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慈濟醫院獲 NHQA國家醫療品質獎銀獎、新人組金獎及6標章《人醫心傳》254期

台北慈濟醫院在NHQA 競賽中得到主題改善類五項獎項、智慧醫療共六標章、擬真情境類競賽則有三項得獎。攝影/李佑軒

台北慈濟醫院急診部與心臟血管外科團隊為首的搶救圈以「提升跨領域團隊搶救ECPR 病人照護成效」為題,得到銀獎殊榮。攝影/李佑軒

台北慈濟醫院致力品質提升與改善,於二○二四年NHQA 國家醫療品質獎的主題改善類中獲得五項獎項,除了急診部與心臟血管外科團隊為首的搶救圈以「提升跨領域團隊搶救ECPR 病人照護成效」為題,得到銀獎殊榮外,尚有獲得佳作的安寧病房團隊、大腸直腸外科團隊、一般醫學科暨高齡整合病房團隊、外科加護病房團隊。同時,擬真情境類競賽也得到新人組金獎、急重症組佳作和產兒組優選;而智慧醫療類競賽在住院服務組、藥事服務組、行政管理組、門診服務組、環境管理組與手術照護組等六大領域均榮獲智慧標章。

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以下簡稱:OHCA)的病人照顧是台北慈濟醫院急症醫療的一大重點, 近年來心臟血管外科徐展陽醫師致力與急診團隊共同推動ECPR(ECMO+CPR),但凡急診接獲通報,送來的病人是符合條件的,即會聯繫心臟血管外科到急診準備,啟動ECPR。搶救圈圈長、急診部陳玉龍醫師指出:「ECPR 可以增加符合條件的OHCA 病人存活率,但是重點是速度要夠快。因此搶救圈將目標設定為目擊病人倒地到送達醫院的時間小於三十分鐘,以及院外心臟驟停到啟動ECPR 時間小於六十分鐘。」

為了加速急救和葉克膜裝置速度,倒地病人的第一時間辨識非常重要,為此,團隊成員除了急診醫護、心臟血管外科醫師、體外循環師、開刀房團隊外,還包括到院前的緊急救護員。陳玉龍醫師說明,為了強化消防員對ECPR 啟動標準的認識,台北慈濟醫院舉辦教育訓練,製作簡易口訣小卡片分發至新北市消防局第四、第七大隊,讓消防人員更快分辨何種病人適合啟動體外心肺復甦術;對內則是藉由多元化的教育訓練、情境模擬,提升醫護人員專業知能。此外,考量原始的急救室空間狹小,不易移動,台北慈濟醫院也打造ECPR 的專屬空間,由急診翁琬貞護理長帶領護理團隊讓ECPR 的衛材裝備模組化,節省使用者的裝機時間,並調整進入急救室的動線與人員分配,提升搶救效能。徐展陽醫師更進一步表示,目前本院平均目擊倒地至完成葉克膜裝機的時間為十六分鐘,平均整體治療完成時間也落在半小時內,不但病人存活機率與國際相當,其中更有九成患者可以清醒出院,能自理生活且無後遺症。

榮獲NHQA 銀獎,陳玉龍醫師提及,一個病人康復出院的背後都有一個家庭,這幾年團隊努力拯救了許多家庭,未來會繼續舉辦相關模擬演練,讓新進人員更清楚ECPR 的重要性。品質改善是持續不間斷的過程,醫護團隊精益求精,帶給求診病人最佳的醫療照護。(文/廖唯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