是一項志業」,即使人在院外,雙手一樣能守護生命、守護愛,為OHCA ( 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 患者爭取更多存活機會。大林慈院院長賴寧生說,護理師魏靖倫善盡最大努力,幫助OHCA傷患,挺身而出彰顯醫護專業義舉,院方引以為榮。

「救災是護理天職。」護理部陳佳蓉主任說,魏靖倫默默行善並無張揚,隔天經由臉書轉載才得知院外救災暖舉。「接觸苦相、啟發慈悲!」三月二十一日,護理部特地買一件長褲送他,象徵性的彌補他那一件沾血漬長褲。

「他年資雖只有三年,卻很認真工作。」護理長楊鵑瑜說,魏靖倫現在已經可以當到一個班的小組長,此外,他在工作上一直努力精進,更可承擔進階護理任務。楊護理長表示,魏靖倫為人正義、正直,路見急救撇下約會,院外救人暖舉,雖然病人傷重不治、沒救回來,他已展現護理人員救人天職,非常值得讓眾人效仿,也是大林慈濟之光。

魏靖倫參與救援後,回家清洗並更換衣褲,因而耽誤了一小時與女友吃宵夜時間。被問到與女友的宵夜呢?他笑著說,為救人而遲到,展現大愛精神,女友更加愛他。暖心義舉,是臺灣最美的風景。(文/閻廣聖 圖/大林慈院提供)

大林慈院護理部陳佳蓉主任(左二)代表感恩魏靖倫(中)的義舉,與團隊送他一件新的休閒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