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希望旅程 後疫情的自我療護《人醫心傳》238期

文/莊玉美、吳宜芳 攝影/趙水源

護理的分科座談在講經堂舉辦,由花蓮慈院鍾惠君主任開場,「慈濟的護理,因為看見了病人的需要,發展出『人形圖』,因為疫情照護需求,而有了數位護理,有關實證照護、創新及敘事護理,從醫療志業出版的《志為護理》期刊上都能找到,近幾年都有長足的成果。」獲得臺灣兒童醫療貢獻獎的鄭雅君督導,接續上臺分享,「一個癌症被診斷出來,不僅只是一個個案的事,而是整個家庭接受挑戰的開始,即使治療結束了,後續的追蹤照護仍不能間斷。」

跨越邊際 受髓重生

花蓮慈院兒科病房宋景歡副護理長,分享照顧過的海外兒童癌症個案故事。

花蓮慈院骨髓移植病房李珍妮副護理長分享。

上半場的主題談兒科及腫瘤護理,兒科病房宋景歡副護理長,她同時也是二○二二年「十大傑出青年」唯一的女性得獎人,分享「跨越邊際,受髓重生」,來自越南的兒童癌症病人阿福的故事。二○一五年當年僅有七歲的阿福,在越南診斷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二○一九年疾病復發,二○二○年透過慈濟越南聯絡處轉介,跨海來到花蓮慈院接受治療。醫療團隊為了克服語言溝通的障礙,量身訂作圖卡,並連線越南的醫師共同照顧,小病人最後成功接受造血幹細胞移植,護理同仁看到阿福的媽媽一天二十四小時照顧孩子,便把自己的小孩「捐出來」陪阿福玩,讓媽媽能喘口氣休息一下。媽媽帶阿福回越南後,護理人員不僅收到了卡片,阿福甚至用了一個星期的時間學習講中文來表達對醫護團隊的感恩。而經過治療,阿福恢復健康,得以重返校園。

血液腫瘤科的郭爵副護理長,以及骨髓移植病房李珍妮副護理長,依序分享了印尼個案莎薇亞(Selvia) 的故事,她在二○二一年診斷出急性白血病,但當時因為新冠疫情無法來臺,團隊以遠距視訊及多媒體討論的方式制定治療計畫,最後莎薇亞漂洋過海兩千八百公里來臺治療,克服了一次次移植前化療的副作用,但在移植後的第九天仍舊復發了,家人討論出的共識,選擇讓她用舒服的方式回家。

鄭雅君督導說,透過以上的故事,知道成就一件事,無法只靠一個人,而是整個團隊的力量,故事也許不圓滿,但愛會傳下去。花蓮護理團隊最後也以〈讓愛傳出去〉的手語帶動唱,結束第一堂課。

為舒緩症狀 護理多元照護

心蓮病房江青純護理長教導大家不同精油的使用方式及屬性,並分享了幾個好用的按摩穴位。

下半場由心蓮病房的江青純護理長分享,後疫情下如何運用芳療及穴道按摩,進行自我保健。罹患後新冠症狀的人,通常會有一些不舒服的神經症狀、焦慮、注意力不集中以及一些呼吸道症狀,例如神經症狀,可用陳皮或玫瑰來泡茶;胸口或情緒緊繃,利用穴道來按摩改善;「利用植物的香氣成分,藉由嗅覺傳遞到腦中改善情緒進而讓生理得到改善,例如,柑橘類的精油很陽光,聞了情緒佳,而海拔三千公尺以上的薰衣草含的成分才具有鎮定療效,迷迭香精油則能幫助舒緩壓力、專注思考。」

此外,江青純護理長也特別強調,精油必須要和植物油調和使用,否則會過於刺激皮膚。在心蓮病房,除了備有精油舒緩病人的各種疼痛,穴位的按摩也是一種治療,她接著示範幾個好用的穴位,包括助眠的百會穴、止痛用的合谷穴、止吐止嗝的內關穴,以及養護胃氣的足三里穴。

青純護理長最後也向學員們介紹,花蓮的第一百號愛心商店「心蓮旅行社」,這個商店募集大家的愛,目的是希望能替進行安寧緩和療護的病人及家屬們圓夢,可能在最後的時刻,想看看海,想回到曾經工作的地方,或是想家了,這個行動同時也是家屬哀傷歷程的一部分,讓他們最後擁有這一個共同的回憶。

護理助圓夢 學員傳遞感動

來自馬來西亞的陳俏燕,之前從事臨床護理工作二十四年,目前是護理老師,負責腎臟疾病的護理教學。她說:「洗腎的病人會對生命有很不確定的感覺,我要教學生怎麼去愛護這些病人,給他們支持與關懷。」

陳俏燕接著說,洗腎患者每個星期來三次,是因為要得到很好的醫療,「知識很重要,但是我們的愛心更重要。」她不曾接觸慈濟,今天(九月三十日)第一次回精舍,「感覺到有一種溫馨、有一個愛心在那邊。」

聽到花蓮慈院護理人員分享如何圓癌末病人的夢,甚至關心到家屬,陳俏燕說:「我很為他們高興,他們知道他的生命不長,可是護理人員給他們一個希望。」陳俏燕表示回馬來西亞後會教這些觀念教給學生。

來自馬來西亞的王斯潁,是慈濟吉打洗腎中心的護士,已經服務四年,聽完護理分科座談,她說:「感覺就像是一家人。」她在照顧洗腎患者的過程中,有些患者也會帶一些自己種的蔬果來感恩她們。當遇到病人發脾氣,不洗腎,她們就會想盡辦法去家訪,「去勸他們回來洗。」因為若不洗腎的話,病人的身體會愈來愈嚴重。面對這些洗腎患者讓她體會很深,「更珍惜每一天。」

雙向交流解疑惑

來自高雄人醫會的曹瑞雲護理師想了解在人醫護理的路上還能做哪些事情。

來自印尼慈濟醫院的護理長柔哈妮(ROHANI) 希望將慈濟的護理之愛傳承給自己院內的護理同仁。

來自高雄區人醫會的護理師曹瑞雲提問:「是否給我們人醫會建議或是指導,未來我們在人醫護理的路上還能做什麼?」

鍾惠君主任回饋,走在人醫會服務的路上,幾乎都是大家額外付出時間及心力,心中要有願才會有力量去成就,首先就是要先儲備好自己,然後可以和周邊結善緣,就有機會將因緣串起來。

長期有在社區耕耘的鄭雅君督導回覆,加入人醫會就是非常好的「行」,同理在平常合作的隊伍當中,找到讓自己繼續下去的方法。第二,就是怎麼樣做一個掘井人,如何引發更多人來加入慈濟人醫會,「護理就是一個掘井人。人醫會在當地,不是在改變他們,而是去了解他們,所以我們的照護就是慈濟人文。」

慈濟醫療法人護理委員會章淑娟主委也給予回饋,「今天下午聽到的分享很感動,雖然對護理同仁來講是很『平常』,修行只能在人間,看見病人的需要,共同成就這樣的事情,即使遇到困難,仍舊要向前行,這就是慈濟人。」

臺下來自印尼的學員柔哈妮(ROHANI) 是印尼慈濟醫院的護理長,提問:「如何讓所有的護理有愛心、慈悲心、同理心來服務病人?如何將感恩、尊重、愛落實在護理人員照護病人上?」

護理部主任鍾惠君回覆,「上人教導我們要看到病人的需要。」關懷病人,如何了解病人的痛點跟感受,還有真正需要的是什麼?他的期待是什麼?再來做健康照護的依據。「其實要從教育,開始進行培養。」從醫療志業體的教育端開始,到臨床上的實際經驗,藉由周圍的影響力,讓大家有共同的心念,對於護理人員培養同理與慈悲心是重要過程,當然慈悲心也會有疲乏的時候,這個時候就是要從旁支持,同時也要秉持當時初發心。

感恩上人創造了慈濟世界,讓慈濟人有機會植福田,利他又利己。

花蓮慈院鍾惠君主任分享自身經驗,只要將自己儲備好,廣結善緣,就有機會將因緣串起來。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