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聚》輔具宅急便 即時即送有效率《人醫心傳》248期

文/慈濟人文真善美志工
出版/布克文化

從社會最需求處著手
開啟慈善之門
環保輔具送暖
陪你撐起失能家庭

近年來,臺灣整體人口結構快速趨向超高齡社會,伴隨而來的還有慢性病、功能障礙的人數提升,加上中重度身心障礙者等,代表輔具的需求逐年攀升。

慈濟長年關懷弱勢個案,從中發現個案有大量輔具需求;但對他們而言,購置全新輔具遙不可及,要申請公部門租借或補助款,亦是緩不濟急。

於是,慈濟將慈善結合推行三十多年的環保經驗,從慈濟環保站找出回收來的輔具,經過專業志工團隊的維修、清潔,讓環保輔具重現物命,幫助慈濟個案或一般大眾的同時,也減少了資源的消耗。

從一開始搬運輔具的手忙腳亂,大家逐漸磨合,做了一段時間後,愈來愈知道怎麼搬最有效率。看見受到幫助的案家終於露出喜悅的笑容,重拾便利的行動與生活品質,志工說,一切的辛苦都是值得,因為那就是最真誠的祝福!

彭振維在慈濟八德園區,花了五分鐘,邊教、邊換了一個輪椅的輪胎。攝影/呂孟玲

彭振維手裡拿著一個新的馬達控制器說:「這是電動床的大腦,有了它床才能運作。」並詳細解說控制器的更換方式。攝影/呂孟玲

輔具宅急便 即時即送有效率

在桃園壢新醫院負責保全工作的彭振維,本著服務他人的精神,在輔具捐贈者和病人之間搭起無數溫馨的橋樑,讓病人家屬減輕經濟負擔,也延續了物命。在壢新醫院工作十二年,彭振維十分熟悉醫療器材的操作,送輔具過程中,他總會主動提供醫療常識給家屬知曉,也大大減輕了照顧者的心理壓力。

看盡人生百態的同理心,讓彭振維在下班後,仍像一顆齒輪般,不停轉動。只要病人提出需要,儘管他剛值完夜班,拖著疲累的身軀,也會騎著摩托車去送輪椅;遇到沒有電梯的住家,就算提著四十公斤重的製氧機,一階一階爬上高樓,他也是使命必達。

一張生鏽的病床

二○一四年,在慈濟中壢園區環保站的角落裡,放著一張會眾送來的病床,原本還能用的病床,經風化後已開始生鏽。善心人士把病床捐給慈濟,卻沒有被善加利用,看在彭振維的心裡,除了感覺可惜,內心還有些不安。

因為,在醫院的急診室外,彭振維經常看到家屬為了出院後的照顧問題和龐大開銷而憂心忡忡。尤其是重症患者,近十萬元的輔具支出,並非一般家庭可以負擔得起,雖然可以向輔具資源中心申請長照補助,往往緩不濟急。

於是彭振維的內心慢慢浮起一個念頭,何不把回收回來的輔具,經過整理維修、消毒後,再免費提供給有需要的人使用?於是,他把家裡原本做環保的地下室空間改做輔具維修,沒上班時,就會在家裡維修輪椅,並做保養。

他解釋道:「以保養來說,因為鐵會生鏽,所以預防生鏽,就是要點油,這是一般市面上都可以買得到的,一般叫作潤滑油。」很多人會問他,為什麼喜歡做輔具?他回答道:「我不是喜歡做輔具,而是覺得把壞掉的輔具修理起來,提供給真正需要的人,是很有意義的事。」

現代社會過度刺激消費,就會產生大量的廢置物品。彭振維的想法如同許多美國人一樣,把車庫當作工廠,偶爾會有一些小東西,或者是一些想要修理的輔具,不管是不是可以修得好,他都會在家裡先試修看看;若真修好了,內心就充滿喜悅。就這樣,他會把回收的二手病床、輪椅、助行器帶回家,自己先整理清消過後,再送到申請的病人家中。

陳天龍住二樓,樓梯又陡又窄小,謝國榮(左)與彭振維小心又有技巧地將病床搬到他的房間。攝影/呂孟玲

送電動床
並給予更深一層的協助

北橫公路的全名為「北部橫貫公路」,是一條位於臺灣北部的橫貫公路。在這條公路上,前往山區的車輛絡繹不絕,因為桃園復興區有許多著名的觀光景點,遊客如織,而這也是慈濟志工上山關懷的重要必經道路。

在復興區有一個部落,原住民語稱作「嘎色鬧」。桃園環保輔具平臺的一群志工載著電動床,正準備將床送到位於山上的陳天龍的家;山路遙遠,車子繞著山路一路盤旋而上。

陳天龍原本是專作素食料理的廚師,十年前中風,二○一七年又發生嚴重的車禍,造成脊椎損傷,不但行動困難,連工作也因此沒了。

他在二○一八年自己打電話尋求慈濟協助,平常志工訪視時,陳天龍已經在樓下客廳等候;直到二○二○年,他才提到自己睡的沙發床壞了,自己無法從床上起來,長期下來其實都靠太太抱扶,太太身體也因此不堪負荷。

陳天龍表示:「我們原本有向復興區公所申請輔具,可是區公所說,要我們自行先購買,再拿收據來申請,我們已經沒有錢了,怎麼可能這樣做?所以才透過慈濟的訪視志工,幫我們向慈濟申請。」

送來電動床後,還得要測試山上的電力是否足夠,以免跳電或影響安全。彭振維打開電箱一看:「電力就只有這樣而已呀!這樣不夠。」陳天龍家的電源,是從親戚那邊牽過來的,電線太小了,只夠提供二個電燈、一個插座;如果電動床再進來,插座太多,對於木造的房子來說,若是電線走火,安全堪虞。

彭振維看了之後指出,即使沒有電動床,安全也是要考慮,這樣用電風險太大。於是他當場裝設了一個電源斷路器,多增加一個電源,增設完成;插上電源後,彭振維請陳天龍試坐電動床,並教他如何使用遙控器。

「來,我跟你講,這有分背腿身,然後背就是這個地方,腿就是腳,然後身。你看看,我把腿升起來,你有沒有發覺? 高度要怎麼樣你自己決定。」彭振維比手畫腳細心示範著。

「我知道了,這樣可以嗎?」陳天龍照著彭振維的示範,再重新做一遍給彭振維看,彭振維點點頭,並轉身向陳天龍的太太說:「這樣的話,妳就不用那麼累,每天去幫他;他自己可以透過機器來協助起床,妳照顧上會變得比較輕鬆。」聽完,陳天龍的太太不禁開心地笑了。

陳天龍在庭院中來回試著以助行器走路,訪視志工在旁陪伴與鼓勵他。攝影/呂孟玲

訪視中 細心觀察無微不至

因為陳天龍住在山上,不方便到醫院復健,彭振維又協助送來助行器,讓他練習走路。

當他看到陳天龍拿著助行器,觀察到兩邊角度是不一樣的,也就是說,他使用的力量不一樣,會偏一邊用力;因為用力不均又偏向某一邊,他的骨骼、肌肉都會移位,很容易造成受傷。

在復健過程當中,這將是一個非常大的隱憂,彭振維雖然不是醫師,但就長期陪伴病人累積的經驗來看,他有這樣的擔憂。他問陳天龍:「你有沒有發覺走路時,你的右腳是用腳尖走路的?你不要怕,就大膽地用腳跟踩下去,試試看會怎樣?」

陳天龍回答:「我左腳是正常的,所以都是以左腳先起步。」

彭振維再鼓勵他說:「我知道復健會痛,但你一定要出力;沒有這個痛,你得不到後面的成效。」

陳天龍聽進去了,他的右腳腳跟真的踩地了。彭振維也為他示範助行器:「你要這樣拉開,有沒有?聽到一個『啪』的聲音,這樣才可以,它就不會縮回去。這樣你可以比平常走路快,至少可以快一半。」

助行器就是要讓陳天龍走路穩,而不是求快。在彭振維的陪伴與鼓勵下,陳天龍慢慢走,逐漸可以走直線;等到他每一步、每一步都可以自己控制時,就能愈走愈順,走的肌力也會愈來愈強。

不只是受傷者本身,有時照顧者也需要輔具。像是陳天龍的太太張春香,原本在餐廳擔任助手,先生受傷後,她要照顧,還要趁餐廳有訂桌時去工作,身心疲憊。彭振維也帶來一件護腰給她穿,並叮嚀著:「護腰可以調整,妳瘦的時候,就可以拉緊一點;胖的時候,就放鬆一點。」

彭振維進一步提醒,「冬天時,衣服穿得比較多,就可以把護腰穿在裡面。對照顧病人的家屬來講,長期下來,通常不是腰痠就是背痛,到最後,往往會引起所謂的『肌腱炎』,這是我們的經驗。所以我會覺得說,若要讓家裡面的病人好,家屬也一定要安好;家屬如果沒有健康,病人絕對不會健康。」

彭振維( 左)、吳文讚(中)、陳東明(右)等三人正協力修護電動床。攝影/葉晉宏

與大廚的約定
半年後辦一桌宴客

才短短三個月的時間,陳天龍的進步速度超乎眾人想像,如今不僅可以下廚兼做復健,他還要慢慢地把賴以維生的廚藝找回來。

他常常激勵自己要重回職場,所以時常拿菜刀切東切西,當作復健;每天努力做運動,因為神經要恢復滿困難的,就是要持續地做,並利用料理的時刻,來鍛鍊自己的協調性。

陳天龍家二樓的陽臺上,有香樁盆栽,他用剪刀把剛長出來的嫩葉剪下來,再用刀將它剁碎。香樁觀賞兼食用均可,它有抗氧化的功效,而且很香,他要作香樁花捲的料,因為麵食是他的拿手料理。怕志工來的時候剛好是吃飯的時間,怕志工會餓,陳天龍想預先準備著,至少能解志工肚子的餓。

香樁花捲如此美味,陳天龍的用心讓彭振維很是感動,心裡想著:「我們給他的,真的不多,我們只有給他愛。」望著陳天龍赤裸的腳,他感性地對著陳天龍叮嚀:「你那個腳趾頭顏色比較深,血液循環不太好,不要被細菌感染到,一般神經受傷的人免疫力比較低,所以盡可能就是戴手套、穿鞋子。」

彭振維並鼓勵他:「還有一百七十九天,時間還很長,你要趁這段時間好好復健,把身體照顧好;我們說好半年後,你要辦一桌料理來宴客喔,我們都期待著!」

「人生八苦,病苦最苦。」而解決病人的苦,就是慈濟志工基本的要求,是一分責任,也是一個使命。彭振維覺得,能看到病人家屬開心笑出來,壓力得以釋放,對志工來說,就是最大、最好、最歡喜的回饋。

之於輔具服務的意義,彭振維形容:「送輔具,只需要十分鐘、二十分鐘或三十分鐘的運送過程,但就像證嚴上人說的『滴水成河,粒米成籮』,一點點時間的付出,在時間的長河裡,就能成就菩提。」

慈濟環保輔具LINE
掃QR CODE 點選 加入好友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