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詩.繡袈裟衣緣》:「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國際慈濟人醫會二十八年來,跨越地域與種族的紐帶與愛心,在同一片天空下,扶持貧病,共同譜寫關懷與大愛的樂章。
本屆人醫年會「風月同天」課程,以影片結合現場分享各區人醫會的付出足跡;柬埔寨、尼泊爾、印度、莫三比克、菲律賓、美國、印尼、約旦、土耳其等國家地區的人醫夥伴,攜手透過醫療援助傳遞愛與關懷的美善足跡。
走入尼泊爾與印度
星馬人醫傳法
九月十五日人醫年會「風月同天──尼泊爾、印度」課程上,台北慈院趙有誠院長帶領學員回顧二○一五年慈濟尼泊爾賑災義診團深入重災區進行醫療救助的歷程。攝影/李彥緰
台北慈院趙有誠院長、馬來西亞陳吉民醫師、新加坡林金燕護理師,分享慈濟的種子在尼泊爾、印度生根發芽的歷程。
深入重災區的醫療救援行動
趙有誠院長首先提到參與二○一五年尼泊爾震災義診的經驗。他記得在週日接到簡守信院長的電話得知前一天尼泊爾大地震,週一一早第一批慈濟賑災團隊便要出發。當下他抓緊時間聯絡院內藥學部同仁著手準備所需藥材,感恩徐榮源副院長、喬麗華主祕協助與政府單位的行政聯絡。
雖然在泰國轉機、在尼泊爾機場都發生一些突發狀況,所幸也都在各方善心人士和慈濟志工的應援下解圍。路途上,尼泊爾四處斷垣殘壁,一進醫院,見病床滿是傷患,斷手斷腳的小朋友,傷重的孕婦等,卻苦於缺乏醫材無法進行治療。簡院長和外科團隊把傷者的X 光片傳回臺灣,好讓即將出隊的第二批義診團隊將所需的骨材、醫材用品帶過來。在尼泊爾遇到發心助人的尼爾醫師,他的父親具有政府官員背景,因此才協助取得臨時行醫證。
尼爾醫師帶大家深入帳篷區關懷,找到亟需醫療幫助的人們。重災區的一家醫院廣場設有臨時醫療站,原本院方主管由於對慈濟感到陌生,不太敢讓醫療團隊進駐,隔日趙院長帶著大量傷者所需要的抗生素再度來訪,終於獲得信任,醫療團隊得以開啟行動義診服務,開始照顧受傷的病人,當地的護理師和護理學生也主動來幫忙。「從不能做到可以做,我們忙到沒有時間吃午餐,但是真的很歡喜,有機會可以盡一點心力。」後來兵分兩路,簡院長與花蓮慈院王健興主任開一路,另一組由趙有誠院長與李宜恭主任帶隊隨尼爾醫師走訪村莊,在路邊為外傷或慢性疾病患者看診、給藥。「即使是義診,醫師同樣用心看診、病歷紀錄記載詳細。」許多當地志工也是受災戶,他們的住家都傾倒了,但是依然每日跟著慈濟義診團隊出隊做服務。
第二批義診團隊帶來醫材和骨材,簡守信院長、簡瑞騰院長等外科團隊開始做手術了,有時候遇停電等各種狀況,他們也勉力排除萬難完成。而趙院長和李宜恭醫師,每日在不同地方繼續著他們的行動看診服務,用餐時間醫療團隊總是簡單吃個沖泡式的香積飯後便開工,在本土志工協助翻譯下,從一個地方到下一個地方,從鄉間到帳篷區,為無數災民一一診療。
慈濟舉辦多場的愛心物資發放活動,徐榮源副院長也帶隊與當地醫護人員進行交流,接引並布下更多慈濟種子。最後趙院長再次感恩,能夠在人醫年會上見到慈濟家人,「大家在世界不同的角落,做慈濟事。雖然不一定叫得出每個人的名字,但是每次相見,都倍感親切。」
醫療先行 開啟善門
馬來西亞陳吉民醫師分享星馬志工團隊多年來在尼泊爾耕耘的足跡。攝影/李彥緰
接著由陳吉民醫師代表分享馬來西亞團隊在尼泊爾及印度菩提迦耶的耕耘。
一九九三年慈濟在尼泊爾所援建的四個大愛村共一千八戶。二○二四年當尼泊爾常住志工重返考察關懷時,有位婦女帶志工到她的家,原來婦人將上人的法照擺在神龕旁供奉著,她說她每天都會誦經祝福上人,感恩慈濟援助的恩情。
因著二○一五年震災義診的因緣,尼泊爾的尼爾醫師、當時協助翻譯工作的本土志工等加入培訓,陸續返臺受證,成為慈濟家人。這麼多年來,馬來西亞志工也持續陪伴著當地志工,期待他們有力量一起承擔家業。此外,也很感恩大林慈院林名男副院長,自二○一六年開始便與尼泊爾當地醫療建立連結,也牽起星馬人醫志工與尼泊爾的因緣。
二○一五年尼泊爾震災後,許多地方發生水源移位問題,慈濟上高山、進村落,義助興建蓄水池,讓兩百多戶人家有水可用。此外,也援建了一百多間組合屋教室。二○二三年年底,賈加科特(jajarkot) 高山區發生地震,造成二百一十三所學校受損,寒天低溫下,學生只能在戶外上學寫作業。慈濟團隊以每週蓋一間的速度,協助蓋了三十六間組合屋教室,讓孩子們能在可遮風避雨的空間安心學習。馬來西亞分會執行長回臺向上人報告時提到,「弟子們是用生命做慈濟」,因為山路險峻,一邊是山壁,一邊就是斷崖,上人聞言殷殷提醒小心。
慈濟四大志業八大法印,如何在尼泊爾開展?上人勉語建議以醫道鋪路為先。於是,人醫志工團隊走入藍毗尼義診中心,透過家訪找到病人,以慈善結合醫療的方式幫助個案。二○二○年新冠疫情高峰,尼泊爾醫療瀕臨崩潰,慈濟基金會以十趟包機捐助醫療物資給城市、偏鄉的醫療機構。同時依然走入貧村發放與關懷。
此外,在林名男副院長的牽線下,為當地國家洗腎中心提供協助,援建了三家洗腎室,目前都在運作中,讓當地病人得到「醫」靠;也為藍毗尼國際佛教協會義診中心蓋了一所臨床醫療中心,提供急診、針炙、牙科、檢驗室等診療服務。
二○二三年慈濟藍毗尼義診所成立,為終止貧病循環而持續努力著。星馬等地的海外志工,不斷透過菩薩大招生,引領著更多尼泊爾當地志工加入培訓,學習與精進。其實不只在尼泊爾,許多星馬志工們也帶著上人的祝福,前往印度的菩提迦耶等地付出,播灑菩提種子。
菩提迦耶的家戶健檢與戒酒衛教
新加坡林金燕護理師(右二)帶來在印度菩提迦耶進行健檢關懷並推動戒酒衛教宣導的努力。攝影/楊文輝
最後由新加坡人醫林金燕護理師分享慈濟團隊在印度菩提迦耶的點滴付出。林金燕提到團隊在九個村莊、八間學校和十二間寺院進行健檢,發現四分之一的村民有酗酒問題,酒癮不但造成肝病、引發家暴、影響社區安全、失業等社會問題,也會加劇貧困,因此進一步進行戒酒衛教宣導。
觀察中發現,酗酒村民或以飲酒作樂排解工作疲累、或以酒精緩解身體疼痛,雖然政府立法禁酒,但村民依然暗地私釀酒。慈濟義檢團隊以方便法精神,依家庭、身體情況加以勸戒酒,例如說明肝硬化的危險性、花錢買酒累積的可觀費用等面向加以宣導。而喝酒也會導致血壓高甚而引發中風的機率,針對這類高風險病人,除了提醒就醫,也持續進行戒酒衛教,還有不如省下酒錢讓孩子受教等方式殷殷勸導。
林金燕說,推廣戒酒遇到的挑戰不少,像是村民不遵守承諾、不配合、不在家或是不友善等。有時候出隊家訪遇雨,路上泥漿又深又滑,狀況不少。不過在團隊的努力下,至八月中旬,已有百分之二十三的酗酒村民成功戒酒,更有多位村民走出酒癮、走入慈濟。從翻轉一個人的人生到讓許多家庭受惠,支持並鼓勵著林金燕護理師和慈濟團隊持之以恆做下去。
愛相連 從柬埔寨到臺灣斗六
斗六慈濟醫院簡瑞騰院長(左)與柬埔寨慈濟志工謝明勳分享慈濟在柬埔寨的美善足跡。攝影/留榮松
二○一九年柬埔寨茶膠省義診上,簡瑞騰院長(左)為病人處理傷口。攝影/李桂梅
馬來西亞莊苑佳醫師從課堂上學到參與跨國義診時,團隊合作和靈活運用資源很重要。攝影/留榮松
斗六慈濟醫院簡瑞騰院長與柬埔寨慈濟志工謝明勳師兄暢談慈濟在柬埔寨的多年耕耘。
簡瑞騰院長分享二○一九年參與柬埔寨三日義診的歷程。透過醫療服務,見證到在僅有少數慈濟志工的地方,卻能發揮巨大的慈善力量。一張張照片、一段段回憶,每個笑容和求助的眼神,都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我們所做的,不僅是治癒病痛,更是帶給他們內心的希望。」
在義診現場,有位小女孩因腳上的腫瘤痛苦不堪,醫護人員以高超的醫術專業,以最基本的設備進行手術。周圍志工持續的關愛,並用手機播放動畫,分散小女孩的注意力,消除治療過程的不安,為她帶來了不可多得的快樂光陰。
謝明勳師兄帶大家回顧二○一七年三月首次舉辦的柬埔寨義診,正是慈濟醫療在當地生根的起點。感恩新加坡慈濟的支持,捐贈了一批二手醫療器材,從而助義診順利展開。透過不斷努力,柬埔寨慈濟終於獲得認證,註冊成為慈善單位,得以落實每年兩次的義診服務。
謝明勳表示,義診不僅有人醫菩薩提供專業醫療服務,還細心地照顧每位病人,更有如同萬能手的志工們,從搭建診區、準備藥品、消毒作業一把罩,甚至在醫療設備故障時,化身技師進行修繕。
慈濟的愛心不止於此,大林慈濟醫院更是捐贈了五百臺輪椅,極大地改善了當地患者的生活便利性。這五百臺輪椅不僅在義診中幫助患者,也捐贈給需要的孤兒院和貧困家庭,讓更多人感受到慈濟的關懷。
柬埔寨學員王麗來(Heng Lilay) 牙醫師,在大學時期就經常參加義診活動,「人醫會非常適合我,我也一直想用自己的專長發揮良能。」王醫師也說,在診間看診和外地義診差別很大,尤其是去到落後的地方,環境更加困難。但她認為,只要能幫助到需要的人,她都會想辦法克服。
莊苑佳是馬來西亞的腎臟科醫師,二○一八年曾與陳吉民醫師到尼泊爾,為慈濟與當地國際佛教協會合作援建的洗腎中心進行規畫。聽完分享,莊醫師的體認是「縮小自己,融入到團隊中,才能共同突破困難,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
慈善與醫療結合 菲律賓力踐
大林慈濟醫院賴寧生院長帶領大家回顧菲律賓海燕風災賑災義診的點滴。攝影/徐金生
菲律賓人醫會偏鄉義診持續近三十年,圖為二○二四年七月十一日至十三日在禮智省(Leyte) 省立醫院外科手術義診,為貧病鄉親除病苦。圖/菲律賓分會提供
九月十五日晚間第一堂課,透過大愛電視臺製作的影片「風月同天──菲律賓」,讓時光一下子快轉了二十年,當年到花蓮慈院接受分割手術的菲律賓連體嬰慈恩、慈愛,已經回到慈濟大學就讀護理學系了!這對連體嬰是被菲律賓人醫會發現,經過評估再轉送到臺灣接受治療的,她們也是慈濟醫療體系第一對分割成功的雙胞胎連體嬰,後來還有二對雙胞胎姐妹,也在花蓮慈院分割成功,這三對姐妹都接受到慈濟最好的醫療照護,而不論在臺灣或在菲律賓,慈濟志工永遠是最疼惜她們的靠山。慈恩、慈愛姊妹倆從小學習中文,也接受慈濟助學補助,父親在慈濟環保站找到一份工作,母親也積極推動環保,可惜母親二○二三年往生,生前最希望女兒能學習護理。在慈濟以愛呵護的教育下,未來,她們都將成為「聞聲救苦的白衣大士」。
影片帶來的感動與希望餘韻猶在,大林慈濟醫院賴寧生院長與菲律賓人醫會柯賢智醫師分享參與菲律賓義診的深刻記憶。
二○一三年海燕風災重創菲律賓中部,造成六千多人往生,其中獨魯萬市幾近毀城。賴寧生院長憶起當年奔赴賑災義診的艱辛旅程,醫護團隊是第二梯次出團,拂曉前出發,歷經轉機、乘船、搭車三小時翻山越嶺,才終於抵達需要醫療援助的災區。義診團隊把華語小學的教室充當診間,為病人診治,晚上就把課桌椅拼一拼,當作眠床。災區蚊蟲肆虐,早上醒來,全身都是紅疹。失去家園的災民們,雖然遭受巨大的災難,卻依然掛著微笑,感謝義診團隊為他們施醫藥,非常樂觀堅強,讓人敬佩。菲律賓人民強韌的生命力,讓賴院長永生難忘。
柯賢智醫師接棒分享菲律賓人醫會多年來以義診守護貧病的感人故事。一九九四年,在崇仁醫院服務的柯醫師,邀請住院醫師到偏鄉為病人手術,為的是訓練外科新生代的醫術。當時菲律賓慈濟人想推動義診,柯醫師的母親邱淑美是慈濟委員,也因此引領他加入慈濟義診的行列。一開始什麼醫療器材都沒有,他找上義父、也就是崇仁醫院副院長呂秀泉醫師幫忙,呂副院長後來被上人和慈濟人的大愛打動,號召醫護組織團隊下鄉服務。最初的手術義診極其簡陋,沒有麻醉機,幾張辦公桌擺一擺當手術檯,甚至連基本的手術燈都缺乏,他們用普通的電燈、人工拉線控制光源高度,用紙板包裹充當燈罩以集中光束,為病人開刀治療。
艱辛的日子裡,柯醫師和外科團隊的身影始終不曾退縮。他們把學校教室變成了臨時醫療站與開刀房,用拼湊的設備動手術,所有二手器材都當成寶,細心使用。人力不足,醫師開完刀後,就自己將病人或抬或抱到臨時布置的恢復室。不但義診器材缺乏,醫師去參加義診還影響收入。「在菲律賓,醫師如果一天不上班,那就一天沒有收入,假如參加義診五天,醫生就五天沒收入。」不過後來卻發現不必擔心,因為參加義診之後,病人反而愈來愈多,所以就有更多的醫師投入。
透過兩支影片,讓大家看到二十幾年前菲國義診的克難狀況,對比現在菲律賓義診人力充足、器材備整的規模,讓病人都得到了更好的照顧。柯醫師還介紹菲律賓歷任執行長與資深人醫,從青春到年長,由青絲到白髮,他們無私奉獻的身影讓全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是敬佩、是感動,更代表感恩。柯醫師也將二十幾年前與現在、自己抱著手術後病童的照片秀出來,「情況會變化,人也會改變,但對幫助弱勢群體的熱愛始終不變。」
近年證嚴上人一直提醒大家要傳承,要培養第二代,柯醫師感恩媽媽當年將自己捐給了慈濟,現在他的兒子柯孫鴻也成為一位外科醫師,他也要將兒子捐出來,接力為義診獻良能。
菲律賓的志工與人醫會成員,每年仍持續執行三到四次的外科義診,幾十年來歷經各種變化,唯一不變的是愛,對慈善工作的愛,對病人的愛,對彼此的愛,以及對慈濟與對上人的愛。
從辦義診到建醫院
印尼開枝展葉
曾八次到印尼義診的台中慈院簡守信院長讚歎印尼慈濟人近三十年來四大志業的成長茁壯。攝影/徐金生
慈濟印尼分會執行長劉素美細說慈濟四大志業在印尼的發展。攝影/徐金生
台中慈濟醫院簡守信院長與雲端連線的慈濟印尼分會資深慈濟人郭再源及執行長劉素美,三位講師分享慈濟在印尼「慈善、醫療、教育與人文」四大志業的足跡。
災後義診 建立深厚情感
台中慈院簡守信院長說,他與印尼的情感特別深,除了曾八次前往印尼義診外,另一個因素是,美伊戰爭時,上人每天開示時都憂心忡忡,但只要看到上人臉上沒有那麼沉重時,大概就知道,他要講「印尼」,因為印尼的轉變是那麼令人感動、鼓舞人心。
簡院長說,當時在印尼義診、開刀雖然很辛苦,「但是開完刀走下來,病人看到我們,就直接過來擁抱,我突然有種天涯若比鄰的親切感,那是完全跨越種族、語言的藩籬。」
簡院長提到,一九九九年他跟隨林俊龍執行長前往印尼義診,當時的手術衣,仍有印尼風格;到了二○○三年,他再到印尼為唇顎裂的病童手術時,不只手術衣帽改變了,所有器械、環境都更先進,還提供了兩極的電燒器,能更準確地止血。「這些快速的進步,不得不佩服印尼慈濟人的用心。」
二○○六年印尼日惹震災義診上,慈濟人醫會第一次能在海外的醫院裡進行手術,這都仰賴印尼慈濟人的積極聯繫。當時一位父親非常憂心,因為他的女兒嚴重骨折,沒辦法開刀,「還好我們去了,大家一起想辦法,包括小簡(簡瑞騰)院長、台北慈院的骨科醫師,一起幫她開刀、換藥。」女孩逐漸康復,終於讓這對父女嶄露笑容。
簡院長讚歎印尼慈濟人做事周全、注重細節,在物品上,從早期華航捐贈的汰換毛毯,到管袋包材、麻醉機、抽痰機、餐盒等,都有慈濟的標誌,可以看出他們的無微不至。
印尼四大志業 接續發展
在印尼慈濟團隊的努力下,印尼慈濟醫院於二○二一年如願啟業,因新冠疫情延後至二○二三年六月正式營運,圖為二○二三年五月啟業前義診,郭再源師兄(後排左二)與印尼慈院謝源生院長(後排左三)在現場走動關懷。圖/印尼分會提供
印尼分會執行長劉素美,透過雲端分享慈濟在印尼四大志業的發展。劉執行長提到,一九九九年首度舉辦大型義診時,外科義診的標語是「含情看劍,用愛付出」,讚歎簡守信院長,不但有好文采,也為印尼許多唇顎裂的孩子開刀、細膩縫合,讓他們重拾信心,再創美麗的人生。
劉素美說,貧病如兄弟,三十年前印尼關懷的個案,除了醫療補助,生活濟助也是重要一環。當時只能與衛生局合作小型義診,例如一九九五年的肺結核義診,如果遇到嚴重患者再協助轉送醫院。
一九九八年五月印尼發生暴動,印尼的慈濟人聽從證嚴法師「頭頂人家的天,腳踏人家的地,取之當地、一定要回饋當地,唯有愛才能塑造祥和的社會。」這席話,開始在當地付出。事件後,也讓許多企業家從自利走向慈善之路。印尼慈濟人遵循上人慈示,舉辦大型發放與義診來濟助貧弱鄉親。
當時印尼空軍醫院,以及醫療志業林俊龍執行長帶領臺灣醫療團隊,菲律賓呂秀泉副院長、新加坡人醫等都來到印尼一路陪伴,扶植印尼人醫團隊從零開始一路茁壯。每次義診,都致力帶給鄉親健康、愛與希望。譬如人醫會曾協助一位身上長滿十三公斤重腫瘤的乞丐蘇阿西,一位師姊先把她帶回家照顧,等她營養足夠後再送醫手術,那時四十歲的蘇阿西康復回鄉後,大家都認不出她就是原先那位乞丐婆。往後每次義診,她都會帶家鄉需要治療的病人來到現場看病。
一九九九年印尼慈濟分會成立,二○○二年雅加達發生紅溪河水患,促使印尼慈濟從慈善走向醫療開展。當時臺灣、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共兩百多位醫護人員及近五百位志工來到印尼進行三天跨國義診,高達一萬二千三百零七人次受惠,破了TIMA 有史以來的紀錄。其後成立印尼大愛義診中心,每三個月一次大型義診來幫助災民。二○一七年義診中心升格為大愛醫院。
二○二三年印尼慈濟醫院正式啟用,醫療團隊也更加堅強。而印尼人醫持續走入偏鄉離島舉辦義診,照顧弱勢族群健康。
劉素美執行長說,新冠疫情造成醫護人員大量流失,加上政府推動全民健保,醫院如雨後春筍般的成立,更凸顯印尼醫護荒的困境。因此印尼在二○二三年籌備護理學院,提供獎學金培育醫護人才,將來規劃慈濟第二教育園區。劉素美由衷感恩一路走來,許多人的協助,成就未來的幸福。
以身示教的人醫典範
印尼資深志工郭再源二○○二年加入慈濟後,二十幾年來在多次的賑災中付出,參加無數次的義診與發放,從中學到了慈濟的人文與大愛。
猶記二○○六年日惹大地震時,第二天,印尼慈濟人就到現場勘災了。當時所有醫院都爆滿,醫院外圍也擠滿病人。臺灣人醫志工團隊由簡守信帶領,很快就抵達。但印尼衛生單位也很頭痛,因為來了二十幾個國家地區的義診團,於是衛生部長讓有自備醫療器械的隊伍,先進入開刀房。四個團隊有帶儀器,其中之一就是慈濟(印尼分會早已備齊醫療器械),因此獲得進入手術房的機會,但被安排在凌晨使用,簡守信院長沒有怨言,「凌晨就凌晨,沒有關係。」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隔天,醫療團隊要回臺灣時,雖然大家疲憊不堪,仍精神抖擻列隊進機場。當時人潮洶湧,他們也安定等候。」期間,有位亞洲國家開發銀行的經理,得知是來自臺灣的慈濟醫療團隊,凌晨做手術義診,下午就整裝返臺,令他非常敬佩,激起他想認識慈濟的心念。
郭再源師兄由衷感恩臺灣及全球人醫志工的身教與點滴的愛,以及全世界慈濟人的祝福和傳承,讓印尼四大志業可以站穩根基。
馬來西亞的葉紋綜是家醫科醫師,首度參加人醫年會的他分享,簡守信院長長年來多次帶隊參與印尼賑災義診,令人敬佩,是他學習的典範。另一位馬國人醫刁吉亮中醫師,一九九五年即接觸慈濟,投入慈善訪視與環保。課程中感受到郭再源師兄投入慈濟的務實和謙卑,是他學習的榜樣。而印尼人醫VITA HAPSARI KUSUMAWARDANI 曾在雅加達參與慈濟義診,發現不論是醫師或志工,對鄉親的服務都貼心並且無私奉獻,讓她非常感動。「聆聽三位講師的分享,知道將來如何做好事、傳播愛。」
印尼的慈濟人,用心用愛化解隔閡、撫平傷痕。印尼目前不但有全球最大的靜思堂,還有學校、醫院及大愛臺,近三十年來的成長,讓全球的慈濟人刮目相看!
土耳其慈航
難民重拾尊嚴
林俊龍執行長與土耳其志工胡光中對談慈濟在土耳其援助難民的艱辛。攝影/徐金生
林俊龍執行長及慈濟志工胡光中,同臺分享慈濟在土耳其所走過的足跡,如何藉由創辦義診中心和學校,幫助這些醫師與兒童重新找回尊嚴與希望。
林俊龍執行長由難民醫師的角度切入,請學員們先觀看一段影片,畫面中可以看到難民醫師的艱難處境,在逃離戰火後,不僅面臨生計困難,還因語言和文化障礙無法融入當地的醫療體系,所以慈濟土耳其分會成立了義診中心,土耳其政府提供場地,慈濟補助每個月的薪資,聘請敘利亞難民醫師為同胞提供醫療服務,讓他們重新穿上白袍,找到生活意義和尊嚴,安醫護人員的身,也安敘利亞難民的心。薛海勒醫師,敘利亞有名的影像醫學科醫師,同時也是土耳其義診中心的第一位醫師,他說心中有個遺憾,因為義診其實不應支領薪水,所以他盡可能把所有能力奉獻出來。
林俊龍執行長說,這就是難民醫師的寫照,感恩土耳其的慈濟志工幫忙這些醫師們,拾回那一分尊嚴。
胡光中師兄分享慈濟在教育援助的努力。在土耳其有許多敘利亞難民兒童被迫當童工,生活在貧困和剝削的陰影下。慈濟透過補助打工的孩子,讓他們能夠重返校園,改變了數以萬計的生命。二○一五年,慈濟與土耳其政府和聯合國合作,推行「滿納海模式」教育,利用不同的時段,讓土耳其及敘利亞難民的孩子都可以上學,成功讓三十五萬到四十萬敘利亞難民兒童重返校園,成為國際教育援助的典範。
胡光中師兄期許三十年後,這些愛的種子能在孩子的心中發芽,將曾經接受過的愛傳遞給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長情醫愛 翻轉莫三比克
花蓮慈濟醫院林欣榮院長分享參與非洲莫三比克義診帶給他的深思感悟。攝影/徐金生
莫三比克志工蔡岱霖透過視訊分享帶領本土志工推動慈濟志業的一步一腳印。攝影/徐金生
花蓮慈濟醫院林欣榮院長、莫三比克慈濟志工蔡岱霖代表分享莫三比克的大愛故事。
二○一九年三月,熱帶氣旋伊代侵襲非洲,造成東非辛巴威、馬拉威、莫三比克嚴重災情,慈濟非洲志工立刻動員前往救災及關懷,並陸續從海外各區獲得慈濟提供的各項賑災資源與醫療用品。五月十八日,國際慈濟人醫會加上臺灣慈濟四大醫院,出隊非洲莫三比克進行跨國義診。
莫三比克的醫療極度匱乏,無數生命在病痛中掙扎,許多當地居民一輩子沒看過醫師,每一科都有長長的人龍排隊等候。有一位母親帶著四個孩子孤苦無依,因為慈濟的援助和膚慰,讓她對未來重燃希望,不斷感謝慈濟人的幫助。
義診期間適逢佛誕日,義診團隊與志工在當地就地取材,安排了一場簡易卻溫馨的浴佛典禮,並邀請民眾一起浴佛。
林院長說,海外義診雖然很累,但是內心卻很充實,而最令他難忘的是非洲孩子們純真的笑臉與清澈的眼睛,當義診團隊要離開時候,當地孩子們追著團隊的交通車,不斷揮舞雙手、喊著:「還要再來喔。」回憶起當下的情景,林院長依然很感動!
見苦知福,林欣榮院長感恩能有機會實際前往非洲進行醫療義診服務,看到蔡岱霖師姊帶領在地志工推動慈濟志業,為莫三比克的貧病人民翻轉生命,大愛的能量持續至今。天災無情,人間有愛,蔡岱霖師姊感動上人的悲心與願力,用雙手翻轉非洲這片苦難大地,感恩全球慈濟人的大愛共善與人醫菩薩深入當地的醫療服務,祈願非洲的每個角落都充滿慈濟的DNA,遠離悲苦。
灑大愛 美國三十載的信願行
九月十六日「美國慈濟人醫會」課程上,林俊龍執行長(中)、陳恂滿醫師(右)、廖敬興醫師(左)帶領學員走進美國醫療三十年的時光。攝影/楊凱誠
九月十六日課程,慈濟人文志業中心合心精進長姚仁祿呼籲「蔬動能」,鼓勵眾人蔬食、節能減碳。攝影/楊凱誠
林俊龍執行長淺談美國慈濟義診中心的草創;陳恂滿醫師談及美國西岸醫療義診後續三十年的發展,廖敬興醫師分享美國東岸紐約人醫會的服務。
「一九八九年慈濟美國分會年成立,很快從慈善開始,發展醫療、教育、人文四大志業。我正好在洛杉磯,有機會參與。」林俊龍執行長與黃思賢師兄有感當地醫療欠缺,位於「阿罕布拉市加菲爾德大道1000 號」的慈濟會所舊址剛好變成義診所,於是美國「佛教慈濟義診中心」在一九九三年十一月正式開業。而多年來美國慈濟也因致力服務弱勢而獲政府多項頒獎表揚。林執行長在義診中心開業兩年後回到花蓮慈濟醫院,因此接下來的會務,由陳恂滿醫師接手分享。
助病瘤遊民實現 用牙吃的心願
陳恂滿醫師說:「我在慈濟的年齡很大!」已經三十幾年了,而且每年都會想盡辦法回來參加人醫會年會,幾乎沒有缺席。
「義診中心最近這十年,配合政府醫療政策變更,同時與社會支持系統接軌,善用政府的經費來服務更多低收入戶,現在更是獲聯邦認證的診所。」接著,陳恂滿醫師向學員分享病友黃彼得的故事。
「他全身上下長滿纖維瘤,連口腔裡也有,彼得的病讓他變成遊民,只敢在天黑後才出門,幸好慈濟介入關懷救助,照顧他的生活。半年前,慈善部門找上我,說這個彼得吵著要牙齒。」恂滿醫師深入了解,發現他的牙在兩年半以前就被全部拔掉了。「我們牙醫師們一般會在拔牙前先評估,先把他嘴巴裡面長的肉瘤切除。而那時他的牙齒已被拔了,但很大的肉瘤還在他的嘴裡,就沒有辦法為他做假牙。」
恂滿醫師費心找到口腔外科專長的人醫相助,審慎小心的為彼得切除嘴裡的瘤,再幫他把假牙做好!而近來已失智的彼得,恂滿醫師及夥伴們更是放心不下,不定時關照。「我今天要強調的就是,我們美國總會將慈善跟醫療做了很好的結合。」
美國各地的醫療義診,持續三十年不間斷。在幅員廣大的美國,巡迴醫療車是義診上很重要的工具。從二○○○年迄今,已有十二部大愛醫療車巡迴各地服務,提供包括牙科、眼科、一般內科、癌症篩檢等服務。
此外,美國醫療團隊也赴中南美洲從事醫療援助,後因新冠疫情而中斷,希望未來大家能夠一起再到中南美洲服務,培育當地的人醫夥伴,也邀他們回來參加年會。
美東啟動預防醫學
攝影/林萬教
攝影/管海玲
攝影/管海玲
人醫年會學員在課程之外的時間,成員有故舊有新友,彼此溫馨交流合影。
美東人醫會在一九九八年成立,廖敬興牙醫師分享二十多年來美東地區包括紐約、波士頓、康州、長島、曼哈頓等地的人醫會與發展與演進。
基於美國紐約的醫療法規規範,人醫會以從事預防醫學為主,不提供治療,專注在衛教、腎功能檢查、防癌篩檢及捐血上。廖醫師開心地分享:「相較於臺灣一次捐血兩百五十西西,美國一袋血要捐五百西西,募血難度相對較高,但美東至今已經募到快八千袋血!」而大愛眼科醫療車的配鏡服務更是令人滿意,不僅讓學生恢復正常視力,學業因此進步,眼鏡的樣式和顏色有非常多種選擇,讓戴上眼鏡的人都非常開心!
最後他分享上人的叮嚀,「盤點我們的慈濟志業,莫忘那一年,莫忘那一人。」
傳承愛 創新迎未來
九月十七日人醫學員返回精舍參與圓緣,會中播放蔡宗賢醫師的AI 模擬生成影片。攝影/簡明安
九月十七日上午於慈濟教育志業王本榮執行長「AI 與大愛醫療與教育應用」專題演講之後,全體學員出發前往靜思精舍圓緣。
林俊龍執行長祝福,「願人醫會所有菩薩,把這分愛心與關懷,以及學習到的科技,包括人工智慧種種,帶回去各自的國度裡面,發揮功能。明年接引更多的菩薩來參加人醫會!」
會中特別播放菲律賓呂秀泉副院長與臺灣蔡宗賢醫師二支感人的「人醫身影」影片。簡守信院長說明,兩位人醫前輩過世十二年了,所以聲音的部分完全以AI 模擬生成,影像來自大愛電視臺剪輯過往的報導,「他們沒有直接講過這些話,但是在訪問稿中,都留下這些文字紀錄,我們就把這些文字組合,運用AI 模擬重現。讓大家知道,他們的人生,因為有慈濟,發生多大的改變。」人醫菩薩身影結合AI 生成配音,彷彿他們二位的原音重現,字字句句,是叮嚀,亦是期許。
編按:為期兩天半的二○二四國際慈濟人醫會年會,課程扎實精采,礙於篇幅有限無法於本期全部呈現,將陸續於《人醫心傳》刊登分享。
學員於人醫年會最後一天回到心靈的故鄉靜思精舍圓緣。攝影/李彥緰
攝影/李彥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