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振榮 宏碁集團創辦人暨榮譽董事長
文/楊金燕
世界快速變遷,AI 人工智慧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行為,甚至文化,從組織到個人該如何自處、創新、活出價值?宏碁集團創辦人暨榮譽董事長施振榮(Stan Shih),以「王道」為題,分享他的王道人生。
施振榮先生一上臺便開朗招呼:「Stan 哥跟大家問好,今天要跟大家分享我的王道人生,也是愛的人生!」
被譽為臺灣科技創業教父的施先生,三歲喪父,儘管孤兒寡母,母親卻給他很深很深的愛,「小時候,媽媽就跟我說,要做一個有用的人。」這句話影響他的一生。
組織經營的核心信念:創造價值、利益平衡、永續經營
二○一二年,為了訓練全球華人的領導能力,施振榮先生首度提出王道思維。然而,他早在創業時期、甚至大學時代便力行「王道」。「王道」不是指帝王之道,而是大大小小組織的領導之道,最基本的核心信念是「創造價值、利益平衡、永續經營」。
施振榮認為「有用」就是要創造價值。他闡釋,價值有六個面向,包括有形、無形、直接、間接、現在、未來。一般來說,我們對「有形、直接、現在」等顯性價值較有感;但面對「無形、間接、未來」的隱性價值,則不易感受且容易忽略。
但是,往往對「未來」很重要的價值,譬如人才訓練、研究發展、品牌形象的塑造等,在眼前的帳面是負數的,但這些投資卻很重要,所以六個價值必須要用「總帳論」來看待。就好像現在談的「碳稅」,過去企業常把成本外部化,不願投資,但隱性價值在未來會是很大的負債,所以要掌握隱性與顯性間互相影響的因素,建立有效的轉換機制,來達到「總價值」的發展與平衡。
他也強調,價值是共創的,有誘因大家才會一起合作,所以也要考慮所有共創價值的利害相關人的利益平衡,才能達到永續經營的目的。這其中的利害相關人,如果以企業來說,有投資人、員工、經營者、供應商、經銷商,還有兩個更重要的利害相關者——他們不講話、也不參加股東大會,就是「環境」與「社會」,但是一旦它們有反應,大家就會很辛苦了。
這就是今天大家常談的ESG--環境保護Environmental、社會責任Social、公司治理Governance。如果有王道思維,ESG 便會在心裡生根。西方的資本主義強調投資人利益最大化、利害關係人最佳化,到如今談ESG,就是為了永續,然而西方是由外而內去形成的,王道思維卻是讓我們由內而外,去追求永續的目標,也是真正文明的模式,所以「霸道可以贏一時,王道卻能爭千秋」。
利他是最好的利己
中學時期數學很好的施振榮,第一志願原是臺大物理系,但聯考那年落馬,念了成大數學系。隔年重考,他依然沒上第一志願,反而考上了交大電子工程系。他在交大便展現了領導風範,他創立攝影社,同時也是桌球隊、排球隊的隊長。
「當時在大學要做社長、隊長,是要能夠服務同學的,讓大家有快樂的學習環境。領導不是用『管』的,是大家有共同的目標,為達成使命一起來努力。」施振榮笑談,從中學到大學,同學們紛紛選擇讀醫科、出國留學,「但跟隨不是我的風格,也因為如此,我能有機會改變臺灣高科技產業。」
施振榮第一份工作是在竹北的寰宇電子,那是臺灣第一家有研究發展的公司,開發了臺灣第一部電算機。這分創研精神也讓施振榮後來創辦宏碁,開發出臺灣的電腦。當時海外發現臺灣有電腦設計能力,且品質好、價格公道,便開始找宏碁代工,「我們先做品牌,才開始接海外代工,因為一開始根本沒有代工的機會。」
一九八四年,施振榮前往美國矽谷考察,返臺後成立臺灣第一家創投公司宏大創投。當時宏碁在矽谷投資,派了六位工程師前往,設置三十二位元的工作站,比IBM 更早推出三十二位元電腦。雖然投資的成效不如預期,甚至泡湯了,但也更清楚科技產業的整體局勢,爾後提出中央廚房概念,台積電專業經營代工的模式也應運而生,因而創造出隱性、間接、未來的價值。
這些年來,施振榮寫下四十篇文章談王道。他認為王道在東方文化下,是「共榮共存」,而不是「贏則通吃」。他更提出,「利他是最好的利己,王道文化就是利他文化。」
以行動善盡個人社會責任
施振榮說,他四十餘歲時便決定,退休後宏碁傳賢不傳子。六十歲那年,他真的從宏碁退休了,但並沒有從社會退休。
他繼續做PSR(以行動善盡個人社會責任),還成立「智榮基金會」,盼以智慧融通,作為培育華人的基金會,也讓社會能共榮。他笑說:「我已經養成習慣了,早上起床時,如果沒有發現『有困難可以挑戰』,我就有點不太想醒來,起床就是要挑戰困難。」十足的創業家精神依然在他的DNA 裡。
如今全球面對極端氣候的挑戰,他認為「淨零碳排,人人有責」,他也針對大趨勢推動了幾項計畫,每項都是十年以上的計畫。譬如,庫得電動物流車,在辦公室就可以充電;推動「智帆風能」,發展兩百到八百米之間的高空風能發電,從德國引進,盼日後緯創公司能商品化且量產。Porrima(寶利馬)零碳排船,從二○一一年就開始做實驗,這艘船第一次環遊世界是用太陽能,第二次結合電池,再加上氫能、風能,繼續航行。
最近,施振榮還推動「科文雙融」計畫,在臺北101 大樓五樓,設置了一間沉浸室,透過臺灣的科技、視覺藝術、表演藝術結合,開發藝術感官新體驗。他的新願景是「TaiwanCATs(Culture Art Technology)」。一位科技人,為什麼會跟CATs(文化科技藝術)有關?因為施振榮是臺灣有史以來,第一位非藝文界的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所以對藝文界,我也有責任,希望能結合科技,找出一條可以永續發展的模式。」
科技島的健康醫療
一九八九年,施振榮便開始談「科技島、世界公民」,便是從王道的理念出發;二○一六年,他倡議創新矽島及「東方矽文明」的發祥地在臺灣。他認為東方矽文明的重中之重,是健康醫療,也就是國際慈濟人醫會在世界各地的慈悲醫療行動。
「如今矽谷已經沒有矽了,現在的矽都在臺灣。如何利用這個科技的基礎,創造更多的文明,是很重要的。」施振榮希望讓醫師睡覺時,也能夠對人類有所貢獻。透過電子醫材、AI、授權,便有機會達成這個夢想,來服務更多人,而這也是新的商業模式,「臺灣未來的發展不是靠製造,是靠很多IP、Know How 來服務全世界,也就能從小眾走向大眾。」
施振榮說,他喜歡無中生有,創業就是無中生有。他創辦宏碁時,自許是微處理器的園丁,盼以微處理機帶動再一次的工業革命。後來,施振榮與團隊引進國外技術,訓練了三千多個主管級的工程師,讓他們了解微處理器的技術。「整個臺灣科技產業因為有這些資深人才學習新的技術,歷經將近五十年,臺灣成為全球注目的IC、晶片、資通訊、電腦等相對領先的供應商。」
走向精神文明
施振榮認為,科技對人類的物質文明已經做出具體貢獻,接下來就是精神文明,包括健康醫療,臺灣擁有很強的能量;再者就是CATs——文化、藝術、科技整合創新文明。「過去我們羨慕西方文明,未來我們應該要讓西方也能羨慕我們,這是我們的使命。」
「我喜歡作夢,看未來二、三十年以後,而要無中生有,願景很重要,但也要有方法,就像下圍棋,第一,氣要長;第二,要有『做活』的技巧,要活下去,才能找到機會,創造價值。」施振榮從創辦宏碁至今,集團已有三十餘家上市公司。
施先生說自己有「讀心術」,這個社會想要什麼?年輕人想要什麼?他總是設法理解,努力去做。「今天,我身體心理還很健康、還很年輕,離前臺大校長楊泮池提的『八十五歲才算老人』,我還差五歲,所以還可以打拚啦!」
「人生活著的意義,就是要對社會有用。我雖然已經有用了,但我希望能夠『更有用』!我還是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多了解這個世界。」
(二○二四國際慈濟人醫會年會九月十五日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