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醫師的多重宇宙:從行醫到育醫,陳宗鷹教授的醫者人生

文/楊金燕、洪靜茹、林芷儀 攝影/李玉如

出生於清貧的彰化農村,一直努力向學,從為父親奔走醫藥費的公費醫學生,到成為花東唯一醫學院的院長。陳宗鷹以水牛般的毅力、回報社會的感恩心,不但翻轉人生,更開創出花東麻醉醫療與醫學教育的多重宇宙……

一月十九日《麻醉醫師的多重宇宙》新書分享會上,慈濟教育志業王本榮執行長(前排右三)、花蓮慈濟醫院林欣榮院長(前排左三)、慈濟大學副校長何縕琪教授(後排左四)、慈大醫學系系主任陳新源醫師(前排左二)等嘉賓與醫護主管齊聚,為傳主慈濟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宗鷹(前排右二)道賀祝福。

二○二四年一月十九日,節氣進入大寒,但在花蓮慈濟醫院一樓大廳,卻洋溢著歡喜的暖流。許多醫學生、醫師、護理同仁都來參加花蓮慈院副院長,也是慈濟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宗鷹教授《麻醉醫師的多重宇宙》新書會。

慈濟醫療法人林俊龍執行長特地錄製影音祝福;慈濟教育志業王本榮執行長、花蓮慈濟醫院林欣榮院長、陳新源主任、梁淑媛主任、王柏凱主任等都來到現場,分享他們眼中勤懇踏實又有創研精神的陳宗鷹醫師。慈濟大學副校長何縕琪教授、花蓮慈院教學部朱紹盈主任,護理部葉秀貞、王琬詳副主任及多位主治醫師都來到現場共襄盛舉。

醫療法人林俊龍執行長透過影音,感謝陳宗鷹院長以苦幹踏實的水牛精神行醫、育醫,對慈濟醫學教育貢獻非凡。

教育志業王本榮執行長感恩陳宗鷹院長把醫學教育和臨床醫療連結起來,建構守護東部民眾健康的堡壘。

以水牛精神推動醫學教育

本書幕後推手慈濟醫療法人林俊龍執行長特地錄製影音來祝福,他感恩陳宗鷹以鄉土臺灣的水牛精神,帶領麻醉部、醫學院向前衝,並提攜後進,送了很多醫學生、醫師到海外參加研討會、培訓等,更促成慈大醫學系獲得TMAC(醫學院評鑑委員會)評鑑的好成績,對慈濟大學、也對東部醫學教育貢獻非凡,「這本書,值得醫師後輩及將來從事醫學教育的工作者效法、學習。」

陳宗鷹的專業是麻醉醫師,也是手術房裡最重要的「生命守門員」,各項生理數據牽動著病人生死,更需要即時處置。他曾執行連體嬰分割手術等高難度麻醉,並搶救惡性高熱等罕見併發症。

教育志業王本榮執行長提及,成為一個麻醉醫師並不是容易的事,「麻醫向來是No pain, no gain,病人No pain(沒有疼痛辛苦)」,他本身是no gain(沒有獲得掌聲),麻醫永遠是戴著口罩的無名英雄。」他感恩陳院長從慈濟大學系主任到院長,任勞任怨,讓醫院與大學兩個不同宇宙,變成一個交融的時空。「在陳院長的領導之下,我們的TMAC 評鑑從(有效期)三年通過變成六年通過,是最高等級的成績,臺灣大概只有四、五個大學做到,是非常不容易的事!」他感謝陳院長在歷史中創造歷史、寫歷史,這本書就是慈濟重要的醫療和教育合縱連橫的歷史。

花蓮慈院林欣榮院長暢談陳宗鷹在人才培育上的努力,多年前,便讓麻醉部的教學型主治醫師從兩位提升到八位。在麻醉醫學,「他的專長是神經麻醉,而我們神經外科需要跟他密切合作,感謝他帶出許多優異的麻醉醫師。在教學方面,他真的是無名英雄,他是沒有在為個人的,很感恩他的付出,他讓這些人才能夠守在花蓮慈院、守在這個偏遠地區。」

林欣榮院長感謝陳宗鷹讓醫院與大學的交流更密切,且把人才留在東臺灣。

陳新源主任提及,陳宗鷹帶領優異的麻醉團隊,讓身為神經外科醫師的他,在為巴金森氏病人執行清醒手術時更如魚得水。

現場滿座,眾多讀者迫不及待捧讀新書。

神乎其技的清醒麻醉

慈濟大學醫學系主任陳新源醫師,笑談自己跟陳宗鷹也是「多重關係」,兩人在北醫時期就是學長與學弟,現在是同事又是朋友,「他也是我的主管,是系上很好的老師。」

但更特別的是,陳新源身為神經外科醫師,在治療巴金森氏症時,經常要讓病人「清醒著開刀」,在全世界只有百分之十的手術是在如此特殊的麻醉下執行,「要怎麼讓我們的手術可以進行順暢、找到靶點,然後放射的電又可以放得很漂亮,這是非常非常困難的,必須倚賴優秀的麻醉團隊才能辦到,非常感謝陳宗鷹帶領的麻醉團隊,讓我們的手術能做得這麼成功,在臺灣也算是獨步江湖的一個奇蹟。」

最後,陳新源笑說,作為陳宗鷹的朋友應該滿無聊的,因為他不是在醫院,就是在學校(或家裡);就算出差,也只有一條路,開完會就搭火車回來,他就是這麼執著的人,也是個非常正直的人,所以書裡提到「被討厭的勇氣」,他確實具備這樣的勇氣,「有時也容易被討厭,但是正因為他的堅持,才有辦法做那麼多事,而大家也願意來幫忙。作為他的同事,苦樂參半,不過我們希望他能夠秉持這樣的態度,讓未來繼續更好。」

曾受他人幫助的陳宗鷹,自大學時期就至快樂兒童中心、福民平宅等地,陪伴弱勢家庭孩童。

二○○五年南亞大海嘯重創印尼亞齊,陳宗鷹(左一)與慈濟人醫會前往賑災義診,一天內即進行高達一百檯手術的麻醉。

梁淑媛主任分享陳宗鷹副院長以身示教,進而促使她在工作中持續前進、成長。

王柏凱主任感謝陳宗鷹副院長的帶領與教學,協助他找到疼痛醫學的出路。

回報社會的感恩心

自幼在彰化鄉間跟著爸爸種田務農的陳宗鷹,小學便要帶著兩個更年幼的妹妹,到金紙工廠打工。放學後繼續「家庭即工廠」,全家一起串珠、包裝襪子,儘管生活不乏刻苦勞動,他依然奮鬥不懈、考上公費醫學生。

大學時期,父親重病,籌不出醫藥費,陳宗鷹至今感恩當時天主教「快樂兒童中心」的工作人員一起為他籌款、挺過難關。始終惦念恩情的他,大學時期即挪出更多時間去陪伴低收入社區的孩子讀書、打球,爾後不僅長期捐款,也陪伴許多生命遇到關卡的醫學生。

花蓮慈院麻醉部疼痛科主任王柏凱分享,會走向麻醉次專科的疼痛醫學,也是老師的建議與栽培。他提到從住院醫師升主治醫師後曾有職業倦怠,陳宗鷹院長建議他去海外學習,「那一年去美國的研究經驗一直影響我到現在,不論是治療病人、研究、教學上都有很深的影響。」尤其當年他仍是很窮的年輕醫師,陳院長支持、幫助像他這樣的年輕醫師們申請了「醫療菁英培訓計畫」,「陳院長當計畫主持人,沒有拿半毛錢,錢都花在我們這些學生身上,真的很感謝!」

花蓮慈院教學部行政主任梁淑媛與陳宗鷹共事十九年,她眼中的陳宗鷹,不只是把醫學生的事擺第一位,而是「永遠把『別人的事』擺在第一位!」並盛讚他是有擔當、會授權、不藏私,很大器的主管,唯一缺點就是「不愛笑」。學生也經常透過他來爭取福利,「我們眼中的『公主學生』卻是他眼裡的『愛將』,不過這些『愛將』後來都有很好的發展,也證明了他的遠見。」梁淑媛更獻唱了兩句〈快樂天堂〉:「老鷹帶領著我們飛翔,更高更遠更需要夢想!」 希望陳副院長能始終如鷹,帶領大家繼續向前。

陳宗鷹(右二)臨床教學,教導學生如何使用內視鏡插管。

慈濟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宗鷹(右二)深受學生喜愛,圖為與醫學系畢業生合影。

從手術檯走向講臺
提升臺灣東部醫學品質

陳宗鷹笑說,他是被師兄黃顯哲醫師騙來花蓮慈濟醫院的,如今來到花蓮已二十年。他感謝本書採訪撰述者吳宛霖,以及醫療法人人文傳播室曾慶方主任的團隊,一起完成這本書。回首過往,他曾與陳英和院長合作許多骨科的艱困手術,像是嚴重的僵直性脊椎炎,最挑戰的便是困難插管。他也經常帶著醫學生們前往亞洲、歐洲參與研討會並報告醫學教育相關的論文。

陳宗鷹以熱忱投入醫學教育,優異的辦學成果獲各類評鑑的肯定。在花蓮慈院,他以完整培訓計畫,讓住院醫師、麻醉護理師突飛猛進,提升照護品質,更大幅改善病人術後容易產生的低體溫、噁心嘔吐、甚至疼痛的比例。他更推動「東區麻醉月會」,邀請臺灣及國際權威醫師客座指導,透過定期研討,帶動並提升整個花東的麻醉臨床品質。

二○一三年,他創辦「宜花東醫事類教學聯誼會」,帶動整個臺灣與宜花東各醫職類的交流、觀摩,也邀請海外重要醫師學者蒞臨指導,提升了東部醫學教學品質,聯誼會持續至今,也讓他獲得「花蓮縣醫療奉獻獎」的殊榮。

他很感謝一路成長過程受到很多人的幫助及多位師長的栽培,種種際遇讓他想成為更好也更有能力的人,好回報這個社會,「一路走來,很多感觸,千言萬語就是一句感恩。平凡的我們,會一直『做好該做的事』。」他會朝著醫學教育的理想,與同伴一起培育出更多具備專業且懂得「感恩、尊重、愛」的未來醫師,一起展翅,翱翔在大山大海的東臺灣。新書會在長長的簽書隊伍中,圓滿結束。

簽書會大排長龍,陳宗鷹教授一一簽名留念。

醫學生們人手一書相挺。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