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慈濟,你的健康醫LINE《人醫心傳》251期

文/張菊芬、林雪儒

「大林慈濟,你的健康醫LINE」功能選單。圖/林惠萍

大林慈濟醫院智慧醫療創新中心暨心臟內科主任林庭光早在中心創立之前,就設立了醫院官方LINE@,為民眾解決掛號排隊長、候診時間長、領藥等候長、問診時間短、解釋病情時間短的「三長兩短」困擾。

智慧醫療中心技術主任黃智瑋表示,LINE@ 開發的構想來自一次與林庭光醫祕出差的回程時,他提議:「我們可以自己來做LINE 的應用,把病人端的服務建構在LINE@ 上。」黃智瑋思考到LINE 是最普遍的通訊系統,不需額外安裝APP 即可使用,且不需花費重資開發。對於他的提議,林庭光一口答應,並快速召集相關單位參與開發。

行動健康小祕書
──大林的「小慈」

民眾只要透過院方QR Code 行動條碼或ID「@cag6881a」、搜尋「大林慈濟醫院」LINE 官方帳號即可加入成為好友,直接享用掛號服務、健康管理、醫藥申請及查詢、進度查詢、快速連結等功能,以及二十項快速服務。同時還能與AI 人工智慧「小慈」聊天,線上詢問疾病相關問題,「小慈」會提供最準確的就醫指引、醫療資訊與相關的衛教影音服務。AI 人工智慧「小慈」從二○一八年四月上線到現在,也六歲半了。「小慈」就像個人行動健康小祕書,能主動提醒就醫、查詢服務、看診前提問、個人健康管理資料、轉診提醒、掛號、看診進度、領藥提醒等,提供就診患者更多的便利性。

自從「小慈」推出後,普受民眾和醫護的好評,更是屢屢獲獎,大大鼓勵了醫院各單位主管們,更致力於新功能的開發。除了優化及推陳出新,賴寧生院長率先提出透過綁定帳號的方式進行轉介掛號,經由管理報表清楚知道轉介者來源,提高效率和立即化的服務。

胸腔科權威,也是臺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的賴俊良副院長,於疫情期間擔任醫院的防疫副指揮官,許多防疫資訊系統都出自他的點子。而在LINE 的運用上,除了有院內版的「1922 實聯制」外,大林慈院的大門口、診間外,甚至交通車上都有QR Code,民眾綁定LINE 後,只要掃描即可快速通關。

此外,還可在LINE 上調閱自己的足跡、將快篩照片上傳,後臺可根據不同組別或單位,清楚掌握快篩的狀況與結果。

而林名男副院長身為家醫科醫師,同時也是「臺灣素食營養學會」理事長,他為了更有效和廣泛推廣素食環保減碳的友善環境,也邀約黃智瑋協助開發素食研究的專用LINE@。在LINE 上,民眾可看到自己的飲食紀錄、回報健康狀況、用藥改變紀錄等,成功推動「大林慈濟綠成林」紀錄綠色行動。

推陳出新 有口皆碑

「大林慈濟,你的健康醫LINE」手機上的訊息功能。

以最節約的方式,做最有效能的事。黃智瑋表示,團隊再以「LINE Notify」(通知功能)的免費應用,增加許多功能來強化醫療服務。

長照管理中心許麗娟居服員說:「在居家服務時,病人有需求還能LINE 掛號,可以看到掛號日期、時間和查詢並回報督導,真的很方便。」甚至還能查找醫師掛號及查詢看診進度。

自從有了Notify 後,對於個案管理師而言,這項應用服務也是好處多多。個案管理師主要的工作在追蹤個案的狀況,看看他們是否回診;有時會有找不到個案的情形,就可以利用Notify 發送訊息提醒。除便於掌握個案情形外,還能推播衛教訊息,以利個案得到更多衛教資源。

「醫院裡的乾洗液用完,過去是透過電話再轉分機,很多人覺得很麻煩,都不太願意通報,現在只要掃QR Code 就會發送到我們的群組。」二○二三年還增加了洗烘設備的通報,管理單位就能做初步的故障排除,大大提升住院的滿意度。

科技來自人性的需求,Notify 的藥櫃安全庫存,也是新開發的功能之一。系統會在藥品存量不足或歸零時用LINE 提醒藥師,以免臨床端面臨無藥可用的情況,適時地起到輔助的作用。

雖然LINE 公司即將停用Notify 功能,但團隊已將推播的功能轉移到自行開發的四個APP 上面,讓所有免費推播功能都能延續。

而與民眾健康息息相關的健康檢查,內科部主任、腸胃科醫師曾志偉說:「很多病人在做大腸鏡檢查時,時常不知道要怎麼配合,透過LINE 可推送相關資訊。」因此,他也利用LINE@ 來提醒民眾,有關檢查前的飲食及用藥提醒,以及之後的問卷追蹤關懷,除了節省護理人員電話提醒的時間,也提高了效率。

斗六慈濟醫院也使用了這套系統。簡瑞騰院長表示,現在大家隨時都能透過掃QR Code 即時回覆問題,省時省力、清晰明瞭,這是通報系統最棒的地方。

大林慈濟醫院智慧醫療團隊於臺灣醫療科技展上推行「大林慈濟,你的健康醫LINE」。

Power BI大數據 醫療品質大躍進《人醫心傳》251期

文/江珮如

大林慈濟醫院推動Power Bi 有成,藉由舉辦發表會分享成果,吸引各醫療院所前往標竿學習。攝影/張菊芬

大林慈濟醫院智慧醫療創新中心成立後,致力發展智慧醫療在臨床的應用,協助病人照顧、追蹤、診斷、治療,嘉惠雲嘉南鄉親。由於醫院相關資料非常龐大,為了做決策、品管、研究等,往往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及時間來做資料分析,甚至因時間久遠,需要再重新分析。醫務祕書暨智慧醫療創新中心主任林庭光指出,為此醫院引進Power BI 資料庫管理工具,經過教學後,帶動許多科室自發性的參與運用,希望未來可以減少同仁的工作量,讓資料分析更為精準,透過智慧化的過程,讓同仁不必再花費大量時間處理資料。

繁雜的醫療報表與數據
轉為視覺化資訊

大數據的時代來臨,面對龐大資料,如何在短時間內讓大家「秒懂」?林庭光主任表示,自從大林慈濟醫院引進Power BI 程式後,院內各單位已將繁雜的醫療報表與數據,能夠快速且正確得到視覺化的資訊,讓管理變得快又有效率。同時未來希望在資料庫的串接上能更為智慧化,資料更為正確、精準、即時,例如即時監控病人的擁擠程度,醫師人力配置是否足夠,甚至分析加護病房幾年來的死亡率等,希望能帶動院內氣氛。

Power BI 完美結合APP 及自動化的應用,由下而上推動,至今已超過四百個項目,並開發平臺,使數據分析更加精準,提升工作效率。同時也藉由每一次舉辦的成果發表會,讓院內同仁自組參賽,大家都朝向共同的品質管理和目標邁進,同時也藉由競賽讓大家有更多的學習機會。

推動Power BI有成
各醫療院所標竿學習

大林慈濟醫院於二○二二年舉辦Power BI 線上發表會。攝影/于劍興

花蓮慈濟醫院吳彬安副院長曾率領院內相關單位同仁至大林交流Power BI 推動經驗。攝影/黃小娟

二○二二年, 大林慈濟醫院推動Power BI 一年多有成,在醫院舉辦一場「Power BI 醫療大數據--深入實務,掌握決策」發表會,當天吸引來自臺灣及東南亞近萬人上線參與。花蓮慈濟醫院吳彬安副院長特地率領十六位院內相關單位同仁前來大林交流取經。

吳彬安副院長表示,花蓮慈院追求資訊的先進,發現在慈濟體系中,大林慈院的Power BI 做得最好,因此覺得應該帶同仁來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再讓花蓮慈院更進步,因此帶著品管中心、AI 中心、護理部、長照部、資訊室等單位的同仁一起來學習。「Power BI 本身不是很困難,但是要導入人員的觀念,如何將大數據呈現最好的儀表板,在醫療界,大林慈院應該是Number one(第一名),所以我們就來好好學習,感恩所有講師無私的分享。」

二○二三年中榮嘉義暨灣橋分院副院長趙德馨,也率領二十餘位專業醫療從業人員,與大林慈濟醫院專責「Power BI」同仁進行三小時標竿學習。層面涵蓋資訊、護理、臨床醫療科、社工等行政。大林慈濟醫院慷慨分享導入成效與運用,二院交流討論熱烈,其中以骨鬆症防治中心運用「Power BI」設計「骨鬆治療成效管理儀表板」,在跌倒防治與降低骨折機率成效卓著,及「洞察外部戰情」以自動化收集健康保險署所提供的醫療品質指標,以利與他院比較並進行內部檢討與改善。此外,會中臨時起意,加入工作坊分組討論,讓對應專責醫療人員組成小圈彼此交流。

趙德馨副院長表示,中榮嘉義暨灣橋分院推展Power BI 將近一年,已有諸多成效,希望向大林慈濟醫院標竿學習,期許提升醫院同仁熟練Power BI 能力,有效預測醫療趨勢和需求,以便在人力和物力配置上作出更明智的決策,並共同為雲嘉地區民眾提供更好的醫療品質和更有效率的醫療管理。

發展Power BI 的祕訣是什麼呢?「由下而上,自動自發」是發展Power BI 成功的祕訣。林庭光主任說,醫界很多醫院想進入Power BI 領域,不得其門而入,原因在於「從上而下」,例如,指定某些人做,被指定的人心中難免產生無奈或委屈,在這樣的前提下,其實會阻礙發展與增加失敗機率。林庭光進一步舉例,文書軟體Office 因有利於工作效率,人人都盡可能想辦法學習。就以Office 理論來說,期盼運用Power BI 的能力,能夠遍地開花,慢慢地擴展到每個同仁身上。

大林慈濟醫院醫事室運用Power BI 設計醫事管理儀表板,有效達到管理及改善工作效能。圖片提供/大林慈院智慧醫療創新中心

智慧醫療在大林 大林慈濟醫院智慧醫療與創新《人醫心傳》251期

大林慈濟醫院於二○一九年創立「智慧醫療創新中心」,在賴寧生院長及中心主任林庭光醫務祕書的帶領之下,從無到有,交出亮麗的成績單,包括行動醫療系統APP、健康醫LINE 及Power BI 結合APP 及自動化的應用,以及定位系統等,都已陸續落實應用,廣獲好評。此外,包括護理部、放射腫瘤科、教學部及臨床病理科等單位,基於各自業務需求,積研發展創新專利及智慧醫療服務系統,取得豐碩成果,開展醫療創新服務的新篇章。

大林慈濟醫院 行動醫療APP

文/張菊芬

大林慈濟醫院成功自行開發臺灣首款以護理核心作業為導向的「行動護理APP」,有效提升臨床護理工作效率。中為賴寧生院長,中右為護理部陳佳蓉主任,左一為智慧醫療創新中心林庭光主任。攝影/張菊芬

大林慈濟醫院於二○一九年十月成立「智慧醫療創新中心」,專注行動醫療和智慧數據,提升臨床應用效能。截至二○二四年八月,已推動一百六十七項智慧化醫療項目。首先自主開發「行動醫療系統APP」,包含「行動查房APP」、「行動急診APP」、「行動護理APP」、「行動拍照APP」、「行動紀錄APP」,並建構高規格的APP資訊安全管理,與院內醫療系統相容,iOS、Android、Windows、Mac 等作業系統都適用,並設計一套Power BI 來管理APP,便利管理者追蹤使用情況及進行資安管控。

慈濟基金會林碧玉副總執行長曾提醒AI 大時代即將來臨,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致力運用AI,發展行動醫療系統及行動護理APP,提升醫療品質、效率及安全性。

行動查房APP

大林慈濟醫院管理行動查房APP 的POWER BI 畫面截圖。

「行動查房APP」,建置「即時推播診療資訊」功能,包括病人入院、危險值通報、電子病歷簽章提醒、高危藥確認。醫師可透過電腦或手機APP 即時查詢病人基本資料、心電圖、X 光、電腦斷層(CT)、核磁共振(MRI) 等檢查記錄及手術排程等,可迅速掌握病情,縮短查房前置作業時間。除此之外,系統連結雲端藥歷,可閱覽病人用藥紀錄並開立醫囑。

「行動查房APP」也設計「病人流功能」,醫療團隊成員可以全面掌握病人從入院到出院的各項資訊,包括呼吸器使用、跨領域照會、會診、加護病房(ICU) 轉出入、抗生素使用、手術紀錄以及跨領域團隊會議紀錄等。其中也有「POWER BI 稽核功能」,方便管理者追蹤使用情況。

截至目前院內共三百三十名醫師及專師安裝使用「行動查房APP」,使用尖峰區間介於早上七到八點,使用頻率最高的三個功能為查看檢驗報告、護理及用藥紀錄。

行動急診APP

「行動急診APP」,由急診部與智慧醫療創新中心共同研發,一樣提供客製化功能,可與HIS2、HIS5、HISX 等次世代醫療資訊系統連結,且支援跨平臺應用,手機、桌機皆可,支援iOS、Android、Windows、Mac 等多種作業系統。利用手機掃描病人手圈QR Code,自動載入病人資訊和醫令選單,即時完成開立超音波檢查單,節省操作步驟及工時;之後掃描手機上的電子檢查單QR Code,也可看到病人的檢查結果,快速又方便。

行動護理APP

大林慈濟醫院護理師使用「行動護理APP」,一致給予好評。攝影/閻廣聖

「行動護理APP」,結合行動給藥、行動紀錄、行動工作排程及行動拍照等功能,是一款全臺灣首創以護理核心作業為主軸的護理行動個人助理APP,目前正申請專利及SNQ 國家品質標章 。

「行動護理APP」完全由大林慈院團隊開發設計,由智慧醫療創新中心與護理部通力合作,功能包括:整合行動病歷(病人清單)、醫囑確認、語音及ChatGPT 輔助護理記錄(事件紀錄)、工作清單、傷口拍照上傳、行動給藥等,只需「單手一指」,成功翻轉臨床護理工作效能,大幅節省作業時間。

[ 語音轉文字記錄 ]

「行動護理APP」可根據主責護理人員個人的時間軸,優化工作流程,自動安排應執行的醫囑排程和待辦事項管理,提升工作效率和組織能力;即時的事件紀錄功能,一邊用講的,就可以轉成文字立即記錄病人的事件,再以ChatGPT 自動整理成護理紀錄,替代傳統的用手抄寫,把原本寫滿提醒註記的個人工作板夾改為數位化、自動化、視覺化、即時化的「行動護理APP」,並整合至HIS 醫療資訊系統。

[ 行動給藥 ]

隨著資訊科技的進步,行動護理工作車已是護理師每日工作的必備工具,行動車上的電腦已經比起過去手寫資料的年代進步許多,但有時會發生行動車無法推到病床邊的情形,這時護理師就要在行動車和病床邊來回兩三趟才能完成取藥、給藥的動作,或是護理師在病床邊記得的事要走幾步回到行動車時輸入電腦,有人為出錯的可能性。智慧醫療創新中心技術主任暨主要程式設計者黃智瑋即針對這樣的情況設計APP 功能,讓護理師在病床邊用APP 就輸入記錄,免得走回行動車時才擔心「剛才量的血壓是多少?」怕自己記錯。

手機安裝了「行動護理APP」之後,六B 病房副護理長林劉文斌說:「用三天就愛不釋手!」有了這款APP,用手機就可以隨時觀察病人生命徵象、檢驗報告、檢體。例如,醫師在病房查房時臨時下醫囑,他在一旁立刻輸人到APP 裡面,「一支手機就抵一整臺電腦」。

「行動護理APP」裡面的「行動給藥」功能更是好用,林劉文斌開心地說,它有除錯警示功能,不用擔心給錯藥、給錯病人,大大減輕工作壓力。

六B 病房護理師胡家瑜也分享她的使用經驗:「護理行動工作車配備的藍芽掃描條碼功能,會有距離限制的缺點,可是手機APP 就沒這個問題,超方便,有連上醫院的內網,帶著手機就可以『三讀五對』,核對病人資料、給藥,都不用怕搞錯。」

[ 行動拍照 ]

「行動護理APP」還有「行動拍照」上傳系統的功能,現在不用只靠文字記錄,圖像記錄更是讓團隊成員一看就了解病人目前的狀況,例如:護理師拍攝病人的傷口,圖片或影片都可以,APP 就自動儲存上傳進系統,醫師、專師或有權限的成員就能夠查詢,掌握病人的復原現況。

「行動醫療系統APP」
病人與資訊安全第一

大林慈濟醫院六B 病房胡家瑜護理師用手機的「行動護理APP」檢視藥品正確性,然後就可以拿給病人,不需在病床旁用護理行動車的電腦系統查核校對藥品正確性。攝影/閻廣聖

以手機掃病人手圈的二維條碼,透過「行動護理APP」,可在病床旁直接給藥,兼顧正確性與安全性。攝影/閻廣聖

任何一項系統開發,都要兼顧病人資料的安全性,因此大林慈濟醫院資訊人員也針對資料傳輸加密,以簡訊傳遞驗證碼、需先授權安裝、限制一臺裝置、禁止截圖錄影、禁止以密碼、指紋辨識、臉部辨識多元方式登入等等,並且結合排班系統,限制只能在院內及上班時間使用。

護理部副主任陳靜享在研究所時就讀「護理資訊」專業, 護理資歷三十多年的她也了解第一線護理師需要什麼,她說:「護理人員普遍有一種遺漏焦慮,很怕漏了什麼導致病人安全出現風險,所以需要有一個比較突破性的工具來解決這些問題,因此代表使用者提供臨床的需求與建議。『行動護理APP』一開發出來,也覺得是很符合當初想像的樣子。」

智慧醫療中心黃智瑋技術主任帶領團隊,隨時關注系統運作,操作細節有問題一一克服,他說:「用了我們做的APP,能節省護理同仁在電腦上作業的時間,感覺滿有成就感的!能照顧好病人,又可以提高他們的工作效率。」

護理部主任陳佳蓉表示,「行動護理APP」問世,成功促進醫院AI 行動化,無疑在臺灣乃至全球都是重大創舉,也是一個極為正確的發展方向。

院長賴寧生說,大林慈濟醫院致力於開發符合臨床需求的行動醫療應用程式,二○二三年五月二十日成功上線「行動查房系統APP」,僅僅相隔一年時間,「行動護理APP」也正式上線。這是本院自行開發,全臺灣首創以護理核心作業為主軸的護理行動個人助理APP,是智慧醫療創新中心與護理團隊共同努力完成的結晶。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將持續不斷地改進和完善「行動醫療系統APP」,為醫病雙方創造更加優質的醫療照護品質。

手機行動護理APP 使用頁面。

下班之後「行動護理APP」即關閉使用權限,維護資訊安全密不透風。攝影/閻廣聖

營隊圓滿 感恩志工用心成就《人醫心傳》250期

文/魏玉縣、林百脩、張淑宜、賴秀緞、林淑懷、黃美麗、林寶蘭、洪素養、袁淑珍、楊美君、蔡鳳寶、施金魚、王守白

行政協調組塗淑敏師姊(右二)感恩各功能組歡喜接受挑戰,促進團隊默契。攝影/陳正忠

二○二四國際慈濟人醫會年會三天兩夜的營隊活動,有近四百位志工投入各功能組服務,為確保人醫年會課程順利運作,眾人勇敢承擔、付出良能,發揮人多力大福就大的團結力量,歡喜圓滿人醫年會。

九月十三日中午,第一批工作人員抵達花蓮靜思堂,稍作整頓後,即與德旻師父、德旭師父、德守師父、德宸師父進行共識會議,盤整活動細流。

八百多人團隊的行住坐臥,以及各功能組的串聯與協助,對協調組來說,都是考驗。行政協調組志工塗淑敏提到,此次營隊由台中慈濟醫院及中區志工共同承擔,工作團隊自五月以來,即時和指導師父、醫院團隊密切聯繫,規畫調整,希望做到最好的服務。

寮房組安單備辦 留意各處細節

首度參與寮房志工服務的陳順光(右)與太太吳雪鳳(左),認真學習套棉被的方法。攝影/李彥緰

中區太平、大里、霧峰區志工承擔生活寮房組勤務,窗口蔣淑麗領眾在全球慈濟人寮房張羅備妥二百餘床位,要讓遠道而來的人醫家人夜夜好眠。

蔣淑麗示範「捲心酥套棉被」方法,隨即由陳順光、吳雪鳳兩位志工接手。另一邊,志工賴春花、張嬌娥合作無間,快速包裹床單。尾端由志工金殿魁接續,將棉被塞入邊角,確認方正平整,賴瑞清負責將枕頭套裝入。

唐淑端首次承擔寮房樓長,逐一測試水龍頭出水量,叮嚀組員補充沐浴備品時「半量即可」,確保內容物不久放。

機動齊動員 勤務全包不漏接

機動交通組團隊搬動桌椅布置場地,希望讓人醫學員有賓至如歸之感。攝影/簡鴻海

第一次承擔機動窗口的林泰裕,他的名言是「做就對了!」不論協助派車、搬運茶水點心到各定點、香積餐點的運送、即時協助現場、各功能組缺東西等,機動組幾乎「全包」了。雖是首次承擔機動窗口,他掌握自如,忙得很歡喜。

「慈濟事是每位慈濟人的事。」協助機動交通總窗口甘清文,邀約中區男眾志工約五十人承擔機動交通及通訊組勤務。人員規畫成六小隊,負責機動交通車安排、設置服務臺、活動場布、行李運送、無線電架設、手機配發、控制燈光與空調等,大家合和互協,希望讓人醫學員感到賓至如歸。

公傳組用心接待 發揮帝王柚良能

右起為公傳組志工李容珠、張玉秀、丁淑珍分工盛裝水果和點心,用心招待貴賓。攝影/葉唐銘

中區公傳組十三位工作人員分工製作多種點心並準備飲品,窗口林玉鳳更親自熬煮濃縮柚子醬,讓遠道而來的人醫菩薩品嘗到清爽酸甜的臺灣當季水果。

這些柚子來自南投縣中寮鄉的陳水合先生家,陳水合在九二一地震中因牆壁倒塌受傷,造成脊髓損傷和下半身癱瘓,行動只能靠輪椅,曾一度喪志。在慈濟志工的定期關懷下,他找回生活的力量。

志工在八月前往陳水合住家送中秋節物資時,發現結滿柚子的帝王樹欉受颱風影響,樹身傾斜,林玉鳳等人不捨帝王柚被棄置,決定將摘得到的柚子帶回,釀製了兩千西西的醬汁,與氣泡水調和後,美味又提神。

氣泡水由埔里十八度西巧克力工房創辦人茆晉𣉚老闆,聽到公傳組周麗香告知慈濟即將在花蓮舉辦人醫年會,發心提供與人醫菩薩結緣。

中秋晚宴 香積的幸福修練

香積志工協力將一盤盤蔬食佳肴擺放上桌。攝影/陳正忠

九月十六日人醫年會活動第二天,中秋節前夕,香積菩薩準備以色香味俱全的歐式自助餐及臺灣傳統小吃擔仔麵,款待人醫學員。

香積菩薩從下午三點開始為當晚的用餐布置、排盤、上菜動線等做準備。此次歐式自助餐的菜式,由春天蔬食與中區志工、臺北志工共同規畫,長桌的正中央結合花藝菩薩打點的植栽,展現迎賓之意。

香積窗口是中區謝素珠師姊,她表示過程中遇到很多挑戰,如人數變動、餐點擺設,動線流暢度等等,但透過各個功能組的努力,終能圓滿任務。

隊輔全程在側 媽媽心伴學員

蔡美莉(後中)帶領五位花藝志工布置靜思堂各場地,營造具有秋意的溫馨氛圍。攝影/林萬教

臺中黃淑敏師姊(左)原在香積組,後兩次調整補位才擔任隊輔,笑稱一切都是好因緣。攝影/管海玲

「只要學員一回眸一轉頭,隊輔就像媽媽一樣在他旁邊,一定要讓他安住在營隊裡。」隊輔長林文秀說明,為了歡迎人醫年會學員,安排六十二位隊輔、行輔,全程陪伴與關懷。有多次營隊經驗的林文秀,腳踝受傷仍堅持承擔任務,她說,陪伴學員可以結好緣,很珍惜一期一會的人醫年會。

卷軸傳遞人醫精神
靜思文物妙推廣

黃逸樵師兄(左)花一週時間完成二十一幅人醫特色畫作卷軸。右為同修陳美君師姊,圖為會場上的人文推廣服務站。攝影/簡明安

今年各地人醫代表將拿到一幅卷軸,以中英文字及繪圖表述各地義診事蹟,接獲簡院長邀請繪圖的黃逸樵老師分享,書法是中華文化的藝術,海外人士向來欣賞。「畫軸呈現的內容不能太深,如菲律賓納卯市的大型義診,以拔牙圖示呈現為患者診療的意境,不需畫得很像,注重的是神韻。」

負責人文推廣的窗口陳美君師姊,是黃逸樵老師的同修。她希望藉由書籍和人文法品,將慈濟美善之愛,傳遞給人醫學員。

人文真善美
圖文影音整合獻心力

人文真善美從營隊前的準備到圓緣結束的最後,以文字、影像、照片三合一,留下真實美善的記錄。攝影/簡明安

此次人文真善美組共有五十幾名成員與會,分工負責文稿撰寫、攝影、錄影及後製剪輯等工作,為精采活動留下紀錄。

錄影組在今年嘗試導入AI 技術,提升影片的製作效率與質量。成員們表示,有了AI 的協助,能處理到更多細微的瞬間,在後期剪輯中更加得心應手。

三種外語口譯 同步課程知識

外語翻譯組除了即席口譯,還負責營隊文宣翻譯及課程紀錄的線上筆譯。攝影/蔡鳳寶

因應海外人醫的語言需求,本次有來自臺北、臺中、桃園、新竹、高雄等地共十四位英語、二位印尼語和三位越語翻譯人員,提供三種語言的口譯和筆譯。

宗教處同仁楊琇光說明,這次提報需要口譯服務的學員共有一百二十三人,大會準備三百臺耳掛翻譯機,於用餐時段收回充電,以備學員輪流使用。

任教於臺中市忠孝國小的英語老師黃郁芸,因中區外語翻譯組窗口沈明霞師姊的邀約,第一次參加英語筆譯。她表示,活動中會有慈濟和佛教的專門語彙,尤其人醫會更有醫學專業術語,「幸好有統一用語的『字典』祕笈,自己也預先上網查詢做了很多功課,相信可以勝任這份工作。」

勤練中秋樂章 白袍迎賓鼓響起

大醫王克服萬難,學習打太鼓的精神令黃瓊鳳老師讚歎。攝影/賴廷翰

今年的人醫年會由台中慈院主辦,簡守信院長特別規畫迎賓鼓表演,由院長帶領十二位醫師,在開幕典禮上表演太鼓。

太鼓黃瓊鳳老師感恩很有福氣,擔任指導重任。「只有一次全員到齊,因為醫生們都很忙碌,有的人打到一半就說要去開刀;有的人是開刀完之後才趕來,他們以病人為第一優先。」有醫師私下練習到手起水泡、破皮,用心的態度讓黃瓊鳳讚歎。

太鼓節奏分部演出時,志工張慧湘與林小菁分別在兩側引導醫師打節奏,鼓聲響起,眾人合力完美呈現迎賓鼓。

課務善接變化球
傳遞大愛新思維

今年有多位年輕人加入課務組服務行列,中生代陪伴傳承經驗。攝影/李三字

課務組是營隊的核心功能,李美燕曾經負責人醫年會的總協,這次第一次承擔人醫年會的課務長。她分享為展現這次年會的課程特色,簡守信院長用心邀約許多外部講師,開闊學員宏觀視野。另一項特色是「風月同天」的課程,呈現各個國家地區的人醫足跡。

這次課務組有三十一位成員,另一位課務長李建勳指出,擔任課務長最大的考驗是「一直在變化」,例如課堂與休息時間移動的動線調整又調整,他抱著修行的心念面對變化球,希望活動順利圓滿,讓學員更了解慈濟醫療人文。

人事票務財務共事
彈性掌握細節

票務組志工林麗涓(左)和財務組志工謝瑞琴(右)緊密合作。攝影/簡明安

人事組、票務組和財務組面對各種可能的突發狀況,彼此緊密合作,確保每個細節都萬無一失。

「人事工作的核心在於整合參與人員的事項。整理名單是一項繁瑣的任務,尤其是隨著營隊的進行,異動情況變多,例如人員的來去、資料的補足與追蹤。」人事組志工柯盛元以平常心應對突發事件,歡喜迎接全球人醫家人歸來。

今年五月,承擔票務多年的羅春米師姊因身體微恙需治療休養,由林麗涓師姊承擔起各個營隊的票務工作。面對繁瑣的票務處理,林麗涓謹記《靜思語》:「要用心,不要操心、煩心。」轉念完成任務。

從事金融行業的志工謝瑞琴,退休後就承擔起財務的功能,第一次承擔大型營隊的財務工作,經由資深志工洪力淑熱心指導,逐步掌握作業的要點。她感恩志工和各功能組負責人皆會主動確認及收齊費用,讓財務組工作進行得相對順利。

生活組助打包 共善結緣想思師

今年大會準備的活動結緣品,以「袋中袋、袋中瓶、瓶中豆」為設計,其中「常不輕dandelion(蒲公英)環保包」裝著環保袋與餐具,意在感恩人醫會成員,如佛經中的「常不輕菩薩」,視病如親,長期關懷苦難眾生。

二十多位中區志工組成的生活組團隊在十三日抵達花蓮後,忙著將結緣品禮包備妥。此次台中慈院用心準備木片書籤和想師豆吊飾,台中慈院行政助理黃培芳說,「簡守信院長為盡地主之誼,雖已七十歲,登高爬上梯子親身去摘想師豆。並帶領醫院同仁利用零碎時間,把想師豆擦拭得晶瑩剔透。」

生活組志工分工將結緣品打包裝袋。包含鳳梨酥、常不輕環保袋、TIMA 標誌白帽、拉鍊收納袋,以及台中慈院特製的木頭書籤和想師豆吊飾。攝影/陳正忠

病痛、恐懼與人文慰藉 楊照 作家、新匯流基金會董事長《人醫心傳》250期

文/楊金燕 攝影/楊凱誠

AI 興起,楊照探問醫療的本質,期待病人內在的恐懼也能被醫療、人醫所照拂。

今天(九月十六日)早上,我搭了七點十五分的車來花蓮,想學習、了解早上的課程內容,比較能知道要如何跟大家分享。很幸運,聽到童子賢先生在人醫年會的演講PPT 中提到(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根據研究調查,AI 在診斷、醫學論文的書寫上接近百分之九十三的正確度。而我關心的是,那另外百分之七會發生什麼事呢?

我想邀請大家想想,如果你是個病人,你眼前有三個不一樣的選擇:一個是經驗豐富的醫師,他看過兩萬個病例,病人多,要看門診、住院病人,也因此很忙,沒有時間細看所有最新醫學期刊,一年只能看十來篇論文。二是在教學醫院中的教授,他擅長研究,對自己領域中的海外最新研究,都瞭若指掌,也因此臨床經驗較少,只累積兩千個病例。三是一位累積了兩千萬病例的醫師,所有即時的、最新的醫學研究都在他腦海裡,他可以在最短時間內連結你的症狀與疾病、最新研究之間的關聯,請問你會選哪個醫師?

我想,很多人可能都會選第三位醫師,但他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AI、大數據。那麼,可能被判斷失準的百分之七的病人又應該要相信誰?相信AI,還是相信人醫?這是我們即將面對的課題。

醫療的本質是什麼?

比較表層的問題是,AI 會如何影響或取代我們的工作。就像AI 會取代Uber 駕駛,而他們現在正在替AI 累積大數據。醫師可能不覺得自己的工作會被取代,長期以來,臺灣最優秀的人才都去念醫學院,如今面對AI 潮流的衝擊,身為醫師的您,如果你的孩子也是人才,您還會繼續讓孩子當醫師嗎?讓他跟AI 競爭嗎?

而我想更進一步追問的是,AI 讓我們重新思考,醫療的本質到底是什麼?醫師、醫療對我們最大的意義是什麼?

生病會帶來病痛,醫療很重要的任務,是解決病痛,讓無法正常運作的身體恢復正常。而幾乎所有的病,都會同時引發恐懼,病人不知道身體究竟怎麼了?發生什麼事?不像醫療人員有專業知識為背景,清楚疾病的演進與治療步驟,但是病人不知道,病人無法立刻衡量,接下來在他身上、周遭生活會發生什麼變化。

病人在承受「病痛」的同時,也承受著莫大「恐懼」,但對多數醫療專業者來說,他們主要任務是處理病痛;行有餘力,才能照顧到病人的恐懼,那是額外的付出。當然,慈濟人醫會的醫護不會僅止於此。

做為病人或病人家屬,我們對疾病與恐懼的感受是強烈且直接的,減緩恐懼,是很能讓人安心的。在AI 跟大數據的發展下,醫療的定義、乃至於我們對醫療的理解與看重的部分,是否需要調整與改變呢?

恐懼的感染力

當一個人生病時,痛在他身上,恐懼也在他身上,但又不只在他身上,因為恐懼是有非常大的感染性的,它是社會性、文化性,不單純是器質性、生理性的。

每個人生病時都會恐懼,但卻沒有一定的模式,到底害怕什麼呢?幾乎每個人都不一樣。以醫師的專業而言,他們得到的是同樣的病,但所擔憂的卻天差地別。特別是罹患重症時,病人的恐懼不會只在自己身上,會影響到所有關心他的人,幾乎毫無例外,這是社會性,文化性的。

「醫療的責任到底是什麼?醫療處置的範圍又是什麼?」這個既傳統且古老的問題,在新環境下,似乎逼著我們要有新的思考方向。從正面的角度來看,未來,AI 愈來愈會處置病痛,AI 可能會超越我們個人或團隊,也意味著,AI 把這部分承擔走了,從診斷、檢驗分析、連結病人病史、開藥,AI 都可以做,那就不需要醫師了嗎?怎麼可能呢!

做為醫療人員,我們或許不用再跟AI 競爭這些事,反而有了新的餘裕,做為人的醫師。病人不再只是病痛得到治療,內在的恐懼、慌亂也會被照顧、被舒緩,這是AI 帶給我們最大的好處,當然,這只是我片面的期待與想法。

如果是這樣,我們訓練醫護人員的過程與方式,是不是需要調整?倘若AI 當道,我們生病時,面對AI、面對機器,被用這種智能的方式分析,很難感覺到「我安心」。安心有時需要靠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一個我可以信任的人,我知道他是誰」,這點AI 很難做到。

而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讓未來的醫療人員,更具備處理恐懼的能力呢?它的關鍵會是什麼?

我想心理學、深度心理學的知識,是非常必要的。我們要先知道病人在怕什麼?或更退一步,至少要先知道他在害怕。

我們要如何去體會一個人的恐懼呢?可以試著去回想,近來生活或工作上,身邊的人是否在害怕,他在怕什麼?或他心裡有什麼糾結在影響著我,這個經驗就是同理心。

過去醫學教育與專業上,一直面臨兩難,「醫護人員要對你的病人有多少同理?」過與不及似乎都會影響專業。病人的恐懼不是能在任何儀器上被清楚確認的,甚至病人也不會告訴你。然而如今,處理恐懼還是只能靠醫護人員具備同理心。增加心理學的知識與能力,或許可以增加同理心,但不是我真正想表達的,我想建議的不是一個理性知識的教育訓練,而是相對的、主觀的、感受性的訓練。

我們如何讓未來的醫護人員可以去感知他的病人除了病痛以外,他正在遭受什麼樣的苦楚與恐懼。我的答案是,讓所有醫療人員看好的故事,讀好的小說,因為故事能碰觸心靈。

佛法有個重要的基礎是無常。日本作家村上春樹一輩子所寫的小說,都緊扣著一個主題,用他在《挪威的森林》裡的比喻來談,人生是什麼?我們都以為我們走在一條一條的道路上,但其實不是,人生是你走在黃昏一片樹林的邊緣,一邊還有光,但進到樹林時,是昏暗的,可是我們被光誤導,視線並不清楚,樹林邊還有一口井, 那口井沒有標示,也沒有圍欄。意味著,你隨時有可能掉下去,就死了。更慘的是,你掉下去,結果你沒死。

《挪威的森林》中,高中男孩木月跟他最要好的朋友去打彈子,回去便自殺了,沒有留下任何遺書,他死了,但他最要好的朋友及女朋友,在毫無防備下,(人生彷彿)就被推到井裡去了。

而在《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小說中,關鍵事件是鐵道工程師多崎作,高中時有五位好友,在大二時,其中四個好友突然之間都不理他,多崎作不知道發生什麼事,無法預期、無法防備,就被推到井裡去了。

村上春樹在小說中的描述是,多崎作因為被好友割離開來,他有五個月的時間,以死的形式,或跟死一起活著。

大家真的要去看他的小說,我試圖描述,但講得很粗略很快,我想試圖告訴各位,為什麼要有好的故事、好的小說,因為所有的病人,在意義上,他們都是在自己絕對沒有預期之下,就被推到井裡去了。

他們害怕,而他們可以從誰那裡得到協助?我希望是大家,我希望是我們,容我有點厚臉皮的把我自己跟大家放在一起。

可是,如果連我們自己都沒有準備,都不知道什麼是無常;不知道被推到井裡,是什麼樣的感受;不理解那樣的恐懼到底要用什麼方法,才可以削弱、緩和,那我們要怎麼幫忙呢?所以,我們這個時代仍然非常需要人文的慰藉!

如何讓未來的醫護人員可以感知病人的恐懼與苦楚,楊照認為,好的小說是最能觸動心靈與同理心,這個時代依然需要人文的慰藉。

智慧醫療數位轉型 省時巨效 陳適安 臺中榮民總醫院院長《人醫心傳》250期

文/洪靜茹

臺中榮民總醫院陳適安院長以「智慧醫療數位轉型經驗分享」為題,分享在臺中榮總推動數位轉型的歷程。攝影/楊凱誠

二○二四年九月十六日人醫年會課程,臺中榮民總醫院陳適安院長以「醫慧醫療數位轉型經驗分享」為題,分享他在臺中榮總推動數位轉型的成效。

二○二三至二○二四年間, 臺中榮總獲得美國醫療資訊與系統管理協會(HIMSS) 數位健康醫療指標評比(DHI) 全球第二的佳績, 是臺灣第一所通過美國醫療資訊與系統管理協會(HIMSS) Stage 7 認證之國家級醫學中心,並且兩度入榜「全球最佳智慧醫院(Newsweek World's Best Smart Hospitals)」。

陳適安院長第一個想傳達給醫院同仁的觀念是──好的數位轉型,才能有好的數位經營管理策略,增進照護效率與品質,打造出幸福職場,「所以數位轉型,是要在醫療照護端、工作及生活的場域,有更多的進步,才能帶動全院參與。」他也提出「以病人為本,建構數位永續醫院」的願景,醫院不一定要發展很多AI 的軟體,但一定要數位轉型,而這個數位轉型,必須以病人為中心,來增進醫療照護品質以及管理效率。

臺中榮總的數位轉型演進,歷任院長都有重要的推動,而陳適安院長於二○二一年一月到職時,正是政府在數位轉型做最大努力之際,因而順勢結合人工智慧、數位科技、物聯網、大數據的共享,也得以整合全院資源上多下一些工夫。二○二一年三月成立「智慧醫療委員會」並任召集人,旗下分為醫學影像組、精準醫療組、醫學教育組、護理照護組、產官學研究計畫組、經營管理組、大數據組、遠距照護組等,主要是整合院內所有資訊軟硬體,深化醫療、教學、研究、品質管理等各領域的齊步發展,醫、護、行政、各醫事職類都一起加入,每三週開一次小組會議,每三個月開一次智慧醫療委員會大會。此外,他想到,如果只是從上級到下級要求的進行方式,就無法聽到第一線同仁對醫院資訊系統的訴求,因此再成立「臨床資訊委員會」,以決策中心數位管控、導入友善的數位服務體驗,以AI 改善流程、精準推論預測風險等為要任務,主要也是要讓基層同仁反映醫院有哪些資訊系統、哪些數位轉型需要來改進。兩個委員會息息相關,以雙軸運轉的方式運作。

不少人醫學員對智慧醫療的應用感到好奇,認真聽講學習。攝影/簡明安

陳適安院長的想法是,既然能夠做到優化數位轉型,就該共榮共享成果,成績包括二○二一年完成十二家分院核心醫療門住診;二○二二年完成十二家分院非核心醫療系統的建置,也就是說三家總院的十二家分院所用的資訊系統,都是臺中榮總的資訊系統。二○二四年再整合三家總院共七個部科、十八類的臨床資料庫,這個全部標準化統一建置起來的大型資料庫,可以做更多的學術研究和臨床應用。

「簡言之,臺中榮總的醫療資訊系統,需要照顧到四個面向:病人參與、醫護合作、行政管理、教學研究。在此交集形成的架構下,才是數位轉型最基礎的架構。」

病人端常用的門診病人服務系統(outpatient service system) 來說,病人在家裡(at home) 利用APP、LINE 等方式與醫院連線,可預約掛號、了解看診速度;來到醫院也能以APP 知道停車場的空位數、個人定位、輸入健保卡、生理數據、連結公播系統等;看診後回到家裡,也能夠掌握個人的生理數據情況,身體不適的話可利用各科預約來與醫師連繫。而醫護端需要的手術管理系統,則可即時掌握手術的進度;每位醫師有每種手術時間的平均值,只要醫師進入手術房,就開始記錄,綠燈代表時間內完成,紅燈代表可能難度較高或有併發症出現必須要延時。好處是得以即早移轉下一檯手術的開刀房,才不會讓病人一直等。至於重症診療輔助決策系統,能夠透過數據整合,協助醫師評估病人何時可脫離呼吸器、脫離洗腎等,有效的提升照護品質和病人安全。

陳適安院長提到,利用資訊管理帶來的成效上,最讓他欣慰的其中一項,就是降低急診二十四小時滯留率。

曾經臺中榮總的急診二十四小時滯留率大約在百分之十四到二十之間,等於五、六位臺中的病人來到急診室,至少要過一個晚上才能得到床位或是出院,連帶造成臺中市的救護車不願意把病人送來。陳適安院長到職後,首先把「病人到院→停好車子→報到→就診→到診療結束或轉到病房」的整個過程,總共整理出十八個節點,經過分析後,找出變易數最大的節點,再找出臨床和行政端的原因,加以改善。經過近一年的努力,二○二一年十二月,臺中榮總的急診二十四小時滯留率已經小於百分之一,結果變成臺中市的救護車很喜歡把病人送過來!這便是善用資訊系統達成改善的效果。

還有(微軟推出的資料視覺化應用軟體)Power BI 儀表板,自二○二一年建置以來,每年持續優化,每個部門希望有Power BI 供參考的話,資訊部就能協助建置,也能夠連結到控床的智慧管理,改善急診室的壅塞。「每個部科主任都可以透過Power BI 看到每天停留多少病人?長期住院有多少人?⋯⋯能夠善用資訊系統,做一些比較複雜的管理,現在病人住院的平均天數為五點二天,周轉率也就提高許多。」

智慧醫療作業在護理端帶來的成效,包含電子紙運用、ADC 智慧藥櫃、床邊智慧設施、傳輸生理數值測量儀器、電子同意書系統等。其中電子紙的部分,在急性病房已達百分之百使用率,持續逐步推展到各病房做汰換。

有院內護理師告訴陳院長,電子紙提供二十六種數位化的數據,可節省抄寫的時間,而數據都是平行轉移的,不會錯誤。「我們有統計過,每一張電子紙,可以節省護理人員在每一張病床更換床頭卡十九分鐘的工時。」不僅如此,達成全院百分之百管制藥品的智慧藥櫃,還有自動化的交班系統等,這些林林總總加起來,可以節省護理師每日至少一小時又十五分鐘的工作時間,非常可觀!

遠距照護、結構化報告(Structured Report system) 全院化、產學合作進行生成式AI 研發智慧病歷和護理紀錄系統等作業系統,都是為了切合同仁的使用需求,提高醫療服務品質與效能。

眼光放遠來看,如果要進階到「次世代智慧醫院」,與國際接軌,需要做的事也非常多,有賴臨床、行政、教學等各單位一起來做。「最基礎的就像雲端,也是很重要的考量,哪些資料要上雲端?異地備援系統在哪裡?都要顧及。」關於數位醫療的法規及標準,也希望政府單位有更明確的界定。

對於醫療數位轉型,陳適安院長以「最大限度的發揮人工智能優勢,最大限度降低人工智能風險」,將人工智能做最好的發揮,與全球人醫會學員共勉。

攝影/楊凱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