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二○○○年啟業以來,大林慈濟醫院心臟血管外科走過四分之一世紀。從創院時的篳路藍縷,到累積上千例開心手術經驗,醫療團隊以精湛技術與堅毅信念,守護無數病人的心臟跳動。二○○七年完成第一例胸主動脈瘤支架手術,二○一六年完成雲嘉南首例經導管微創主動脈瓣膜手術,二○二二年獨創「大林術式」搶救急性主動脈剝離,二○二五年引進最新一體成型胸主動脈分支支架,步步為營,皆是雲嘉地區心臟醫療史的重要里程碑。這不只是醫療進展的紀錄,更是大林慈院醫師們「與死神賽跑」的堅持。
文/張菊芬
從蘭花小鎮出發
二○○○年八月十三日,在證嚴上人的祝福與眾人期盼下,大林慈濟醫院正式啟業。地處嘉義縣大林鎮,這座以蘭花馳名的純樸小鎮,承載著一個宏大的醫療願景:讓偏鄉民眾不必再奔波北高,也能獲得專業且完整的醫療照護。
首任院長林俊龍醫師(現任慈濟醫療志業執行長、心臟科權威)深知「心臟疾病分秒必爭」的重要性,於創院之初即成立心臟血管內外科。當時資源有限、醫療團隊仍在建立階段,但林院長帶領同仁篳路藍縷、一步一腳印,堅持以最高標準打造心臟醫療專科。這分使命,隨著時光流轉,逐漸開展成今日大林慈院心臟血管外科的榮耀篇章。
二○○七年
雲嘉首例胸主動脈瘤支架手術
打開微創新篇章
二○○七年,一名許姓患者突發大咳血送入急診,檢查發現是胸部降主動脈瘤破裂,若採傳統開胸,手術死亡率極高,即使成功也可能無法脫離呼吸器。
時任心血管外科諶大中主任說:「許先生有慢性阻塞性肺炎、呼吸功能不好、僵直性脊椎炎、嚴重駝背,且他的肺葉已壞死,如做肺葉切除術很可能會提高死亡率,術後即使成功了,也可能永久無法脫離呼吸器,導致呼吸衰竭。」
當時諶大中主任與家屬討論後,果斷選擇以「胸主動脈瘤支架手術」取代傳統手術。這項決定,不僅成功救回病人,也讓大林慈濟醫院完成雲嘉地區首例胸主動脈瘤支架置放。手術歷時僅三小時,傷口縮小十倍,恢復期大幅縮短,開啟了「微創時代」的新頁。
此後,心臟外科團隊持續精進,十餘年間累積超過一千例置放手術,並發展出經皮穿刺、無切口的微創技術,甚至能進行複合式主動脈手術。二○○七年的這一步,奠定了大林慈院心臟血管外科「專業精進、勇於突破」的基礎。
二○一六年
雲嘉南第一例
經導管微創主動脈瓣膜手術
進入二○一○年代,心臟瓣膜疾病逐漸成為高齡化社會的重要課題。二○一六年,大林慈濟醫院迎來另一突破──完成雲嘉南地區第一例「經導管微創主動脈瓣膜支架手術」。
患者是一位八十歲的鄧老太太,長年因主動脈瓣膜狹窄,稍微活動就胸悶喘不過氣。鄧老太太:「救心藥如果沒有馬上吃下去,要去洗澡沒辦法,去到浴室就痛,就無法洗澡,要停一下,吃藥再洗。」
傳統式的開胸心臟瓣膜置換手術需六至八小時,傷口長達二十公分,風險極高。大林慈濟醫院現任心臟血管外科張兼華主任說明:「鄧太太的升主動脈鈣化非常非常嚴重,所以這樣的病人不適合做傳統手術,沒有治療的話,就會有心臟衰竭及反覆肺水腫的問題,會有昏倒甚至猝死的危險。」張主任率領團隊改採導管微創方式,從鼠蹊部置入支架瓣膜,完成手術。
導管微創主動脈瓣膜植入手術,必須在心臟不停跳動的情況下,精準置放瓣膜支架,手術相當不容易,費用更高達上百萬,這不僅是技術上的突破,更讓高齡病人免於遠赴臺北、高雄的奔波之苦。
手術後,老太太重獲自由呼吸的能力。此後,團隊每年皆完成十餘例相關手術,成為雲嘉南地區心臟瓣膜治療的重要依靠。
二○二二年
獨創「大林術式」
搶救主動脈剝離
主動脈剝離,素有「死亡時鐘」之稱,每小時死亡率增加百分之一,若延誤治療,兩日內死亡率高達五成。傳統手術需停止心臟跳動並逐針縫合,可能導致腦缺氧或大出血,死亡率極高。世界級頂尖醫院的主動脈剝離手術可將死亡率壓低到大約百分之五,也不是零;一般而言,主動脈剝離手術的死亡率仍高達百分之二十到五十。
大林慈院心臟外科團隊從二○二二年開始針對危險性高的主動脈剝離,提供獨創經驗術式,稱為「大林術式」(DALIN procedure),由張兼華主任發想,再經團隊討論與實踐驗證。二○二二年十一月三十日,由許永亨醫師執刀完成以「大林術式」搶救A型主動脈剝離成功的案例,也是「大林術式」的第一例。
張先生事後回想當天早上的情形:「運動完後感覺整個身體像是什麼炸開一樣,背很痛,一直發抖、冒冷汗,臉色發白,坐立難安⋯⋯」來到大林慈院急診一檢查,發現是A 型主動脈剝離,急診室立即打電話給當天值班的許永亨醫師,許醫師說:「病人血管已經爆裂,這樣的病人大概有二至三成在發生的當下就死亡。必須立刻手術,否則多等一個小時,死亡率就多百分之一。」
獨創的「大林術式」是利用四分叉人工血管置換升主動脈,以鈦金屬血管連接環、人工血管支架,及胸主動脈支架,在兩個血管中間直接套接一個血管連接環或套接人工血管支架。在血管連接環的部分,比較接近傳統手術;但在主動脈弓部的腦部血管分支的部分,需要在複合式手術室,也就是手術室再加上X 光導管的設備,利用X 光的導引來放置人工血管支架。
「一般傳統術式需要六到十個小時,以『大林術式』從升主動脈、主動脈弓到降主動脈,總共才花五個多小時。一般開心手術都會暫時讓心臟停止跳動,透過體外循環機器來維持病人的身體循環,因此體外循環對開心手術非常重要。」張兼華主任說:「利用我們新有的技術跟醫材,可以將原有手術步驟做一些變動,做了這些更動之後,病人心臟、腦部、下半身缺血時間變短,整個手術時間縮短很多,幾乎可以不需要做縫合,就可以完成手術,因此病人恢復時間很快,兩個小時就醒了,四個小時就把氣管內管拔掉了,加護病房住兩個晚上,就到普通病房,而且很快就能下床走來走去。」
病人及家屬感謝團隊救命之恩。團隊也將「大林術式」發表到國際期刊,並獲得歐洲心胸外醫學會官方期刊刊登。
「大林術式」不僅是一項技術突破,更象徵偏鄉醫院也能站上國際醫療舞臺,以創新術式引領急重症治療的新局面。
二○二二年
成立周邊血管中心
與社區齊護心
心血管外科也與鄰近院所成立LINE 群組,即時交流病人照護訊息,增加交流的即時性,提升護理人員的照護能力,視需求安排轉診與手術。並經營「大林慈濟心臟血管照護團隊」臉書,提供醫療新知及衛教資訊。統計過去三年從外院轉入的人次,每月平均約一百人次。
周邊血管手術是心血管外科的主要術式之一,大林慈濟醫院心臟血管外科於二○二二年成立周邊血管中心,由黃世銘醫師擔任主任,配有超音波技術員負責檢查,並有周邊血管諮詢室個管師提供病人完善的衛教。
二○二四年五月,大林慈院成立第三心導管室,規畫簡化瘻管手術流程。
透析瘻管手術與照護
周邊血管中心是照護透析者的關鍵單位,執行包括透析瘻管置放手術、異常及困難穿刺的瘻管整形手術、瘻管氣球擴張及支架手術⋯⋯
即將洗腎的病人,會轉介至心臟血管外科門診,經檢查及手術裝置透析瘻管,由個管師收案追蹤,並召開跨團隊會議進行雙向回饋。初次洗腎患者建立透析瘻管手術,年平均近一百五十例,透析瘻管收案管理人數約一千多人。
洗腎病人需每三到六個月到心臟血管外科門診追蹤,確保透析瘻管暢通,每年超過一千五百人,主要來自雲嘉地區,部分患者最北到宜蘭,最南到屏東,皆會定期回診追蹤。
張女士洗腎二十八年了,近期檢查顯示她的血管鈣化嚴重,原有手臂上的透析瘻管已無法再使用,若血壓再升高,可能會斷裂,因此需重建靜脈瘻管,便由周邊血管中心負責,完成瘻管重建。
張女士的兒子特地感謝黃世銘主任:「這次手術可以改善我媽的生活品質,一次( 裝置瘻管) 手術能撐得更久,希望以後可以再少一點這樣子的手術,畢竟媽媽也有年紀了。」
黃世銘主任表示,周邊血管中心規畫每年度舉辦「血液透析瘻管治療與照護研討會」,模式包含全線上、線上加實體、全實體課程,邀請包括日本、中國、新加坡等國際講師分享不同國家作法,並現場手術連線互動教學。自二○二四年起研討會擴大為兩天,針對醫療及護理設計不同課程主題,希望不斷提升醫護人員的能力,守護民眾身體健康。
主動脈支架瓣膜手術
──無插管、鎮靜麻醉
隨著醫療進步,大林慈院自二○二三年九月起,在主動脈瓣支架瓣膜手術中採用全程無插管、鎮靜麻醉方式,病人可自主呼吸,術後在加護病房觀察一天即可下床行走。
二○二四年九月,六十一歲的李先生因長期洗腎,又有肝硬化,心臟動過手術──冠狀動脈狹窄支架置放,但仍有嚴重的主動脈瓣膜狹窄。因胸悶、呼吸喘而轉至大林慈院,經一系列檢查,發現心衰竭嚴重,電腦斷層檢查結果顯示主動脈跟冠狀動脈嚴重鈣化,還有肝硬化造成的肝臟萎縮與大量腹水積聚,手術及麻醉風險都相當高,所以採行無插管、鎮靜麻醉的主動脈支架瓣膜手術。
手術後,李先生表示:「出加護病房時我覺得自己已經都沒事了,隔天走路就不喘了。」前心臟血管外科微創手術中心主任鄭伊佐醫師表示,臺灣自二○一二年引進主動脈支架瓣膜手術,不需停止心臟,從鼠蹊部置入導管植入支架瓣膜,住院及恢復時間較傳統手術短。
張兼華主任表示,自二○一六年至二○二四年共有四十位患者接受經導管主動脈支架瓣膜手術,平均年齡約八十歲,其中透析患者占三成。二○二三年起大林慈院為提升手術品質,改為無插管、鎮靜麻醉方式,並結合多科團隊共同成就;至二○二四年九月止,心血管外科團隊已完成十三例,手術成功率百分之一百,此次李先生正是這第十三例。
大林慈濟醫院從心臟內科李易達醫師、林俊彣醫師、簡振宇醫師、陳祈池醫師;心臟外科張兼華醫師、黃世銘醫師、許永亨醫師、鄭伊佐醫師;放射科林志文主任、陳俞叡醫師;麻醉科林真福主任、施教彥醫師、劉純君醫師、王嘉涵醫師等,都共同參與這項手術的發展。
二○二五年
成立心血管加護病房
專業實力與跨科整合
二○二五年四月一日,大林慈濟醫院成立「心血管加護病房(CCU)」,並舉行開幕典禮,整合十六名心臟專科醫師,成為雲嘉唯一的心血管專科加護病房。病房共七床,配備最新監測系統、葉克膜、心室輔助器,二十四小時待命,提升急重症患者存活率。
由心血管外科許永亨醫師擔任病房主任,呂佩潔醫師擔任專責醫師,團隊包含一名護理長,並整合體外循環小組、五名重症專科護理師,及十數名護理團隊、專責藥師、復健師、呼吸治療師及社工人員等。
院長賴寧生在典禮上表示:「心血管疾病的治療需要高度整合的醫療團隊與精密設備,期望透過這個專業病房,為雲嘉地區的心血管重症患者提供最即時、最優質的醫療照護,提升存活率與生活品質。」
心臟血管外科張兼華主任致詞中表示感恩院長、政府,以及院內各單位的支援,並回顧醫院從無到有、一步一腳印發展至今已邁入第二十五年,「成立心血管加護病房(CCU),歷經許多挑戰,如今終於踏出關鍵的一步!」新病房除了能提供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心臟瓣膜修補、主動脈剝離修補術等重大的專業監護,更具備心臟移植及心室輔助器病患的術後照護能力,相關醫療流程與設備均已準備就緒,盼能造福雲嘉鄉親。
病房主任許永亨醫師表示,心臟的變化往往在瞬息之間,需仰賴更專職的護理人員及精密儀器來支援。新成立的病房設有七張病床,並配備先進的生命徵象監視系統及電子化醫療資訊系統,可提供醫護人員最即時的醫療決策。此外,病房可提供血液淨化技術與心肺輔助維生系統(葉克膜ECMO),和其他類型的中長期心室輔助器等一流設備,大幅提升重症患者的救治成效。
二○二五年
一體成型胸主動脈分支支架手術
二○二五年,大林慈濟醫院再創全臺紀錄。心臟外科團隊成功為八十六歲尤姓患者完成「一體成型胸主動脈分支支架置換手術」。患者因主動脈弓血管瘤擴大至七公分,合併腎功能不佳,傳統開胸與繞道手術風險極高。
張兼華主任率領團隊,引進美國FDA 食藥署核准的最新分支支架,透過導管方式在維持腦部血流的情況下完成部分主動脈弓置換,無需開胸、無需心臟停跳。術後患者迅速由加護病房轉至普通病房,恢復順利。
這是臺灣第四例成功應用的分支支架,大林慈院以此手術立下「偏鄉醫院也能達成國際水準」的新里程碑。
心跳不息
守護永續
二十五年來,大林慈院心臟血管外科累積數千例開心手術,包括不停跳冠狀動脈繞道、瓣膜修補與置換、大血管置換、透析瘻管手術等。大林慈濟醫院心臟血管外科從創院之初的篳路藍縷,到今日的創新術式與國際水準,每一步都是與死神的搏鬥,每一次成功都代表一個家庭重獲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