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美慧、黃秋惠 攝影/陳儷娜
花蓮慈院中醫部王健豪副主任(中)代表歡迎中醫分科座談學員,右立者為分享者吳立工醫師。攝影/黃秋惠
美國人醫會廖明煌醫師(中)全程為不懂中文的學員即席翻譯。攝影/黃秋惠
九月三十日下午兩點三十分之後進行分科座談,中醫的座談區位於靜思堂靜思書軒與大愛臺、大愛感恩科技外的空間「大愛廣場」,超過六十位學員參與。而美國人醫會廖明煌醫師全程為聽不懂中文的幾位學員即席翻譯。
中醫分科座談上半場由花蓮慈濟醫院吳立工醫師擔任座談主持人,花蓮慈院及三義慈濟中醫醫院分享,下半場由花蓮慈院陳中奎醫師主持,由新加坡、香港及菲律賓醫師分享。
原本預定是花蓮慈院何宗融副院長擔任座長,但因何副院長此刻正參加二〇二三年杭州亞洲運動會,他是臺灣運動選手的隨隊醫師,所以由王健豪副主任代表致詞,歡迎在座所有學員。
花蓮慈院 中西醫合療典範
接著由吳立工醫師簡單介紹花蓮慈院中醫部的特點。首先第一大特點,就是中西醫合療。螢幕上出現《東方的一道光:花蓮慈濟醫學中心中西合療之路》(經典雜誌出版)一書的封面,是林欣榮院長與何宗融院長共同醫治同一個病人的畫面,神經外科醫師與中醫科醫師共同為一個病人解除病苦,這是花蓮慈院中西醫合療的最佳寫照。花蓮慈院西醫科別病床數約一千一百床,會診中醫的病人可達一百床,不管是針灸、中藥調理、推拿、艾灸、鐳射熱療、電針等等,約十分之一的比例,這就一般醫院來說,是非常高的比例。
而花蓮慈院在神經外科及急診的中西醫合療,更是達到了百分之一百的會診率。過去《康健雜誌》曾報導花蓮慈院急診「七十二小時內啟動中西醫合療」,但現在已經是在一小時之內就啟動。尤其是顱腦損傷等患者,更要把握黃金時間盡早醒腦開竅。
此外,中醫的運動醫學、開設中醫住院病房,甚至淨斯本草飲等系列研發,都是花蓮慈院近年的發展重點。
吳立工醫師接著舉了五個中西醫合療的成功案例,包括腦脊髓液從鼻子外漏、脊椎損傷者從坐輪椅到能夠行走、巴金森氏症的退化恢復到正常、動眼神經麻痺治療;還有因糖尿病而傷口潰瀾,西醫應該會建議截肢的狀態下,何副院長透過金創膏、針灸、中草藥等方法,花費一年多的時間後傷口真的癒合了。
花蓮慈院也因此獲得「推動中醫健保醫療品質獎」、衛福部頒發中醫最高等級的「玉階獎」等獎項殊榮。
三義慈濟中醫醫院
輕裝簡行 在宅醫療
三義慈濟中醫醫院葉家舟院長分享。
葉家舟醫師原是大林慈濟醫院中醫科主任,受邀擔任三義慈濟中醫醫院院長時,欣然同意接下使命任務,希望在山城地區推動醫療的普遍化,讓中醫醫療走入社區、居家及機構,畢竟中醫師只要帶幾根針,就可以輕裝簡行,到病人家為他們去疾除苦。
葉家舟院長舉一個開院前往診的例子讓大家感受山城鄉親的醫療需求。那個鄉親覺得只是不小心扭到腳,要看醫師很麻煩,就拖著,但是一碰就痛。剛好葉院長上門,幫他針灸、腳踝復位,病人馬上就可以站起來,馬上就可以走了,好幾天的疼痛,居然醫師一上門,處理一下就好了,不疼了。
臺灣面臨人口老化,推動長照2.0「在宅醫療」,而上人早在五年前就思考在三義成立醫院,就是要倡導在宅醫療的觀念,讓中醫走入居家。葉院長說:「要成立醫院,至少要五萬人口才不會虧損,三義地區只有八千多人,慈濟在這裡開醫院,大家都捏把冷汗!」
三義有慈濟茶園,精舍師父問葉院長覺得「茶葉枕」如何?葉家舟院長回答師父:「茶葉枕很好,茶葉清香,如果可以再加些香料、草藥,應該會睡得更舒服。」師父說:「好,那我們來做。」「師父,可是最近醫院剛開,我可能沒有空幫忙⋯⋯」師父立刻回他:「你(醫院)都快活不去了!還要幫我⋯⋯」原來師父的意思是,在三義開醫院一定會賠很多錢,他要想方法幫忙開源賺錢。
三義慈濟中醫醫院於二〇二二年十二月十二日啟業,葉家舟院長對於醫院有很清楚的規畫與期望,最重要是實現上人的心願,由醫護「走出去」,走到病人家、走入社區。開院前的義診往診,鄉親的反應都很熱烈,啟業後的看診人次也有很好的門診量。而且中醫居家醫療開辦四個月,每月有一百人次,期待第二年可以達到每月一百五十人次,第三年二百人次;中醫的健康講座也很受歡迎。
葉家舟院長在大林慈院時,癌症治療方面非常出色,也發表非常多論文,包括癌症化放療、疼痛及自律神經失調的中醫調理等,他也會帶到三義中醫院來。緊急醫療、鄉親需要的西醫門診、遠距醫療、中醫的家庭專科醫師培育等,都是三義慈濟中醫醫院的下一步,葉家舟院長期待做到讓醫院的虧損降到最小,照顧到最多需要的鄉親。
新加坡 居家往診
新加坡人醫會中醫團隊深耕往診多年,也積極參與海外義診。
新加坡的中醫代表是林麗芳與林麗華兩位醫師,一位主講,一位負責操控簡報畫面。
新加坡從二〇〇四年在牛車水的集會所成立了新加坡義診中心,到現在十九年了,只是中間因租屋到期而更換場所。
新加坡慈濟義診中心的中醫部,免費提供民眾內科及針灸的服務,有五位全職醫師,三十八位義務醫師,一年有兩萬四千八百人次看診量。此外,中醫積極結合營養師走入社區推動素食,或舉辦各種推素活動,破解民眾對於素食缺乏營養的迷思。新加坡團隊也常常參加海外義診,不管是斯里蘭卡、印尼,及尼泊爾等國家的貧苦或災後地區,都有他們付出的身影。
「有貧苦因病而走不出來的病人需要中醫治療,這是促成我們居家往診的契機。」林醫師說,新加坡的中醫居家往診都是由義務醫師來承擔,接著以影片分享三位資深中醫師周啟仕、黃群芳、陳玉蘭的付出身影,治療病人的成果;病人因此更健康、更樂觀,都是給這些人醫最好的回饋。簡報的最後,新加坡四十三位中醫師的個人照出現在同一個畫面,感覺真是陣容堅強!「深信人間有愛,盡形壽,信願行!」新加坡團隊與所有中醫師共勉。
香港 中醫診所將啟業
香港陳家禎醫師分享香港中醫義診中心即將啟業的好消息。
陳家禎醫師代表香港中醫團隊分享,一八七〇年在香港有首間中醫院,或許是全世界第一所中醫院,但一百多年來西醫掛帥,香港到二〇〇三年才開始重視中醫,所以中醫師一直有「高手流落在民間」的感覺,陳醫師說這次年會不斷聽到臺灣在中西醫合療的成果,很值得香港學習。
接著由關愛穎護理師分享在COVID-19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香港中醫師參與抗疫,特別是在亞博館方艙醫院照顧非重症確診者的心得。而中醫對於長新冠的症狀,能有很好的發揮。在疫情期間,感恩慈濟人關懷第一線臨床醫護,志工也一同送愛到最前線。
最後陳家禎醫師分享好消息,香港即將於二〇二五年成立香港中醫院;而慈濟的動作更快,上人賜名「慈濟大愛中醫診所」正在興建中,地點在九龍的中心地區,銀座廣場油麻地彌敦道,應該會更早啟業。陳醫師感謝新加坡、臺灣的中醫團隊傳承交流,印尼分會的建築建議,也特別感恩林碧玉副總,只要過境香港就會來看工地,他播出一張照片,有如林副總撐起整個中醫診所的構圖,「慈濟是女人當男人用,男人要當超人用!」陳醫師期許自己跟緊上人的腳步,做就對了。
菲律賓崇仁醫院 培育發揚中醫
菲律賓由中華崇仁總醫院(Chinese General Hospital)的中醫師何塞·拉蒙·古茲曼(Jose Ramon Guzman) 分享。
古茲曼醫師先向學員們致歉,因為他的祖母很早過世,來不及教他說中文。接著他先感謝曾經教過他的人,包括花蓮慈院、美國慈濟的中醫師群,以及崇仁醫院的主管及醫師。
雖然崇仁醫院從一八九六年就有中醫,但西醫才是主流,整個菲國都是。因為政府沒有相關法規,早期只有來自韓國、日本、中國的中醫師,一直到二〇一七年崇仁醫院才設立中醫學院,開始培育中醫人才。
古茲曼醫師分享菲律賓國家在中醫認證的法規傾向美國的方式,可能除了醫師,有整脊復健治療師、針灸師等專業的資格認定。
而臺灣推動的醫療產業合作計畫,菲律賓為主要合作國家,所以中華崇仁總醫院與花蓮慈院中醫部及慈濟大學後中醫學系積極互動,感謝在中醫師培育、教學、臨床實習的協助。花蓮慈院中醫團隊固定前往菲律賓教導,疫情期間也以視訊連線教學。
目前崇仁醫院所培育的第一批中醫師已畢業,目前正在培育第五屆,接下來的目標也要培養大學部的中醫人才及中藥製作的設備添置。
最後古茲曼醫師說因為課程時間到了,他以上人的法語及「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為結語,繼續為中醫培育努力。
中西醫合治的成果令人期待
分科座談時間即將結束,只能開放一個問題,由一位臺灣的醫師提問:「我本身是婦產科醫師,是加入人醫會義診之後才開始接觸中醫,包括針灸、推拿、耳穴,這次年會一直不斷聽到中西醫合療的成果,到底花蓮慈院是怎麼做到在急診推動中醫會診?怎麼樣可以讓中西醫合療得到醫界的認同?」
吳立工醫師回答:「在外科或急診推動『中西醫合療』,西醫的想法跟態度是關鍵!」花蓮慈院急診部的陳坤詮主任、賴佩芳主任都非常支持中醫,才讓中醫師有機會在急診幫助這麼多的患者。此外,就是健保在急診會診中醫的給付,患者不用花任何一毛錢就能加碼中醫治療,大家接受度就非常高。
陳中奎醫師補充:「吳立工醫師在急診會診,曾創下當月份最高的會診人數,將近六、七十個人。」而吳醫師目前針對梗塞型中風的點刺放血治療,病人很快恢復。更多中西醫合療的具體成效,令人期待。
在座學員中有一位蔡雪棻醫師,是來自馬來西亞的牙醫師,她沒去聽牙科的座談卻跑來中醫的座談,是因為兒子是中醫學系大二學生,她想來了解一下。她讚歎說道:「想來幫兒子鋪路,聽了臺灣的中醫發展課程,透過專家的研討會心得回去會跟兒子分享,也想著是否有機會用針灸跟急性牙痛結合。」人美心美的她笑說,同修先生法號「惟濟」,她自己的法號是「慮慈」,將最後一個字加起來就是慈濟,回去後她會更加實際去付出牙醫義診。
左為馬來西亞牙醫師蔡雪棻,為了學中醫的兒子來聽中醫座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