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鋒下的溫柔《人醫心傳》260期

主述/簡守信、李俊達、鄭立福等
撰文/吳立萍
出版/慈濟醫療法人、心靈工坊、靜思人文合作出版

東部第一顆整外種子

清晨,天色微明,簡守信從宿舍走向醫院,他由後門進入,在二樓加護病房前的走廊上,聽見細微的聲音。

他停下腳步,凝神靜聽,聲音是從旁邊的佛堂傳來。他再繼續往前走,愈靠近佛堂,聲音愈清楚,同時也看見一位中年婦女跪在菩薩前,雙手合十,口中念念有詞。

「是秀政的媽媽。」簡守信輕輕嘆了一口氣。

簡守信醫師(左)是花蓮慈濟醫院第一位整形外科醫師。

二○○一年,簡守信開始主持〈大愛醫生館〉節目,為大眾傳遞正確的醫學科普知識。

你放心,我陪你們

一九九六年元月,年僅十七歲的少女被送到花蓮慈濟醫院急診室,她發生嚴重的車禍,生命垂危⋯⋯

她就是秀政,那天她帶著十歲的弟弟到超市買布丁,還沒走進門口,一輛砂石車就從旁邊撞了過來,還好弟弟及時跳開沒事,但她不幸被捲入輪下重重輾過,當場失去了意識,被緊急送到花蓮慈濟醫院。

渾身是血的秀政,身體幾乎斷成兩截,骨盆腔全部開放性骨折,情況非常危急。秀政的媽媽和哥哥跪在簡守信面前,哭求醫生一定要救她。只要有一絲希望,簡守信絕對會盡全力,可是秀政的情況實在太嚴重,命懸一線,但他不能顯露出為難的神情,因為此刻他是家屬的依靠。

「你放心,有我在。」他輕拍家屬的肩膀,溫暖的話語給了家屬安定的力量,說完旋即進入開刀房,在手術臺前與死神搶人。

開刀房裡除了整形外科的簡守信,還有骨科于載九及陳英和、一般外科黃士銘、心臟血管外科趙盛豐等醫師。在多位醫師分秒必爭、聚精會神的搶救下,病人情況逐漸穩定。命總算暫時救回來了,但右腿可能保不住,因為病人的腹腔、骨盆腔都被輾壓,右側鼠蹊部也被壓得肢離破碎,帶動下肢循環的大動脈嚴重損傷,如果右腿持續缺血將會壞死,也勢必引發後續全身感染問題。以秀政的情況來說,必須裝一條人工血管來穩定下肢,可是從腹腔到骨盆腔破損情況太嚴重,要從哪裡接呢?

秀政清醒之後,得知自己的情況,寧願死都不肯截肢。秀政的媽媽每天不斷地在菩薩前祈求,「請菩薩保祐,秀政還這麼年輕,如果可以,我願意承受她一切的苦。」

看見她的背影,簡守信十分不捨,他刻意放輕腳步,靜靜地從她背後走過去,沒有打擾到她。「秀政才十七歲,如果從此失去一條腿,未來的日子可能會走得辛苦,但如果不截肢,又會危及生命,有沒有兩全其美的辦法⋯⋯」簡守信為這年輕生命思索醫療的可能。

「從腋下!」簡守信沒有考慮太久,馬上決定在病人的腋下裝一條穿過胸腔、腹腔和骨盆部位的人工血管,引腋下大動脈的血來穩定下肢循環,這個做法是暫時的,為的是要等待腹腔血流逐漸發展出穩定的側肢循環,才有機會保住右腿。對整形外科來說,每一個案都是獨一無二,過去的經驗是讓醫師在常規的醫療方法上懂得變通,但這個變通的做法,過去從來沒有人嘗試,非常考驗醫師的技術,然而它必須成功,因為悠關生命,甚至一個家庭的幸福。

幸好簡守信當機立斷!經過醫療團隊的努力,這個方法成功了,暫時保住了秀政的右腿,但過了這道難關,後續的照顧仍然不能掉以輕心。這無關技術,因為開放性傷口很容易感染,萬一發生感染,血管縫合處就有可能裂開,造成噴血的情況,一定要立刻處理。眼看農曆新年就快到了,秀政的媽媽擔心醫生要回家過年,他們怎麼辦?

「你放心,我陪你們。」簡守信告訴他們,他不放假了,就留在醫院陪他們。秀政的眼眶裡含著淚,心裡是暖的。多年之後,她一直都記得這位幫助她度過難關的醫師,而且不論面對任何困難,只要想起這句話,就從內心升起了勇氣。

多年之後,秀政成為一位押花老師,雖然還是得經常拄著柺杖行走,但會自己開車,也能和朋友到日本自助旅行,用雙腳攀登上天守閣,面對著滿山遍野盛開的櫻花,大聲說著:「活著真好!」(參考資料:《大愛醫生館:簡守信院長的人文醫療探索》 簡守信主述,蔡明憲、廖翊君撰文,經典雜誌出版社 (2018))

簡院長的起心動念

秀政的故事發生在一九九六年的花蓮,當時簡守信是花蓮慈院副院長兼整形外科主任。回首從臺北來到花蓮的緣起,三十幾年前如果沒有他的一個起心動念,也許花東地區的整形外科醫療仍然匱乏,秀政及許許多多的病人,生命可能終止在意外的時刻,無法再譜出新的樂章。

一九八○年,簡守信從臺大醫學院畢業,一九八二年從軍醫身分退伍,同年進入臺大醫院擔任住院醫師。臺灣外科住院醫師的歷練流程,一般來說第一年可以執行盲腸炎、疝氣、靜脈曲張等手術;第二年可進行胃部手術;第三年可做膽囊手術。住院醫師在第三年可開始選擇專科項目,簡守信選的是整形外科。

一般人對整形外科最直接的聯想就是醫美,其實在當時的年代,根本不流行醫美,也沒有這個名詞。整形外科的醫療範圍非常廣泛,通常需要做整形外科手術的患者,大部分是身上有不容易好的慢性傷口,例如糖尿病足被感染的傷口;以及車禍、燒燙傷等意外造成的急性傷口;腫瘤切除手術,例如頭頸癌、乳癌等術後重建;也包括唇顎裂等先天的顏面畸形重整,可以說從頭頂到腳趾全部含括。整形外科和神經外科、小兒外科一樣,都需要六年的專科醫師訓練,一般的專科則是四到五年。

簡守信出生於公務員家族,有一位叔叔是醫師,讓他對醫師生涯有初步的接觸,但真正影響他想當醫師的關鍵,其實是來自於電視影集的影響。在他的成長歲月中,臺灣的電視節目只有老三臺,雖然選擇不多,但已經有播放來自歐美的影集,其中〈杏林春暖〉、〈實習醫師〉對他的影響最大,影片所傳達的重點不是醫師的技術有多神奇,而是人文關懷。他記得有一位老醫師感覺病人的病情不單純,主動去探訪病人的家庭,才發現原來是生活環境導致生病,如果只是按照一般的慣例開藥、打針,是無法完全根治的。還有一位年輕醫師發現他的老師在執刀時有異樣,仔細觀察了解後,才知道老師生病了,醫師也是人,也會生病,只是在醫療的場域中,醫師通常被視為權威,少了被關懷及照顧。

二○一四年,〈大愛醫生館〉簡守信院長榮獲金鐘獎最佳教育文化節目主持人獎。圖/台中慈院提供

把病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此外,當年他在臺大醫院當實習醫師及第一年外科住院醫師時,師長的一句話,也是影響他的關鍵。

「這個病人昨天幾點進來?」
「晚上大概十點。」
「現在是早上七點,從昨天晚上十點到現在有九個小時,這麼長的時間沒辦法釐清這些問題嗎?」

當年洪啟仁教授是外科主任,他在晨會的時候,都會問大家某個病人的狀況、為什麼會這樣、診斷的結果、後來的處理、有什麼相關的最新文獻⋯⋯,如果答不出來,他就會用語調和緩,但讓人倍感壓力的話,讓年輕醫師有所警惕。

洪啟仁是心臟外科權威,是把複雜的開心手術在臺灣生根的第一人。教授的醫術高明,且為人心胸開闊,給人謙謙君子的感受,是一個內外兼修、術德兼備的老師,他希望年輕醫師要認真負責,當他發現身為醫師沒有盡心盡力顧好病人的健康、把病人放在第一順位,又或者是找藉口說很忙,他就會直接講,不是用很嚴厲、責罵的口吻,但就是會讓人有很大的壓力。他一直強調這句話:「Always do your best,不管你在哪裡,不管你做什麼樣的事情,一定要盡全力,把病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這才是成為好醫師非常重要的條件。」在醫師的養成過程裡,簡守信受到老師的啟發,以及病人帶來的機會教育,這些對他來說都至關重要。至於他後來選擇整形外科,則是與個性有關,他希望幫病人手術之後能夠看到立即的效果,因為一般的內臟手術,縫合之後看不到內部,但整形外科手術,每一天都能看見傷口癒合的情況。

這些體悟,讓簡守信立志不僅要在醫術層面精進,更是發願要當一位有人文關懷的醫師。後來他在臺大醫院完成從實習醫師到住院醫師的訓練,並已經升上主治醫師,卻毅然決然帶著妻小來到花蓮慈濟醫院,就是想要實踐在內心醞釀已久的人文關懷。

二○二三年,節目邁入第二十二年,製作單位找到官世成與簡守信連線。他在二○○一年到大林慈院接受簡守信的治療,當時年僅十二歲,很感謝院長叔叔保住他的一條腿,讓他重獲新生。攝影/馬順德

二○○一年七月,來自越南的官世成在大林慈濟醫院醫護團隊的照料下,終於可以恢復走路,在歡送會切下象徵重生的蛋糕,而越南慈濟人也將陪伴日後的復健之路。左一為簡守信院長,右一為林俊龍執行長。攝影/葉文鶯

從臺大輪調花蓮看診

一九八六年花蓮慈院啟業,創立初期硬體設備不足,醫師的人力也極為缺乏。當時臺大醫院長期支援慈濟,輪派醫師到花蓮看診,簡守信便是在這個因緣之下,初期一個月輪派一次,後來變成兩週一次。

每一次到花蓮慈院看診,他都深刻感受到花東地區醫療資源不足的困境,尤其是整形外科,除了一開始由臺大醫院的林佐武兼任,後來加上他來支援之外,竟然連一個專任的醫師都沒有。在當時的工商社會,因為工廠作業環境不夠健全,工安意外頻傳,經常有斷指絞肉的事件發生;此外,原住民樂天的個性,容易忽略身體的警訊,常有頭頸癌或糖尿病足傷口感染等拖到很嚴重才就醫;又或者是發生車禍、燒燙傷等意外,這些都需要整形外科醫師及時治療。

這樣的情況讓簡守信認真思考,他認為比起醫療資源較為充足的臺北,東部更需要一位整形外科醫師;而且,他喜歡東部單純的環境,真的要來這裡生活,對他來說也是很好的選擇。於是,在輪派到花蓮看診兩年之後,他在一九八八年與其他九位不同科別的臺大醫師連袂東行,成為花蓮慈院正式的主治醫師。回首來時路,他堅信當年的選擇是對的,只不過沒有辦法經常陪伴父母親,總讓他們思念孫子,為此感到深深的抱歉。

離開成長的臺北,簡守信不僅成為花蓮慈院第一位整形外科醫師,也是當時花東地區唯一的整形外科醫師。就從他開始,撒下了整形外科慈濟樹的第一顆種子。

撒下了第一顆種子,還需要澆灌才能發芽成長。

簡守信到花蓮一年之後,臺大醫學院與花蓮慈院建教合作,開始有住院醫師和實習醫師來支援學習。臺大的整形外科每一屆有三位住院醫師,在住院醫師第四年的時候,都要到花蓮慈院輪流執班四個月。臺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楷模教授也很支持證嚴法師的理念,每個月都會來花蓮慈院看診,同時也會給這些來自臺大的醫生們加油打氣。

當時花蓮慈院的整形外科住院醫師,有李俊達、王健興、孫宗伯、黃介琦等醫師,只要有機會,簡守信就會帶他們進開刀房觀摩學習。也因為這層關係,讓這些當時的住院醫師對花東地區的醫療現況有更深入了解,也對證嚴法師念茲在茲的人文醫療有認同感,產生了想要留在花蓮慈院,共同為這醫療貧瘠之地注入一些活水的想法。

也就是說,有了臺大醫院和花蓮慈院這層關係的澆灌,讓整形外科的種子在花東落地發芽且日漸成長,秀政及許許多多當地的病人得以及時接受治療,重獲新生。

簡守信醫師擔任大林慈濟醫院院長期間,為菲律賓的傑博動手術。傑博因出生嚴重的兔唇、地中海貧血、水腦,造成頭骨與腦部無法正常生長,菲律賓慈濟人帶他來到大林慈院手術尋求生機。圖/大林慈院提供

成立次專科中心

一九九四年,花蓮慈院還是區域醫院時,因為地區性的考量,成立了燒燙傷中心,這是專為燒燙傷面積達百分之二十以上、二度灼傷的病人提供的治療環境,每個病房的設置都比照加護病房。

當人體遭到燙傷、燒傷、化學品侵蝕等傷害達一定程度時,身體會因為皮膚受損,失去保護與調節功能,很容易引發細菌感染、失水、新陳代謝失調及其他的併發症。在花蓮慈院成立燒燙傷中心以前,由於東部地區各級醫院燒燙傷設施尚不齊備,傷者皆須轉至臺北或西部的醫學中心治療,但是常因運送的時間過長,而延誤就醫時機;加上轉送的交通工具往往並無隔離設備,病人容易在運送途中,遭到細菌感染而加重病情,又無法立即為病人補充水分和電解質,所以過去東部地區嚴重燒燙傷的病人,存活率相當低;然而燒燙傷中心成立後,情況大幅改善。

二○○一年,簡守信到剛啟業的大林慈院任職副院長;二○一二年,再轉調到台中慈院擔任院長。秉持著人文醫療的精神,繼花蓮慈院的燒燙傷中心之後,在他的推動下,西部的慈濟醫院也成立了整形外科的次專科中心。

簡守信觀察到很多人對整形外科的直接聯想是醫美,其實這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而已,但要讓一般人了解自己的情況來找整形外科不太容易,通常要靠其他科轉介過來。他希望可以將整形外科的醫療範圍細分,各別成立傷口治療中心、乳癌重建中心、顏面重建中心等,讓民眾一目了然,比較知道什麼情況可以來找整形外科醫生。目前花蓮慈院有燒燙傷中心,台中慈院也有傷口治療中心;其他像是糖尿病足的治療,在台中慈院有整形外科與血管外科聯合門診,盡力保住病人原本可能需要截肢的下肢;還有頭頸部的術後重建,則是結合耳鼻喉科或牙科組成醫療團隊,當病人切除腫瘤之後,就直接由整形外科接手進行重建手術。

二○一五年,尼泊爾大地震,慈濟醫療團前往尼泊爾義診,在當地醫院協助為重大傷患開刀。左為台中慈濟醫院院長簡守信,右為嘉義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暨斗六慈濟醫院院長簡瑞騰醫師,為骨折傷患開刀。攝影/林昌宏

二○一五年,尼泊爾發生芮氏規模七點八強烈地震,慈濟勘災醫療團前往巴塔普癌症醫院,與當地醫護人員一起為受傷病患進行手術治療。圖左二為台中慈院簡守信院長,左一為關山慈濟醫院潘永謙院長。攝影/蕭耀華

透過大愛電視傳遞愛與關懷

二○○一年大林慈院剛啟業,這一年也是〈大愛醫生館〉節目開播的第一年。

有感於每次看診時病人太多,很多相關的醫學知識沒有時間向病人解釋清楚,因此簡守信藉由錄製節目的機會,從各地博物館拍的藝術作品為引導,帶入醫學知識,淺顯易懂且生動幽默的方式,廣受大眾好評,每週播出一集,一做就是二十多年,創下臺灣最長壽的醫學知識節目,也獲得金鐘獎最佳節目及主持人榮譽。

在二○二三年,節目邁入第二十二個年頭時,製作單位找到官世成,這位越南籍的三十多歲男子,他是在二○○一年時,在媽媽的陪伴下來到大林慈院接受簡守信的治療。當時他年僅十二歲,很感謝院長叔叔保住他的一條腿,讓他重獲新生。

「院長叔叔。」隔著視訊鏡頭,官世成和簡守信打招呼。

「嗨, 阿成, 好久不見, 現在都這麼大了。」時隔二十二年,當年的十二歲小男生,現在已經是三十多歲的青壯年,簡守信看著螢幕,內心滿是喜悅。

官世成家在越南胡志明市,四歲的時候遭遇意外,除了雙眼及前胸,全身受到二至三級灼傷。幸好大難不死,但因為家裡的經濟因素沒有辦法接受妥善治療,在之後長達八年的時間,他的顏面及肢體嚴重攣縮、變形,與逐漸成長的身體每日都在痛苦拉扯,四肢逐漸無法靈活運動,嘴唇也因為過小造成說話及進食困難;更嚴重的是左小腿有潰爛情況,一直好不了,當地醫生說要截肢。媽媽很猶豫,孩子還小,真的不能保住這條腿嗎?當地的慈濟志工知道情況之後,協助他們來臺灣就醫,由當時調任到大林慈院的簡守信副院長幫他看診。

經過初步診斷,簡守信認為官世成並不需要截肢,經由手術治療,可以提升四肢的活動能力。聽到這個好消息,媽媽終於鬆了一口氣。接下來的手術治療,首先幫他的左小腿清創,扳正扭曲的腳板,緊繃的膝蓋也鬆解;右大腿、臀部及嘴唇也進行鬆解和補皮。手術相當成功,後來再進行為期兩周的復健,住院一到兩個月後回家。後續再由當地的志工,每個禮拜兩到三次到他家裡幫忙換藥,鼓勵他多走路及寫字復健。

「看到叔叔跟師姑身體都很健康,很高興。」錄影棚裡除了簡守信,還請來了當年協助他來臺就醫的黃明月師姊。官世成紅了眼眶,內心的感激與感動,又僅只是三言兩語所能表達。

回憶當年,簡守信記得阿成年紀雖小,但勇敢堅強,面對治療一滴眼淚都不曾掉過,甚至擔心媽媽會水土不服,還請醫師幫忙多關照,孝順懂事令人印象深刻。一陣寒暄之後,聊起他現在的身體情況,知道他現在受糖尿病足所苦,求職不順利,導致身心都受創。

簡守信交代他正確的傷口處理方式,要保持傷口乾淨,可以用肥皂水清潔,不一定要用酒精,再上一些凝膠或抗生素藥膏都可以。也建議他調整飲食習慣改吃素食,平常有機會就多運動,比較好控制血糖。此外,他也舉台中慈院脊髓損傷的個案為例,他臥床十多年,每天只能望著天花板發呆,後來經過慈濟志工的關懷,成為口足畫家,可以自力更生,還舉辦了畫展,現在也是慈濟志工,從接受幫助的人,轉而成為一位助人者。藉由這個真實的故事來鼓勵官世成,希望能為他帶來正向的幫助。(參考資料:台中慈院新聞與日誌資料,文/卓冠伶)

就像是一位長輩,也像是心靈導師,簡守信把每一位病人都視為親人般,醫治他們身體上的疾病,也關照心理的健康。

致力培養整外新血

簡守信在花蓮撒下整形外科慈濟樹的第一顆種子,並將枝枒延伸到西部,在培訓新血方面也花了很多心力,一九九四年花蓮慈院整形外科專科醫師人數已達學會的要求時,他很快提出成立整形外科訓練中心的構想,比其他很多醫學中心都還要更早。但因為衛福部針對各科的考量,全臺灣一年只有二十二個,頂多二十五個訓練名額,且主要分布在北部和南部的醫學中心,中部和東部都只有一個。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花蓮慈院雖僅有一個名額,還是有年輕醫師會把握機會過來培訓,有很高的比例是他們之後慢慢認同慈濟的醫療理念,而選擇繼續留在慈院體系服務。

名額這麼少的原因,主要是跟政府政策有關,因為認為內、外、婦、兒四大科需要的人比較多,但其實這必須要做一些時空背景的修正,以前很多人都把整形外科想成是醫美,也不可諱言,近幾年來的確有很多年輕醫師投入醫美,不過絕大多數留在醫院的整形外科醫師,都還是在做重建方面的醫療。每一個重建手術都很花時間,如果沒有足夠的人力,那麼口腔癌、頭頸部腫瘤切除後的病人需要重建怎麼辦?還有複雜性外傷的重建誰來做呢?簡守信感到很幸運,花蓮慈院在一九九四年就提出申請,政府也認為東部需要有一個代表性的醫院,臺灣整形外科醫學會也給予花蓮慈院很大的支持,才有辦法在那麼早的時間就成立了整形外科訓練中心,培訓整形外科的新血。

現在慈濟第三代的整形外科醫師,大都是在花蓮慈院完成住院醫師訓練,然後再到其他分院。這棵整形外科慈濟樹的發展,還會繼續茁壯下去,為民眾帶來最好的醫療服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