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金燕
牙科分科座談,來自各地的牙醫師與志工合影。攝影/楊金燕
當醫師也會生病!?牙醫師李明儒笑說,身體健康時從沒想到當醫師也會生病,他從一場瀕死重病揭開了「牙科分科座談」的序幕。
這場座談分別由北區人醫會謝金龍、花蓮慈院黃銘傑、美國人醫會廖敬興等醫師主持,專題分享者為來自臺灣的李明儒、台北慈院夏毅然及約旦的安賈德(Dr. Amjad Othman) 等醫師; 牙科交流報告者則分別為:臺灣北區的謝金龍、高屏區李姿瑩、新加坡許智亮、馬來西亞李禕仁、美國陳恂滿等醫師。
人醫會資深牙醫師謝金龍說,慈青背景的李明儒醫師雖然比他年輕許多,卻在人醫路上教學相長,也曾在他較為低潮時,這麼鼓舞他:「人要像(煮滾水的)茶壺,屁股都燒紅了,還能吹口哨。」更讓謝醫師佩服的是,李明儒重病之際,他與夫人擔心的是能不能完成無語良師的心願、以及診所器材要捐給哪些需要的地方。
李明儒醫師分享義診及罹癌治療的感想,「當人生碰到逆境時,願力大於業力」。攝影/張秋菊
李明儒一上場,便放了「蔡宗賢、黃淑賢、黃裕雄、翁式穀」這幾位曾在義診路上奮鬥不懈的牙醫師照片,「請大家記住他們曾經發揮的力量,我們不只要永遠懷念他們,他們想做的,我們要繼續做!」
李明儒醫師一九九六年便加入人醫會,他笑談,二○二一年他曾在溫馨座談時向上人報告「祈願自己儘早回歸慈院」。願望是達成了,「只是當時沒講清楚,結果成了『躺著進慈院』。」二○二三年,因為癌末,他成了台中慈院心蓮病房的病人。
在台中慈院,李醫師體驗到跨院區、跨科別、中西醫合療,以及志工們的體貼服務——大愛手、彈琴演奏歌唱、能量按摩等等。他也感恩姊姊、妻子無微不至的照顧;感恩謝金龍醫師率隊來台中慈院為他加油打氣。
在醫院躺了快一年,如今能康復出院、站在這裡,讓李醫師體悟到,當人生碰到逆境時,願力大於業力;醫師也會生病,成為病人就要有耐心;而牙醫師不只是牙醫師,也可以成為熱忱滿溢的牙醫師,提燈照路,為他人打亮生命色彩。
時刻替病人想
緊接著,台北慈院夏毅然主任分享「傳統的方式合併人文關懷會對口腔癌的治療更有幫助」。夏醫師從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提醒口腔癌較常發生於男性及老年人,抽菸、喝酒、吃檳榔都是導致口腔癌的主因之一。
目前口腔癌的治療方式多為手術、放射治療、化療及其他合併治療,也有些會用到標靶、免疫治療。有些口腔癌病人的腫瘤會嚴重影響外觀,但即使他們的腫瘤看起來如此可怕,他們仍然在尋求生存的希望,仍會擔心手術要削去他多大的臉龐。
臉部和口腔手術缺損的修復,對於口腔外科、耳鼻喉科、和整形外科都是一項艱鉅挑戰,許多醫師不太關注病人術後的外觀和他所喪失的功能。「但是,病人是我們的老師,做一名名醫容易,做一名善良、有思想的醫師卻很難。」
美國的梅約醫師 (William James Mayo) 曾說過,「病人的最佳利益是唯一需要考慮的利益。」指的也是時時刻刻不忘「人道醫療」。因此治療口腔癌病人時,不僅要醫治,也要盡可能保持病人的口腔功能和修復他的外貌,希望治療結束後能返回工作崗位。時時刻刻替病人想,便是結合人文關懷的最佳治療。
約旦的難民營 慈濟從未離開
來自約旦的安賈德醫師(Dr. Amjad Othman),感恩慈濟從來沒有停止對難民的照顧。攝影/張秋菊
來自約旦的安賈德醫師,二○一九年曾與人醫會前往阿茲拉克難民營義診,因而牽起與慈濟的緣。二○二二年他開始參與約旦慈濟醫療日的活動,也看見慈濟為有需要的難民提供心理、經濟支持、醫療服務。
安賈德醫師參與慈濟義診後,感受到勤奮工作的精神、以及團結一心的合作精神,讓他特別感動的是,許多組織已經減少或停止對難民營的醫療援助,但是慈濟從未離開,從來沒有停止對難民的醫療關懷。
因此,慈濟醫療日的病人,日後都可以免費到安賈德醫師的診所接受後續治療,一起用愛照顧需要的人。他也提到,缺牙的病人常因為咀嚼不全影響消化系統,更影響正常說話與發音。他感謝慈濟也會針對需要的病人提供活動假牙,幫助他們修復牙齒、恢復健康。
最後,他也不忘提醒,札塔里難民營目前仍有八萬名難民,他們需要持續的健康和牙科照顧。
臺灣牙科團隊凝聚力強
召募青年醫療志工
在各地人醫交流的部分,臺灣北區人醫牙科團隊的謝金龍醫師,感性的一首自創詩作,來表達牙科團隊在臺東義診之情。
「何曾忘了與你的約定,若非疫情阻擾,早已飛奔過去⋯⋯」他從最初李彝邦醫師邀約、僅十多位志工前往臺東機構義診,至今已成兩、三百人參與的重要義診,且含括全臺灣各區人醫志工參與。
來自高屏區的李姿瑩醫師分享招募「青年醫療志工」,一路到志工培訓、上場演練實作,並籌畫舉辦杉林兒少營隊等。她也提及前往臺東慎修養護中心義診,從最初的三、四位,到至今十七、八位志工參與。她也曾感到不安疑惑,要將大家帶往哪個方向,一位資深醫師告訴她,「妳提供一扇門,讓他們進來,後續就會有更多師兄姊接引他們」,讓她心安也感受到慈濟人堅實的後盾。
往佛國更貧窮的地方去
讓難民不缺乏
新加坡的許智亮醫師分享前往尼泊爾藍毗尼義診的經驗,讓他親身見識到貧窮病苦、落後的集水器與公共衛生,也在義診中看到這麼多人醫走進人群,為需要的人服務,就像菩薩雲來集,現場猶如靈山法會,法會不散,經藏躍然。
李禕仁醫師分享馬來西亞的義診中心牙科部門的改革,在二○一九年以前,牙科義診一週僅兩個半天,有些病人稍微遲來,卻排不到看診,非常落寞地離開。二○一九年六月聘請全職牙醫師後,不僅服務時間從週一到週六,服務項目也提升到能夠製作假牙,讓貧困或國籍不被認同的缺牙難民,終於有了牙齒、可以露齒微笑也更為健康。
邀約青年醫師 期待約旦義診見
美國的陳恂滿醫師分享社區牙科的外展服務,目前美國慈濟人醫會定期在九個地區提供醫療服務,同時也展開行動牙科和眼科服務計畫、支持小組及預防性的健康教育。因為新冠肺炎,美國義診中斷了兩年,二○二二年恢復義診服務。最後,陳醫師向年輕醫師喊話,「別怕,我們都會在背後支持著。」鼓勵年輕輩醫師勇敢向前。
來自印尼的拉克斯米.維迪亞斯圖蒂醫師(Dr. LAKSMI WIDYASTUTI),則介紹了印尼人醫會目前在印尼九個地區成立分支,持續在醫療保健、教育使命、舉辦研討會等方面努力,人醫會也提供牙科、眼科(白內障)、疝氣等小手術,以及退化性疾病的藥物治療,希望能持續照顧需要的貧病鄉親。
一場緊湊溫馨的牙科座談,在大家熱絡交談中結束,也在謝金龍醫師的號召下,紛紛約定,還要一起前往約旦義診,為需要的難民服務!
牙科交流報告後,花蓮慈院牙科部黃銘傑主任(右二)代表致贈結緣品。左起:馬來西亞李禕仁醫師、約旦安賈德醫師、美國陳恂滿醫師、印尼拉克斯米醫師、黃主任、新加坡許智亮醫師。攝影/張秋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