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乾癬 內外兼治養體質

文/江家瑜

攝影/陳安俞

陳先生邁入七十大關也三年了,乾癬已經伴隨他多年,尤其進入秋冬季節,他就知道自己又要受苦了,因為乾癬很容易就復發,皮膚上的銀白色碎屑變得發紅、腫癢,接下來就會感覺到痛,然後皮膚開始出血。接受建議,原本固定在花蓮慈濟醫院皮膚科治療的陳先生,開始加入中醫共同治療,主治醫師吳立工以中藥及針灸的治療方式,兩週內大幅改善他皮膚乾癢、流血的症狀,皮膚恢復到穩定的狀態,陳先生很高興,沒想到中醫也可以治療乾癬。

吳立工醫師目前是花蓮慈院中西醫合療研究發展中心轄下的中醫創新研究發展中心組長,吳醫師表示,乾癬是一種慢性、週期性復發的皮膚疾病,在中醫古籍中,乾癬的表現與白疕、銀屑病、蛇虱等病相似,通俗稱為牛皮癬。乾癬的成因多樣且複雜,其中與內分泌失調和代謝問題有關的乾癬,除了西醫治療,患者也可以考慮傳統中醫的辨證施治來調理體質,從內到外對症下藥,有助於加快病情的康復。

明代醫家李梃所著《醫學入門》指出:「疥癬皆血分熱燥,以致風毒客于皮層⋯⋯深者為癬。」乾癬的主要成因是體內的燥熱,並受多種外部刺激的影響,從而使病情產生變化。因此,在中藥治療中,通常首選生地黃來滋養陰液與清除內熱。

吳立工醫師提到,以生地黃為基礎,針對乾癬血燥的根本原因進行治療,並依據病人的症狀評估熱、濕、毒、瘀、虛等症狀的程度,選擇相應的中藥方案,如五味消毒飲、甘露消毒丹、血府逐瘀湯、地骨皮、知母等,以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從中醫古籍中也能見到各家對乾癬的論述,從《丹溪醫論選》中提到「人之生也,體質各有所偏⋯⋯偏於陰虛,臟腑燥熱,易感溫病」,即陰虛體質者易患有陰虧燥熱的病變,病後易表現為陰虧的症狀。另外,《醫宗金鑑》記載「白疕形如疹疥,色白而癢多不快,固有風邪客肌膚,亦由血燥難榮外」,認為乾癬的發病原因是血虛燥熱與外感風邪。總結來說,乾癬的疾病成因主要是由於血熱內蘊,日久化毒,熱毒損傷營血,而導致血燥;或因熱毒內蘊,血受煎熬而致血瘀,瘀久化熱而加劇熱毒內蘊,導致瘀熱互結。

乾癬在中醫實證、虛證中細分多類,吳立工醫師說,乾癬常見以血熱為主,若是症狀嚴重進展到有火、有毒的狀況,全身會出現瀰漫性的紅斑或膿皰,若是在急性期、發作期,中醫治療以實證的清熱解毒方式來治療。

乾癬過了急性期,進入到慢性期,症狀多偏虛證,中醫多以滋陰的方式來治療。臨床常見陰虛血瘀類,以滋潤的中藥滋陰養血化瘀。吳立工醫師說,乾癬是一種很複雜的疾病,所以得將體質調養好,內外兼治,中西合療,方能讓症狀顯著進步。

除了中藥治療乾癬,中醫也會搭配針灸、外用藥膏如青黛膏來治療,若是病人症狀較嚴重,也會在特定的穴位上使用放血來醫治。吳立工醫師提到,針灸治療癬病,在古醫籍中首見於《備急千金要方》,透過針灸刺激穴位,產生調節自律神經和免疫系統的功效,使二大系統平衡穩定,自然可改善乾癬。另外,使用三棱針或七星針,於特定的穴位上進行輕微的放血治療,能加速硬化的表皮層結痂脫落,有助於外用藥物、洗劑或藥膏更好地滲透至皮膚下層,從而加快治療過程,提高乾癬治療的效果。

花蓮慈院中醫部吳立工醫師,身兼中西醫合療研究發展中心中醫創新研究發展中心組長,在兩週時間內有效緩解乾癬的急性期發作。攝影/林雅慧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