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百年好合 專案改善精進《人醫心傳》256期

文/許麗珠、吳玉對、洪靜茹 攝影/蘇峻民

「2025 年特色醫療專題演講暨護理百年好合」專題分享,三月八日午後於慈濟大學和敬樓一樓B101 講堂舉辦,全臺慈濟院區的護理同仁及慈濟大學護理學系師生齊聚分享交流。

三月八日下午慈濟醫學年會「特色醫療專題演講暨護理百年好合」活動在慈大和敬樓一樓 B101 講堂舉行,全臺北中南東慈濟院區的白衣大士們與慈濟大學護理學院師生共約一百七十五位齊聚一堂,交流學習。此次有別過往以競賽的方式進行,改為各院針對臨床照護需求的改善專案進行主題式座談分享,並由各院護理主管擔任座長,協助引言、回饋及臺上臺下Q&A 的引導互動。慈濟基金會林碧玉副總、慈濟醫療法人林俊龍執行長、大林慈院賴寧生院長致詞勉勵;台北慈院副院長暨慈濟醫療志業楊緒棣資訊長、斗六慈院簡瑞騰院長、台中慈院莊淑婷副院長等院部主管也專程到場祝福。

慈濟基金會副總執行長林碧玉致詞提及佛教慈濟綜合醫院啟業初期,醫護人員非常的缺乏,第三年開始從臺大醫院來了十三位主治醫師奠定醫療志業基礎。上人以前瞻性的睿智讓大家去創造完整的醫療與教育體系。三十七年前所創的《慈濟醫學雜誌》,已成為國際認證的醫學期刊。慈濟醫學年會從今年起都會在花蓮舉辦,讓教育與醫療的體系結合,並期許所有護理師追隨上人所給的方向「志為護理」,團結向前行。

慈濟醫療法人執行長林俊龍談到「護理百年好合」的團聚時光,每次活動真是又好又合,從二○一一年沿續至今,比慈濟醫學年會由二○一七年開始舉辦還要早,林執行長表示,「不只是薪水與福利的照顧,提升護理工作環境效能與氛圍也是醫院一直努力的方向,做法上包含升級電腦設備系統,讓發藥降低錯誤;發展APP 讓護理交班快速完成等。」期許白衣大士們,善用專業幫助病人,從服務中獲得喜悅,催生「永續」發展的能量循環,在世界立足,成為護理典範。

大林慈濟醫院院長賴寧生勉勵慈濟護理師們,上人肯定醫療團隊為病人解除病苦的功勞大,大家有幸身處在有信仰、有理想、有目標的醫療環境裡,持續琢磨AI、智慧醫療,及醫護人員信念中具有的核心能力,期許不只要做到自我能力的提升,更要將助人工作的價值感與成就感,注入護理職涯中。

大林慈院護理長蔡詠媛(左二)與丁俊峰護理師分享(左一)探討以精實手法改善骨科病房的工作流程和環境。圖為Q&A 時間,大林慈院護理部陳靜享副主任(中)補充說明執行上的細節。

精實管理 塑造更好職場

此次活動由大林慈院鄒季蓉督導、林劉文斌副護理長共同主持。主題由各院提出臨床照護需求改善相關的主題性特色方案,進行分享交流。

大林慈院蔡詠媛護理長、丁俊峰護理師帶來「職場環境大升級,成功步步向前行」,說明如何以精實手法改善骨科病房的工作流程和環境,以提升效率和照護品質。座長台中慈院護理部李玉茹主任引言提起有時聽到一些血汗護理的新聞報導不免心情動盪,但秉持「堅定信念,守住初心」,相信大家還是可以在護理領域,發揮更多的良能,塑造更好的職場。後續的討論中,探討了如何在其他單位推廣這些成功的做法,臺上臺下互動熱絡。蔡詠媛護理長也分享改革初期遇到的阻力,以及一步步帶動同仁跟進參與的過程,強調了堅持和以病人為中心的重要性。

花蓮慈院護理部督導暨慈濟大學護理學系兼任助理教授戴佳惠,分享「實證護理文化的建構與推動的成果」。

台北慈院副護理長李安亭暢談「智慧科技在護理管理上的運用」。

發展實證護理
臨床照護有憑有據

第二場座長台北慈院護理部吳秋鳳主任簡要引言,說明實證護理是提升護理品質與提供病人安全的重要基礎,便交棒給花蓮慈院護理部督導同時也是慈濟大學護理學系兼任助理教授戴佳惠,以「實證發展與照護特色」為題,談實證護理文化的建構、推動歷程與成果。花蓮慈院推動實證照護實務已經十八年,透過培訓實證師資與轉訓、在職教育及實證競賽、護理照護新知分享、建立實證護理網頁及結合護理進階制度等方式推展實證。

「實證照護,除了給最佳的證據之外,還有臨床照顧的經驗,以及病人的期待、在臨床的需求等,據以調整給病人的照顧品質。」意謂著在護理工作中要透過發現與不斷驗證,才能解決護理臨床照顧的問題,達到護理價值。戴佳惠也說,初期比較困難的是師資,一邊摸索一邊做。第二屆開始邀內外婦兒及重症、精神科的同仁一起上課、訓練,取得師資,回單位去做推廣。雖然論文很難讀,文獻不好找,推廣過程中也會遇到很多的障礙,但是團隊一起克服,一步一腳印踏實前進。

台中慈院護理部副護理長張佩樺(右)與陳湘菱護理師分享「護理人員的新法寶~ AI 助手」。

台北慈院副院長暨慈濟醫療志業資訊長楊緒棣醫師到場致意,分享對醫療系統資訊化整合的願景。

慈濟大學護理學院副院長張紀萍從「志為護理–慈濟護理發展歷程」,談合校後的現況,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

AI智慧科技 護理人工作更easy

台北慈院李安亭副護理長以「智慧科技在護理管理上的運用」,分享內科加護病房從紙本與人工作業走向智能化管理的優化實踐。

台北慈院副院長暨慈濟醫療志業資訊長楊緒棣醫師分享,醫院於二○一七年成立醫療資訊團隊,醫療資訊系統要做到融合比較困難,而院內的第一個成就在於護理部。「因為每一位護理師很愛病人,都想把病人照顧得更好。」楊副院長表示,從台北慈院到台中慈院當成是第一次的跨院融合,今年要到大林慈院第二次的跨院融合,每一次的融合中,各院的優點都會進來,將來到花蓮也一樣。他也期許融合的過程會讓慈濟醫療變得是臺灣最棒的醫院。

台中慈院張佩樺副護理長、陳湘菱護理師帶來「護理人員的新法寶∼ AI 助手」,透過導入AI 工具的應用,形塑出隨身「護理祕書」多功能好幫手,讓照護工作更加得心應手。

台中慈院莊淑婷副院長(前排右二)專注聆聽同仁發表。

志為護理 專業與人文並重

下半場先由慈濟大學謢理學院張紀萍副院長以「開創慈濟護理新時代 從挑戰中看見機遇」為題,從慈濟護理的發展歷程、慈濟護理教育特色,再進入合校之後四系合一的發展規畫,感恩過去,把握當下,展望未來。一九六六年上人創慈濟克難功德會,一九八九年創辦佛教慈濟護理專科學校,為慈濟護理教育之始。上人創辦慈濟護專的理念,乃為花東地區早期醫療資源缺乏、護理人力不足,並以提升東部地區護理教育品質,希望培育具有慈悲胸懷的優秀護理人員,照顧東部地區原住民少女就學與就業問題;三十五年來培育了兩萬餘名護理畢業生,是臺灣後山的健康守護者。

再述及二○二四年八月兩校合併後護理學系的整合,強調學院在專業與人文上,以品格與知識為基礎,以人文與服務為實踐;由導師、慈懿會、諮商中心三軌的關懷與團隊合作上的教育特色,強化課程教學與臨床實務連結。此外,張副院長也說明了護理學院現有的學制、學生人數,以及未來在課程和招生上的規畫,例如重啟護理科五專建教合作、二年制進修學制、設立在職專班等,旨在培育符合社會需求的護理人才。

斗六慈院血液透析室張雅萍護理長藉由「運用團隊資源管理降低血液透析動靜脈廔管穿刺失敗率」,分享如何帶動同仁學會運用超音波導引的技術,讓病人免於反覆穿刺失敗之苦。

超音波導引 降低穿刺失敗

斗六慈院血液透析室張雅萍護理長藉由「運用團隊資源管理降低血液透析動靜脈廔管穿刺失敗率」,分享如何帶動同仁將超音波導引的技術運用在動靜脈瘻管穿刺的病人身上,降低失敗率,讓病人免於反覆穿刺失敗之苦,展現在血液透析照護及品質管理上的追求與堅持。雅萍阿長導入超音波技術的動機,源自於臨床上常見病人因血管解剖結構變異、技術問題等導致穿刺困難。例如血管彎曲、不明顯、缺乏彈性、被肌肉或脂肪擠壓,以及血管分叉等問題,使得盲刺更加困難。希望提供護理人員在困難穿刺時的輔助工具,以減少病人每年平均高達三百一十二次的扎針次數。藉由多管齊下的策略,有效克服護理師在導入超音波穿刺技術時可能遇到的障礙,最終提升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穿刺的成功率和病人照護品質。

守護偏鄉 用心做就對了

玉里慈院林宛萱護理師帶來「血液透析中運動推動療效」,說明透析照護團隊巧思設計有趣的衛教和集點卡活動,推廣洗腎更要運動的觀念。關山慈院張秋燕護理長以「社區及偏鄉巡迴醫療」為題,在有限的人力和資源下,落實海端鄉IDS 計畫、急診室緊急醫療計畫、社區型計畫等多元服務計畫,呈現守護偏遠地區鄉親的用心。

醫學年會學員花蓮慈院陳建皓護理長的第一份工作就在花蓮慈院,至今已近十七年左右。他說在座談中聆聽到各院區在單位管理和在照顧病人上不斷提升品質的行動力,帶來許多收穫和靈感,希望未來可以應用在工作上。陳建皓思及,科技進步,AI 的發展,從中深刻體會到必須要去學會應用這些工具才能進步,經由團隊相互交流多元的思維和觀點,更能激發新的創意和改變。

玉里慈院護理師林宛萱分享「血液透析中運動推動療效的成果」。

關山慈院護理部護理長張秋燕以「社區及偏鄉巡迴醫療」,細說團隊透過多元服務計畫守護偏遠地區鄉親的努力。

醫學教育日 AI與醫學人文交融《人醫心傳》256期

文/陳秋華、黃秋惠、林芷儀 攝影/余錦豪

三月八日「慈濟醫學教育日」上午場在慈濟大學第一教學研討室展開。

三月八日本屆慈濟醫學年會「慈濟醫學教育日」座談在慈濟大學和敬樓二樓第一教學研討室進行,主題為「AI 與醫學人文交織的樂章」,由大林慈濟醫院李振威醫師擔任主持人,現場除了慈濟醫療法人及各院同仁,也開放線上參與。

慈濟大學陳宗鷹副校長致詞感謝花蓮、大林、台北、台中慈院四院教學部主辦,且大林慈院籌備團隊在短時間內,就把主題定為現在最熱門的AI 以及慈濟人文的結合,未來慈濟醫學教育日也會在法人的支持下,從今年開始逐步走向國際化。

大林慈濟醫院賴寧生院長致詞表示此次醫學教育日非常盛大,有三總、基隆長庚、童綜合醫院等一百多家院所報名上線參與,估計有六百多人參與課程。賴院長也提到醫療與AI 科技整合起來更能發揮價值,達到醫學教育改善的目的,所以大家必須要有思維上的轉變。

慈濟大學醫學系王英偉教授(中)主講「數位時代中的醫學人文」,提醒「人文要從說故事開始」。

大阪大學山崎竜二(Ryuji Yamazaki-Skov) 教授視訊主講「透過機器人媒介對年長者的責任照護」,由衛福部醫福會林名男副執行長擔任座長。

大林慈濟醫院老年醫學科張舜欽醫師視訊主講「以人為本的健康照護—在地實踐」,台中慈濟醫院莊淑婷副院長擔任座長。

數位創造力 改變教學思維

第一場座長台北慈濟醫院吳燿光主任介紹慈濟大學王英偉教授,主講「數位時代中的醫學人文」。

曾任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署長,在安寧緩和療護頗負盛名的王英偉教授,多年來投入醫學人文教育,談及醫師職業的特質主要為治療者及利他主義,而二○二一年新冠疫情衝擊醫療工作者對於犧牲奉獻特質的反思,有研究問醫師「如果重來一次,還要不要當醫師?」得到五分之一選擇不要的結果。王教授說現在的學生可說是「數位原住民」,對於資訊科技、社群軟體、AI 等應用都比老師們厲害,談及對於醫學生有兩次重大事件,會影響他們的醫學生涯,一是解剖學課,二是授袍儀式時,當將聽診器交到醫學生手上,同時交付的是身為醫者的使命,而如何運用數位科技來提升醫學生的同理心及核心能力,是對於教學者的考驗,所以教師群也要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學習並運用AI 數位科技於教學與學生溝通。

第二場次座長衛生福利部附屬醫療及社會福利機構管理會林名男副執行長暨大林慈院副院長,介紹日本大阪大學的山崎竜二(Ryuji Yamazaki-Skov) 教授。山崎教授全程以英文視訊演講「透過機器人媒介對年長者的責任照護」,山崎教授破題先講「機器人哲學Robophilosophy」,接著談及他們以Tele-operated android(遠程操控機器人)介入臨床的研究成果讓人振奮,例如讓原本沮喪不理旁人的失智女性長者,會願意講話、唱歌甚至還擁抱這個白色的半身粗胚模型。他最後談及未來的可能性,如機器人在家照護等,而Cyborg relation(人類與科技的融合),應該是醫學應用將來的重點之一。慈大醫學系主任陳新源醫師請問山崎教授,因為半身模型剛從影片看來有點恐怖,如果換成機器寵物狗或貓等,會不會更有效果?山崎教授回覆,研究中的半身機器是有被輸入相關智能,可以對談,讓病人有互動感。

第三場次座長台中慈濟醫院莊淑婷副院長引言,介紹大林慈院老年醫學科主任張舜欽醫師主講「以人為本的健康照護—在地實踐」,兩人才剛從澳洲布里斯本的TIMA 人醫論壇回來。張醫師分享大林慈院跨領域團隊共同推動並落實高齡照護的成果,推動老人的「五大力」─行動力、飲食力、輸出力、好腦力及社會力;也感謝王英偉老師引入老人急性照護(ACE, Acute Care for Elders) 及「以長者的『優勢』與『潛能』為本」的照顧觀念,不要跟長者強調他的衰弱,而是讓長者發現自己的優勢,擺脫厭世感,讓老人「呷老愛五力」。

大林慈院急診部主任李宜恭醫師回饋,ACE 老人急性照護在急診到各單位都落實,他本人也取得老人專科醫師資格;慈大護理系謝美玲老師請問護理師在團隊中的角色功能,張醫師回覆從「高齡照護師」到臨床護理師等等,護理師不可或缺,也請慈大盡量多培育護理師。林名男副執行長讚賞張醫師從醫學生時代到如今成為資深的老年專科醫師,一路踏實付出,老年醫學科團隊成果豐碩,也再次提及護理師對於醫療的重要性。莊淑婷副院長則提問,老人的「五力」是否有評估量表?張醫師提及團隊曾思考過,但有些面向無法量化,會考慮部分導入AI 的協助。莊淑婷副院長回饋表示,現在AI 很厲害,台中慈院護理部已運用AI 做教案,AI 速度很快。

三月八日「慈濟醫學教育日」下午場,續談AI 與醫學教育的對話。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楊智傑教授分享如何將AI 融入教案裡。

台北慈院教學部副主任劉子弘醫師回饋台北慈院目前的虛擬實境人工智慧的應用。

廖家德醫師分享奇美醫院結合各科的專業人士打造「智庫」,將門診系統數位化,減輕醫療團隊工作負擔。

AI的運用 讓醫護病人都受益

下午場座談共有五個場次,第一場座長花蓮慈濟醫院小兒科朱紹盈醫師介紹慈濟大學醫學資訊系李盛安副教授,主講「ChatGPT 在醫學教學中的角色:從學習系統到臨床應用的實踐」。李副教授提到現在AI 也能有同理心,懂得情緒安撫,能輔助進行有結構的學習與思考。然而醫療現場是人對人,雖然機器可以幫忙人類做決策跟思維分析,但醫療人員的關懷與同理心仍是AI 無法模擬的。

第二場由座長慈濟大學醫學系系主任陳新源醫師介紹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數位醫學暨智慧醫療推動中心主任楊智傑教授,主講「AI 對醫學教育的衝擊」,分享如何用AI 模擬標準化病人訓練學生,讓學生保有與病人互動的能力,將AI 融入學生的學習課程。楊智傑教授說:「迎向AI 時代的醫學教育,第一是必須讓學生保有思辨能力(Critical thinking);第二是不會讓AI 取代我們跟病人的互動。」

台北慈濟醫院教學部副主任暨家庭醫學科劉子弘醫師回饋,台北慈院已開始做虛擬實境人工智慧的應用,學生的反應很好,往後當真的遇到病人時,有這樣的學習經驗,再應用到臨床上與人互動就會更熟悉,能避免一些溝通用詞的錯誤。他非常認同楊智傑教授的做法,希望將來有機會可以邀請資管系老師或外部講師給予指導,讓醫學生或醫師都有能力去規畫AI 照護病人的應用,造福病人,這部分一定要變成未來醫學生的核心能力。

第三場座長大林慈院急診部李宜恭主任引言介紹奇美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醫師暨實證醫學暨醫療政策中心主任廖家德醫師,帶來「生成式AI 在全人醫療教育的運用」主題。奇美醫院資訊室結合各科專業人員打造「智庫」,從二○二三年至今陸續研發推出全職類的A+ 智能系統,運用人工智慧整合各種病歷及數據資料,協助醫療團隊準確交班,還能將所有資訊彙整後輸出成報告,讓醫療人員能快速獲得病人全方面資訊,進而增加醫療工作效率、減輕工作負擔。

透過AI 的運用,縮短許多文書工作的時間,減輕醫療人員負擔,多一些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讓醫病關係更融洽,病人也可以得到更好的照顧,落實醫療平權。醫療法人林俊龍執行長感恩講師帶來精采分享,他表示:「醫師被AI 取代是不可能的,但是醫師會被懂得利用AI 的醫師取代。」

接著是創新教學競賽獲獎得主分享,實踐組由大林慈院護理部胡宇娟督導分享「運用密室逃脫遊戲學習策略改善抗癌藥物作業異常的成效」主題;新芽組由大林慈院影像醫學科陳世昇醫事放射師說明「數位模擬—骨質密度教育軟體」內容;一般教學組為花蓮慈院緩和醫療科主任謝至鎠醫師分享「應用整合式健康識能課程模組建構臨床醫學生醫病溝通能力」。希望透過創新教學翻轉學習模式,幫助新進同仁或醫護實習生在進入臨床時,快速吸收相關知識,適應臨床工作環境。

歐洲國際醫學教育學會AMEE(Association for Medical Education in Europe) 於一九七二年創建,成員來自全球九十多個國家地區,是世界上最大的醫學教育國際會議組織,二○二四年AMEE 在瑞士巴塞爾會議中心舉行,慈濟醫療志業有多位同仁代表參加。活動尾聲,由花蓮慈院護理部王淑貞副主任、台北慈院教學部副主任劉子弘醫師、台北慈院胸腔外科范玉君醫師分享參與AMEE 的見聞心得。

醫學教育日就在科技與人文的分享中圓滿劃下句點。期待透過AI 的輔助教學培育出優秀的智慧醫療人才,嘉惠更多病人。

醫療法人創新教學競賽由大林慈院護理部胡宇娟督導(中)、大林慈院影像醫學科陳世昇醫事放射師(上)以及花蓮慈院緩和醫療科主任謝至鎠醫師(下)代表分享獲獎內容。

大會典禮 感恩過去展望未來《人醫心傳》256期

文/曾慶方、林芷儀、黃秋惠、楊金燕、吳宜芳、洪靜茹、沈健民、許麗珠、吳玉對

二○二五年慈濟醫學年會大會典禮三月九日在慈濟大學舉行,慈濟醫療志業與教育志業同仁、精舍師父、醫療志工及眾貴賓齊聚,蕭美琴副總統(中間前排右一)蒞臨頒獎。攝影/謝自富

二○二五年慈濟醫學年會回歸花蓮院區擴大舉辦,三月三日至九日慈濟醫學週間,結合院校資源,推出一系列的活動,包括社區民眾講座、慈濟醫療特色展、醫學教育日、研究成果講座、護理百年好合、TCASB 國際研討會、跨業交流座談、慈濟校友回娘家、共善傳愛園遊會等,吸引超過上千人次參與。而各院區的慈濟家人在不同的地點工作,但是都有相同的心靈故鄉,透過慈濟醫學年會,讓彼此的心靠得更近,一起走得更遠。

大會典禮於三月九日在慈濟大學舉行,由花蓮慈院護理部副主任王琬詳、醫療法人法務張文華出任大會主持人。林俊龍執行長致歡迎詞時表示,明年慈濟要迎接慈善基金會六十周年、花蓮慈院四十周年,感恩陳英和名譽院長邀請慈院啟業初期前來支援的醫師們回來參加年會,讓大家感恩他們的付出。今年慈濟醫學年會在花蓮擴大舉辦,他希望可以把慈濟醫療這幾年來的努力呈現給大家,也盼貴賓、專家給予指導,讓團隊能夠繼續向前努力、樹立典範、嘉惠鄉親。

陳英和名譽院長期待醫者懷抱初心、以病為師、關愛病人。攝影/謝自富

會中向啟業初期從臺北前來花蓮支援看診的六位教授醫師道感恩。左起施俊雄、孫瑞昇、曾永輝、楊榮森、蔡瑞章以及致詞的陳博光教授(右一)。攝影/廖文聰

林碧玉副總執行長代表致贈結緣禮感恩六位教授的付出。攝影/謝自富

初心、領命、傳承
致敬支援醫師

會中花蓮慈院陳英和名譽院長以「初心、領命、傳承」分享並見證慈濟醫療發展的心路歷程。陳英和感恩當年臺大師長鼓勵他來慈濟醫院服務,他在見到上人後,領受到上人的對花東病人求醫無門的不捨,一九八六年三月決定留在花東服務迄今不輟。「我在慈濟醫院領了人生第一張聘書,也是我四十年來唯一的一張聘書。」

陳英和感恩早年前來支持慈院醫療的前輩醫師;感恩師長除了傳授專業,師長的身教及工作態度更影響他直到今日。而當年志同道合的同儕,如郭漢崇等醫師的齊力打拼也大為穩定軍心。慈濟骨科也從一人骨科到現在於各院區開枝散葉,成為枝繁葉茂的骨科慈濟樹。「感恩病人對我的信賴,接受我的照顧;感恩慈濟讓我安身立命、圓滿慧命;最感恩的是上人對我的指導、鼓勵、與包容。」陳英和期待醫者要懷抱初心、以病為師,勇於承擔困難、創新醫術並無私傳承。而在面對病人時,不論是第一位或是第一百位病人,都能給予病人同樣的笑容,因為「醫師的1% 是病人的100%」。

慈院啟業初期,不辭辛勞從臺北前來花蓮支援看診的六位醫師:神經外科蔡瑞章教授,骨科專家陳博光教授、楊榮森教授、施俊雄教授、曾永輝教授、孫瑞昇教授,睽違多年再次回到花蓮與同儕、後輩相聚。臺大醫學院骨科名譽教授陳博光教授致詞表示,他感到非常光榮,林俊龍執行長是他的大學同學,在美國發展、願意回來慈濟奉獻;而學生陳英和醫師將慈濟骨科發展壯大,讓他與有榮焉。創下花蓮第一例開腦手術的神經外科蔡瑞章教授謙遜的表示:「我只是在慈濟醫院一開頭需要的時候來幫忙而已,並沒有什麼特別,卻讓慈濟記了一輩子,每次都這麼盛大地歡迎我。」他感恩能有機會參加慈濟醫學年會這麼重要的活動。

林碧玉副總執行長接著致贈玫瑰石畫與記錄慈濟創院醫師回憶的《上人與我》一書,感恩六位教授的付出。憶及建院的艱辛,也提起與支援醫師們的小故事,「當時蔡瑞章醫師遇到一位腦外傷的病人,影像檢查的機器還沒裝設,但是病人狀況要盡快開刀,我很緊張,一直在旁邊念佛,念阿彌陀佛。結果蔡醫師說,佛祖叫他從左邊切進去,果然找到出血點,救回病人。」她也感恩慈濟骨科有陳博光教授等這幾位教授的支持與指導,讓慈濟骨科的技術在臺灣也躍進前段班。

集結眾人之力,讓證嚴法師當年蓋醫院的宏願得以實現,建院十多年後花東地區真的有了一家醫學中心,民眾不再需要奔波求醫;蔡瑞章醫師打響慈濟醫院是開腦醫院的名聲,陳英和醫師一待四十年讓慈濟骨科在臺灣名列前茅。而上人希望「醫療跟著慈善走向全世界」,慈濟醫療現在已有多項特色值得世界學習,花蓮慈院護理獲SNQ 國家品質金獎,中西醫精準醫療也吸引海外醫療團隊想要前來學習。「希望慈濟醫療志業成為所有人生命的希望,成為全球醫療專精、心靈淨化、有愛有溫度的醫療典範。」期待未來慈濟醫學年會能邀請更多醫界人士來參與,讓醫學的臨床、研究、服務成果,每年都在花蓮發表與傳揚。

蕭美琴副總統頒發「全球前2% 頂尖科學家」予慈濟醫療法人郭漢崇副執行長。攝影/廖文聰

蕭美琴副總統頒發「醫療典範獎」,由左至右:花蓮慈院陳宗鷹副院長、台北慈院護理部吳秋鳳主任、花蓮慈院李毅醫秘、花蓮慈院神經外科部蔡昇宗主任、大林慈院急診部蔡斗元醫師。攝影/廖文聰

德寋師父頒發個人最佳研究成果獎,左起花蓮慈院泌尿部郭漢崇醫師、台北慈院腎臟內科盧國城醫師、大林慈院腎臟內科蔡任弼醫師,台中慈院心臟內科林茂仁醫師。攝影/廖文聰

德淵師父頒發個人最佳研究成果獎,得獎者花蓮慈院家庭醫學部黃暉凱醫師(左)、台中慈院耳鼻喉部謝承祐醫師(右)。攝影/謝自富

慈濟精神 全世界都看得見

蕭美琴副總統特地前來頒發慈濟醫療典範獎、慈濟醫療志業「全球前2% 頂尖科學家」,致詞時表示,「慈濟的精神,在全世界都看得見,在世界上不管哪裡有病痛、有災難、有傷害,我們看到慈濟總是在第一線,不只是安慰人心,用物力、人力、志工的精神,將『Taiwan Can Help』以及臺灣良善的力量,在全世界發揮的最佳典範。」蕭副總統記得在花蓮擔任立法委員與在美國期間都受到慈濟的照顧;新冠肺炎爆發初期,恰逢她擔任駐美代表,當時還沒有藥物與疫苗,同仁與其家人充滿焦慮,感恩慈濟提供創新研發的淨斯本草飲,讓各地代表處與相關單位,都能受惠。「再次謝謝慈濟醫療法人的盛情邀請,讓我可以再次跟大家在花蓮見面,希望我們未來共同努力,讓臺灣更健康,讓我們的社會更安定。」

本屆「醫療典範獎」獲獎者為:花蓮慈院陳宗鷹副院長、台北慈院護理部吳秋鳳主任、花蓮慈院李毅醫祕、花蓮慈院神經外科部蔡昇宗主任、大林慈院急診部蔡斗元醫師。慈濟醫療志業「全球前2% 頂尖科學家」包括:醫療法人林俊龍執行長、郭漢崇副執行長,花蓮慈院黃志揚、丁大清、張嘉峰三位醫師,台北慈院郭展延博士,大林慈院蔡任弼醫師,台中慈院廖光福醫師,慈濟大學曾奕翔博士及辜美安副教授。

靜思精舍德寋師父提到上人創立慈濟,從慈善起家,走到醫療、到教育、人文,四大合一,重視人格養成,也正是佛陀教育人間的精神展現。藉由慈濟醫學年會的同聚,也見證了醫療教育志業多年來為社會培育良師、良醫。感恩醫護同仁長年累月以真誠守護病人,讓慈濟的光輝普照人間。德寋師父、德淵師父分別頒發個人最佳研究成果獎,包括花蓮慈院泌尿部郭漢崇醫師、台北慈院腎臟內科盧國城醫師、大林慈院腎臟內科蔡任弼醫師,台中慈院心臟內科林茂仁醫師、花蓮慈院家庭醫學部黃暉凱醫師、台北慈院中醫部呂秉勳醫師、大林慈院皮膚科林騰立醫師、台中慈院耳鼻喉部謝承祐醫師。

林俊龍執行長頒發醫療法人特殊貢獻獎,由花蓮慈院護理部獲獎,鍾惠君主任代表領獎。攝影/廖文聰

林俊龍執行長頒發醫療志業年度最佳研究成果獎,與獲獎者花蓮慈院腸胃內科雷尉毅醫師(左)合影。攝影/廖文聰

郭漢崇副執行長(中)與最佳科部研究成果競賽獎的各科代表合影,左起:花蓮慈院泌尿部泌尿腫瘤科江元宏主任、台北慈院腎臟內科洪思群主任及大林慈院腎臟內科蔡任弼主任(右二)、台中慈院神經內科郭啟中主任(右一)。攝影/廖文聰

持續創新的醫療與醫學教育

大會專題報告,分別由花蓮慈院朱紹盈醫師分享醫學教育創新暨研究中心如何透過外部專業顧問、醫療人文、敘事醫學、引進AI 虛擬病人平臺開辦各式工作坊等來培育人才;花蓮慈院許仁駿醫師則說明癌症整合研究發展中心,如何藉由將生醫、資通以及AI 的結合,打造出一站式的整合服務;最後由郭漢崇副執行長分享脊髓損傷醫療重建中心的願景,期待能藉由跨院、跨科、跨單位的合作,並輔以科技解決病友們的疑難雜症,打造完整的照護網絡。

緊接著由鈞長頒發各項獎項,林俊龍執行長頒發醫療法人特殊貢獻獎給花蓮慈院護理部;醫療志業年度最佳研究成果獎,獲獎者為花蓮慈院腸胃內科雷尉毅醫師。花蓮慈濟醫院護理部以「智能輔助護理與糖共舞」榮獲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護理照護服務類—智慧護理組)金獎,鍾惠君主任代表分享成果提及,該計畫聚焦慢性病照護並結合智能輔助,建立完善的病人支持系統,以提升病人自我照護能力及護理品質。

郭漢崇副執行長頒發最佳科部研究成果競賽獎,得獎者包括:花蓮慈院泌尿部、台北慈院腎臟內科、台中慈院神經內科、大林慈院腎臟內科。台北慈院趙有誠院長頒發醫事及行政人員最佳研究成果獎,獲獎者為花蓮慈院護理部游婉茹專科護理師、台北慈院藥學部彭姿蓉藥師、大林慈院護理部林詩淳護理師、台中慈院胸腔內科林煜傑呼吸治療師。大林慈院賴寧生院長頒發住院醫師最佳研究成果獎,獲獎者包括花蓮慈院眼科部蔡厚任醫師、台北慈院家庭醫學科夏遠萍醫師、大林慈院家庭醫學科林侃築醫師。慈濟大學劉怡均校長頒發醫學生研究成果獎,獲獎者為慈大醫學系陳思維。

最佳研究成果競賽分享,分別由大林慈院蔡任弼主任以「山竹酮對於腎臟纖維化的效果」為題,向大家介紹治療慢性腎臟病的研究;台中慈院聽語中心謝承祐主任以「清晰聽見,舒心生活」講解耳咽管的精準醫療;花蓮慈院蔡厚任醫師分享有關靜脈血栓糖尿病的研究結果。最後,由花蓮慈院游婉茹泌尿科專師分享間質性膀胱炎的研究。

典禮的尾聲,進行第五屆「最美醫療人文」徵文比賽的頒獎,前三名依序為花蓮慈院小兒科朱紹盈醫師、大林慈院余靜容社工師、斗六慈院簡瑞騰院長,另有優等、佳作、入選等獲獎者。朱紹盈醫師分享,她在參加慈懿會的過程中,激發出許多想法,特別是慈濟的醫學教育與臨床現場,處處可見典範與大愛的實踐,而核心是人與人之間的善意互動,「希望承續著無語良師的大捨精神,傳遞良語良師的囑託,結合慈誠懿德爸爸媽媽無私的關愛,引領學生們變成一個利他的良醫。」大會在頒發獎項後圓滿結束,期待明年三月第一週,慈濟醫學年會再相聚!

台北慈院趙有誠院長頒發醫事及行政人員最佳研究成果獎。獲獎者花蓮慈院護理部游婉茹專科護理師(左)、台中慈院胸腔內科林煜傑呼吸治療師(右)。攝影/廖文聰

大林慈院賴寧生院長頒發住院醫師最佳研究成果獎予花蓮慈院眼科部蔡厚任醫師(左)。攝影/廖文聰

劉怡均校長(右)頒發醫學生研究成果獎並與獲獎者慈大醫學系陳思維(左)合影。攝影/廖文聰

第五屆「最美醫療人文」徵文比賽由王本榮執行長(右二)頒發前三名獎項,左起:花蓮慈院小兒科朱紹盈醫師、大林慈院余靜容社工師及斗六慈院簡瑞騰院長(右一)。攝影/謝自富

社區民眾系列講座 醫療專家開講《人醫心傳》256期

文/黃秋惠、楊金燕、吳宜芳、洪靜茹、林芷儀、沈健民

二○二五年慈濟醫學年會在三月第一週正式啟動慈濟醫學週活動,首先登場的「社區民眾系列講座」,三月三日至七日在花蓮慈濟醫院協力樓一樓講堂,連續舉辦五天共二十堂保健課程,十五位慈濟醫療志業各院醫師接力主講,為民眾解惑保健康。

台中慈院中醫家庭暨社區醫學科鄭宜哲主任(中)帶民眾體驗八段錦養生運動。攝影/廖文聰

花蓮慈院眼科部李原傑主任帶來護眼保健方法。攝影/李玉如

臺灣人體資料庫褚候維執行長談大數據與基因研究在精準醫學上的應用。攝影/李玉如

三月三日
養生保健,中醫有一套

台中慈院鄭宜哲醫師

第一堂課由台中慈院鄭宜哲中醫師教大家運動養生的三大要領──中醫的「精、氣、神」,調心、調息、調身。鄭醫師首先呼籲護「心」的重要,心跳不宜太快,慢一點比較好,少生氣,預防中風的發生。接著示範「八段錦」的每一個動作,一邊說明要領及作用,「第一段錦:雙手托天理三焦;第二段錦:左右開弓似射雕;第三段錦:調理脾胃須單舉;第四段錦:五癆七傷往後瞧,第五段錦:搖頭擺尾去心火;第六段錦:兩手攀足固腎腰;第七段錦:攢拳怒目增氣力;第八段錦:背後七癲百病消。」應該是中午昏昏欲睡的時間,所有聽講者元氣滿滿,揮拳喊「賀」!

保持看得見
花蓮慈院李原傑醫師

多到戶外運動、晒晒太陽,也可以有效預防近視;而不愛吃香菜,竟然與基因有關!?花蓮慈院眼科部主任李原傑醫師以攝影機為比喻,解釋眼睛的構造與功能、各種眼科疾病的成因與預防。此外,像是乾眼症可以補充亞麻仁油、夜盲症可補充維生素A 等,這些都可以透過健康飲食來補充。他還不忘提醒,3C 產品使用過久會因LED 的藍光對眼睛形成傷害,也建議居家或桌燈盡量選擇暖色系的黃光來保護眼睛。

從基因到健康:臺灣人體生物
資料庫在精準健康中的角色

臺灣人體資料庫褚候維執行長

臺灣人體資料庫褚候維執行長則提到,臺灣自二○一二年成立人體生物資料庫,二○二三年完成二十萬人階段性收案目標,透過這份資料的研究與分析,希望能提供更多基因相關研究、守護臺灣民眾健康。有趣的是,根據資料庫研究,臺灣有百分之二十七點五的人不愛香菜;有二分之一的人則對酒精代謝不佳,所以每日小飲未必有益健康。資料庫未來盼能長期持續追蹤,透過大數據與基因研究,找出更多預防及治療疾病的方法,一起打造健康新世代。

花蓮慈院護理部葉秀真副主任(前排左四)說明預防代謝症候群所需要的健康管理。王健興醫師(前排左五)帶來人體研究受試者保護觀念。攝影/廖文聰

三月四日晚間講座上,花蓮慈院心臟內科專家王志鴻副院長(前排右四)帶大家認識心血管疾病。泌尿部郭漢崇主任(前排右三)談尿失禁的原因和治療方法。攝影/李玉如

三月四日
一場悄悄進行的健康危機:
代謝症候群你了解多少?

花蓮慈院護理部葉秀真副主任

代謝症候群並非疾病,而是多種症狀的統稱。花蓮慈院護理部葉秀真副主任說明,依據國健署標準,男性腰圍應小於九十公分,女性小於八十公分,身體質量指數(BMI) 維持在十八點五到二十四之間,可經由量測腰圍、血壓、血糖、三酸甘油酯及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數值,其中三項未符合標準即為代謝症候群,將大幅提高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風險。預防代謝症候群的關鍵,在於將規律運動與健康飲食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趁早進行健康管理,才能真正達到「活到老更要活得好」。

參加人體研究應該知道的事
花蓮慈院受試者保護中心王健興醫師

接續由花蓮慈院王健興醫師帶來人體研究之受試者保護觀念。醫學的進步來自知識、經驗的累積及研究,而人體研究涉及尚未獲得衛福部正式核准證號的藥物、醫材或技術,屬非常規醫療、具有一定風險,皆須經過嚴格倫理審查。「參與人體研究時,受試者擁有最終決定權,務必詳讀後才簽署受試者同意書並保留副本,確保自身獲得妥善保護。」

心痛別輕忽:
學會認識心臟病的早期警訊

花蓮慈院王志鴻副院長

「心臟血管疾病為什麼比癌症更被重視?因為它可以更容易去預測到『風險因素』,並且經由管理這些風險因素而降低罹患的機率!」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肥胖、有吸菸習慣以及代謝症候群,都是造成冠心病的高危險群。王志鴻副院長帶大家認識心肌梗塞、心絞痛等動脈硬化疾病,急性冠心病的症狀,以及治療上常應用到的心導管手術、血管支架、繞道手術等術式。提醒有不明胸悶、胸痛症狀等要即時就醫,適時接受治療是最好的選擇。

「羞於啟齒的尿失禁」
醫療法人郭漢崇副執行長

花蓮慈院泌尿部郭漢崇主任提到,咳嗽、打噴嚏或腹部用力時,尿會不自主的流出來,這類因控制解尿的骨盆底肌群無力而發生的應力性尿失禁是婦女常見的疾病,若是擔心手術,程度較輕微者可經由進行骨盆底肌肉運動訓練得到改善。如果沒有治療,尿失禁可能會愈來愈厲害,導致局部發炎或感染等。發生骨盆底器官脫垂也應儘早治療,以免脫垂愈加嚴重而影響治療成功率。有尿失禁困擾的朋友切勿諱疾忌醫影響健康和生活品質。

劉冠麟醫師主講常見筋膜失能症候群與運動訓練。攝影/廖文聰

蔡子涵物理治療師講解延展動作。攝影/廖文聰

耳鼻喉科專家花蓮慈院陳培榕副院長帶鄉親認識暈眩症狀。攝影/詹進德

花蓮慈院骨科部葉光庭副主任談保骨強肌之道。攝影/詹進德

三月五日
常見筋膜失能症候群與運動訓練

花蓮慈院劉冠麟醫師、蔡子涵及徐志銘物理治療師

總是痠痛卻找不到原因?原來是「筋膜」在求救!花蓮慈院運動醫學中心主任劉冠麟醫師、蔡子涵及徐志銘兩位物理治療師,聯手主講「常見筋膜失能症候群與運動訓練」。

蔡子涵治療師以頸椎及多關節的伸直、屈曲與旋轉等八個延展動作來幫助民眾自我檢查、找出痠痛原因,也帶大家透過伸展運動來修復身體的不穩定。徐志銘物理治療師則提醒大家,久坐久站、長時間滑手機等不良姿勢,都容易形成身體痠痛,他提醒,「走出去」比「原地踏步」動用到的關節與肌肉更多,並且「不要只做一種運動,多嘗試不同的運動,能更全面訓練到身體各部位的肌肉、關節、心肺功能。」

「頭暈怎麼辦?」
花蓮慈院陳培榕副院長

陳培榕副院長首先說明「頭暈」與「眩暈」的不同。頭暈,會有頭重腳輕的感覺,可能與血糖低、上呼吸道感染等有關;眩暈則是強烈的天旋地轉感,分為周邊型及中樞型。若頭暈伴隨以下症狀,如嘴巴歪斜、說話不清楚、呼吸急促或是嚴重頭部創傷,可能為中樞型眩暈,務必立即就醫治療。不同的病症有不同的治療方式,像是周邊型的陣發良性姿勢性眩暈,因頸部位置改變造成耳石鬆動導致眩暈,可藉由物理治療將耳石復位即可。針對眩暈患者,老年人應控制三高,適量補充維生素,以維持良好健康狀態;年輕人則需避免熬夜,維持清淡飲食,並適時紓解壓力,以降低發作風險。

「骨骼關節雙管齊下:
預防保健全方位」

花蓮慈院葉光庭醫師

骨科部葉光庭副主任探討骨質疏鬆與退化性關節炎的預防與保健。骨質疏鬆與退化性關節炎是銀髮族常見問題,預防之道需從「保密防跌」著手,強化骨質密度並預防跌倒。平時要均衡飲食、適度運動,並改掉久坐、抽菸等不良習慣。特別是強化阻力訓練,不僅能強化肌力,還能有效對抗肌少症,並提升骨骼穩定度。

台北慈院黃如薏醫師帶來醫病共享決策(SDM) 的觀念,續談如何透過飲食管理以遠離肥胖和肌少症。攝影/廖文聰

花蓮慈院肝膽腸胃科翁銘彣醫師帶大家認識咽喉逆流症狀。攝影/廖文聰

花蓮慈院外傷中心王健興主任進行綁止血帶示範教學。攝影/廖文聰

三月六日
AI浪潮下的共同醫療決定
肥胖、肌少症之個人化飲食

台北慈院黃如薏醫師

隨著全球醫療科技的進步,以往的絕症有了更多的治療方式可選擇;而網路、AI 的發展也幫助民眾對疾病有更深的了解,在種種時代背景的影響下,臺灣也逐漸從醫師建議病人的治療模式,轉變為醫病雙方共同做醫療決定。台北慈院黃如薏醫師提到根據英國國民保健署對共同醫療決定(SDM) 的定義,是醫師跟病人共同決定來醫院要做的檢查、治療、後續的處置、替代的方案等等,基於臨床實證醫療的證據,結合病人自身的偏好跟價值觀,透過醫病雙方討論達成共識,做出對病人最好的醫療決定。

第二段分享「肥胖、肌少症之個人化飲食」。黃如薏醫師表示,「肥胖」表示脂肪太多,「肌少症」是指肌肉質量下降,針對肥胖和肌少症的問題,可透過飲食和運動來預防。由於每個人有不同的需求,黃醫師示範將個人需求,如年齡、各種慢性病的狀況輸入ChatGPT,藉此打造出屬於個人化的健康計畫,讓AI 科技成為健康助理,共同守護你我的健康。

老是喉嚨卡卡、咳不停,
真的是胃食道逆流嗎?

花蓮慈院翁銘彣醫師

花蓮慈院肝膽腸胃科翁銘彣醫師提到,有胃食道逆流典型的症狀是胸口灼熱和胃酸逆流,長期下來有演變成癌症的風險。而更常見的是「咽喉逆流症狀」,占了耳鼻喉科及腸胃科門診病人的十分之一,例如病人常覺得「喉嚨卡卡、慢性咳嗽、聲音沙啞、頻繁清喉嚨」,並說明診斷及治療的程序。接著由語言治療師林秋珍來教大家如何放鬆及調節喉嚨,教聽眾如何自我評估有沒有咽喉逆流症狀,還有練習腹式呼吸,並叮嚀大家飯後至少一小時再躺下,減少清喉嚨的習慣,最後更提醒有症狀者就醫檢查。

外傷急救好Easy 自救他救小撇步
花蓮慈院王健興醫師

其後由外傷中心王健興主任帶來急救處理實用技巧。王醫師教導民眾,遇到事故發生,第一先確認自身安全,再協助傷者,第二步打一一九,第三步為傷者止血;而止血有三招:直接加壓、填塞、綁止血帶,並且帶領聽眾實際操作。

台北慈院胸腔內科吳燿光醫師帶大家認識慢性阻塞性肺病,以及氣喘的預防和治療。攝影/廖文聰

台中慈院社區醫學部陳慶元主任說明定期健康檢查的重要性。攝影/詹進德

三月七日
淺談慢性阻塞性肺病
認識氣喘:如何掌控與預防

台北慈院吳燿光醫師

台北慈院急重症管理中心吳燿光主任說明,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 與氣喘都屬於慢性的呼吸道相關疾病,兩者最大的區別是,COPD 為「不可逆」的疾病,而氣喘可藉由藥物治療或非藥物性的介入措施,重新恢復健康。二○二一年全球十大死因,COPD 名列第四,常見的致病因子包括吸菸、空氣汙染和暴露特殊環境如粉塵、煤礦等。治療COPD 的三大藥物,包括吸入型類固醇、長效型乙二型交感神經刺激劑以及長效抗膽鹼藥物支氣管擴張劑,同樣能夠用來治療氣喘,其中的吸入型類固醇更是對治氣喘的核心。吳醫師表示,其類固醇吸入的劑量以「微克」計,對身體的副作用極小,請勇敢地接受治療。

對於氣喘的治療上,採取「階梯式原則」,根據病人不同的疾病階段,採取不一樣的治療策略,可以恢復至與一般人生活無異。除了藥物治療之外,透過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可避免接觸誘發因子和掌握天氣變化,與氣喘和平共存。此外,務必每年施打流行性感冒疫苗,預防病情惡化與併發症的出現。

千金難買早知道
台中慈院陳慶元醫師

好評不斷的社區民眾系列講座來到最終場,有好幾位鄉親都是連續五天、全程參與的老面孔。台中慈院社區醫學部陳慶元主任帶來預防醫學的觀念,全程以臺語進行幽默風趣的分享,逗得現場民眾哈哈大笑。

很多疾病是可以提早發現並且事先預防,例如,癌症有一些早期症狀,包括身體摸到硬塊、長期咳嗽或聲音沙啞、排便習慣變化、不明原因發燒、不正常的出血或分泌物、皮膚的痣或疣出現變化、體重莫名減輕、不明原因的疼痛、吞嚥困難、消化不良、口腔內的潰瘍長期不癒等等,若有以上身體警訊,務必立刻就醫檢查。「千萬不要怕麻煩,躲了小麻煩,大麻煩可能就會找上門。」健康的生活型態很重要,陳醫師除了提到蔬食對身體有很多益處,還要維持正常的作息,規律運動,遠離菸、酒、檳榔,安全用藥。「最重要的是定期健康檢查,透過預防醫學,共同守護自身健康。」

開幕式 展現醫療專業學術人文《人醫心傳》256期

文/曾慶方

二○二五年慈濟醫學年會三月三日隆重開幕,慈濟醫療法人、花蓮慈院及慈濟大學院部主管與精舍師父等貴賓在花蓮慈濟醫院五期大樓前宣告慈濟醫學週正式展開。攝影/謝自富

「2025 年慈濟醫學年會」三月三日上午於花蓮慈濟醫院新建的五期大樓正門舉辦熱鬧的開幕式,展開為期七天的慈濟醫學年會週,靜思精舍德松師父與德淵師父,特別蒞臨並帶來祝福。德淵師父勉語,「醫療的宗旨是『以人為本,尊重生命』,期許透過慈濟醫學年會,讓醫院及大學互相交流經驗,達成更好的共識與成就,也希望與會者收穫滿滿。」

郭漢崇副執行長代表致歡迎詞時表示:「慈濟醫療志業在八年前啟動慈濟醫學年會,從花蓮開始,每年在慈濟四大院區舉辦,繞了兩圈之後,今天又回到花蓮,也就是全球慈濟人心靈的故鄉、慈濟醫療的發源地。感恩在證嚴上人的指示下,慈濟醫學年會擴大為慈濟醫學週,每年固定在花蓮舉辦。活動以全臺八間慈院結合慈濟大學,讓醫療與教育結合,讓慈大的孩子們都能看到慈濟醫療發展,未來也可以投入到慈濟醫療中。」

推動慈濟建院不遺餘力的慈濟基金會林碧玉副總執行長提到,目前全臺有八家醫院、一家診所;在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也有慈濟醫療志業;很快的在印度、尼泊爾也會成立醫療志業,而花蓮將是慈濟醫療大學堂永遠的位置。希望透過慈濟醫學年會的建立,讓臺灣甚至全球的專家學者參與交流,推動全球人類健康福祉。

慈濟醫學年會以多樣的學術活動與研究成果發表,鼓勵慈院醫師、慈大師長們投入學術,提升醫學院學生研究風氣。這場由八家慈院與慈濟大學合辦的醫學與人文盛會,凝聚了慈濟醫療志業的向心力,更真正體現了慈濟醫療「八院一家、院校合一」的志業精神。

花蓮慈院林欣榮院長表達對本屆年會充滿期待,「上人心心念念中西醫合療,花蓮慈院近兩年持續發展精準中醫藥醫療,希望帶給病人除了西藥之外,也有精準中草藥醫療,增加治療效果及健康保健。感恩醫療法人主辦,今年的慈濟醫學年會一定很盛大,祈願能永遠發揚光大。」慈濟大學劉怡均校長偕同陳宗鷹、何縕琪、戴昌賢三位副校長前來觀禮相挺。

慈濟醫學週熱鬧揭幕,在與會貴賓將豐富的活動項目與參與單位貼至年會主題看板,並齊呼「重返慈濟發源地,回到心靈的故鄉」聲中,正式啟動!

慈濟醫學週開跑,慈濟大學校園內設置各院醫療特色展示區。攝影/曾慶方

重返慈濟發源地 回到心靈的故鄉 2025慈濟醫學年會TCMF《人醫心傳》256期

慈濟醫學年會(Annual Meeting of Buddhist Tzu Chi Medical Foundation, TCMF) 由慈濟醫療法人主辦,林俊龍執行長、郭漢崇副執行長全力支持與推動,二○一七年首次在花蓮慈濟醫院與慈濟大學舉辦之後,就與台北、台中、大林慈院輪流舉辦,每屆年會期間,匯聚全臺慈濟院區的醫事人員及海內外學者,共同探討醫學領域的最新進展,涵蓋醫學、護理、公共衛生、創新科技及人文關懷等領域,串聯醫療專業以及學術人文。

二○二五年三月慈濟醫學年會第三度回歸花蓮舉辦,在證嚴上人的慈示下,以「重返慈濟發源地,回到心靈的故鄉」為主軸,同步宣告邁向新的里程碑:往後未來每年三月的第一週,固定為「慈濟醫學週」,八家院區的同仁,一起回到花蓮團聚,交流各院區醫療特色與專業,更與慈濟大學師生分享研究成果,促進慈濟醫療與醫學教育團隊的共創並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