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金燕、吳宜芳、沈健民、曾慶方
五月十一日佛誕日、母親節、慈濟日三節合一的慈濟全球浴佛活動剛圓滿,五月十二日週一又遇國際護師節與汶川大地震十七周年,這一天的上午,在台北慈濟醫院陽光大廳,有一群曾經參與過浴佛、汶川義診活動的北區慈濟人醫會醫師、護理師、藥師、志工們齊聚, 歡喜參與《我們都是「醫」家人—北區慈濟人醫會義診行記》的新書發表會。
長年來,慈濟醫療法人林俊龍執行長一直以「為醫療留歷史」的目標,鼓勵書籍的出版。台北慈濟醫院院長室主管、醫護團隊不僅親身參與北區人醫會義診,更是人醫將嚴重患者轉診就醫的最強大後盾。今晚恰巧也是大愛劇場《院長爸爸》的首播日,人文志業將台北慈院的醫療歷史,以戲劇型態展現,豐富了五月十二日這殊勝的一天。
這群北區人醫會成員來自北臺灣各地(臺北、新北、基隆、桃園、新竹),其中有許多自行開業或是在各大醫療機構服務的醫、護、藥師、醫技以及各行各業的志工,他們持續二十九年來,定期定點、自費自假,前往臺灣偏鄉、都市角落、離島⋯⋯義診並居家「往診」,也經常前往海內外重大災難現場義診。
獨居長輩、多重身心障礙者、街友、植物人、飄洋過海的移工⋯⋯都是他們長年醫療關懷與陪伴的對象。他們讓機構裡身心障礙的孩童,看牙時從驚聲尖叫到歡喜擊掌;讓山裡的老人家,一到義診日便迫不及待在家門口等待著。許多醫護志工連長輩家裡有幾隻狗、幾隻貓都如數家珍,如同家人般親近,是長年義診累積出的信任與親密。
不只是醫療,更是陪伴
全球慈濟人醫會總召集人林俊龍執行長,曾擔任美國北嶺醫學中心院長,他分享,只因為簽證時看到一本慈濟的書,好奇自己的老師們為何都跑去花蓮?一定要親自去看,身為佛教徒的他,看到終於有佛教的醫院成立,便承諾一定加入慈濟,於是一九九三年在美國協助成立全美第一所慈濟義診中心,一九九五年在上人邀請下,返臺投入慈濟醫療體系超過三十年。林執行長提到上人的理念是希望「醫療要走出去,到需要的地方。」慈濟早在一九七二年便於花蓮成立義診所,一九九六年成立人醫會,不只定點義診,也往診,更結合慈濟的慈善、人文與教育來陪伴病苦者。
台北慈濟醫院趙有誠院長回憶起,十七年前首次參與人醫會活動,看到人醫菩薩願意走入最偏遠的地區,感到無比光榮能成為人醫會的一員。他希望台北慈院不僅是人醫會後盾,更應成為尖兵,帶領醫護、行政與志工共同前行,將慈濟的愛帶到更多需要的地方。
北區人醫會前總幹事、現為慈濟基金會慈發處主任的呂芳川,回憶早期奔走偏遠山區,包括桃園復興鄉、新竹尖石鄉、宜蘭大同鄉等深山部落義診,一趟車程來回就要五、六個小時,山路顛簸難行,但沒有任何人被嚇退過,不論醫師或志工只要去過一次,就一定會再去,因為看到山地偏鄉的醫療需求。
北區人醫會召集人,也是台北慈濟醫院副院長徐榮源表示,在林俊龍執行長的身教與帶領下,看見「捨得」與「始終如一」的實踐; 他自二○一六年加入人醫會,感恩一路上眾多人醫菩薩的提攜與引導,讓他從每次義診中學習慈悲與智慧,他也應用在尼泊爾大地震的義診中,促成當地的人醫會。
長年投入義診、自營牙醫診所的北區人醫會副召集人謝金龍醫師,也是桃園人醫會草創時的副隊長,他提到,近期有一部紀錄片「造山者」,其中一句話讓他感觸良多:「假如再不記錄,那些人可能走了,記憶也就消失了。」他感恩這本書的出版,也強調,人醫的每一步都是築夢的過程,「我們編織成為史懷哲的夢,我們也是逐夢者」,如今年輕一代也已接棒,期許大家繼續成為良善的傳承者,讓人醫的精神代代延續。
人醫會長年關懷、定期往診的阿藍哥也來到現場。主持人彭秀靜師姊,也是北二區人醫會合心幹事,她提到,壯年的阿藍哥曾有穩定工作,卻因脊椎病變突然癱瘓、在地區醫院治療不見好轉;二○一五年人醫會接獲通報、往診時,獨居的他已經癱臥在床好一段時間,總是唉聲嘆氣,生活也很艱困。人醫會轉送台北慈濟醫院治療,發現他罹患神經病毒感染、數度住院,端賴張秀蘭師姊等慈濟志工的陪伴,在台北慈院醫護團隊的治療下,他終於復健到能站、能以助步器行走、也從癱瘓的窩居人生邁向人群,當時他說:「我一倒下去,身邊的人都跑光了,只有慈濟人啊,比兄弟姊妹還親!」今天阿藍哥特地來到新書會現場,他說,「在慈濟的陪伴下,我今天才能『站』在這邊!」他感恩志工長期陪伴、人醫會邱鴻基醫師經常帶著團隊去家裡看他;更重要的還有台北慈濟醫院醫療團隊的治療,讓他從癱瘓到能站能走。阿藍哥康復後,雙溪定點義診,經常看到他招呼鄉親的身影;他還曾為了省錢,一到醫院回診日,他捨不得花錢搭復康巴士,而是天還未亮就坐著電動輪椅出門,搭第一班火車,輾轉換三趟車、花了三小時來到台北慈院回診,只為了把錢存下來捐給慈濟。
人醫會副總召李嘉富醫師提到,新書出爐了,過去的畫面都歷歷在目,很感動。這也讓他反思、盤點生命,人醫會哪些地方還不夠好,還可以更努力的。他曾聽一位師姊說,「我們千萬不要『有事就許願, 沒事就抱怨』」,然而他在人醫會看到的是「有事就發願,沒事就行願」,他相信,新書出版了,但是故事還沒有結束,人醫的夥伴們仍謹記上人「為佛教為眾生」的宏願,繼續發願、行願。
北一區隊長邱鴻基醫師從人醫會第一次前往花蓮富世國小義診,他就加入牙科義診的行列,人醫會的歷史有多久,他就參加了多久。邱鴻基醫師感恩從靜思生活營認識慈濟而能投入人醫會,二○一四年他接任北三區隊長,他很感恩上人創造慈濟世界,感恩能有這麼多的「人醫會家人」,如臺下的沈士雄醫師,還有許多機動志工、真善美紀錄攝影團隊、無數位醫、護、藥師,一起走向偏鄉、照顧很多長輩;他也把慈濟精神帶入扶輪社,「很感恩這一世能加入慈濟人醫會,對的事,繼續做就對了。」
北二區隊長張治球中醫師,長年率隊服務全臺最老鄉鎮平溪,號召許多中醫師加入團隊。他分享不論在海內外,中醫在義診第一線診療的效果是很不錯的,他感恩能有機會加入慈濟人醫會,讓他生命的那把火至今仍在持續燃燒,他曾說「每次義診回來,作夢都會微笑的。」長期率隊前往三芝及金門義診的北三區隊長林俊傑醫師分享,書名《我們都是醫家人》,「這個家真的很大,除了許多前輩,背後還有許多慈濟的志工、家人們做我們最堅強的後盾,還有台北慈院在醫療方面給予所有的支援。」他提到自己從一個小小的牙醫師,因為加入人醫會而走進偏鄉、離島,甚至體驗到人生許多不可能,比如曾經在四川零度以下的低溫穿大衣戴耳罩來義診;也曾在約旦,頂著攝氏四十二度高溫,穿著防護衣幫敘利亞難民義診,都是人生非常寶貴的經驗。
桃園區隊長黃崇智醫師分享,「我的病人問我:『一個禮拜做得那麼辛苦,星期天還要去義診,不累嗎?』我告訴他:『不會耶!我是去郊遊。』」他說,轉念意義就不同了,「我們常常說『付出無所求』,但是我們在付出之後,得到的往往是歡喜心。」新竹區前隊長范文勝醫師與新任隊長曾文馨醫師一起上臺。范醫師長年投入人醫會,也在新竹推動「社區醫療群」及「健康素食挑戰21」,他分享有一回排定曾文馨醫師分享健康素食,但卻苦等不到他上線,結束後才得知曾醫師緊急送醫,後來診斷結果是大腸癌四期,在范醫師引薦、台北慈院徐榮源副院長協助下,台北慈院醫療團隊為曾醫師治療,范文勝醫師笑稱,「曾醫師在台北慈院重生,如今仍是一尾活龍, 因此找他接任隊長最合適!」曾文馨醫師則幽默分享,「人生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做』以待斃。」
昔日第四隊隊長、如今承擔醫師窗口的黃祥麟醫師說,常聽人說最難接引的就是老師與醫師,因為醫師處在相對封閉的環境,要在陪伴之後心門才會打開,才能融入團體;另一個困難接引的則是眷屬家人,他笑談自己在外面理直氣和,但一回到家可能理不直、氣又很壯,因此接引有難度,這些年他慢慢改變,好不容易把牙醫女兒及擔任心臟內科醫師的兒子帶進人醫會。
早期投入人醫會甚深的曾美玉師姊,從街友到平宅困苦家庭等都是她加入人醫會後服務的對象,她笑說,「很感恩呂芳川師兄在我最忙的時候,邀請我加入人醫會。」早年她任職三軍總醫院,也邀約許多醫護同事進人醫會,今日適逢國際護師節,讓她想起二○○八年的四川汶川大地震、人醫會前往義診時也碰上護師節,當年黃秋良隊長準備了蛋糕和「如同放鞭炮」般的蠟燭為護理師慶祝,讓她至今難忘,她感恩白衣天使為人醫會增添了許多豐富色彩,也祝福大家護師節快樂。
黃秋良師兄在二○○三年創辦人醫會第四隊,當時開發石門、三芝的偏鄉義診,後來家裡僱用的移工阿潘向他請命,他也開始舉辦「移工義診」,一路服務至今、不曾停歇。他最感動的是因為舉辦移工義診,雇主也跟著來一探究竟,因而讓雇主與移工的關係變得更和善,更有移工帶著手做點心來分享或是捐錢給慈濟,「慈濟人醫會就是走入苦難,拔苦予樂,感恩大家。」
即將邁入三十年
人醫初心不變
慈濟人醫會成立於一九九六年,以北區為起點,如今在臺灣包括北區、中區、雲嘉南、高屏、東區,共五區;近三十年來,人醫之愛也早已陸續複製、擴散到全球二十五個國家地區,都有慈濟人醫會,以專業的「行動醫療」來義診、往診服務各地鄉親。
今天的新書會,北區慈濟人醫會五個隊伍的隊長、醫師窗口都來分享義診點滴,早期共同創建北區人醫會的洪美惠藥師、潘有益師兄,資深的慈濟志工張秀霞師姊、青醫團的郭淑宜師姊也來齊聚一堂。感恩合作出版的原水文化與靜思人文協助新書會舉辦,更感恩台北慈院公傳室、總務室、人文室、慈濟醫療法人人文傳播室大動員成就這場溫馨的新書會活動!感恩!
這二十九年來有超過上千位志工投入北區人醫會,召集人徐榮源醫師說:「一個人或許沒辦法,但我們有一群人,只要一直做,就會隨著時間不斷改善,越做越完善;希望人醫會能成為一個『善』的教育平臺,讓更多人參與、啟發慈悲心。」《我們都是「醫」家人》新書會在感動與歡笑聲中,圓滿結束;而慈濟人醫會的義診腳步,仍將繼續走向山之巔、海之濱,膚慰病苦鄉親,一起迎向希望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