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慈院 跨院區擬真情境訓練及競賽 提升臨床技能《人醫心傳》237期

八月二十三日

大林慈濟醫院教學部推動擬真情境訓練已近十年,曾多次參加醫策會擬真情境競賽並獲獎。第一排右六為教學部呂紹睿主任。攝影/張愷杰

「養兵千日,用在一時。」為推動擬真情境訓練,讓醫療團隊同時學習臨床技能及團隊合作技巧,運用高逼真之情境模擬體驗,讓醫療團隊在實際操作中學習,進而提升病人安全,由慈濟醫療法人醫學教育研究發展小組研議,「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跨院區擬真情境訓練及競賽」,二○二三年嘉義大林慈濟醫院承辦。經由訓練及競賽,讓各院區團隊提高臨床技能,在彼此切磋標竿學習後,將在醫策會所舉辦的擬真情境訓練主競賽中盡力展現超高醫療品質,奠定醫護臨床技能,持續為民眾守護生命健康。

大林慈濟醫院教學部推動擬真情境訓練已近十年,並參加醫策會舉辦的全臺擬真情境競賽,多次獲獎。教學部呂紹睿主任表示,今年度承辦的「跨院區擬真情境競賽」,依競賽情境題目分為「新人組」、「重症組」及「婦兒組」,藉此組競賽鼓勵受訓中的醫療及護理人員提升跨職類合作及臨床照護能力。「臨床如戰場,戰場上往往瞬息萬變」,藉由情境模擬(Simulation)訓練,以高逼真度(High Fidelity)以及情境的設計,再加上實際的操作流程,讓團隊不只學習到如何處理病人的臨床技能,同時加強學習醫療團隊合作與溝通技巧,優化臨床照護技能並提升醫療品質,讓民眾就醫時相對安心與放心。「醫海無涯,惟獨練習是岸」,唯有不斷重複演練,才能不愧對病人及良心,此外,不論「痛苦或美好」,前人的醫護處置經驗,皆可成為其他醫護的知識及技能,一回生,二回熟,就可孰能生巧,找到「撇步」竅門。擬真情境訓練是最適宜的教學工具。

技術主任黃雪莉指出,「新人組」就是從學校畢業到臨床來工作兩年稱為PGY,「急重症照護組」的組成包括醫師然後住院醫師、總醫師,還有護理人員、專科護理師,都非常踴躍。透過這次演練跟比賽的過程,大幅提升臨床技能,真正回到臨床時,照顧率技能都大提升,其實對民眾是好的。

臺南奇美醫院林中元醫師說,參加的目的是加強「急重症」中心,讓奇美醫院的急診急重症組,成為南部首屈一指的醫療中心。

大林慈濟醫院張愷杰醫師表示,自己是第二次參加課程,在訓練課程中可提升整個醫療團隊在急救時更順暢,團隊急救病人是很重要的。在擬真假人的身上練習,而不是在真人身上處理,相對安全,尤其當自己經驗比較不足時,透過訓練也大大提升醫療團隊經驗,從中學習接變化球,以團隊力量幫助病人,提升自己的自信心與能力,值得參加。

此次的競賽名雖為競賽,但名次實非重點,重點在於參與者獲得進步。這次慈濟醫療法人參與的院區有花蓮、台北、大林等慈院醫護同仁,更有來自三軍總醫院、成功大學附設醫院及奇美醫院的醫護人員組隊參賽。新人組、急重症照護組、產兒組總計十二隊,共六十五人參與競賽。以「臨床為導向」之實作課程,強化醫療團隊勝任多變的醫療環境,成為民眾所信任之專業醫事從業人員。(文/閻廣聖、張菊芬)

擬真情境訓練「新人組」的大林慈院醫護人員,執行病房情境訓練時著重團隊合作。攝影/閻廣聖

大林慈院擬真情境訓練吸引全臺醫事人員組隊參加,圖為三軍總醫院人員病房情境訓練。攝影/閻廣聖

台北慈院 茹素環保護眾生 凝聚善念願祥和《人醫心傳》237期

八月二十八日

八月二十八日晚間,台北慈濟醫院舉辦「七月吉祥祈福會」,祈求天下無災難。攝影/盧義泓

農曆七月在佛教而言,是吉祥月也是佛的歡喜月,更是眾生的報恩月。八月二十八日晚間,台北慈濟醫院舉辦「七月吉祥祈福會」,在德昕師父、德杭師父、德愔師父、德恕師父的帶領下,趙有誠院長、院部主管、院內同仁、眷屬、社區志工與病人共六百二十人齊聚,眾人虔誠恭頌爐香讚及開經偈,並獻供心燈花果,凝聚眾人的善念,祈求天下無災無難。

「七月吉祥月 上人開示」影片中,上人殷殷叮囑,以佛心看人,人人皆是佛;以鬼心看人,人人皆是鬼。

趙有誠院長感恩諸位師父遠從花蓮將祝福帶來台北慈院,「過去因為疫情,這是四年來第一次在淨如琉璃廳舉辦七月感恩祈福會。上人的開示總能用簡單的話語帶出深刻的哲理,各處的災難都讓世界感到不平靜,很感恩師兄師姊將上人的慈濟精神帶到全球苦難的地方,讓他們得到援助、關懷與愛。所以我們在慈濟的世界裡面,感恩祈福,要從自身做起,才能得到祝福。」

紀陳月雲師姊分享上人對她說過的話:「一般民俗認為七月不能出嫁、搬家、少去醫院,但我們又何嘗看過鬼呢?其實鬼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社會上行為不良的人,不過有心想轉變的人,都能有翻轉的一天。」藉此呼籲眾人應生起正念,用愛讓社會變得更祥和。

推素護生是這次吉祥月的主軸。祈福會上邀請婦產科邱筱宸醫師、住院醫師劉謙慧與楊灼華營養師分享茹素經驗。邱筱宸醫師因為先生的關係轉而吃素,一開始因為不了解素食的營養知識,常常容易飢餓又再攝取大量的澱粉,反而增加身體負擔。藉由自身經驗建議民眾,吃素可以從認識營養知識開始。

住院醫師劉謙慧是一位胎裡素者,家庭成員都吃素,劉醫師說:「三十年吃素經驗中,也曾經掙扎過為何吃素,直到在電視上看到無數動物受到殘忍的對待,終於找到讓自己堅定吃素的理由了。」

楊灼華營養師表示:「我吃素的轉機是從戴牙齒矯正器開始,矯正期間牙齒會感到非常痠軟,再加上當時健檢發現膽固醇過高,所以下定決心從飲食改變。經過三年的堅持,不僅膽固醇指數逐漸下降,體態也更加良好了。」

文山新店社區志工透過歌仔戲的方式演繹蔬食短劇,讓大家知道蔬食不僅能身體健康,還能保護環境。書軒小志工與仁美幼兒園也以可愛的肢體動作,表演歌曲〈吃菜尚介讚〉呼籲眾人一起吃素。文山新店手語隊溫馨演出手語歌曲〈給你〉,喚醒眾人造福正念的心。

活動吸引許多住院病人及來院大德參與,失智共照中心的個管師焦淑惠日前因病住院,仍前來參加,她表示:「走進慈濟後才知道七月佛教吉祥月,也是孝親感恩的日子,希望大家在慎終追遠的同時也能愛護眾生。」十歲的徐弟弟從小就跟著父母吃素,此次跟著媽媽一起參加活動,覺得非常溫暖。

活動尾聲,精舍師父引領眾人捧心燈為天下祈禱,德昕師父開示:「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地球的主人,我們的一舉手一投足,都關係著我們地球的未來,所以上人教導我們敬天愛地,聚佛緣,讓我們虔誠的心念,疼惜萬物眾生,將這分祥和的愛共同凝聚。」(文/林芯如、鄭冉曦 攝影/盧義泓)

趙有誠院長(右)感恩精舍師父從花蓮將祝福帶來台北慈院,紀陳月雲師姊(左)以上人開示呼籲眾人用正念破除迷信。攝影/盧義泓

文山新店社區志工透過歌仔戲傳達蔬食健康、環保減塑的觀念。攝影/盧義泓

關山慈院 環保護生愛地球 感恩歡喜祈福會《人醫心傳》237期

八月二十五日

關山慈濟醫院舉辦感恩歡喜祈福會,在靜思精舍師父的帶領下虔誠祈福,並分享正信與環保觀念。

農曆七月,民俗傳說在華人社會有種種迷信禁忌,人們為求平安大肆殺生、燒香普渡「好兄弟」。佛典中記載七月是吉祥月、歡喜月、感恩月;有感恩孝親的象徵,慈濟亦提倡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上人經常叮嚀大家要提升愛心,愛護動物,愛護人物,愛護物命。真正的「普渡」是用普遍的愛心廣度眾生;適時給予困苦的人關懷和幫助。

面對極端氣候,環保茹素雖是老生常談,但要如何落實每個人的心中,改變生活與傳統思維,值得省思!慈濟也希望藉由年年推動,廣傳以善行取代殺生祭拜,以宗教人文宣導正信與環保。

八月二十五日下午,關山慈濟醫院於大廳舉辦感恩歡喜祈福會,在靜思精舍德柔師父、德傑師父的帶領下,吳勝騰副院長、護理部主任郭琇玲、副主任張筱蓓、檢驗股股長蘇宏典手持心燈花果,虔誠禮敬諸佛,與志工同仁、社區民眾共同唱誦「爐香讚」,聆聽上人開示「普度眾生 齋戒護生」。關山前鎮長許瑞貴與豐泉社區發展協會受邀列席。

吳勝騰副院長認為,如果大家可以把過往殺生祭祀的習俗,轉化為對社會對眾生的關懷和熱愛,將採買供品燒金紙的錢,拿去幫助有苦難的人廣結善緣,這個功德會更有意義更有價值,且相信祖先更能感到歡喜,這才是吉祥月傳遞的精神,也是自己在祈福會中所感受到的!

關山慈院在當時許瑞貴鎮長的請託下,將尚未啟用的關山博愛醫院加以修建而成。許瑞貴說,自己與慈濟有一份很深的因緣,他認為凡事若能夠以「為大家」的角度去著想,如同當年為了鎮民健康,懇託上人承接博愛醫院的初心一樣,看到他人過得平安,自己也會過得很心安。豐泉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蘇桂仙則說,慈濟在地方做了許多善心的創舉,例如環保輔具平臺的設置和優良的醫療服務;有機會參加慈濟的祈福會為大家帶來舞蹈表演,內心覺得很歡喜。

祈福會結束,師父們帶著院方準備的菜包,到病房一一關心住院大德及洗腎患者,並且在返回花蓮前探望慈濟法親。九十八歲的陳石台師兄,自關山慈濟醫院開院以來,便日日到醫院當志工,即便在志工暫停服務的疫情期間,仍不時可見師兄前來走走望望的身影,但師兄因步伐不穩,屢次在家跌倒,造成額頭撕裂傷或手部挫傷,眾人很替他擔憂。師兄現由女兒照顧在家休養,雖然才幾個月沒見身形消瘦不少,但師兄精神飽滿,看到慈濟家人來訪相當歡喜,特別是師父用手機點開上人法相時,更是讓師兄笑開懷。

「祝福您!無量壽福!」眾人齊聲拍手合唱,女兒站在身後眼眶泛著感動淚水,襯著師兄溫暖和煦的笑容,孝親祈福會這天,關山慈濟醫院滿是歡喜和感恩。(文、攝影/陳慧芳)

今年的祈福會安排了豐泉社區民眾及志工同仁的舞蹈表演。

祈福會結束後,關山慈院準備可口的菜包和與會民眾及住院病人結緣,鼓勵眾人茹素行善。

玉里慈院 吃「真」「好」食物 拒絕加工食品《人醫心傳》237期

八月二十五日

劉育汝營養師來到富里鄉為長者衛教,建議多吃天然蔬果。

八月二十五日,玉里慈濟醫院劉育汝營養師來到富里鄉天主堂,以「吃真好食物,打敗癌魔王」為主題,與長者交流如何分辨天然食物與加工食品。

「你知道吃進去身體裡面的, 是食物還是食品呢?」劉育汝營養師指出,果汁汽水、奶茶,大家都很喜歡,但裡面真的有果汁?真的有牛奶?其成分通常都是糖、壞油、化學加工添加物,「而癌魔王也最愛加工食品,吃愈多癌魔王愈愛你,就愈容易生病
喔!」

而對身體最好的,就屬蔬果類,劉育汝營養師將膳食纖維比喻成盾牌、植化素為寶劍,兩者加在一起能增加健康守護力。劉育汝邀請長者動動身體,選出在簡報圖片中的天然食物,活潑的講解方式,讓長者反應熱烈,都很認真聆聽,所以每一題都答對!

現代人喜愛精緻食品,但吃多了會成為身體的負擔得不償失,選對食物吃對方法很重要。飲食上要特別注意「三少」:少油少鹽少糖;日常生活要「三多」:多吃多喝水多動。劉育汝營養師叮嚀,要吃「真」「好」食物,真天然、好健康,對身體才有幫助。(文、攝影/張汶毓)


八月二十七日

吉祥月祈福會
宣導正念茹素行善

社區志工透過手語表演短劇「轉迷為悟」,演繹在普渡時殺生焚燒大量紙錢的迷信。

農曆七月是佛教的歡喜、吉祥、孝親月,也是眾生報恩月。二十七日上午,在靜思精舍法師德深師父、德泰師父的帶領下,玉里慈濟醫院李晉三醫師與護理、醫技、行政同仁以及社區民眾,共同在玉里靜思堂虔誠祈福。

德深師父分享目犍連尊者救母故事,叮嚀大家對父母孝順、心存善念擁有正信正見最重要,時時是好時、日日是好日,平安度過每一天;德泰師父也叮嚀,了解吉祥七月的意義,邀請大家茹素跟環保。

社區師兄師姊透過手語表演短劇「轉迷為悟」,演繹在普渡時殺生焚燒大量紙錢的迷信,上人說,善門鬼門都在我們自己的心中,不好的習氣造就惡果,不要起了迷信亂了方向。

今年的祈福會在社區志工用心策劃下,邀請與會者圍成一個圓進行溫馨座談。

玉里慈院開刀房副護理長葉雲鑑分享,自己二十多年前從高雄回家鄉工作,原本有菸酒嗜好的他,在進入醫院接觸到慈濟人文後,改掉不好的習氣。由於在傳統家庭長大,每逢年節拜拜都會稍微鋪陳,現在了解心誠則靈,簡單拜拜也一樣,與家人討論從減量開始做。

復健科潘勇瑞物理治療師分享,上人常說要愛護地球,大家要一起努力留給下一代乾淨又健康的地球。透過祈福會,用正向、環保的方式來度過農曆七月,自己已經維持早餐僅吃麥片的習慣一段時間了,午餐吃醫院素食,茹素環保並不難,可以慢慢從本身做起。

透過手語表演、短劇演繹,提倡茹素護生、環保救地球,宣導正信、正念的思惟,期望人人理解吉祥月的意義。(文、攝影/張汶毓)

花蓮慈院 響應世界肝炎日 衛教肝病治療與預防《人醫心傳》236期

七月二十二日

花蓮慈濟醫院於七月二十二日舉辦衛教講座暨病友會,分享肝病的預防保健及飲食控制。

每年的七月二十八日為「世界肝炎日」。花蓮慈濟醫院肝膽腸胃科與護理部團隊於二十二日舉辦衛教講座暨病友會,由洪睿勝醫師、翁銘彣醫師與營養師徐彰怡分享,包括肝炎的傳染途徑、肝病從慢性肝炎到肝硬化、肝癌的三部曲,以及飲食控制重點等,希望與會民眾及病友可以更清楚肝病的治療與預防攻略。

根據世界肝炎聯盟統計,全球平均每十二個人就有一人罹患B 型或C 型肝炎,每三十秒就有一人死於肝炎相關疾病,而臺灣平均每六人就有一人是肝炎患者,盛行率是全球平均值的兩倍;儘管臺灣自一九八四年起已全面實施嬰幼兒B 型肝炎疫苗預防接種,一般成人仍有高達約百分之十五的帶原率,全臺目前約有兩百萬位B 肝患者。

花蓮慈院肝膽腸胃科洪睿勝醫師指出,在臺灣愈來愈多的C 肝患者已被根治的情況下,B 型肝炎仍然十分盛行,原因包括B 型肝炎有一半是經由母子「垂直傳染」,難以預防;另一半則是經由「水平傳染」,水平傳染是指接觸到帶有病毒的血液或體液而受到感染的方式,常見傳染途徑包括刺青、穿耳洞器械消毒不完全,或共用針頭、不安全性行為等。

翁銘彣醫師以「肝病三部曲」為題,向民眾說明從慢性肝病到肝硬化,最終至肝癌的發展過程。他指出,B 肝、C 肝雖為慢性肝病,不像猛爆性肝炎會使肝細胞在短時間全部壞死,卻會長期反覆發炎結疤,久了形成肝硬化,發生腹水、肝昏迷、胃部或食道靜脈瘤出血,嚴重時可能致病。翁醫師表示,B 肝要控制好,才能降低致癌機率,患者應戒菸戒酒,避免傷肝藥物補品,低鹽飲食以控制腹水,且定期回診追蹤治療,接受抽血和腹部超音波檢查。

為了讓民眾更加了解飲食控制的重點,徐彰怡營養師分享肝病飲食原則以及併發症的飲食調整。她表示,吸收充足熱量並維持理想體重,對處於穩定期(恢復期)的肝病患者而言是相當重要,需攝取高生理價蛋白質,避免高油烹調或加工、發酵、醃漬類食品。徐彰怡強調,除了日常營養攝取,「戒酒」也是一大重點,對肝病患者而言,連睡前小酌紅酒都會造成身體負擔,必須徹底落實滴酒不沾。

衛生福利部於二○一九年提出「二○二五年清除C 肝計畫」,肝膽腸胃科主任陳健麟於衛教講座開場表示,過去幾年在業內專家及學者多年的努力下,臺灣的C 型肝炎患者人數已顯著下降,期望花蓮慈院團隊能發揮偏鄉醫療的量能,透過公共衛生與社會網絡,找出尚未進入醫療體系治療的C 肝病人並給予治療,加速達成目標。(文、攝影/鍾懷諠)

翁銘彣醫師以「肝病三部曲」為題,說明肝病的發展過程。

花蓮慈濟醫院肝膽腸胃科洪睿勝醫師說明B 型肝炎的傳染途徑。

台北慈院 白袍的溫度 最溫暖的依靠《人醫心傳》236期

七月十九日

七月十九日,台北慈濟醫院醫護團隊前往忠義育幼院替孩子健檢。

「好久不見! 我們來囉!」抱著一箱箱的水果、餅乾,七月十九日是台北慈濟醫院例行性到忠義育幼院義診的日子。一大早,兒童復健中心吳欣治主任、兒科部王緒斌醫師、兒科病房游雯欣護理長和楊惠儀社工師乘車來到育幼院,替十三名小小孩健檢。

為了幫助困苦失依、流離失所的兒童,忠義育幼院自一九五一年創辦後,收容照顧過數千名孩童,其中以棄嬰、遊童、嚴重疏忽、虐待或家庭重大變故的孩子為主要對象。平日,孩子若出現小感冒、發燒流鼻水,都會先帶到鄰近診所就醫,育幼院張育菁院長說明:「不同於診所,慈濟醫院的醫生會定期前來評估,根據孩子的家庭遺傳病史做預防性的診察,及早發現潛在疾病。不論是安排腦波、超音波等深度檢查或適當的早療課程,都是為了讓孩子跟得上發展。」

「他看起來有些異位性皮膚炎,而且平常是不是比較少趴著?」替寶寶看診的王緒斌醫師仔細地檢查身體,不時詢問。育幼院的媽媽則針對每個問題即時回應:「對,他的頭皮還有一些脂漏性皮膚炎。我們會讓他趴著,但會用小枕頭或毛巾墊在下面⋯⋯」將小寶寶的頭轉轉左邊、轉轉右邊,翻翻身體、動動雙腳,寶寶馬上像是被逗樂般露出笑容。

「哇!我記得你,你上次一直哭,這次不要哭好不好?我們來玩玩具。」育幼院許多小孩都要追蹤,因此醫護團隊也往往不是第一次見到他們。在吳欣治主任寫病歷的時間,楊惠儀社工師熟稔地跟每個進到小房間的孩子玩玩具,吳主任則是在寫完病歷後從旁觀察小朋友的活動力,適時介入評估他們的肌肉張力與應對反應。

每次健檢都會參與的王緒斌醫師分享:「孩子都有自己的命運,或許原生家庭無法照顧這些孩子,但是育幼院的照顧是很棒的。他們有院長、保育員二十四小時照顧,還有同儕一起玩,有慈濟的醫生定期看診,相信在這麼多有愛心的人的照顧下,孩子的未來都會有很棒的發展。」

吳欣治醫師也提到,每次看到這些孩子們都很心疼,尤其許多孩子特別黏人、愛哭,就是典型的需求未被滿足,沒有得到足夠的愛或是安全感,才導致他們情緒容易起伏。因此除了健康上的照顧,醫護團隊也會提點育幼院媽媽們什麼年紀要給什麼樣的玩具,怎麼帶孩子玩玩具,而不是都靠孩子自行摸索,透過適時引導,孩子才會得到啟發。

對孩子來說,等家的道路有的人長、有的人短,但忠義育幼院與台北慈濟醫院協力照顧,作他們成長道路上最溫暖的港灣,守護孩子健康長大。(文/廖唯晴 攝影/盧義泓)

王緒斌醫師為小小孩進行身體和手腳的健康狀況評估。

吳欣治主任用遊戲評估孩子的發展、互動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