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對的事 護理師髓緣助重生

文/林淑懷、歐明達、李弘文、蕭必亨、劉蓁蓁

見到張惠晴的這一刻,黃安淇忍不住淚流滿面,激動地道感恩。攝影/蕭必亨

六十一歲的受贈者黃安淇來自臺中,父母在她三十歲前都是因癌過世,所以她在結婚後,把公公當成自己的父親照顧,在鄉里間是有名的孝媳,還曾獲頒孝行楷模。六年前,五十六歲的安淇突然罹患血癌,命懸一線,幸運獲得配對捐贈,捐贈者是來自花蓮慈濟醫學中心的護理師張惠晴。惠晴曾服務於骨髓移植病房,深刻了解血癌患者與家屬等待移植重生的盼望,所以毫不猶豫同意捐贈,「做對的事!」。

「我等了很久,就是要當面謝謝她讓我重生。」造血幹細胞受贈者黃安淇,說出她及家人來到相見歡的目的。

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楊國梁主任與葉士芃醫師合影。攝影/歐明達

醫師感謝病人的信賴
慈濟是最好的助人平臺

每一年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的相見歡活動,是受贈者與捐贈者最期待的時刻,因為「那一針」給了彼此的因緣,能相遇是多麼地不容易。二○二三年十月七日上午,在花蓮慈濟靜思堂的講經堂舉辦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三十周年相見歡,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以下簡稱「中國附醫」)血液腫瘤科主任葉士芃醫師親自陪同他的受贈者黃安淇全家人,從臺中前來參與這場盛會。

一上臺,葉醫師即說:「我的病人願意把生命交到我的手上,託付予我,對我的信賴,這一切我唯有『感謝』兩個字。」葉醫師又說:「人人都想要救人,想要幫助人,慈濟無疑就是最好的平臺,可以讓人付出無限。」

六十一歲的受贈者黃安淇感恩她的主治醫師葉士芃醫師,沒有他的治療和鼓勵,恐怕就沒有捐贈者給她「那一針」,站在臺上的更不會有他們這一家人。

面對主持人問她是否想過捐贈者的模樣?黃安淇說:「應該是一位還在求學的漂亮女生。」她從捐贈者自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轉過來的感恩卡上,看到細緻清秀的文體,寫著「祝福您移植成功、平安健康⋯⋯」黃安淇也讀出心中的期待⋯⋯

臺下錄影機不斷地往講經堂東西兩側,鏡頭在觀眾席上搜尋著,最後聚焦在一位年輕高䠷的小姐身上,她是花蓮慈濟醫院護理師張惠晴。張惠晴從事護理工作近二十七年,她說:「我的單位(工作)就是每天跟老天爺搶生命。」捐贈救人是張惠晴的心願,只是她不敢想像能否與受贈者相見。

捐贈者張惠晴護理師祝福受贈者重生,勇敢追逐夢想。攝影/蕭必亨

受贈者黃安淇女士感謝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葉士芃醫師(右一)的治療。攝影/蕭必亨

一人病倒 全家亂了方寸

與先生在傳統市場做生意的黃安淇,二○一六年有一段時間常常整個人覺得頭暈、疲累、想睡覺。她去診所看診,醫生檢查不出病因,只是當一般感冒給藥。過些時間,同樣的症狀再次出現,而且身上出血、臉色蒼白、走路無力,也會喘,經住院、檢查後,仍查不出緣由,醫生建議她再到其他大醫院做進一步檢查。

二○一七年一月三十日,她記得很清楚,因為是大年初三,在兒子陪伴下緊急到中國附醫掛急診,葉士芃醫師看診後說:「血紅素只剩下八點多,是急性骨髓白血病,不能出院,要留下來繼續作追蹤。」正當家家戶戶還在歡樂過年時,黃安淇這一家人已經陷入愁雲慘霧。

「老天爺,我該怎麼辦?」躺在病床上的黃安淇心情起伏不定,每天都在哭,「萬一有個三長兩短,怎麼辦?」女兒罹患慢性病還在住院、公公八十幾歲、小叔的孩子才國一、市場的生意⋯⋯,這一切都讓她放心不下。

黃安淇非常沮喪,對孩子、先生說:「如果真的不行,就放棄,不要給我急救。」還問先生:「萬一我走了,你會不會再娶?」因為情緒消極,意志力薄弱,先生想刺激她,便說:「會!」但聽到先生這麼說,黃安淇心情更加低落。

一定要堅強,不能放棄,不能再消極下去,要勇敢面對事實,安心接受治療。「我傷心一個星期,住院中由兒子全心照顧我。」安淇決定要堅強,不能放棄,勇敢面對事實,安心接受治療。先生一個人跑市場做生意,休市再到醫院陪她,讓兒子回家休息。

張惠晴(右二)在捐造血幹細胞過程身體不適,幸好有同事劉明繐(右一)在旁全力支持。攝影/歐明達

張惠晴(前)是花蓮慈院的護理師,清楚了解捐贈造血幹細胞能救人一命,且無損己身健康。攝影/李弘文

移植後逆轉人生 更有活力

黃安淇雖然答應家人要勇敢面對,但是一顆不安的心,仍然懸於半空中,「到底能不能醫治、會不會好起來、龐大的醫藥費從哪裡來?」先生安慰她,請她安心好好做治療,錢的問題,再賺就有了。

「這種病做化療有效嗎?」家屬擔心地問。葉醫師建議,先做看看,不行再做骨髓移植。二○一七年二月十日開始做第一次化療,接連三次,嘔吐、嘴破、喉嚨痛、吃不下飯、沒有味覺、全身無力、免疫力下降,痛苦的病徵一一呈現,黃安淇整個人更加消瘦沒體力。「不能一直躺著,能起來就要多走動;東西多少還是要吃,光靠打營養針不夠。」葉醫師不捨,適時給予鼓勵。

硬撐過三次化療後,葉醫師最後宣告「化療無效!」黃安淇仿若跌入谷底,難道就這樣放棄嗎?六月一日在葉醫師的協助下,向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提出申請配對,黃安淇也祝福自己,能有奇蹟出現。

果然,在七月十日收到醫院通知配對成功的回覆,黃安淇灰暗的心房瞬間射入一道光,彷彿照亮全家人的希望。她又高興又擔心害怕,「對方願意配合嗎?移植後會有反應或排斥嗎?到底有沒有機會獲得新生命?」黃安淇不敢想像後果會是如何?

直到二○一七年八月正式移植後,黃安淇身體上所有不適反應逐漸趨緩,排斥的現象也漸漸消失。「我是很幸運的人,因為當時情況很緊急,假如沒有配對到,我的命可能就沒了。」黃安淇哽咽地說,非常感恩捐贈者,在她生命最無助的時候願意布施;感恩(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感恩所有慈濟志工及家人的陪伴和照顧,才有機會見到救命恩人。

自從移植後,「我的心境變得很年輕、很活潑,原來飲食重口味,變得清淡了。」事實證明,身上流淌著捐贈者的血液,個性、胃口隨之改變。黃安淇說:「好在轉換心境,個性樂觀,才能挺過去。」她生活起居回歸正常後,除了三個月回診一次,定期追蹤做檢查,偶爾也開始跟著先生跑市場做生意了。

受贈者黃安淇(左) 感恩捐贈者張惠晴(右) 的仁心,讓她重生,再次健康樂觀地面對人生。攝影/歐明達

受贈者黃安淇一家四口及好朋友一起來見救命恩人張惠晴,關懷小組志工洪力淑(後排右三) 等人共同陪伴。攝影/歐明達

選擇做對的事 救人後回稟媽媽

捐贈者張惠晴是彰化人,一九九六年大學畢業即到花蓮慈濟醫院上班,「因為當年八月四日在花蓮慈濟醫院大廳舉辦造血幹細胞建檔宣導,我才有機會建檔。」這一念善心種下後二十一年(二○一七年),惠晴收到一封電子郵件,信中告訴她「妳配對成功了⋯⋯」張惠晴原以為信件寄錯,進一步回信確認,才知道自己運氣很好,「我配對到了!」同事們也替她高興祝福。

張惠晴有一個姊姊、一個妹妹、兩個弟弟,「不只我配對,我親妹妹也配對到。」兩姊妹當中,張惠晴的造血幹細胞比較適合患者黃安淇。

張惠晴把配對到的好消息告訴家人,媽媽因為不了解,擔心女兒捐後有副作用而影響健康,極力反對。可是在護理工作的張惠晴,了解生命不能等,「我會捐,我在醫院專門照顧病人、也照顧骨髓病人;知道他們很辛苦、很期待生命重生,所以我願意!」

張惠晴從花蓮慈院回到台中慈濟醫院抽血做身體檢查,發現心臟有生理性的問題,但不影響捐贈。她有乳糖不耐症,不能吃到含乳製品的食物,她擔心自己鈣不足產生上呼吸道或其他感染,關懷志工提供她營養品補充鈣質,把身體調養到最好的狀態。

開始施打白血球生長激素時,張惠晴會骨頭痠痛,甚至痛到影響生活作息,每天需服用止痛藥;她身形纖瘦,體重不到四十五公斤,血管很細,施打動脈針非常不容易,她甚至想藉著尖叫排除壓力,「原來痛的感覺是這樣!」她更能體會受贈者的病苦。

拔針時,雖然加壓時間足夠,但張惠晴的左手瘀青腫脹長達近一個月的時間,她每週像做實驗一樣,觀察瘀青的大小、顏色的變化,直到恢復正常。

直到(二○一七年)八月順利捐贈後,張惠晴開始掛心「受贈者有順利嗎?有危險嗎?」,也想到「希望不要再被叫回去捐一次淋巴球。」

在講經堂臺上,她看到黃安淇及先生、孩子、好朋友一大排人,還有主治醫師一起陪著,「我終於放心了,他們一家人可以繼續過著幸福的日子。」張惠晴將自己與黃安淇一家人的合照傳給弟弟,讓弟弟回家幫她向媽媽坦承她的捐贈行動,請媽媽放心,「我選擇做了一件對的事。」

因緣注定 地域之親情更切

「從未想像有機會能與您相見歡,但又很想藉此驗證,我個人的特質是否會傳遞給您?」幽默的張惠晴,飲食偏辣、愛冰品、也愛熱鬧,這樣的特質會不會因此影響到對方?黃安淇聽了笑笑:「我變年輕了,口味變得很淡。」兩個人從見面那一刻起,就覺得彼此很親。

四十七歲的張惠晴是一位個性直率、活潑、有朝氣、有愛心的護理師。喜歡新學習、嘗試新事物,工作上每三年換單位,目的是希望能隨時補位、隨時協助搶救生命。

工作認真、有責任感的張惠晴,在護理工作上不曾為自己的休閒請過假,因為她很清楚,護理單位人力吃緊,隨時有緊急狀況,隨時需要支援,唯二請假的理由是──兒子生病、爸爸往生。十二年前爸爸往生,媽媽帶著他們五個孩子,一路茹苦含辛走過來,現在兄弟姊妹各有家庭,她人在花蓮,回家一趟路途遙遠,沒能經常陪伴媽媽,思念的心讓她紅了眼眶。

黃安淇與張惠晴的媽媽年齡相仿、又同姓黃,她能體會孩子想念媽媽的心情,於是向前擁抱。

因緣不可思議,黃安淇的先生是彰化人,夫妻經常到員林、溪州、彰化一帶做生意;與出生員林的張惠晴能成為捐與受的血親關係。張惠晴說,「緣分注定,還是有一定的因緣。」她感恩自己能給予受贈者重新享受新人生的機會;也祝福黃安淇回歸正常生活,勇敢追逐夢想。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