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芷儀、黃秋惠
此屆年會主辦人簡守信院長想讓最具有人醫精神的呂秀泉醫師及蔡宗賢醫師率先向上人圓緣分享,發揮巧思與創意,由大愛臺撰寫文稿,透過AI 生成的聲音,結合大愛臺資料影片,讓全球人醫會成員,回顧聆聽已往生的呂醫師及蔡醫師的人醫心路。
菲律賓人醫第一顆種子
呂秀泉醫師(1934-2012)
圖片截自慈濟人文志業中心製作之緬懷影片
「一九九五年菲律賓林小正師姊來到崇仁醫院邀請我一起舉辦定期義診,身為一名虔誠的天主教教徒,要跟不同宗教信仰的團體合作,我心中有許多的疑慮,然而正因為了解菲律賓偏遠地區的醫療需求,以及身為醫師的使命,我接下了這個任務。一九九五年四月,我們舉辦了下鄉第一次義診。當我們抵達呂宋島北端的碧瑤山區時,現場等候看診ㄇ女老少臉上帶著焦急又無助的神情,讓我感受到義診團隊的責任,也很慶幸我們來了。
菲律賓有七千多個大大小小的島嶼,貧富不均再加上交通不便,許多偏遠地區的民眾甚至一輩子都沒有到過醫院就醫,我們的到來不僅帶來醫療、藥物,更為他們帶來了人生的希望。」「除了看診、給藥、牙科的治療以外,我們也把刀房搬到義診現場,利用幾張桌子拼湊成手術檯,再用竹竿圍起來當隔間,吊燈取代了無影燈,這樣的義診模式,也成為日後慈濟國際義診的雛型。
二○○○年九月上人為我授證,我們師徒之間約定,只要貧病的人有需要,我就要帶著人醫團隊穿山越海,解除他們的病痛,這是醫者的使命,也是慈濟委員的承擔。六十一歲我才開始做慈濟,雖然身有病痛,但每一次義診都讓我忘了自己的病痛。大家體諒我的年紀、體能,都要我放慢腳步,但只要看到貧苦病痛的人,不管我的身體怎麼樣,只要我能夠走,就算搖搖擺擺地走,我也會走到需要我的地方。」
臺灣人醫 蔡宗賢醫師(1958-2012)
「拄著拐杖上下火車、爬樓梯難不倒我,這分隨遇自在是在我加入慈濟志工之後才有的,因為我的每一步都很堅定,每一步都很踏實。
一歲大,我罹患了小兒麻痹症造成右腳萎縮不良於行,父母手足怕我自卑,處處遷就著我,學校的師長也會特別照顧我,再加上我會讀書,大家都順從我也養出了我自負的個性。
牙醫系畢業後,我就開了自己的牙醫診所,收入不錯,但我總是不滿足,也跟著玩股票,那時候人在看診,心卻隨著電視裡的股票行情上下起伏。明明生活與工作順風順水,但我還是覺得不快樂,埋怨人生。一九九九年九月的大地震,我在電視新聞中看到柔腸寸斷的土地,傾倒毀壞的家園,也看到了身穿藍天白雲的志工身影,雙手有力的奉上一碗碗熱食給災民,或是提供溫暖的肩膀讓他們哭泣,第一次我對自己的不知足感到慚愧。
九二一之後我加入了北區人醫會,為了彌補過去所浪費的生命,在診所看牙變成我的副業。只要有機會,我不是在臺灣偏鄉義診就是跟著人醫會到斯里蘭卡、菲律賓、印尼幫困苦的人看牙。
二○○四年,我聽說玉里慈濟醫院缺乏牙醫師,於是展開了後山巡迴醫療計畫。週五早上我從臺北搭著火車來到兩百五十公里外的玉里慈濟醫院,下午看完門診,晚上繼續留在急診室當醫療志工。週六一早再搭火車到花蓮慈濟醫院繼續看診。週日哪裡有需要,我就拄著拐杖跟著志工到處義診。
牙科醫師每天面對的是只有三尺寬的口腔世界,幸好在人醫會的牙科義診中,讓我看到世界之大,我可以用專業解除患者的牙痛,可以用笑容卸載病人的恐懼。
我很感恩我的腳,因為得了小兒麻痹,才有機會成為一個醫生,才能體會最富足的人生。」
圓緣分享
找回醫者初發心
充電再出發
擔任年會學員長的台中慈濟醫院急診醫學科李冠儀主任。
台中慈濟醫院急診醫學科李冠儀主任曾經在二○一八年到柬埔寨義診,也與當地志工結下好緣,這次年會,簡院長邀請他擔任學員長,二話不說就接下,他說:「希望能幫自己好好充電,也希望找回醫者的初心。」
回想起二○二○年COVID-19 新冠疫情爆發,醫院急診是防守的第一線,李冠儀說:「我除了臨床還兼行政職,不只要穩住自己,還要穩住團隊,醫護團隊在抗疫的第一線其實壓力很大,即使再怎麼努力,還是有一些夥伴因為個人生涯因素離開,難免灰心。疫情剛解封,簡院長立刻召開主管會議,聽聽大家的心聲,當下我的情緒是有點崩潰,不過台中慈院真的是一個大家庭,當時很多人都鼓勵我,科內的年輕主治醫師也說:『科內老大是你,所以我們才要留下來!』我才覺得如果自己不振作,怎麼帶著急診團隊一起走下去!」
簡院長還給學員長一個另類任務,就是領唱年會主題曲〈城裡的月光〉,而且還要事先錄製!李冠儀主任說他擅長的是搖滾樂曲風,而〈城裡的月光〉是用飽滿的感情詮釋的抒情曲,所以他抓緊時間練唱,練到孩子說:「爸爸,你怎麼成天都在唱這首歌?」
經過兩天半的年會洗禮,李冠儀主任說:「這次人醫會年會活動重新點醒我,讓我充滿電力,可以繼續有信心做一位幫助更多人的醫者。」
回到心靈故鄉
學習慈善與醫療
越南的護理科教師李氏芳映(左)分享,右為馮雪芬師姊。
李氏芳映是來自越南的護理科教師,今年第一次來到臺灣,也是第一次參加慈濟人醫會年會,她很開心三十九年前她就讀專科時的老師也同樣在現場。短短幾天的課程讓她很感動。她感恩上人創造慈濟世界,讓她學習到關於慈善、醫療、環保的寶貴知識,最令她感動的是,她看到人醫會的大醫王前輩都有年紀了,但救人的精神不變,也看到有新一代的夥伴接力,共同參與救人行動。
李氏芳映說,她看到在一般人眼裡是高尚職業的醫師,在慈濟義診時很謙卑,甚至對病人九十度鞠躬,令她讚歎又佩服。
走入美墨邊境看見苦難
決意助重見光明
美國人醫會眼科醫師林孟潔。
來自美國的眼科醫師林孟潔分享,以前自己參加義診都是當快樂志工,自從二○一四年有了大愛眼科醫療巡迴車後,她開始擔任巡迴車及門診中心的職工。她分享去年在墨西哥提娃那(Tijuana)的義診活動,「十幾年前王思宏師兄就問過我要不要去,但是真的有點害怕,因為那邊滿危險的,有販毒、很多槍擊案。去年終於提起勇氣參加,發現當地非常落後,真的很需要幫忙,很多民眾因為遇到槍擊或攻擊而失明。等慈濟墨西哥眼科手術中心建立起來後,希望全球的眼科大醫王都可以去幫忙開刀,讓大家重見光明。」
林醫師說:「這次是我第一次來臺灣參加人醫年會,看到很多的『偶像』( 人醫會前輩),及他們的經驗分享,真的非常感動。很感恩台中慈院簡院長帶領策畫,我很喜歡每一堂課,尤其是『風月同天』,每一個故事都非常感人,結合醫療與慈善,看到全球慈濟人克服困難在各地生根發芽,如同《無量義經》:『苦既拔已,復為說法。』真的很感恩上人,如果沒有法,就沒有智慧跟勇氣可以堅持下去。」
林醫師表示,回到美國後將實踐這次在年會學到的人醫精神,不忘五毛錢的力量,也邀請大家一起茹素,讓身體健康、眼睛健康,環保救地球。
理解困苦 穆斯林付出大愛
菲律賓人醫會哈米斯(Hamis Rashid) 醫師。
菲律賓人醫會哈米斯(Hamis Rashid) 醫師說,父親在自己高中時因心臟病過世,家裡經濟很困難,所以他非常理解貧病家庭的困境。他最初學習的是護理專業,在偏鄉擔任護士,某次遇到一位癌症病人,當地卻沒有醫師能幫病人治療,讓他下定決心而成為醫師。
新冠疫情期間,他遇到慈濟人邀請他參加義診,互動的過程中發現慈濟的想法跟自己非常相似,「愛是改變世界的方式,現在我來到慈濟,跟大家都是同一顆心、都是家人,可以一起用愛幫助更多人。身為穆斯林,可是跟慈濟一起做事一點都不困難。上人,您對這些苦難眾生的幫助就像一道亮光,您的身教跟所做的一切,讓我非常感動,希望您常住世間,帶領我們做更多的事情,幫助更多的人。」
約旦人醫的責任與使命
約旦人醫會安賈德醫師(左),右為陳秋華師兄。
約旦的安賈德醫師在二○一九年認識慈濟,約旦人醫會每兩個月會到難民營義診,他看到許多無牙的難民,經過約旦分會的支持,牙醫為難民補上牙齒。受到疫情影響活動暫緩,直到二○二二年,他們重新持續舉辦義診,平均每個月有十到十五個整牙或做假牙的治療服務。
安賈德醫師現在是約旦人醫會的窗口,從去年開始每月交功德款,職志合一。今年,安賈德醫師帶著太太及四位年輕牙醫師來臺參加人醫年會,一路上都受到慈濟師兄姊的照顧,平安抵達花蓮。他感動的說:「九月十五日的開幕式,跟林俊龍執行長手拉著手的時候,我感覺到我在約旦的責任與使命感!分科座談討論時,聽到全球牙科醫師的分享,非常震撼,也學習到很多,希望把人醫會的人文帶回去,邀請約旦的醫師都能參加人醫會,在約旦發揮更大的功能。」
發揮良能醫病醫心
願當靜思傳法人
馬來西亞的羅愷琳醫師。
來自馬來西亞的牙醫師羅愷琳,在二○一二年就讀大專二年級時參加慈青舉辦的茶會,現場播放著慈濟緣起的影片,「我那時感受最深刻的是我與上人的一分緣,隔著螢幕,第一次看到上人的身影,我的眼淚就不自主地落下來了。」她隨後加入慈青,畢業後回到檳城老家接受慈濟委員培訓,並在二○一九年受證。
羅醫師謹記上人的叮嚀,時刻精進,參加慈善訪視、環保推素,也參與人醫會的健檢、義診及衛教,除了服務社區民眾,也關懷羅興亞難民及高烏的原住民。
敬佩慈濟行動力
讚歎可口素食
印尼的一般外科醫師魯茲比(Ruzbih Bahtiar) 與太太。
印尼一般外科醫師魯茲比(Ruzbih Bahtiar) 在去年三月加入人醫會,不久後,他的太太也加入,他說:「我最感動的是慈濟團隊特殊的處事能力還有健全的體制,每一個人都全心全意地付出跟投入,即使再疲累,他們都可以隨時展現出快樂跟笑容來撫慰病人及家屬,一直到活動結束。我非常高興也很榮幸,可以是團隊的其中一員。」
這次他與太太第一次來臺灣參加人醫年會,魯茲比醫師笑說:「慈濟的素食佳肴很好吃!」課程中除了學習到科技對醫療的幫助,還看見那麼多人醫夥伴為民眾拔除病苦的菩薩身影,「這樣愛的分享是無價的。」
奇蹟重生道感恩 把握因緣行善
李明儒醫師康復,感恩上人與所有法親。
服務於臺中榮民總醫院口腔醫學部的李明儒牙醫師,在一九九二年加入慈青,一九九六年參加人醫會,二○二三年因癌症末期住進台中慈濟醫院心蓮病房,經過一連串的搶救起死回生,如今再次回到花蓮參加人醫年會,他深感生命不思議。
「記得上人於二○二三年二月五日與弟子視訊,感恩上人慈悲開示,鼓勵弟子內心要道心兼顧,輕安自在,無論生死都是自然法則,之後有好多慈濟家人為我祈禱祝福,我受到很大的鼓舞。命懸一線之際,感恩林碧玉副總、林俊龍執行長及很多鈞長的關心。」
二○二三年三月二十二日,李醫師因四十度高燒送往台中慈院急診。簡守信院長馬上到急診,牽起他的手,當下安住他的心。李醫師也感恩莊淑婷副院長、護理部李玉茹主任與護理團隊,細數所有關懷與幫助他的人,包含治療團隊、7A、7B 病房、心蓮病房、社工室、人文室,紀邦杰醫師帶領的中區人醫會、北區人醫會等人醫會家人,還有好多好多慈濟師兄姊。「這個強大的愛的力量,讓明儒的生命可以從谷底翻身,大家都說奇蹟,我想這就是一個愛的奇蹟。」
今年初,逐漸康復的李明儒醫師回到工作崗位,他感謝重生的機會,把握因緣行善。「因為慈濟,因為大愛,讓我們相聚在這裡,這是我們與上人超越時空的法緣,我們將帶著這分愛回到各自的居住地繼續散播與落實。」
震災結緣 推動尼泊爾義診
尼泊爾的整形外科醫師賈斯萬·釋迦(Jaswan Shakya) 邀請太太來臺參加人醫年會。
尼泊爾加德滿都的整形外科醫師賈斯萬·釋迦(Jaswan Shakya) 因二○一五年尼泊爾大地震跟慈濟結緣,二○一六年第一次參加人醫年會,活動中認識許多不同國家地區的人醫與志工,了解到慈濟人文以及慈濟在全球展開的人道救援。
賈斯萬醫師說:「這也是為什麼我又來參加年會,因為我想更深入的了解慈濟,這次我太太也一起來認識慈濟。我發願要在尼泊爾開始做義診,也希望能跟慈濟人醫團隊一起在尼泊爾及各個國家地區做義診服務,希望尼泊爾也有更多志工跟醫療人員加入人醫會的行列。」
資深人醫信願行 傳愛遍全球
攝影/簡明安
美國人醫會廖敬興醫師是年會的老面孔,也常協助大會翻譯,他認為參加慈濟人醫會、參加義診,改變了他整個人的生命,從此走上慈濟義診的不歸路,從洪都拉斯到薩瓦多,到斯里蘭卡、約旦,為自己的生命留下一則又一則動人的故事,他覺得慈濟人醫會真的能夠在世界各角落把愛的能量傳出去,所以他再次來到上人面前發願,希望能夠永遠參加慈濟人醫會。
柯賢智醫師感念在圓緣時刻居然能夠聽到乾爹呂秀泉醫師的聲音重現,「今天早上看到呂副院長(的影片),就想到過去我們開始做義診的時候一起努力,沒想到會影響到全世界的義診,真的很感動。假如呂副院長在,他也會很感動,也會感恩大家。」
中區人醫會紀邦杰醫師說:「二十八年來,我跟著人醫會成長,雖然年紀也大了,可是我想我們的智慧也是與日俱增了,希望我們的慈悲也要日日增。看到這麼多國家學員回來,非常高興,我們慈濟的愛無遠弗屆,遍地開花,開枝展葉了。」
高雄區人醫會葉添浩醫師也分享:「這次的課程非常棒,感覺上是在把我們的初心再次找回來。每一次的年會,好像就在盤點自己。有機會去為有需要的人幫他們做一些治療,其實我們在幫助他們的時候就是在幫助我們自己,幫助我們找到自己清淨的本性。」
台北慈院趙有誠院長感恩上人讓他的人生道路上有這麼多法親,有這麼多典範可以學習,也很光榮的說:「我是慈濟的一分子。」花蓮慈院林欣榮院長也再次表達對非洲孩子的不捨以及所有人醫夥伴的敬意與感恩。簡守信院長最後總結,感恩所有投入的志工團隊。
林碧玉副總執行長談及慈濟人醫會在菲律賓義診的起源與箇中甘苦,也談及現在見到李明儒醫師的欣喜,猶記當時得知李醫師或許剩下不到一星期壽命的消息,前去台中慈院探望,反而被李醫師安慰。「很多人都會覺得『慈濟人真的不是人,真的是菩薩』。李醫師就是菩薩,跟隨著上人,相信上人的話,他相信了他去做,輕安面對人生很難過的關卡。」林副總讚歎李醫師跟隨上人的信、願、行,「結果他真的奇蹟似地在我們的面前出現!」
在所有人的圓緣分享之後,恭請上人開示。
醫王救苦菩薩心 代代永傳承
攝影/李彥緰
時間不斷的流逝,人的生命總是無常苦短,經典中表達「一張病床,就等於一個人的地獄」,所以醫師是病人的最大希望,上人常常都說他很尊敬也很感恩,也很愛醫王菩薩。人醫會聚集了這麼多良醫仁醫,多麼珍貴有價值,上人感恩所有人醫會團隊所有菩薩,不管醫師、護理、藥劑、後勤等等,「大家都是共同一念心,師父想要做,大家撥出了寶貴的時間投入醫療義診。這是多麼寶貴啊!讓我感覺好貼心!」
「師父常常這樣講,疼惜大地,疼惜萬物,要感恩天地,要感恩人與人之間,每一天對著人類萬物,我們有著感恩心,有這種感恩心回向到自己,天天都很輕安自在,心會很輕鬆很快樂。」
人醫會成員從不同的國度而來,在人間做利益眾生的事,回來花蓮共聚,上人說:「菩薩們說不同的語言,經過翻譯,心靈的語言是相通,只是有聲音的語言還不大懂,到底翻譯對不對,不管對不對,總是都是好話,彼此相信我們有一個共同的心願,那就是愛。」上人創意提點:「最近都說AI、AI,我真的聽不懂什麼AI,有時會說顛倒變『IA』,AI 發音像臺語的『會愛』,彼此相愛。」「A= 會,I= 愛」,期待如佛陀的醫王菩薩之心,永續以愛傳承。
攝影/李彥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