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六慈院 增加醫療量能 婦兒中心啟用《人醫心傳》251期

十月四日

斗六慈濟醫院在十月四日舉行婦兒中心啟用典禮暨病安園遊會。

斗六慈濟醫院於二○一九年由診所升格為醫院,醫療量能持續增加,為了提供民眾更好的就醫環境,將五樓原本佛堂的空間改建為婦兒中心,增加十一個診間及多間衛教室。十月四日上午舉行婦兒中心的啟用剪綵典禮,並結合二○二四年病人安全週的病安園遊會,在颱風過後的好天氣中,邀請鄉親一起來同慶。

剪綵儀式簡單隆重,院方準備了以蔬菜、水果組合而成的環保彩帶,由斗六慈濟醫院院長簡瑞騰、婦產科許鈞碩主任、小兒科梁友蓉醫師及院長室高專陳鈞博共同剪綵,象徵新診區正式啟用。簡瑞騰院長指出,醫院五樓原本是佛堂,是過去二十多年來斗六地區慈濟師兄姊共修、辦活動的地方。自從二○一九年一月斗六慈濟升格為醫院之後,醫院的設備不斷提升,網羅許多人才,要擴大醫院服務的深度及廣度,近年來一樓兒科診區及二樓婦產科空間都面臨嚴重不足,經過一年多的規畫、設計及施工,將五樓佛堂改建為診區,在九月份完成,並在今天正式啟用。過去佛堂是念經拜佛的地方,上人常說要普度眾生,現在佛堂轉變成為醫療空間,提供高品質的醫療服務,同樣可以普度眾生。

簡瑞騰院長表示,斗六地區婦科、產科及兒科的需求都很大,因此五樓的新診區主要重點放在婦、產及兒科,營造婦兒友善的就醫環境,同時大幅提升診間的設備,包括超音波等,目前有八位婦產科醫師、六位兒科醫師由大林慈濟醫院到斗六來支援開診,至於其他科別則留在一、二樓診區繼續服務,希望在醫院的用心下,造福鄉親。

斗六慈院營養師黃雅鈺分享,醫院的健康管理中心從二樓移到五樓,整體環境改善很多,不但衛教室由三間增加為六間,還新增了叫號功能,為民眾提供更好的衛教服務。

前來看診的陳先生及葉女士都稱讚新診區變得很好,陳先生每三個月到斗六慈濟回診一次,這是他第一次到五樓看診,剛好遇到新診區剪綵,他稱讚醫護人員和志工師兄姊服務親切,新診區空間變大,很舒適。葉女士在斗六慈濟醫院看診已十幾年,也頻頻稱讚新空間十分舒適。

剪綵活動結束後,簡瑞騰院長親自與同仁演出短劇宣導病人安全。短劇中病人阿春就醫時對自己的病情說不清楚,東扯西扯說不到重點,在醫師提醒下,清楚說明自己不舒服的部位、症狀、不舒服的時間等,有疑慮會主動詢問,會大聲說出自己的想法,還會使用健康存摺APP,可以查詢就醫記錄及用藥,讓醫師根據病人的情況開立合適的用藥,幫助病人早日康復。活動現場還設有打卡、感染管制、用藥安全等闖關攤位,邀請民眾一起來關心病人安全問題。(文、攝影/黃小娟)

簡瑞騰院長親自與同仁演出短劇宣導病人安全。

活動現場安排闖關攤位,邀請民眾關心病安問題。

關山慈院 強颱襲捲 守災情讓病人安心《人醫心傳》251期

十月三十一日

颱風導致關山慈院宿舍屋頂瓦片掉落;救護車及居家訪視車、宿舍玻璃都傳出破裂災情。

康芮強颱橫掃全臺,迎風面的花東首當其衝,有多處山區道路中斷、家園和農作物都受損。大部份的上班族可以放颱風假躲風雨,但少數行業必須堅守崗位,像是搶救交通及維修水電的技師、救難救災的警消人員,還有照顧病人的醫護人員,都在用生命守護生命,為民眾減輕生活的不便,也讓就醫變得更安心。

十月三十日夜間,風勢逐漸增強已能明顯感受到颱風帶來的威脅,關山慈濟醫院當天值急診班的潘永謙院長在凌晨兩點半看完病人後,開始巡視院區,發現宿舍一樓大門因強風吹襲發出碰撞聲響,他又回院區找工具和鐵絲,冒雨將四道門把都固定好。住宿同仁說,半夜風大睡不著,聽到一樓有人在說話的聲音,下樓查看竟然是院長在做防颱,還提醒宿舍屋頂的瓦片有掉落情形,叮嚀出入要注意安全。

三十一日上午,關山慈院骨科潘永謙院長、腎臟內科吳勝騰副院長、花蓮慈院支援門診皮膚科林子凱醫師正常開診,洗腎病房也正常運作。由於風雨實在太大,停放在醫院廣場的救護車及居家訪視車和宿舍玻璃都傳出破裂災情,為避免急診室的玻璃自動門遭強風波及,故拉下鐵門改由大門進出;大廳入口的雨遮面積較廣,對駛入的救護車和就醫病人上下車都相對方便安全。

時間近中午,氣象路徑顯示颱風將從臺東縣成功鎮登陸,關山地區籠罩在狂風暴雨中,寸步難行且能見度相當低。為顧及洗腎交通司機及腎友的安全,原下午洗腎的病人安排到隔日透析,已經透析結束的病人則先留在院區,待風勢趨緩再請司機送腎友回家。潘院長貼心想到病人用餐問題,請廚房阿姨多準備一些飯菜並親自幫忙打餐盒,接著與吳副院長一起將熱騰騰的便當送到病人手中。備餐的素惠阿姨說,除了洗腎病人還有急診、門診的病人和家屬,大約準備二十幾個便當;當天廚房跳電,臨時接到準備便當的通知,很怕煮好的飯不夠大家吃,幸好數量都充足。

穿著雨衣雨褲,緩緩行駛在風雨中,洗腎接送司機陳瑞昌將車輛開到腎友家門口,接著下車攙扶腎友上車,再快速跑回駕駛座。陳瑞昌說,風雨相當大,一早出門上班,太太非常擔心他的安危,幸好大家出入都平安!資訊人員也數次接獲單位反映,臺電跳電導致部分網路服務中斷,間接影響開藥和處方箋領藥,經搶修都恢復線上作業。此外,宿舍和院內窗戶也多處進水,多虧清潔阿姨和住宿同仁就近及時處理地面淹水幫忙守住災情。

不平靜的十月天,颱風接連吹襲花東,雖然阻斷支援看診醫師的交通也紛亂就醫環境,但關山慈院同仁團結一致,守住院區也守住病人的心。(文、/陳慧芳 圖/關山慈院提供)

吳勝騰副院長幫忙將熱騰騰的便當送到病人手中。

因颱風於中午時段登陸,病人因風雨太大滯留醫院,潘永謙院長(右二)立刻請廚房阿姨為病人備午餐,並親自協助裝盒。

玉里慈院 齊心動員 復原風災後環境《人醫心傳》251期

十一月三日

康芮強颱過境,玉里慈濟醫院周圍有多棵路樹被吹倒。

醫院同仁與慈濟志工、法親家人動員投入災後重整。

康芮強颱過境,猛烈風雨橫掃全臺,南花蓮的玉里鎮位在颱風眼牆區,全鎮無一處倖免,所幸無人員傷亡。玉里慈濟醫院同仁堅守崗位,守護急需醫療服務的民眾。等到颱風遠離後,慈濟家人開始災後動員,前往玉里協助清理環境。

十月二十九日清晨發布海上警報後,玉里慈院按照慣例進行防颱作業,行政同仁分工合作,巡視頂樓鋼索及排水、降下防颱板、各樓層門窗緊閉、塞阻水條、低窪處堆疊沙包、架設防水閘門等。為了確保值班醫護同仁的安全,安排寮房、交通接駁。

十月三十一日颱風登陸,值白班的同仁冒著風雨來上班,堅守在工作崗位,雖然醫院有幫同仁準備安單處,但因掛心家裡受災,受困至深夜總算平安回到家。回想颱風登陸時的狂風暴雨仍心有餘悸,眼看著強風把醫院大廳鐵捲門吹開,大家擔心整片門會被颱風吹走。還有不斷進水的慘況,即使堆疊沙包、塞防水條,仍敵不過猛烈灌進的雨水,位處迎風面的急診室更是滿地積水。

除了院內災情,醫院宿舍外的樹木倒一整片,不少寢室都進水,同仁的家園、果園也沖進土石,甚至遭掩埋,幾乎每個人家裡都有淹水的情況。陳岩碧院長坐鎮院內,安住同仁的心,陳院長也捲起袖子加入「救水」行列。經過颱風一天的摧殘,急診室也接連湧入數十名病人,差點啟動大量傷患。陳岩碧院長救完水,緊接著搶救生命。

颱風遠離後,花蓮法親家人立刻動員前往玉里協助清理醫院環境,師兄姊利用自己的休假日前來幫忙,連自家被康芮所捲起的龍捲風波及成受災戶的師姊,也暫時先放下家事投入幫忙。花蓮慈濟醫院院長室祕書徐玲玲師姊,在協助清理環境之餘,記錄下七樓受風災掀開的屋頂。她說玉里慈院周邊停車場滿地的殘枝樹幹,在眾人努力下將環境恢復,心情也豁然開朗,康芮強颱造成家園損傷,所幸人人平安。另外,醫院正門的樹木也遭強風吹歪,志工與同仁分工支撐、扶正,大家團結在一起,慈濟大家庭合心協力之情不言而喻,玉里慈濟醫院誠摯感恩協助災後恢復工作的每個人,有您們真好!(文/張汶毓、圖/玉里慈院提供)

眾人分工將醫院周圍的樹枝和落葉逐一收拾乾淨。

台中慈院 見苦知福的兩小時打掃修練《人醫心傳》250期

九月二十一日

簡守信院長以身作則,手持菜瓜布刷洗馬桶黑垢不畏惡臭。

醫院同仁與慈濟志工合力清出雜物並進行分類。

台中慈濟醫院與慈濟基金會廿一日聯袂打掃臺中市潭子區慈濟關懷戶家庭。醫療團隊走出醫院,與社區慈濟志工合作,為關懷戶清潔住所,讓他們重拾信心,迎接新生活。

周小姐從小扛起照顧家庭的責任,母親因病往生後,獨自照顧年邁且視力不佳的父親,心力交瘁而罹患心理疾病,長年無力整理自己的家,環境髒亂不堪。今年七月,慈濟基金會介入,由社區志工關懷陪伴,並通報給台中慈院,大家決定先從環境改善做起。簡守信院長帶領廿位醫護人員,配合十五位慈濟志工,協助清理周小姐的家。

護理部碘一三一病房護理師張妤甄率先進到狹小臥房與志工合力清掃,她說看見髒亂的家變乾淨明亮,為他們點燃希望。簡守信院長以身作則,手持菜瓜布刷洗馬桶黑垢不畏惡臭,也帶著孫子學習付出。他說:「不好的居住環境可能引起疾病,整理完後對他們心理狀態會有正面影響,同時也讓我們同仁見苦知福。」

人多力量大,樓上打掃移除雜物,樓下接力分類回收,不到兩個小時順利完成工作。適逢大雨氣候,黏膩的空氣讓志工汗水濕透口罩和衣服。周小姐在旁照顧父親,有時也和志工一起整理,她感恩有這麼多人願意來幫忙。

慈濟訪視志工蕭秋菊師姊表示,期待改善環境後,讓他們有重新站起來的動力。(文、攝影/呂榮浩)

嘉義診所 健康瘦身 從懂內分泌開始《人醫心傳》250期

九月十四日

嘉義慈濟診所活齡運動中心邀請瘦身社團創辦人蔡明劼醫師(左三)分享健康減重講座。左四為活齡運動中心負責人周宜群醫師。

嘉義慈濟診所活齡運動中心負責人暨腸胃內科周宜群醫師,特別邀請減脂專家,亦是瘦身社團創辦人暨內分泌新陳代謝專科蔡明劼醫師,講述「健康瘦身從懂內分泌開始」,讓民眾掌握正確的減重方法,遠離肥胖帶來的健康風險,實現健康瘦身。

周宜群醫師指出,肥胖症已成為現代人的一大文明病,不僅影響外觀,還會引發諸如脂肪肝、糖尿病、高血壓、癌症、退化性關節炎等多種疾病。他強調,透過正確的飲食和運動訓練,可以改變身體狀況及生活型態。成功減重後對於諸多疾病的預防和治療都會有顯著助益。

瘦身社團創辦人蔡明劼醫師表示,控制體重的第一步是每天早上起床時記錄體重,注意每天體重變化,督促自己減重的效果。其次,應詳細記錄每日飲食內容,用文字或拍照的方式記錄下來回顧、或跟指導者討論,就能快速找出問題並進行調整。

減重的原理是攝取的熱量小於消耗的熱量。蔡醫師提醒,達成熱量赤字的過程,不建議使用極端飲食法,這樣會造成快速減重的假象,容易復胖甚至更胖。均衡攝取各大類食物、有計畫地調整飲食內容,才是健康瘦身且長久持續的方法。此外,他也提到,減重是七分吃、三分練,不要忽略運動的重要性。透過運動訓練可以讓瘦下來的人不容易復胖,長期保持良好的體態。(文、攝影/張菊芬)

花蓮慈院 頭頸癌病友靠山 營養復健好生活《人醫心傳》250期

九月二十日

花蓮慈濟醫院陳培榕副院長(下圖)、頭頸癌團隊召集人暨耳鼻喉科周昱甫主任(前排左二)、陳怜潔護理長(左一)、謝樹蘭個管師(右一)等人,及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東區服務中心主任魏昌波(左三)全程參與為病友及家屬打氣。

花蓮慈濟醫院頭頸癌團隊與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東區服務中心,在九月二十日舉辦頭頸癌病友家庭聯誼會,陳培榕副院長、花蓮慈院頭頸癌團隊召集人暨耳鼻喉科主任周昱甫醫師、營養師陳珮瑄、腫瘤個案管理師謝樹蘭、耳鼻喉科病房護理長陳怜潔與護理團隊、社工師尤佳韻、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東區服務中心主任魏昌波,全程參與為病友、家屬打氣。

深耕花蓮超過三十年的陳培榕副院長,是東臺灣頭頸部腫瘤病友的靠山。他指出,頭頸癌病友家庭聯誼會已超過二十年,最大目的就是希望病友、家屬,能持續與醫護團隊交流,促進術後照護的知識與經驗交流,讓身心靈透過相互支持成長。

周昱甫主任說,頭頸癌醫療團隊有耳鼻喉科、整形暨重建外科、血液腫瘤科、放射腫瘤科等醫師、個案管理師、病房護理團隊、復健醫學部的物理治療師與語言治療師、社工師、營養師、心理治療師、口腔外科醫師,共同照護病人。

頭頸癌從治療到康復出院是一段漫長的路程,病友會是提供患者相互交流支持的平臺。希望病友治療後可以改善生活品質,特別是吞嚥、咀嚼、語言能力的復健課程,這次特別邀請已接受治療七年的病友夏女士與十四年病友張先生分享流質食物食譜與作法,給病友與家屬參考。

魏昌波主任提到,針對口腔癌病人出院後在家與社區適應、照護疾病問題的銜接,是陽光基金會的主要服務項目,也提供經濟補助,並有「展顏團體」LINE 群組及每月實體活動,陪伴病友一起回到日常生活。

夏女士在二○一七年因牙齦癌開刀,二○二一年接受腮腺癌電、化療,獨自照顧自己六年,她分享南瓜與莧菜的食譜,已經沒有牙齒的她,吃飯都是用吞的,有時配豆漿或玉米濃湯加蛋,用料理機攪拌較好入口。慈濟師姊介紹她可使用淨斯五穀粉加入飲食中,慢慢學習如何吃得飽。她很感恩陽光基金會與慈濟基金會幫助她走出陰霾。

營養師陳珮瑄建議夏女士的食譜,可加約一匙烹調用油,增加必需脂肪酸。每天在蔬菜之外可以多吃兩份水果,約一般碗八分滿,攝取足夠抗氧化、抗發炎的植化素。

口腔癌病友張先生示範全流質早餐,包括營養奶粉末五十七公克、加十西西橄欖油或酪梨;再加山藥粉、銀杏粉或杏仁粉三十公克輪流使用;另加一根香蕉或芭樂,這次是連籽、帶皮的葡萄十顆;一顆切片的水煮蛋,再加四百五十西西冷開水(若太稠可再加五十西西)用果汁機攪碎。

陳珮瑄營養師認為張先生的食譜熱量適中,但須注意商業配方的營養粉,一份等於半碗飯,中午和晚上要注意蛋白質攝取量是否足夠,扣掉營養粉應再增加三分之一到一個手掌心半的蛋白質。以酪梨與橄欖油替代觀念不錯;若食材中沒有油脂,建議加三分之一茶匙植物性烹調用油,補充必需胺基酸。正餐可再增加水果及蔬菜提高植化素攝取量。

陳珮瑄營養師強調,癌症病友要均衡飲食,以國民健康署「我的餐盤」為例,六大類食物都要有。最後,花蓮慈院準備口腔口乾噴劑、均衡配方奶、漱口水、口腔海棉棒、保護型敷料及修補黏膜的保健品作為結緣品,祝福病友平安完成治療。(文、攝影/陳炳宏)

口腔癌病友張先生現場示範全流質早餐,謝樹蘭個管師(左二)、陳珮瑄營養師(右)在旁幫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