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3C醫療核心 守護健康齊造福 王本榮 慈濟教育志業執行長《人醫心傳》250期

文/林芷儀

王本榮執行長表示,利用AI 擴充能力,增強人類福祉,是醫療人員的使命。攝影/徐金生

二○二四年國際慈濟人醫會年會第三日上午在花蓮靜思堂講經堂的最後一堂課,由慈濟教育志業王本榮執行長分享「AI 與大愛醫療與教育應用」。王執行長首先向全球慈濟家人和人醫菩薩道早安,他感恩今年的年會主題讓眾人吸收到很多AI 知識,「把AI 跟愛結合的首先就是我們大愛臺(DA AI),這樣的連結,相信大愛臺能夠讓世界亮起來!」

現在進入全球化、科技化的時代:「TIE ERA」,TIE 的T 是科技(technology),指的是機器人、網際網路,以及現今受到全球重視的AI;I 是創新(innovation),指我們需要機會、挑戰、改變;E 是Education,代表需要主動學習、終身學習,才是AI 時代最正確的教育。

王本榮執行長簡述AI 的歷史, 從一九五○年代的人工智慧之父圖靈,二○一六年舉世矚目的Alpha Go 打敗世界圍棋冠軍,到二○二二年Chat GPT 使用語言對電腦下指令,進入電腦說人話的時代。其實在歷史過程中,都是科技在改變歷史,例如人類發明的肥料、印刷術、指南針、電腦、手機、電器用品,全部改變歷史,王執行長提醒:「但是科技不是未來,而是帶你到未來的工具。所以在AI 的時代,你必須有看到未來的能力,更要有強大的執行力跟整合能力。」

國際慈濟人醫會學員用手機記錄自己想留存的課程內容。攝影/留榮松

回到醫療主題,王本榮執行長分享僧璨大師的《信心銘》,可讓醫療工作人員警惕自己。「至道無難,唯嫌揀擇」是平等心,當醫師要眾生平等;「但莫憎愛,洞然明白」,醫療從業人員需要有同理心;「毫釐有差,天地懸隔」,對於診斷病人疾病和醫學科學要有精進心。

當AI 連結醫療產業,可以預見「未來醫生」即將到來。王執行長提到,AI 加入診斷時,影像輔助診斷一定比人類醫生更精準可靠,用於遠距醫學診斷也可解決醫療資源不均問題,照顧到更多偏鄉地區的民眾。現今推動以實證醫學治療、管理及預防身心疾病,AI 也可以透過軟硬體結合,打破時空、減少醫療支出,進行個人化醫療。更因為AI 能快速分析大量基因、蛋白質及病理資料,可以設計新的分子結構、優化化學反應路徑,提高合成速度及效率,快速準確篩檢藥物,大幅提升藥物的研發。

若是配合達文西機械手臂,也可以減少手術空間死角,並有更高的記憶準確度。除了治療型機器人,目前也有穿戴型機器人,能夠做預防醫學的快速治療。長照方面也可以搭配服務與協作型機器人,因此AI 在醫療上有很多的貢獻。

AI 與教育應用的部分,王本榮執行長表示,現在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不好的時代,因為現在的科技文明達到最高峰,卻也是環境生態被破壞、人性扭曲最嚴重的時代,所以老師要培養出能「深觀」認清實相、「廣行」解決問題的學生,才能把AI 用在正確的方向,除此之外,還需要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獨立思考、創新求變、資訊溝通、生活適應」等能力。王執行長補充,其實身處AI 科技嶄新的時代,壓力更大、步調更快,更容易讓人患有憂鬱症,因此,品德教育也很重要。

其實AI 本身就是個人化教學最好的助手,有助於提倡自主學習,同學要有成長性的思維,不斷開闊自身視野(Vision),保持熱情(Passion)並付諸行動(Action),與其抗拒AI 不如擁抱AI,透過妥善運用增強潛能。要善用AI 啟動新教育,其實老師也需要改變,師長們必須從「業師」變成「人師」,使用前AI 先學會「愛」。

王本榮執行長最後分享大腦的構造與功能,提醒全球人醫菩薩「轉識成智,開迷啟悟」,回到醫療的核心價值,醫療工作者要有3C:Cure(診療──守護生命)、Care(照顧──守護健康)、Comfort(膚慰──守護愛),以AI 結合BI(Buddha Intelligence,佛陀的智慧),用AI 擴充能力,增強人類福祉,這是醫療人員的使命。

王執行長的結語:「大家都是有福報的人才能造福,特別是我們人醫會,我們是『Fire together, wire together』,『當我們火在一起,我們就伙在一起』,結合四大志業、完成人醫會的使命,我們有機會造福真的要謝天謝地,也要互相感恩。感恩上人創造人醫會!感恩大家!」

攝影/留榮松

轉識成智 生成AI生成愛 顏博文 慈濟慈善志業執行長《人醫心傳》250期

文/何麗華、林瓊姵

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顏博文執行長演講,探討慈濟如何使用AI 人工智慧來提升慈善工作。攝影/楊凱誠

「AI 就如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AI 的發音就是中文的『愛。』慈濟運用AI 是做『愛的延伸』,做『大愛』的工作。」

二○二四年九月十五日下午,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顏博文執行長以「Tzu Chi’s AI Implementation」為題,探討慈濟如何使用AI 人工智慧來提升慈善和醫療工作。

顏博文首先回顧二○二○到二○二二年COVID-19 新冠疫情爆發期間慈濟為防疫付出的努力,集中口罩、防護衣等等物資,送給臺灣及海外九十八個國家地區超過一萬多個機構,克服種種困難,不管是語言、海關法規差異等等,才能送達全球每一個需要的角落,也感謝各國家地區分支點的協力成就。

顏執行長說,談到AI,不得不提到成為全球焦點人物的NVIDIA 創辦人黃仁勳先生,然而AI 發展帶來新機遇,也帶來新挑戰,「AI 的應用, 需要我們謹慎面對,要用其善的一面來造福人類。」顏執行長分享最新的全球風險報告書(2023-2024 Global Risks Perception Survey),其中的極端氣候及假新聞、假消息,是最嚴重的風險之一,而很多網路駭客、AI 生成的假圖片更是層出不窮。且將來AI 若普遍應用,用電量可能增加到百分之一百六十,這是令人擔心的一點。

那麼,慈濟用不用AI ?
「用,我們是『善用』。」

例如,全球人文真善美志工放上社區網的文章,運用AI 生成重點摘錄、關鍵字,讓搜尋引擎容易找到,增加閱聽者的接觸率。《慈濟週報》以AI 生成語音版,這不僅造福視障菩薩,也方便更多地方更多人聽到慈濟的內容等等;人文真善美志工拍攝的活動照片,以AI 辨識,分辨為志工,臉部可露出,一般民眾的臉部更會自動模糊化,保護個人資料,用AI 處理更有效率。執行長也接著舉出一些慈善志業正在試行AI 的應用。

顏博文執行長以簡報說明,在臺灣也充斥著許多不實的資訊。攝影/陳正忠

馬來西亞的醫師蔡美萍(前排右一)認為,AI 最大優點是節省時間。攝影/陳正忠

「AI 就如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AI 的發音就是中文的『愛。』,在慈濟中愛的意思是『大愛』,慈濟運用AI 是做『愛的延伸』,做『大愛』的工作,用它來做好事,而不是牟利或做假新聞。」

「全球正面臨的三大挑戰——戰爭、瘟疫和氣候變遷,我們用慈悲和智慧來應對。需要『轉識成智』,用AI 來產生智慧和慈悲,把AI 變成愛(ai)的智慧,生成AI,生成愛(ai)。」

來自馬來西亞的醫師蔡美萍認為,AI 最大優點是節省時間,她最常運用的是透過AI 翻譯,尤其是在醫療方面的翻譯,不過有些詞還是要修正。

蔡美萍說:「不能太依賴AI,會缺少人文,缺少愛,所以我們要把愛(ai)加進去。不管科技是否發達,還是需要人的關心和愛。人才是最重要的,不能夠完全依靠AI,而是當作幫助我們完成任務的利器。」以人為本,人情味還是很重要的。

而來自馬來西亞的護理師黃秀葉,目前兼任社區的醫療窗口,也負責醫療輔具和社區長照活動。她寫醫療報告時,有時寫不出感動的文句,她會善用AI 來修飾,它是很好的補助,可以寫得比較完整,幫助提升工作的效率。

黃秀葉認為只要當妥善運用AI,是可以開啟智慧。把想法告訴AI,讓AI 協助整理出來,但不會完全依賴。更要像顏執行長所說,用AI 來產生智慧和慈悲轉識成智。她一心一意修心,把佛法好好地運用在生活中,要幫上人救度眾生。並且用智慧努力克服及面對煩人的事情,用心將分內事做好。

另一位印尼慈濟醫院護理師諾薇(Novi Kartikasari) 表示,在資訊充斥的時代,手機時常接收到很多訊息,不能照單全收,必須運用智慧去辨別真偽,先求證之後才能夠再去轉發,否則很容易被混淆。要運用智慧來使用AI,才不會被AI 牽著走,要把AI 當作一種輔助工具。

印尼明年有重大的選舉,一定要去投票。她和朋友之間會互相討論網路的消息,深怕如果選錯的話就是走錯路,影響十分重大。總之使用AI 也要用智慧去分辨所有的訊息,才是正確的方向。

最後顏執行長期許:「讓我們一起攜手,利用AI,持續為全球行醫、慈善和環保事業盡一分心力,共同創造更美好的明天!」

印尼慈濟醫院護理師諾薇(Novi Kartikasari) (中)表示,在資訊充斥的時代,手機時常接收到很多訊息,不能照單全收,必須運用智慧去辨別真偽。攝影/陳正忠

馬來西亞護理師黃秀葉(中)寫醫療報告時,會善用AI 來提升工作的效率。攝影/簡明安

人醫會情緣珍貴 開枝展葉《人醫心傳》250期

文/林芷儀、黃秋惠

此屆年會主辦人簡守信院長想讓最具有人醫精神的呂秀泉醫師及蔡宗賢醫師率先向上人圓緣分享,發揮巧思與創意,由大愛臺撰寫文稿,透過AI 生成的聲音,結合大愛臺資料影片,讓全球人醫會成員,回顧聆聽已往生的呂醫師及蔡醫師的人醫心路。

菲律賓人醫第一顆種子
呂秀泉醫師(1934-2012)

圖片截自慈濟人文志業中心製作之緬懷影片

「一九九五年菲律賓林小正師姊來到崇仁醫院邀請我一起舉辦定期義診,身為一名虔誠的天主教教徒,要跟不同宗教信仰的團體合作,我心中有許多的疑慮,然而正因為了解菲律賓偏遠地區的醫療需求,以及身為醫師的使命,我接下了這個任務。一九九五年四月,我們舉辦了下鄉第一次義診。當我們抵達呂宋島北端的碧瑤山區時,現場等候看診ㄇ女老少臉上帶著焦急又無助的神情,讓我感受到義診團隊的責任,也很慶幸我們來了。

菲律賓有七千多個大大小小的島嶼,貧富不均再加上交通不便,許多偏遠地區的民眾甚至一輩子都沒有到過醫院就醫,我們的到來不僅帶來醫療、藥物,更為他們帶來了人生的希望。」「除了看診、給藥、牙科的治療以外,我們也把刀房搬到義診現場,利用幾張桌子拼湊成手術檯,再用竹竿圍起來當隔間,吊燈取代了無影燈,這樣的義診模式,也成為日後慈濟國際義診的雛型。

二○○○年九月上人為我授證,我們師徒之間約定,只要貧病的人有需要,我就要帶著人醫團隊穿山越海,解除他們的病痛,這是醫者的使命,也是慈濟委員的承擔。六十一歲我才開始做慈濟,雖然身有病痛,但每一次義診都讓我忘了自己的病痛。大家體諒我的年紀、體能,都要我放慢腳步,但只要看到貧苦病痛的人,不管我的身體怎麼樣,只要我能夠走,就算搖搖擺擺地走,我也會走到需要我的地方。」

臺灣人醫 蔡宗賢醫師(1958-2012)

「拄著拐杖上下火車、爬樓梯難不倒我,這分隨遇自在是在我加入慈濟志工之後才有的,因為我的每一步都很堅定,每一步都很踏實。

一歲大,我罹患了小兒麻痹症造成右腳萎縮不良於行,父母手足怕我自卑,處處遷就著我,學校的師長也會特別照顧我,再加上我會讀書,大家都順從我也養出了我自負的個性。

牙醫系畢業後,我就開了自己的牙醫診所,收入不錯,但我總是不滿足,也跟著玩股票,那時候人在看診,心卻隨著電視裡的股票行情上下起伏。明明生活與工作順風順水,但我還是覺得不快樂,埋怨人生。一九九九年九月的大地震,我在電視新聞中看到柔腸寸斷的土地,傾倒毀壞的家園,也看到了身穿藍天白雲的志工身影,雙手有力的奉上一碗碗熱食給災民,或是提供溫暖的肩膀讓他們哭泣,第一次我對自己的不知足感到慚愧。

九二一之後我加入了北區人醫會,為了彌補過去所浪費的生命,在診所看牙變成我的副業。只要有機會,我不是在臺灣偏鄉義診就是跟著人醫會到斯里蘭卡、菲律賓、印尼幫困苦的人看牙。

二○○四年,我聽說玉里慈濟醫院缺乏牙醫師,於是展開了後山巡迴醫療計畫。週五早上我從臺北搭著火車來到兩百五十公里外的玉里慈濟醫院,下午看完門診,晚上繼續留在急診室當醫療志工。週六一早再搭火車到花蓮慈濟醫院繼續看診。週日哪裡有需要,我就拄著拐杖跟著志工到處義診。

牙科醫師每天面對的是只有三尺寬的口腔世界,幸好在人醫會的牙科義診中,讓我看到世界之大,我可以用專業解除患者的牙痛,可以用笑容卸載病人的恐懼。

我很感恩我的腳,因為得了小兒麻痹,才有機會成為一個醫生,才能體會最富足的人生。」

圓緣分享

找回醫者初發心
充電再出發

擔任年會學員長的台中慈濟醫院急診醫學科李冠儀主任。

台中慈濟醫院急診醫學科李冠儀主任曾經在二○一八年到柬埔寨義診,也與當地志工結下好緣,這次年會,簡院長邀請他擔任學員長,二話不說就接下,他說:「希望能幫自己好好充電,也希望找回醫者的初心。」

回想起二○二○年COVID-19 新冠疫情爆發,醫院急診是防守的第一線,李冠儀說:「我除了臨床還兼行政職,不只要穩住自己,還要穩住團隊,醫護團隊在抗疫的第一線其實壓力很大,即使再怎麼努力,還是有一些夥伴因為個人生涯因素離開,難免灰心。疫情剛解封,簡院長立刻召開主管會議,聽聽大家的心聲,當下我的情緒是有點崩潰,不過台中慈院真的是一個大家庭,當時很多人都鼓勵我,科內的年輕主治醫師也說:『科內老大是你,所以我們才要留下來!』我才覺得如果自己不振作,怎麼帶著急診團隊一起走下去!」

簡院長還給學員長一個另類任務,就是領唱年會主題曲〈城裡的月光〉,而且還要事先錄製!李冠儀主任說他擅長的是搖滾樂曲風,而〈城裡的月光〉是用飽滿的感情詮釋的抒情曲,所以他抓緊時間練唱,練到孩子說:「爸爸,你怎麼成天都在唱這首歌?」

經過兩天半的年會洗禮,李冠儀主任說:「這次人醫會年會活動重新點醒我,讓我充滿電力,可以繼續有信心做一位幫助更多人的醫者。」

回到心靈故鄉
學習慈善與醫療

越南的護理科教師李氏芳映(左)分享,右為馮雪芬師姊。

李氏芳映是來自越南的護理科教師,今年第一次來到臺灣,也是第一次參加慈濟人醫會年會,她很開心三十九年前她就讀專科時的老師也同樣在現場。短短幾天的課程讓她很感動。她感恩上人創造慈濟世界,讓她學習到關於慈善、醫療、環保的寶貴知識,最令她感動的是,她看到人醫會的大醫王前輩都有年紀了,但救人的精神不變,也看到有新一代的夥伴接力,共同參與救人行動。

李氏芳映說,她看到在一般人眼裡是高尚職業的醫師,在慈濟義診時很謙卑,甚至對病人九十度鞠躬,令她讚歎又佩服。

走入美墨邊境看見苦難
決意助重見光明

美國人醫會眼科醫師林孟潔。

來自美國的眼科醫師林孟潔分享,以前自己參加義診都是當快樂志工,自從二○一四年有了大愛眼科醫療巡迴車後,她開始擔任巡迴車及門診中心的職工。她分享去年在墨西哥提娃那(Tijuana)的義診活動,「十幾年前王思宏師兄就問過我要不要去,但是真的有點害怕,因為那邊滿危險的,有販毒、很多槍擊案。去年終於提起勇氣參加,發現當地非常落後,真的很需要幫忙,很多民眾因為遇到槍擊或攻擊而失明。等慈濟墨西哥眼科手術中心建立起來後,希望全球的眼科大醫王都可以去幫忙開刀,讓大家重見光明。」

林醫師說:「這次是我第一次來臺灣參加人醫年會,看到很多的『偶像』( 人醫會前輩),及他們的經驗分享,真的非常感動。很感恩台中慈院簡院長帶領策畫,我很喜歡每一堂課,尤其是『風月同天』,每一個故事都非常感人,結合醫療與慈善,看到全球慈濟人克服困難在各地生根發芽,如同《無量義經》:『苦既拔已,復為說法。』真的很感恩上人,如果沒有法,就沒有智慧跟勇氣可以堅持下去。」

林醫師表示,回到美國後將實踐這次在年會學到的人醫精神,不忘五毛錢的力量,也邀請大家一起茹素,讓身體健康、眼睛健康,環保救地球。

理解困苦 穆斯林付出大愛

菲律賓人醫會哈米斯(Hamis Rashid) 醫師。

菲律賓人醫會哈米斯(Hamis Rashid) 醫師說,父親在自己高中時因心臟病過世,家裡經濟很困難,所以他非常理解貧病家庭的困境。他最初學習的是護理專業,在偏鄉擔任護士,某次遇到一位癌症病人,當地卻沒有醫師能幫病人治療,讓他下定決心而成為醫師。

新冠疫情期間,他遇到慈濟人邀請他參加義診,互動的過程中發現慈濟的想法跟自己非常相似,「愛是改變世界的方式,現在我來到慈濟,跟大家都是同一顆心、都是家人,可以一起用愛幫助更多人。身為穆斯林,可是跟慈濟一起做事一點都不困難。上人,您對這些苦難眾生的幫助就像一道亮光,您的身教跟所做的一切,讓我非常感動,希望您常住世間,帶領我們做更多的事情,幫助更多的人。」

約旦人醫的責任與使命

約旦人醫會安賈德醫師(左),右為陳秋華師兄。

約旦的安賈德醫師在二○一九年認識慈濟,約旦人醫會每兩個月會到難民營義診,他看到許多無牙的難民,經過約旦分會的支持,牙醫為難民補上牙齒。受到疫情影響活動暫緩,直到二○二二年,他們重新持續舉辦義診,平均每個月有十到十五個整牙或做假牙的治療服務。

安賈德醫師現在是約旦人醫會的窗口,從去年開始每月交功德款,職志合一。今年,安賈德醫師帶著太太及四位年輕牙醫師來臺參加人醫年會,一路上都受到慈濟師兄姊的照顧,平安抵達花蓮。他感動的說:「九月十五日的開幕式,跟林俊龍執行長手拉著手的時候,我感覺到我在約旦的責任與使命感!分科座談討論時,聽到全球牙科醫師的分享,非常震撼,也學習到很多,希望把人醫會的人文帶回去,邀請約旦的醫師都能參加人醫會,在約旦發揮更大的功能。」

發揮良能醫病醫心
願當靜思傳法人

馬來西亞的羅愷琳醫師。

來自馬來西亞的牙醫師羅愷琳,在二○一二年就讀大專二年級時參加慈青舉辦的茶會,現場播放著慈濟緣起的影片,「我那時感受最深刻的是我與上人的一分緣,隔著螢幕,第一次看到上人的身影,我的眼淚就不自主地落下來了。」她隨後加入慈青,畢業後回到檳城老家接受慈濟委員培訓,並在二○一九年受證。

羅醫師謹記上人的叮嚀,時刻精進,參加慈善訪視、環保推素,也參與人醫會的健檢、義診及衛教,除了服務社區民眾,也關懷羅興亞難民及高烏的原住民。

敬佩慈濟行動力
讚歎可口素食

印尼的一般外科醫師魯茲比(Ruzbih Bahtiar) 與太太。

印尼一般外科醫師魯茲比(Ruzbih Bahtiar) 在去年三月加入人醫會,不久後,他的太太也加入,他說:「我最感動的是慈濟團隊特殊的處事能力還有健全的體制,每一個人都全心全意地付出跟投入,即使再疲累,他們都可以隨時展現出快樂跟笑容來撫慰病人及家屬,一直到活動結束。我非常高興也很榮幸,可以是團隊的其中一員。」

這次他與太太第一次來臺灣參加人醫年會,魯茲比醫師笑說:「慈濟的素食佳肴很好吃!」課程中除了學習到科技對醫療的幫助,還看見那麼多人醫夥伴為民眾拔除病苦的菩薩身影,「這樣愛的分享是無價的。」

奇蹟重生道感恩 把握因緣行善

李明儒醫師康復,感恩上人與所有法親。

服務於臺中榮民總醫院口腔醫學部的李明儒牙醫師,在一九九二年加入慈青,一九九六年參加人醫會,二○二三年因癌症末期住進台中慈濟醫院心蓮病房,經過一連串的搶救起死回生,如今再次回到花蓮參加人醫年會,他深感生命不思議。

「記得上人於二○二三年二月五日與弟子視訊,感恩上人慈悲開示,鼓勵弟子內心要道心兼顧,輕安自在,無論生死都是自然法則,之後有好多慈濟家人為我祈禱祝福,我受到很大的鼓舞。命懸一線之際,感恩林碧玉副總、林俊龍執行長及很多鈞長的關心。」

二○二三年三月二十二日,李醫師因四十度高燒送往台中慈院急診。簡守信院長馬上到急診,牽起他的手,當下安住他的心。李醫師也感恩莊淑婷副院長、護理部李玉茹主任與護理團隊,細數所有關懷與幫助他的人,包含治療團隊、7A、7B 病房、心蓮病房、社工室、人文室,紀邦杰醫師帶領的中區人醫會、北區人醫會等人醫會家人,還有好多好多慈濟師兄姊。「這個強大的愛的力量,讓明儒的生命可以從谷底翻身,大家都說奇蹟,我想這就是一個愛的奇蹟。」

今年初,逐漸康復的李明儒醫師回到工作崗位,他感謝重生的機會,把握因緣行善。「因為慈濟,因為大愛,讓我們相聚在這裡,這是我們與上人超越時空的法緣,我們將帶著這分愛回到各自的居住地繼續散播與落實。」

震災結緣 推動尼泊爾義診

尼泊爾的整形外科醫師賈斯萬·釋迦(Jaswan Shakya) 邀請太太來臺參加人醫年會。

尼泊爾加德滿都的整形外科醫師賈斯萬·釋迦(Jaswan Shakya) 因二○一五年尼泊爾大地震跟慈濟結緣,二○一六年第一次參加人醫年會,活動中認識許多不同國家地區的人醫與志工,了解到慈濟人文以及慈濟在全球展開的人道救援。

賈斯萬醫師說:「這也是為什麼我又來參加年會,因為我想更深入的了解慈濟,這次我太太也一起來認識慈濟。我發願要在尼泊爾開始做義診,也希望能跟慈濟人醫團隊一起在尼泊爾及各個國家地區做義診服務,希望尼泊爾也有更多志工跟醫療人員加入人醫會的行列。」

資深人醫信願行 傳愛遍全球

攝影/簡明安

美國人醫會廖敬興醫師是年會的老面孔,也常協助大會翻譯,他認為參加慈濟人醫會、參加義診,改變了他整個人的生命,從此走上慈濟義診的不歸路,從洪都拉斯到薩瓦多,到斯里蘭卡、約旦,為自己的生命留下一則又一則動人的故事,他覺得慈濟人醫會真的能夠在世界各角落把愛的能量傳出去,所以他再次來到上人面前發願,希望能夠永遠參加慈濟人醫會。

柯賢智醫師感念在圓緣時刻居然能夠聽到乾爹呂秀泉醫師的聲音重現,「今天早上看到呂副院長(的影片),就想到過去我們開始做義診的時候一起努力,沒想到會影響到全世界的義診,真的很感動。假如呂副院長在,他也會很感動,也會感恩大家。」

中區人醫會紀邦杰醫師說:「二十八年來,我跟著人醫會成長,雖然年紀也大了,可是我想我們的智慧也是與日俱增了,希望我們的慈悲也要日日增。看到這麼多國家學員回來,非常高興,我們慈濟的愛無遠弗屆,遍地開花,開枝展葉了。」

高雄區人醫會葉添浩醫師也分享:「這次的課程非常棒,感覺上是在把我們的初心再次找回來。每一次的年會,好像就在盤點自己。有機會去為有需要的人幫他們做一些治療,其實我們在幫助他們的時候就是在幫助我們自己,幫助我們找到自己清淨的本性。」

台北慈院趙有誠院長感恩上人讓他的人生道路上有這麼多法親,有這麼多典範可以學習,也很光榮的說:「我是慈濟的一分子。」花蓮慈院林欣榮院長也再次表達對非洲孩子的不捨以及所有人醫夥伴的敬意與感恩。簡守信院長最後總結,感恩所有投入的志工團隊。

林碧玉副總執行長談及慈濟人醫會在菲律賓義診的起源與箇中甘苦,也談及現在見到李明儒醫師的欣喜,猶記當時得知李醫師或許剩下不到一星期壽命的消息,前去台中慈院探望,反而被李醫師安慰。「很多人都會覺得『慈濟人真的不是人,真的是菩薩』。李醫師就是菩薩,跟隨著上人,相信上人的話,他相信了他去做,輕安面對人生很難過的關卡。」林副總讚歎李醫師跟隨上人的信、願、行,「結果他真的奇蹟似地在我們的面前出現!」

在所有人的圓緣分享之後,恭請上人開示。

醫王救苦菩薩心 代代永傳承

攝影/李彥緰

時間不斷的流逝,人的生命總是無常苦短,經典中表達「一張病床,就等於一個人的地獄」,所以醫師是病人的最大希望,上人常常都說他很尊敬也很感恩,也很愛醫王菩薩。人醫會聚集了這麼多良醫仁醫,多麼珍貴有價值,上人感恩所有人醫會團隊所有菩薩,不管醫師、護理、藥劑、後勤等等,「大家都是共同一念心,師父想要做,大家撥出了寶貴的時間投入醫療義診。這是多麼寶貴啊!讓我感覺好貼心!」

「師父常常這樣講,疼惜大地,疼惜萬物,要感恩天地,要感恩人與人之間,每一天對著人類萬物,我們有著感恩心,有這種感恩心回向到自己,天天都很輕安自在,心會很輕鬆很快樂。」

人醫會成員從不同的國度而來,在人間做利益眾生的事,回來花蓮共聚,上人說:「菩薩們說不同的語言,經過翻譯,心靈的語言是相通,只是有聲音的語言還不大懂,到底翻譯對不對,不管對不對,總是都是好話,彼此相信我們有一個共同的心願,那就是愛。」上人創意提點:「最近都說AI、AI,我真的聽不懂什麼AI,有時會說顛倒變『IA』,AI 發音像臺語的『會愛』,彼此相愛。」「A= 會,I= 愛」,期待如佛陀的醫王菩薩之心,永續以愛傳承。

攝影/李彥緰

風月同天《人醫心傳》250期

《全唐詩.繡袈裟衣緣》:「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國際慈濟人醫會二十八年來,跨越地域與種族的紐帶與愛心,在同一片天空下,扶持貧病,共同譜寫關懷與大愛的樂章。

本屆人醫年會「風月同天」課程,以影片結合現場分享各區人醫會的付出足跡;柬埔寨、尼泊爾、印度、莫三比克、菲律賓、美國、印尼、約旦、土耳其等國家地區的人醫夥伴,攜手透過醫療援助傳遞愛與關懷的美善足跡。

走入尼泊爾與印度
星馬人醫傳法

九月十五日人醫年會「風月同天──尼泊爾、印度」課程上,台北慈院趙有誠院長帶領學員回顧二○一五年慈濟尼泊爾賑災義診團深入重災區進行醫療救助的歷程。攝影/李彥緰

台北慈院趙有誠院長、馬來西亞陳吉民醫師、新加坡林金燕護理師,分享慈濟的種子在尼泊爾、印度生根發芽的歷程。

深入重災區的醫療救援行動

趙有誠院長首先提到參與二○一五年尼泊爾震災義診的經驗。他記得在週日接到簡守信院長的電話得知前一天尼泊爾大地震,週一一早第一批慈濟賑災團隊便要出發。當下他抓緊時間聯絡院內藥學部同仁著手準備所需藥材,感恩徐榮源副院長、喬麗華主祕協助與政府單位的行政聯絡。

雖然在泰國轉機、在尼泊爾機場都發生一些突發狀況,所幸也都在各方善心人士和慈濟志工的應援下解圍。路途上,尼泊爾四處斷垣殘壁,一進醫院,見病床滿是傷患,斷手斷腳的小朋友,傷重的孕婦等,卻苦於缺乏醫材無法進行治療。簡院長和外科團隊把傷者的X 光片傳回臺灣,好讓即將出隊的第二批義診團隊將所需的骨材、醫材用品帶過來。在尼泊爾遇到發心助人的尼爾醫師,他的父親具有政府官員背景,因此才協助取得臨時行醫證。

尼爾醫師帶大家深入帳篷區關懷,找到亟需醫療幫助的人們。重災區的一家醫院廣場設有臨時醫療站,原本院方主管由於對慈濟感到陌生,不太敢讓醫療團隊進駐,隔日趙院長帶著大量傷者所需要的抗生素再度來訪,終於獲得信任,醫療團隊得以開啟行動義診服務,開始照顧受傷的病人,當地的護理師和護理學生也主動來幫忙。「從不能做到可以做,我們忙到沒有時間吃午餐,但是真的很歡喜,有機會可以盡一點心力。」後來兵分兩路,簡院長與花蓮慈院王健興主任開一路,另一組由趙有誠院長與李宜恭主任帶隊隨尼爾醫師走訪村莊,在路邊為外傷或慢性疾病患者看診、給藥。「即使是義診,醫師同樣用心看診、病歷紀錄記載詳細。」許多當地志工也是受災戶,他們的住家都傾倒了,但是依然每日跟著慈濟義診團隊出隊做服務。

第二批義診團隊帶來醫材和骨材,簡守信院長、簡瑞騰院長等外科團隊開始做手術了,有時候遇停電等各種狀況,他們也勉力排除萬難完成。而趙院長和李宜恭醫師,每日在不同地方繼續著他們的行動看診服務,用餐時間醫療團隊總是簡單吃個沖泡式的香積飯後便開工,在本土志工協助翻譯下,從一個地方到下一個地方,從鄉間到帳篷區,為無數災民一一診療。

慈濟舉辦多場的愛心物資發放活動,徐榮源副院長也帶隊與當地醫護人員進行交流,接引並布下更多慈濟種子。最後趙院長再次感恩,能夠在人醫年會上見到慈濟家人,「大家在世界不同的角落,做慈濟事。雖然不一定叫得出每個人的名字,但是每次相見,都倍感親切。」

醫療先行 開啟善門

馬來西亞陳吉民醫師分享星馬志工團隊多年來在尼泊爾耕耘的足跡。攝影/李彥緰

接著由陳吉民醫師代表分享馬來西亞團隊在尼泊爾及印度菩提迦耶的耕耘。

一九九三年慈濟在尼泊爾所援建的四個大愛村共一千八戶。二○二四年當尼泊爾常住志工重返考察關懷時,有位婦女帶志工到她的家,原來婦人將上人的法照擺在神龕旁供奉著,她說她每天都會誦經祝福上人,感恩慈濟援助的恩情。

因著二○一五年震災義診的因緣,尼泊爾的尼爾醫師、當時協助翻譯工作的本土志工等加入培訓,陸續返臺受證,成為慈濟家人。這麼多年來,馬來西亞志工也持續陪伴著當地志工,期待他們有力量一起承擔家業。此外,也很感恩大林慈院林名男副院長,自二○一六年開始便與尼泊爾當地醫療建立連結,也牽起星馬人醫志工與尼泊爾的因緣。

二○一五年尼泊爾震災後,許多地方發生水源移位問題,慈濟上高山、進村落,義助興建蓄水池,讓兩百多戶人家有水可用。此外,也援建了一百多間組合屋教室。二○二三年年底,賈加科特(jajarkot) 高山區發生地震,造成二百一十三所學校受損,寒天低溫下,學生只能在戶外上學寫作業。慈濟團隊以每週蓋一間的速度,協助蓋了三十六間組合屋教室,讓孩子們能在可遮風避雨的空間安心學習。馬來西亞分會執行長回臺向上人報告時提到,「弟子們是用生命做慈濟」,因為山路險峻,一邊是山壁,一邊就是斷崖,上人聞言殷殷提醒小心。

慈濟四大志業八大法印,如何在尼泊爾開展?上人勉語建議以醫道鋪路為先。於是,人醫志工團隊走入藍毗尼義診中心,透過家訪找到病人,以慈善結合醫療的方式幫助個案。二○二○年新冠疫情高峰,尼泊爾醫療瀕臨崩潰,慈濟基金會以十趟包機捐助醫療物資給城市、偏鄉的醫療機構。同時依然走入貧村發放與關懷。

此外,在林名男副院長的牽線下,為當地國家洗腎中心提供協助,援建了三家洗腎室,目前都在運作中,讓當地病人得到「醫」靠;也為藍毗尼國際佛教協會義診中心蓋了一所臨床醫療中心,提供急診、針炙、牙科、檢驗室等診療服務。

二○二三年慈濟藍毗尼義診所成立,為終止貧病循環而持續努力著。星馬等地的海外志工,不斷透過菩薩大招生,引領著更多尼泊爾當地志工加入培訓,學習與精進。其實不只在尼泊爾,許多星馬志工們也帶著上人的祝福,前往印度的菩提迦耶等地付出,播灑菩提種子。

菩提迦耶的家戶健檢與戒酒衛教

新加坡林金燕護理師(右二)帶來在印度菩提迦耶進行健檢關懷並推動戒酒衛教宣導的努力。攝影/楊文輝

最後由新加坡人醫林金燕護理師分享慈濟團隊在印度菩提迦耶的點滴付出。林金燕提到團隊在九個村莊、八間學校和十二間寺院進行健檢,發現四分之一的村民有酗酒問題,酒癮不但造成肝病、引發家暴、影響社區安全、失業等社會問題,也會加劇貧困,因此進一步進行戒酒衛教宣導。

觀察中發現,酗酒村民或以飲酒作樂排解工作疲累、或以酒精緩解身體疼痛,雖然政府立法禁酒,但村民依然暗地私釀酒。慈濟義檢團隊以方便法精神,依家庭、身體情況加以勸戒酒,例如說明肝硬化的危險性、花錢買酒累積的可觀費用等面向加以宣導。而喝酒也會導致血壓高甚而引發中風的機率,針對這類高風險病人,除了提醒就醫,也持續進行戒酒衛教,還有不如省下酒錢讓孩子受教等方式殷殷勸導。

林金燕說,推廣戒酒遇到的挑戰不少,像是村民不遵守承諾、不配合、不在家或是不友善等。有時候出隊家訪遇雨,路上泥漿又深又滑,狀況不少。不過在團隊的努力下,至八月中旬,已有百分之二十三的酗酒村民成功戒酒,更有多位村民走出酒癮、走入慈濟。從翻轉一個人的人生到讓許多家庭受惠,支持並鼓勵著林金燕護理師和慈濟團隊持之以恆做下去。

愛相連 從柬埔寨到臺灣斗六

斗六慈濟醫院簡瑞騰院長(左)與柬埔寨慈濟志工謝明勳分享慈濟在柬埔寨的美善足跡。攝影/留榮松

二○一九年柬埔寨茶膠省義診上,簡瑞騰院長(左)為病人處理傷口。攝影/李桂梅

馬來西亞莊苑佳醫師從課堂上學到參與跨國義診時,團隊合作和靈活運用資源很重要。攝影/留榮松

斗六慈濟醫院簡瑞騰院長與柬埔寨慈濟志工謝明勳師兄暢談慈濟在柬埔寨的多年耕耘。

簡瑞騰院長分享二○一九年參與柬埔寨三日義診的歷程。透過醫療服務,見證到在僅有少數慈濟志工的地方,卻能發揮巨大的慈善力量。一張張照片、一段段回憶,每個笑容和求助的眼神,都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我們所做的,不僅是治癒病痛,更是帶給他們內心的希望。」

在義診現場,有位小女孩因腳上的腫瘤痛苦不堪,醫護人員以高超的醫術專業,以最基本的設備進行手術。周圍志工持續的關愛,並用手機播放動畫,分散小女孩的注意力,消除治療過程的不安,為她帶來了不可多得的快樂光陰。

謝明勳師兄帶大家回顧二○一七年三月首次舉辦的柬埔寨義診,正是慈濟醫療在當地生根的起點。感恩新加坡慈濟的支持,捐贈了一批二手醫療器材,從而助義診順利展開。透過不斷努力,柬埔寨慈濟終於獲得認證,註冊成為慈善單位,得以落實每年兩次的義診服務。

謝明勳表示,義診不僅有人醫菩薩提供專業醫療服務,還細心地照顧每位病人,更有如同萬能手的志工們,從搭建診區、準備藥品、消毒作業一把罩,甚至在醫療設備故障時,化身技師進行修繕。

慈濟的愛心不止於此,大林慈濟醫院更是捐贈了五百臺輪椅,極大地改善了當地患者的生活便利性。這五百臺輪椅不僅在義診中幫助患者,也捐贈給需要的孤兒院和貧困家庭,讓更多人感受到慈濟的關懷。

柬埔寨學員王麗來(Heng Lilay) 牙醫師,在大學時期就經常參加義診活動,「人醫會非常適合我,我也一直想用自己的專長發揮良能。」王醫師也說,在診間看診和外地義診差別很大,尤其是去到落後的地方,環境更加困難。但她認為,只要能幫助到需要的人,她都會想辦法克服。

莊苑佳是馬來西亞的腎臟科醫師,二○一八年曾與陳吉民醫師到尼泊爾,為慈濟與當地國際佛教協會合作援建的洗腎中心進行規畫。聽完分享,莊醫師的體認是「縮小自己,融入到團隊中,才能共同突破困難,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

慈善與醫療結合 菲律賓力踐

大林慈濟醫院賴寧生院長帶領大家回顧菲律賓海燕風災賑災義診的點滴。攝影/徐金生

菲律賓人醫會偏鄉義診持續近三十年,圖為二○二四年七月十一日至十三日在禮智省(Leyte) 省立醫院外科手術義診,為貧病鄉親除病苦。圖/菲律賓分會提供

九月十五日晚間第一堂課,透過大愛電視臺製作的影片「風月同天──菲律賓」,讓時光一下子快轉了二十年,當年到花蓮慈院接受分割手術的菲律賓連體嬰慈恩、慈愛,已經回到慈濟大學就讀護理學系了!這對連體嬰是被菲律賓人醫會發現,經過評估再轉送到臺灣接受治療的,她們也是慈濟醫療體系第一對分割成功的雙胞胎連體嬰,後來還有二對雙胞胎姐妹,也在花蓮慈院分割成功,這三對姐妹都接受到慈濟最好的醫療照護,而不論在臺灣或在菲律賓,慈濟志工永遠是最疼惜她們的靠山。慈恩、慈愛姊妹倆從小學習中文,也接受慈濟助學補助,父親在慈濟環保站找到一份工作,母親也積極推動環保,可惜母親二○二三年往生,生前最希望女兒能學習護理。在慈濟以愛呵護的教育下,未來,她們都將成為「聞聲救苦的白衣大士」。

影片帶來的感動與希望餘韻猶在,大林慈濟醫院賴寧生院長與菲律賓人醫會柯賢智醫師分享參與菲律賓義診的深刻記憶。

二○一三年海燕風災重創菲律賓中部,造成六千多人往生,其中獨魯萬市幾近毀城。賴寧生院長憶起當年奔赴賑災義診的艱辛旅程,醫護團隊是第二梯次出團,拂曉前出發,歷經轉機、乘船、搭車三小時翻山越嶺,才終於抵達需要醫療援助的災區。義診團隊把華語小學的教室充當診間,為病人診治,晚上就把課桌椅拼一拼,當作眠床。災區蚊蟲肆虐,早上醒來,全身都是紅疹。失去家園的災民們,雖然遭受巨大的災難,卻依然掛著微笑,感謝義診團隊為他們施醫藥,非常樂觀堅強,讓人敬佩。菲律賓人民強韌的生命力,讓賴院長永生難忘。

柯賢智醫師接棒分享菲律賓人醫會多年來以義診守護貧病的感人故事。一九九四年,在崇仁醫院服務的柯醫師,邀請住院醫師到偏鄉為病人手術,為的是訓練外科新生代的醫術。當時菲律賓慈濟人想推動義診,柯醫師的母親邱淑美是慈濟委員,也因此引領他加入慈濟義診的行列。一開始什麼醫療器材都沒有,他找上義父、也就是崇仁醫院副院長呂秀泉醫師幫忙,呂副院長後來被上人和慈濟人的大愛打動,號召醫護組織團隊下鄉服務。最初的手術義診極其簡陋,沒有麻醉機,幾張辦公桌擺一擺當手術檯,甚至連基本的手術燈都缺乏,他們用普通的電燈、人工拉線控制光源高度,用紙板包裹充當燈罩以集中光束,為病人開刀治療。

艱辛的日子裡,柯醫師和外科團隊的身影始終不曾退縮。他們把學校教室變成了臨時醫療站與開刀房,用拼湊的設備動手術,所有二手器材都當成寶,細心使用。人力不足,醫師開完刀後,就自己將病人或抬或抱到臨時布置的恢復室。不但義診器材缺乏,醫師去參加義診還影響收入。「在菲律賓,醫師如果一天不上班,那就一天沒有收入,假如參加義診五天,醫生就五天沒收入。」不過後來卻發現不必擔心,因為參加義診之後,病人反而愈來愈多,所以就有更多的醫師投入。

透過兩支影片,讓大家看到二十幾年前菲國義診的克難狀況,對比現在菲律賓義診人力充足、器材備整的規模,讓病人都得到了更好的照顧。柯醫師還介紹菲律賓歷任執行長與資深人醫,從青春到年長,由青絲到白髮,他們無私奉獻的身影讓全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是敬佩、是感動,更代表感恩。柯醫師也將二十幾年前與現在、自己抱著手術後病童的照片秀出來,「情況會變化,人也會改變,但對幫助弱勢群體的熱愛始終不變。」

近年證嚴上人一直提醒大家要傳承,要培養第二代,柯醫師感恩媽媽當年將自己捐給了慈濟,現在他的兒子柯孫鴻也成為一位外科醫師,他也要將兒子捐出來,接力為義診獻良能。

菲律賓的志工與人醫會成員,每年仍持續執行三到四次的外科義診,幾十年來歷經各種變化,唯一不變的是愛,對慈善工作的愛,對病人的愛,對彼此的愛,以及對慈濟與對上人的愛。

從辦義診到建醫院
印尼開枝展葉

曾八次到印尼義診的台中慈院簡守信院長讚歎印尼慈濟人近三十年來四大志業的成長茁壯。攝影/徐金生

慈濟印尼分會執行長劉素美細說慈濟四大志業在印尼的發展。攝影/徐金生

台中慈濟醫院簡守信院長與雲端連線的慈濟印尼分會資深慈濟人郭再源及執行長劉素美,三位講師分享慈濟在印尼「慈善、醫療、教育與人文」四大志業的足跡。

災後義診 建立深厚情感

台中慈院簡守信院長說,他與印尼的情感特別深,除了曾八次前往印尼義診外,另一個因素是,美伊戰爭時,上人每天開示時都憂心忡忡,但只要看到上人臉上沒有那麼沉重時,大概就知道,他要講「印尼」,因為印尼的轉變是那麼令人感動、鼓舞人心。

簡院長說,當時在印尼義診、開刀雖然很辛苦,「但是開完刀走下來,病人看到我們,就直接過來擁抱,我突然有種天涯若比鄰的親切感,那是完全跨越種族、語言的藩籬。」

簡院長提到,一九九九年他跟隨林俊龍執行長前往印尼義診,當時的手術衣,仍有印尼風格;到了二○○三年,他再到印尼為唇顎裂的病童手術時,不只手術衣帽改變了,所有器械、環境都更先進,還提供了兩極的電燒器,能更準確地止血。「這些快速的進步,不得不佩服印尼慈濟人的用心。」

二○○六年印尼日惹震災義診上,慈濟人醫會第一次能在海外的醫院裡進行手術,這都仰賴印尼慈濟人的積極聯繫。當時一位父親非常憂心,因為他的女兒嚴重骨折,沒辦法開刀,「還好我們去了,大家一起想辦法,包括小簡(簡瑞騰)院長、台北慈院的骨科醫師,一起幫她開刀、換藥。」女孩逐漸康復,終於讓這對父女嶄露笑容。

簡院長讚歎印尼慈濟人做事周全、注重細節,在物品上,從早期華航捐贈的汰換毛毯,到管袋包材、麻醉機、抽痰機、餐盒等,都有慈濟的標誌,可以看出他們的無微不至。

印尼四大志業 接續發展

在印尼慈濟團隊的努力下,印尼慈濟醫院於二○二一年如願啟業,因新冠疫情延後至二○二三年六月正式營運,圖為二○二三年五月啟業前義診,郭再源師兄(後排左二)與印尼慈院謝源生院長(後排左三)在現場走動關懷。圖/印尼分會提供

印尼分會執行長劉素美,透過雲端分享慈濟在印尼四大志業的發展。劉執行長提到,一九九九年首度舉辦大型義診時,外科義診的標語是「含情看劍,用愛付出」,讚歎簡守信院長,不但有好文采,也為印尼許多唇顎裂的孩子開刀、細膩縫合,讓他們重拾信心,再創美麗的人生。

劉素美說,貧病如兄弟,三十年前印尼關懷的個案,除了醫療補助,生活濟助也是重要一環。當時只能與衛生局合作小型義診,例如一九九五年的肺結核義診,如果遇到嚴重患者再協助轉送醫院。

一九九八年五月印尼發生暴動,印尼的慈濟人聽從證嚴法師「頭頂人家的天,腳踏人家的地,取之當地、一定要回饋當地,唯有愛才能塑造祥和的社會。」這席話,開始在當地付出。事件後,也讓許多企業家從自利走向慈善之路。印尼慈濟人遵循上人慈示,舉辦大型發放與義診來濟助貧弱鄉親。

當時印尼空軍醫院,以及醫療志業林俊龍執行長帶領臺灣醫療團隊,菲律賓呂秀泉副院長、新加坡人醫等都來到印尼一路陪伴,扶植印尼人醫團隊從零開始一路茁壯。每次義診,都致力帶給鄉親健康、愛與希望。譬如人醫會曾協助一位身上長滿十三公斤重腫瘤的乞丐蘇阿西,一位師姊先把她帶回家照顧,等她營養足夠後再送醫手術,那時四十歲的蘇阿西康復回鄉後,大家都認不出她就是原先那位乞丐婆。往後每次義診,她都會帶家鄉需要治療的病人來到現場看病。

一九九九年印尼慈濟分會成立,二○○二年雅加達發生紅溪河水患,促使印尼慈濟從慈善走向醫療開展。當時臺灣、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共兩百多位醫護人員及近五百位志工來到印尼進行三天跨國義診,高達一萬二千三百零七人次受惠,破了TIMA 有史以來的紀錄。其後成立印尼大愛義診中心,每三個月一次大型義診來幫助災民。二○一七年義診中心升格為大愛醫院。

二○二三年印尼慈濟醫院正式啟用,醫療團隊也更加堅強。而印尼人醫持續走入偏鄉離島舉辦義診,照顧弱勢族群健康。

劉素美執行長說,新冠疫情造成醫護人員大量流失,加上政府推動全民健保,醫院如雨後春筍般的成立,更凸顯印尼醫護荒的困境。因此印尼在二○二三年籌備護理學院,提供獎學金培育醫護人才,將來規劃慈濟第二教育園區。劉素美由衷感恩一路走來,許多人的協助,成就未來的幸福。

以身示教的人醫典範

印尼資深志工郭再源二○○二年加入慈濟後,二十幾年來在多次的賑災中付出,參加無數次的義診與發放,從中學到了慈濟的人文與大愛。

猶記二○○六年日惹大地震時,第二天,印尼慈濟人就到現場勘災了。當時所有醫院都爆滿,醫院外圍也擠滿病人。臺灣人醫志工團隊由簡守信帶領,很快就抵達。但印尼衛生單位也很頭痛,因為來了二十幾個國家地區的義診團,於是衛生部長讓有自備醫療器械的隊伍,先進入開刀房。四個團隊有帶儀器,其中之一就是慈濟(印尼分會早已備齊醫療器械),因此獲得進入手術房的機會,但被安排在凌晨使用,簡守信院長沒有怨言,「凌晨就凌晨,沒有關係。」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隔天,醫療團隊要回臺灣時,雖然大家疲憊不堪,仍精神抖擻列隊進機場。當時人潮洶湧,他們也安定等候。」期間,有位亞洲國家開發銀行的經理,得知是來自臺灣的慈濟醫療團隊,凌晨做手術義診,下午就整裝返臺,令他非常敬佩,激起他想認識慈濟的心念。

郭再源師兄由衷感恩臺灣及全球人醫志工的身教與點滴的愛,以及全世界慈濟人的祝福和傳承,讓印尼四大志業可以站穩根基。

馬來西亞的葉紋綜是家醫科醫師,首度參加人醫年會的他分享,簡守信院長長年來多次帶隊參與印尼賑災義診,令人敬佩,是他學習的典範。另一位馬國人醫刁吉亮中醫師,一九九五年即接觸慈濟,投入慈善訪視與環保。課程中感受到郭再源師兄投入慈濟的務實和謙卑,是他學習的榜樣。而印尼人醫VITA HAPSARI KUSUMAWARDANI 曾在雅加達參與慈濟義診,發現不論是醫師或志工,對鄉親的服務都貼心並且無私奉獻,讓她非常感動。「聆聽三位講師的分享,知道將來如何做好事、傳播愛。」

印尼的慈濟人,用心用愛化解隔閡、撫平傷痕。印尼目前不但有全球最大的靜思堂,還有學校、醫院及大愛臺,近三十年來的成長,讓全球的慈濟人刮目相看!

土耳其慈航
難民重拾尊嚴

林俊龍執行長與土耳其志工胡光中對談慈濟在土耳其援助難民的艱辛。攝影/徐金生

林俊龍執行長及慈濟志工胡光中,同臺分享慈濟在土耳其所走過的足跡,如何藉由創辦義診中心和學校,幫助這些醫師與兒童重新找回尊嚴與希望。

林俊龍執行長由難民醫師的角度切入,請學員們先觀看一段影片,畫面中可以看到難民醫師的艱難處境,在逃離戰火後,不僅面臨生計困難,還因語言和文化障礙無法融入當地的醫療體系,所以慈濟土耳其分會成立了義診中心,土耳其政府提供場地,慈濟補助每個月的薪資,聘請敘利亞難民醫師為同胞提供醫療服務,讓他們重新穿上白袍,找到生活意義和尊嚴,安醫護人員的身,也安敘利亞難民的心。薛海勒醫師,敘利亞有名的影像醫學科醫師,同時也是土耳其義診中心的第一位醫師,他說心中有個遺憾,因為義診其實不應支領薪水,所以他盡可能把所有能力奉獻出來。

林俊龍執行長說,這就是難民醫師的寫照,感恩土耳其的慈濟志工幫忙這些醫師們,拾回那一分尊嚴。

胡光中師兄分享慈濟在教育援助的努力。在土耳其有許多敘利亞難民兒童被迫當童工,生活在貧困和剝削的陰影下。慈濟透過補助打工的孩子,讓他們能夠重返校園,改變了數以萬計的生命。二○一五年,慈濟與土耳其政府和聯合國合作,推行「滿納海模式」教育,利用不同的時段,讓土耳其及敘利亞難民的孩子都可以上學,成功讓三十五萬到四十萬敘利亞難民兒童重返校園,成為國際教育援助的典範。

胡光中師兄期許三十年後,這些愛的種子能在孩子的心中發芽,將曾經接受過的愛傳遞給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長情醫愛 翻轉莫三比克

花蓮慈濟醫院林欣榮院長分享參與非洲莫三比克義診帶給他的深思感悟。攝影/徐金生

莫三比克志工蔡岱霖透過視訊分享帶領本土志工推動慈濟志業的一步一腳印。攝影/徐金生

花蓮慈濟醫院林欣榮院長、莫三比克慈濟志工蔡岱霖代表分享莫三比克的大愛故事。

二○一九年三月,熱帶氣旋伊代侵襲非洲,造成東非辛巴威、馬拉威、莫三比克嚴重災情,慈濟非洲志工立刻動員前往救災及關懷,並陸續從海外各區獲得慈濟提供的各項賑災資源與醫療用品。五月十八日,國際慈濟人醫會加上臺灣慈濟四大醫院,出隊非洲莫三比克進行跨國義診。

莫三比克的醫療極度匱乏,無數生命在病痛中掙扎,許多當地居民一輩子沒看過醫師,每一科都有長長的人龍排隊等候。有一位母親帶著四個孩子孤苦無依,因為慈濟的援助和膚慰,讓她對未來重燃希望,不斷感謝慈濟人的幫助。

義診期間適逢佛誕日,義診團隊與志工在當地就地取材,安排了一場簡易卻溫馨的浴佛典禮,並邀請民眾一起浴佛。

林院長說,海外義診雖然很累,但是內心卻很充實,而最令他難忘的是非洲孩子們純真的笑臉與清澈的眼睛,當義診團隊要離開時候,當地孩子們追著團隊的交通車,不斷揮舞雙手、喊著:「還要再來喔。」回憶起當下的情景,林院長依然很感動!

見苦知福,林欣榮院長感恩能有機會實際前往非洲進行醫療義診服務,看到蔡岱霖師姊帶領在地志工推動慈濟志業,為莫三比克的貧病人民翻轉生命,大愛的能量持續至今。天災無情,人間有愛,蔡岱霖師姊感動上人的悲心與願力,用雙手翻轉非洲這片苦難大地,感恩全球慈濟人的大愛共善與人醫菩薩深入當地的醫療服務,祈願非洲的每個角落都充滿慈濟的DNA,遠離悲苦。

灑大愛 美國三十載的信願行

九月十六日「美國慈濟人醫會」課程上,林俊龍執行長(中)、陳恂滿醫師(右)、廖敬興醫師(左)帶領學員走進美國醫療三十年的時光。攝影/楊凱誠

九月十六日課程,慈濟人文志業中心合心精進長姚仁祿呼籲「蔬動能」,鼓勵眾人蔬食、節能減碳。攝影/楊凱誠

林俊龍執行長淺談美國慈濟義診中心的草創;陳恂滿醫師談及美國西岸醫療義診後續三十年的發展,廖敬興醫師分享美國東岸紐約人醫會的服務。

「一九八九年慈濟美國分會年成立,很快從慈善開始,發展醫療、教育、人文四大志業。我正好在洛杉磯,有機會參與。」林俊龍執行長與黃思賢師兄有感當地醫療欠缺,位於「阿罕布拉市加菲爾德大道1000 號」的慈濟會所舊址剛好變成義診所,於是美國「佛教慈濟義診中心」在一九九三年十一月正式開業。而多年來美國慈濟也因致力服務弱勢而獲政府多項頒獎表揚。林執行長在義診中心開業兩年後回到花蓮慈濟醫院,因此接下來的會務,由陳恂滿醫師接手分享。

助病瘤遊民實現 用牙吃的心願

陳恂滿醫師說:「我在慈濟的年齡很大!」已經三十幾年了,而且每年都會想盡辦法回來參加人醫會年會,幾乎沒有缺席。

「義診中心最近這十年,配合政府醫療政策變更,同時與社會支持系統接軌,善用政府的經費來服務更多低收入戶,現在更是獲聯邦認證的診所。」接著,陳恂滿醫師向學員分享病友黃彼得的故事。

「他全身上下長滿纖維瘤,連口腔裡也有,彼得的病讓他變成遊民,只敢在天黑後才出門,幸好慈濟介入關懷救助,照顧他的生活。半年前,慈善部門找上我,說這個彼得吵著要牙齒。」恂滿醫師深入了解,發現他的牙在兩年半以前就被全部拔掉了。「我們牙醫師們一般會在拔牙前先評估,先把他嘴巴裡面長的肉瘤切除。而那時他的牙齒已被拔了,但很大的肉瘤還在他的嘴裡,就沒有辦法為他做假牙。」

恂滿醫師費心找到口腔外科專長的人醫相助,審慎小心的為彼得切除嘴裡的瘤,再幫他把假牙做好!而近來已失智的彼得,恂滿醫師及夥伴們更是放心不下,不定時關照。「我今天要強調的就是,我們美國總會將慈善跟醫療做了很好的結合。」

美國各地的醫療義診,持續三十年不間斷。在幅員廣大的美國,巡迴醫療車是義診上很重要的工具。從二○○○年迄今,已有十二部大愛醫療車巡迴各地服務,提供包括牙科、眼科、一般內科、癌症篩檢等服務。

此外,美國醫療團隊也赴中南美洲從事醫療援助,後因新冠疫情而中斷,希望未來大家能夠一起再到中南美洲服務,培育當地的人醫夥伴,也邀他們回來參加年會。

美東啟動預防醫學

攝影/林萬教

攝影/管海玲

攝影/管海玲

人醫年會學員在課程之外的時間,成員有故舊有新友,彼此溫馨交流合影。

美東人醫會在一九九八年成立,廖敬興牙醫師分享二十多年來美東地區包括紐約、波士頓、康州、長島、曼哈頓等地的人醫會與發展與演進。

基於美國紐約的醫療法規規範,人醫會以從事預防醫學為主,不提供治療,專注在衛教、腎功能檢查、防癌篩檢及捐血上。廖醫師開心地分享:「相較於臺灣一次捐血兩百五十西西,美國一袋血要捐五百西西,募血難度相對較高,但美東至今已經募到快八千袋血!」而大愛眼科醫療車的配鏡服務更是令人滿意,不僅讓學生恢復正常視力,學業因此進步,眼鏡的樣式和顏色有非常多種選擇,讓戴上眼鏡的人都非常開心!

最後他分享上人的叮嚀,「盤點我們的慈濟志業,莫忘那一年,莫忘那一人。」

傳承愛 創新迎未來

九月十七日人醫學員返回精舍參與圓緣,會中播放蔡宗賢醫師的AI 模擬生成影片。攝影/簡明安

九月十七日上午於慈濟教育志業王本榮執行長「AI 與大愛醫療與教育應用」專題演講之後,全體學員出發前往靜思精舍圓緣。

林俊龍執行長祝福,「願人醫會所有菩薩,把這分愛心與關懷,以及學習到的科技,包括人工智慧種種,帶回去各自的國度裡面,發揮功能。明年接引更多的菩薩來參加人醫會!」

會中特別播放菲律賓呂秀泉副院長與臺灣蔡宗賢醫師二支感人的「人醫身影」影片。簡守信院長說明,兩位人醫前輩過世十二年了,所以聲音的部分完全以AI 模擬生成,影像來自大愛電視臺剪輯過往的報導,「他們沒有直接講過這些話,但是在訪問稿中,都留下這些文字紀錄,我們就把這些文字組合,運用AI 模擬重現。讓大家知道,他們的人生,因為有慈濟,發生多大的改變。」人醫菩薩身影結合AI 生成配音,彷彿他們二位的原音重現,字字句句,是叮嚀,亦是期許。

編按:為期兩天半的二○二四國際慈濟人醫會年會,課程扎實精采,礙於篇幅有限無法於本期全部呈現,將陸續於《人醫心傳》刊登分享。

學員於人醫年會最後一天回到心靈的故鄉靜思精舍圓緣。攝影/李彥緰

攝影/李彥緰

分科座談《人醫心傳》250期

九月十五日晚間安排九十分鐘的分科座談,讓人醫會成員事前選定牙科、外科、內科、中醫與後勤、護理、藥劑與營養等六大組別,於各自專業領域分享及深入交流討論。

牙科診療的人文關懷

牙科分科座談,菲律賓張麗珍醫師分享咬合不正的相關治療。攝影/李彥緰

澳洲人醫會盧以欣醫師(左)和施彬彬醫師(右)共同分享特殊牙科的治療。攝影/李彥緰

希芭醫師說明約旦人醫會如何透過義診照顧難民健康。攝影/李彥緰

許智亮醫師分享新加坡牙科團隊的服務經驗。攝影/李彥緰

牙科分科座談由美國慈濟人醫會廖敬興醫師主持,邀請來自菲律賓、澳洲、約旦、新加坡的四位人醫代表進行分享。

菲國人醫張麗珍醫師長期研究導致牙齒咬合不正的因素,包含頸椎受傷、顳顎關節功能障礙等疾病問題,皆會影響到病人的咬合問題。張醫師透過簡報照片對比病人治療前後的差異,她特別提醒,為牙科病人治療時,除了歷年病史、軟組織檢查、牙周檢查、全口X 光,還要特別留意顳顎關節的咬合檢查,以及治療前安裝診斷模型並拍照,這些都可能會影響到牙齒治療的成功與否。

澳洲盧以欣醫師和施彬彬醫師共同分享特殊牙科的治療。五十多歲的病人患有A 型血友病,來到澳洲分會義診所看診,經檢查發現患有大量牙結石及多顆齲齒,為避免治療中大出血的風險及病人治療時極大的焦慮感,所以每次僅清潔一、兩顆牙齒,且病人是坐在輪椅上,而不是牙科診療椅。透過多次全口深度牙周清潔和氧化銀的齲齒治療後,病人愈來愈能適應牙科治療。隨著治療漸入佳境,團隊也開始協助病人的社會支持,包含定期家訪關懷,並為病人和家人提供中醫治療。病人恢復健康後,貢獻所長,協助設計慈濟的宣傳品,有了生活重心後,他覺得人生有目標非常開心。

希芭(Hiba) 醫師介紹約旦人醫團隊及義診服務。約旦收容了近一百三十萬人的敘利亞難民,慈濟志工陳秋華帶領約旦人醫志工團隊積極投入義診服務。希芭醫師表示,她為約旦人醫團隊感到自豪,而團隊接下來也將執行更多國際醫療任務,照護更多苦難人。

許智亮醫師說明新加坡慈濟人醫會的服務包含免費診所看診、療養院義診、海外醫療義診以及社區活動。也透過開設牙科助理培訓課程,讓醫療志工學習相關知識,未來可以協助牙科義診活動,目前已有四十五位社區志工參與培訓。因為長期提供義診服務,為許多貧苦民眾看牙解病苦,團隊也在二○二三年獲得第九屆新加坡激勵貢獻康護獎「新加坡患者與志工支持團隊獎」。新冠疫情後,今年八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也重啟斯里蘭卡多別科大型義診,三日總計服務超過四千六百人次。團隊夥伴盡可能為每一位等候看診的居民服務,舒緩他們的身體不適。

外科 經驗交流與醫療使命

九月十五日外科座談課程上,馬來西亞羅仁勇醫師分享馬國團隊的海內外義診經驗及未來展望。攝影/林萬教

美國人醫會陳福民醫師表達對於人醫會外科醫師夥伴付出的感佩。攝影/林萬教

菲律賓柯賢智醫師分享人醫會年會的緣起以及醫師的使命與價值。攝影/林萬教

尼泊爾賈斯萬.釋迦(Jaswan Shakya) 醫師分享與慈濟的因緣。攝影/林萬教

外科座談課程由花蓮慈濟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張群明主持,邀請菲律賓柯賢智醫師、馬來西亞羅仁勇醫師分享當地義診經驗及未來展望。

羅仁勇醫師出身貧困家庭,習醫學成後,離家千里到醫療缺乏的砂勞越自願服務了四年。羅醫師與太太都是慈青,「參加慈濟及義診的經驗讓我們學習如何與他人合作,如何平衡工作與生活,如何在面對困難時能更堅定。期盼未來能繼續努力,為世界帶來更多更好的改變。」

菲律賓柯賢智醫師憶及到印尼義診時,不僅執行醫療工作,也一同協助救援物資發放,因擔心一位年長婦女無法搬運二十公斤重的大米,於是親自陪她走夜路回家。二○○五年伊朗大地震時,慈濟賑災團不僅設置醫療站,後續更帶來了二千五百噸大米送暖,不過當地政府只允許用一輛卡車運送,當時只有十五位志工,仍想盡辦法親送至災區。

二○一三菲律賓海燕風災重創獨魯萬(Tacloban) 市,菲國人醫團隊用四十萬比索(折合新臺幣二十二萬七千多元)修繕教堂作為醫療站,展開醫療救援。新冠疫情期間,防疫物資管制嚴格,為了守護醫療前線,柯醫師及團隊運送口罩至各醫院,他希望號召更多人發心參與,「幫助不幸的人們,齊心協力發揮生命的價值。」

二○一五年尼泊爾大地震時,賈斯萬·釋迦(Jaswan Shakya) 醫師所任職的慈善醫院為缺乏醫材和藥品而苦,無法為貧困和受創災民提供治療,同事告訴他有個來自臺灣的慈善組織「慈濟」想要支援醫院,隔天慈濟志工就帶來毛毯、折疊床等物資及一些藥品醫材,而他也協助治療了慈濟義診轉介過來的病人,就此結下因緣。他認為慈濟人醫會的助人方式是真心誠意地投入付出,希望未來能擴大尼泊爾人醫隊伍,就像馬來西亞人醫志工團隊一樣,才有能力照顧更多人。

內科 為癌病重症尋生機

內科分科座談,前排左起為台中慈院中醫部黃仲諄主任、邱國樑副院長、花蓮慈院李啟誠主任。攝影/童茹棠

台中慈院血液腫瘤科李典錕主任談NGS 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對癌症治療上的前景。攝影/童茹棠

內科由台中慈濟醫院邱國樑副院長擔任主持人,花蓮慈院幹細胞與精準醫療研發中心李啟誠主任、台中慈院中醫部黃仲諄主任、血液腫瘤科李典錕主任代表分享。

李啟誠主任分享CAR-T 治療在臺灣的運用,CAR-T 治療是結合基因療法、細胞療法、免疫療法的創新治療,可以改寫癌症的存活率,但藥費昂貴(約八百一十九萬新臺幣)健保署在二○二三年宣布將CAR-T 細胞治療藥品Kymriah 納入健保,每年有望嘉惠臺灣近百位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瀰漫性大B 細胞淋巴瘤的病人。

黃仲諄主任則分享台中慈院中西醫合治中風的成果。黃醫師提到自己的父親也是中風患者,家族算是高危險群,也因此開啟他對中西醫合療的研究,十多年來累積不少個案,他與台中慈院神經外科黃伯仁主任共同研究中醫早期介入中風與腦外傷治療,研究指出可降低死亡率。

血液腫瘤科李典錕主任主要分享「NGS 次世代基因定序」對癌症治療上的前景。NGS 次世代基因定序,可以分析患者的基因組,幫助醫師更準確地診斷癌症的種類和分期,從而研擬更精準的治療方案。二○二四年健保署有條件的將NGS 次世代基因定序正式納入健保給付。過去由於檢測不到EGFR 這個基因突變,許多肺癌病人只能選擇化療。但現在除了檢測EGFR 之外,NGS 還能檢測出RET、MET 和EXON 20 Insertion 等罕見的基因突變,讓醫師及早發現,提早調整用藥,提升治療成效。

中西醫妙手合療 能醒能走

中醫分科座談由花蓮慈濟醫院何宗融副院長(右)主持,中醫部王健豪醫師(中)、陳中奎醫師(左)分享案例故事。攝影/葉唐銘

志工鄒強文將中西醫合療的寶貴經驗翻譯給在場的印尼志工了解。攝影/葉唐銘

美國張復華中醫博士針對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治療進展發表臨床經驗與療效。攝影/葉唐銘

中醫分科座談吸引與會醫師和志工的注意,專注聆聽並拍攝簡報要點。攝影/葉唐銘

「中醫及後勤志工」分科座談由花蓮慈濟醫院何宗融副院長擔任主持人,同步雲端視線連線,共有十六個國家地區的學員與會。

何宗融副院長與王健豪醫師、陳中奎醫師分享中西合療創造醫學奇蹟的案例故事,幫助癌症病人安然度過療程,以及中醫的養生及居家醫療全方位照護;此外,美國張復華中醫博士發表對治退化性膝骨關節炎的新療法。

七月二十四日凱米颱風襲臺,花蓮市馬姓一家三口的座車遭大樓掉落的女兒牆砸中,受重傷的馬小弟送到花蓮慈濟醫院搶救,因腦部重創陷入昏迷,病況危急,隨時可能死亡,立刻啟動中西醫合療,上人慈示醫療團隊盡全力搶救,也給予祝福。何宗融副院長指出,執行針灸的「三個時辰」相當關鍵。

這「三個時辰」分別對應到心、腎、脾胃等,何宗融解釋,必須先把心、腎氣補上,之後再加強脾胃,才能有力量,同時還搭配類似內功催化的太極鼓盪法,及建築在中醫理論「炁(音同氣,先天元氣、在身體化為能量)、針、藥」通經絡,中藥部分則以醒腦通竅、活血化瘀、通氣活血等功效為主。

決戰點是前三天,救回來之後,就看後續能恢復到什麼程度,何宗融說:「重點是那一瞬間,一定要救回來,否則可能再也醒不過來。」中西醫合療,搭配物理、藝術、音樂等治療下,馬小弟漸漸恢復意識,狀況好轉,甚至已經可以點頭,於八月二十五日離開加護病房,轉入一般病房。

王健豪醫師接著分享花蓮慈濟醫院承辦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山地離島地區全人整合照護計畫」,將中醫的醫療服務遍及偏鄉角落,幫助長期臥床、行動不便、畏懼出門的病人得到醫治。中醫居家醫療也會有面臨挑戰的時候,對於手臂有刺青的患者,要如何下針針灸是一大考驗,需憑藉累積的臨床經驗,針灸治療後離開病人家之前,再量一次血壓,確定病人沒有暈針才離開。兩人一組由資深醫師帶資淺醫師往診,必要時全程錄影,前提是經家屬同意。

陳中奎醫師分享治療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的創新方法;五十二歲男性患者接受造血幹細胞移植後,中醫持續透過中藥及針灸等方法穩定他的身體狀況,白血球數量在幾天內迅速改善穩定。陳中奎醫師強調,這種中西醫結合的模式不僅提高了患者的治療成功率,還有效減少了治療過程中的副作用與不適感。

美國張復華中醫博士則針對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治療進展發表了精采的演講。他的治療思路是恢復正常的關節壓力,以促進關節液的分泌,就像定期更換機油一樣,保持關節的潤滑;透過針灸和按摩等方法減少疼痛,同時促進身體的自我修復。

藥劑、蔬食與職場健康

花蓮慈院復健科林春香主任說明運動對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性。攝影/簡鴻海

花蓮慈院藥學部劉采艷主任介紹幾種常見的非處方藥。攝影/簡鴻海

九月十五日藥劑分科座談上,花蓮慈院營養科劉詩玉主任分享蔬食如何達成營養均衡的方法。攝影/簡鴻海

藥劑分科座談由花蓮慈院營養科劉詩玉主任、復健科林春香主任、藥學部劉采艷主任輪番開講。

劉詩玉主任以「原型食物巧搭配」、「營養1+1>2」、「烹調營養不流失」、「營養素互補與強化」等四大重點,說明蔬食如何吃到營養和健康。例如鼓勵多吃全穀物和蔬菜等原型食物,而且需要搭配其他的食材,像是豆腐和日晒香菇一起烹煮,透過維生素D 增加鈣質的吸收,進而增強骨骼健康。

復健科林春香主任提醒「運動就是生活,生活就是運動」,並帶著學員們一同進行伸展練習,有健康的身心,才能服務更多人!

花蓮慈院藥學部采艷主任介紹自我藥療及使用非處方藥(OTC) 的安全性。自我藥療的常見藥物包括退燒藥、咳嗽藥、暈車藥、腸胃藥等;例如:緩瀉劑則可以暫時解除便祕,但腸胃就像是橡皮筋,長期服用止瀉劑的話,就像橡皮筋一直被拉,久了腸胃道彈性就會鬆弛。另一種止瀉藥是纖維素,原理是纖維素吸水膨脹後協助將糞便排出,但要特別注意,水一定要喝夠,如果不夠反而會造成更嚴重的便祕。

有學員詢問關於過期藥物的處理及藥物保存,采艷主任提醒,藥的保存第一步,先辨識有效日期和批號,如果沒有拆封的話依指示上的日期為主,一旦拆封後,眼藥水保存期限通常是一個月,外用藥膏通常是半年,內服藥最好在一個月內吃完,另外,對於過期藥物的處理,如果確定自己所在地區的垃圾是採用焚燒處理,就可以與家庭垃圾一同丟棄,若是有汙染環境之虞的藥物如抗生素、賀爾蒙製劑或是癌症製劑,請送回醫院銷毀。

高齡照護咖啡館 長照與AI交會

護理分科座談以「世界咖啡館」桌遊方式交流,各組熱烈討論激發創意。攝影/陳正忠

護理分科座談上,台中慈濟醫院莊淑婷副院長以「世界咖啡館」的桌遊交流方式,讓學員針對長期照護、高齡友善,以及AI 運用進行討論。

九張圓桌九個小組,針對各自主題,同組學員利用三十分鐘,把所思所想寫在便利貼紙上,貼在海報上,然後再分組上臺報告。有熱情洋溢的印尼成員、中英語雙聲道的馬來西亞成員,含蓄害羞的越南成員,當然還有臺灣各區的人醫成員⋯⋯不同的語言、不同的發想結果,同樣的是,為高齡長者提供優質照護的初心。

慈濟蘆洲長照機構的業務負責人劉秋蘭分享這別開「心」面的課程,佩服莊副院長將長照老人照護的沉重話題,轉為引起熱烈的迴響討論。

慈濟護理團隊發揮創意與想像力,想方設法要幫助老人有尊嚴又安全,身心靈都健康。

回眸凝視 唯愛不變 2024國際慈濟人醫會年會《人醫心傳》250期

文/曾慶方、何麗華、林瓊姵、吳宜芳、沈杏宜、林芷儀、吳淑妃、黃美麗、黃秋惠、洪靜茹、張美齡、洪素養、袁淑珍、陳寶滿、林淑懷、林美宏、楊金燕、王秀鳳、蔡鳳寶、張翠娥

二○二四年國際慈濟人醫會年會九月十五至十七日在花蓮慈濟靜思堂隆重展開。九月十五日早上七點二十分,在藍天白雲陽光普照下,靜思精舍師父、慈濟四大志業主管與全體學員在靜思堂前歡喜留下大合照。

結合愛與AI的開幕式

人醫年會開幕式由台中慈濟醫院簡守信院長率領醫師鼓隊敲開序幕。攝影/楊凱誠

國際巨星楊紫瓊女士特別錄製祝賀影片,向證嚴上人致敬並感恩全球慈濟人醫的付出。攝影/簡明安

年會司儀為中區慈濟志工洪芯宜師姊(左)。學員長由台中慈院李冠儀醫師(右)擔任,他亦是年會主題曲〈城裡的月光〉的主唱。攝影/楊凱誠

開幕式首先由台中慈濟醫院簡守信院長率領的醫師鼓隊敲開序幕,鼓聲咚咚、節奏分明,大醫王默契十足充滿活力的身影,震撼全場,學員驚喜給予熱烈的掌聲與歡呼!緊接著全場齊唱慈濟功德會會歌,重溫證嚴上人創立慈濟,拔苦予樂的佛教精神與理念。

國際巨星也是奧斯卡最佳女主角得主楊紫瓊特別錄製祝賀影片,楊女士曾二度拜訪證嚴上人,二○二一年亦在慈濟榮董實業家陳志遠師兄的邀請下,參與馬來西亞水災後的災區清掃活動。楊女士感恩全球慈濟人醫會成員在世界各地幫助無數病人,結合醫療照護與慈悲關愛,改變了無數人的生命。身兼聯合國開發計畫署親善大使與國際奧運委員會成員的楊女士,呼籲大家多關心全球議題,團結起來從事有意義的行動。她誠摯感恩上人帶領慈濟志工以群體的實際行動改變了世界,並期待再次到靜思精舍拜訪。

這次年會的司儀由中區慈濟師姊洪芯宜擔任,學員長則是台中慈院李冠儀醫師。此次承擔課程規畫重任的台中慈院簡守信院長,以源源不絕的創意將大會主題「回眸凝視,唯愛不變」嵌入各課程內容,簡院長介紹這次年會有別於過去二十幾年的特色之一,是有了一首主題曲〈城裡的月光〉,這首大家耳熟能詳的歌曲由李冠儀醫師重新翻唱,搭配全球慈濟人文真善美志工拍攝的日出照片,以中、英、印尼文字幕,呼應人醫在全球照護貧病的慈悲身影,而在人醫成員的心中也有許多義診病人的身影是永生難忘的,期待如歌詞一般「若有一天能重逢,讓幸福灑滿整個夜晚。」

簡守信院長以大愛電視臺製作的AI 影片,重現林北江醫師感人的醫病故事。攝影/楊凱誠

臺灣、美國、印尼、菲律賓的人醫代表演繹〈四弘誓願〉,是菩薩的誓願,也是人醫的初心。攝影/楊凱誠

國際慈濟人醫會召集人林俊龍執行長扛起象徵人醫使命的大索,緊接著菲律賓、美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澳洲、約旦、越南、尼泊爾、香港、日本、柬埔寨依序接傳承。攝影/楊凱誠

各國家地區的學員起立揮手,彼此相見歡。攝影/簡明安

簡院長說,年會主題中「愛」這個字的英文拼音是「AI」,人工智慧也正是此次課程重點,他接著播放一支由慈濟人文志業中心以AI 繪圖製作的影片,影片內容是簡院長接獲一位女病人的感恩信,信中娓娓道出她的主治醫師林北江在打零工維生的她出院前,避開醫護團隊,私下包了一個紅包給她,讓她可以安心休養,她很感恩慈濟有這麼好的醫師,一定要讓簡院長知道這件事。李冠儀學員長補充,簡院長問林醫師紅包內是多少錢?林醫師回答,考量病人一個月生活費約二萬五千元,手術之後需要休養二個月,所以他包了五萬元,而這不是他第一次包紅包給病人,大大小小的紅包到底有多少,已經記不清楚了。這個真實的醫病故事,深深震撼了全場學員的心,這就是人醫精神,不僅守護生命、守護健康,更守護著「愛」。

緊接著臺灣、美國、印尼、菲律賓的人醫代表演繹〈四弘誓願〉,以「誠心、正心、信心、實心」,「眾生無量誓願度」,是菩薩的誓願,也是人醫行醫的初心!

「人醫問病圖」由慈濟四大志業主管呈送給各國家地區人醫代表。林俊龍執行長勉語全球人醫帶著滿滿的收穫回到家鄉,發揮良能。攝影/楊凱誠

慈濟人醫重任,有堅實的基礎,也要有新生代的傳承,從各地人醫會創立的時間順序開始,慈濟醫療法人也是人醫會的召集人林俊龍執行長扛起臺灣人醫會的大索,緊接著菲律賓、美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澳洲、約旦、越南、尼泊爾、香港、日本、柬埔寨人醫代表依序接力扛起大索,到定點則由年輕世代接力,象徵人醫精神代代傳承的堅定與希望。司儀接著一一介紹這次到場的各國家地區學員,在掌聲中大家起立揮手相見歡,而學員代表們在舞臺上接下由四大志業主管致贈各國家地區各一幅「人醫問病圖」的水墨畫。

林俊龍執行長致歡迎詞,希望全球人醫菩薩放輕鬆、享受兩天半的營隊活動,回到各自的國度發揮功能,就是舉辦人醫年會最大的期待。

今年的年會有來自十五個國家地區,共三百二十七位學員與隊輔報名參加,其中來自海外有二百十五位、臺灣一百一十二位。動員約四百位臺灣中區慈濟志工與志業體同仁合和互協成就此次盛會。感恩慈濟四大志業主管林碧玉副總執行長、顏博文執行長與三位副執行長、王本榮執行長、慈濟大學劉怡君校長,還有慈濟醫療志業四大院區院長、副院長、主祕等主管,貴賓尼泊爾衛生部官員也遠渡重洋蒞臨參與。除此之外,亦可透過線上直播參與課程,同步學習無時差。

醫療善愛循環

簡守信院長分享台中慈濟醫院的人醫之愛。攝影/楊凱誠

香港慈濟大愛中醫診所鄧樂施醫師(前左二)聽完台中慈院人醫之愛課程的心得是,用心做好一件事,就能發揮影響力。攝影/林萬教

九月十五日下午的課程,簡守信院長以「人醫之愛」為題,帶領學員走進一個溫馨、充滿愛心與敬業的醫療天地。

簡院長播放一段小兒科加護病房的畫面,影片中護理師在三歲的樊樊耳邊輕聲說:「來剪個六分頭,讓你舒服一點。」這位小病人的母親因為生產時大出血成為植物人,爸爸一個人要扛起經濟重擔,家中還有三名孩子,為了替家屬節省花費及分擔照護,護理師親自幫樊樊剪頭髮和指甲。

簡院長強調,台中慈濟醫院是少數在疫情之後沒有因為護理師短缺而關閉病房的醫院,並且還能繼續開設新病房,這一切都要感謝護理人員的付出。

還有一位二十歲出頭的病人,因為二尖瓣閉鎖不全併心內膜炎,在兩年前接受過開心手術,心臟外科謝世榮主任考慮病人還年輕,選擇以修補瓣膜的方式替代更換瓣膜,可免於長期吃抗凝血劑的風險,未來也不需要再動手術。這位病人恢復健康後來信表達感恩,信中寫「住院期間,總是有一個帶著微笑的醫師帶來安定的力量,又漂亮又帥的護理師們,讓我不再害怕手術和復健,謝謝你們,讓我的心臟現在仍能持續的跳動著。」

原本躺床的脊損患者江永旭,更是在慈濟志工、簡院長及台中慈院團隊多年來照顧扶助下成為能夠自力更生、樂觀助人的最佳範例。「原本頸椎受傷看不到未來的人,因為慈濟的因緣而有所改變,而我們則有機會透過實際的行動發揮專業, 改變世界上原先可能永遠被遺忘的一群,感恩人醫會的夥伴們,不管大家在哪裡,其實目標一致。」

外科手術進化
超越人類極限的手術機器人

大林慈濟醫院大腸直腸外科徐大聞主任分享達文西機器人帶來外科醫療新時代。攝影/徐金生

大林慈院許永亨醫師分享心臟外科手術的革命性進展,特別是無縫合的主動脈弓置換手術。攝影/徐金生

「人醫之愛──大林慈院」課程上,嘉義大林慈濟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徐大聞與心臟外科醫師許永亨分享外科手術的不斷演化求進步。

徐大聞主任回憶起他和多位臺大同學一起在二○○○年大林慈濟醫院啟業時加入,滿懷希望地挑戰未來。而這二十多年來,大林慈院的外科團隊緊跟世界醫學科技發展,從剖腹手術、腹腔鏡手術,再到最先進的機器人手術,描繪出大林慈院的外科進化史。

「有沒有搞錯?我已經是第十年主治醫師,要回去重新當住院醫師?」話雖如此,二○○八年,徐大聞醫師還是去臺中榮總當一年學徒,學會腹腔鏡技術。而後更從多孔腹腔鏡進入單孔腹腔鏡,傷口從五個變成一個,開刀更快、更不痛,幾乎不會腸沾黏。

之後又進化到3D 單孔腹腔鏡手術,醫師開刀時要戴上3D 眼鏡,在3D 鏡頭下所有臟器立體呈現,醫師手術定位更準確,更不容易犯錯,大林慈院二○一八年起全面採用。

待腹腔鏡手術已經進化到非常美好的狀態,想不到,機器人出現了!沒有生理極限的問題,不怕超時、不怕久站,徐醫師說,當外科醫師用達文西機器人開刀,等於主刀醫師有四隻手臂,視力是一般人的十倍,握力和拉力是一般人的二十倍,動作精細度、移動速度都是一般人的五倍;他認為當外科醫師進入手術室,達文西手臂可以換上各種救人工具,如同是化身千手觀音在救人一般。達文西手術機器人的出現,預示著外科醫療進入了新的時代。

許永亨醫師則分享心臟外科的革命性進展,特別是無縫合的主動脈弓置換手術,有效縮短手術時間,降低術後併發症,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存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