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慈院 研發創意蔬食料理 總舖師團隊回饋社會《人醫心傳》255期

二月十四日

大林慈濟醫院身心科日間病房總舖師團隊捐出所得獎勵金回饋社會。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日間病房學員在九年前組成「總舖師團隊」,每月用心研發健康美味創意蔬食料理,推廣素食文化,限量與院內同仁分享,獲得一致好評,甚至有同仁請團隊幫忙製作喜餅,傳遞喜悅。二月十四日,學員們將部分出售餐點的獎勵金捐贈給慈濟基金會,回饋社會,將愛與善良的種子繼續傳承下去。

大林慈濟醫院身心科日間照護病房十七位來自彰化、雲林、嘉義、高雄等地區的學員共同組成「總舖師團隊」,成立至今已有九年。為響應護持慈濟證嚴法師「蔬食共善護大地」的精神,除了疫情期間暫停兩年外,每月都會研發創意蔬食料理,開放讓大林慈院院內同仁預訂午餐,每次限量五十份,十分搶手。

十四日上午,總舖師團隊成員們一起來到醫院一樓志工組進行捐款,將三千元獎勵金捐贈給慈濟基金會,由慈濟志工陳鶯鶯代表接受。擔任總舖師團隊公關經理的「阿菊姊」代表學員表示,感恩證嚴上人創立慈濟基金會、建造了慈濟醫院。「在我們生病復健的過程中,感受到有師兄姊的地方就有溫暖、有愛,所以我們決定將去年的工作獎勵金捐給慈濟基金會,效法志工團隊無私奉獻、力行好事的精神,將愛與善良的種子繼續傳承、耕耘下去。」總舖師團隊研發經理「阿鴻師」則代表送上巧克力,祝福志工師兄、師姊們情人節快樂。

慈濟志工陳鶯鶯師姊稱讚學員們不管何時都很努力、認真,而且「名聲透京城」,有時想要向團隊訂購蔬食料理都已訂不到。感恩學員們將這分愛捐出來送到全世界,「每一次慈濟做好事,都有你們一份。」看到學員們送的情人節巧克力,陳鶯鶯也鼓勵大家,「巧妙克服壓力」。她說,人一生都會有壓力,但就像種菜時種子要先壓一壓,有一點壓力,才會長得更好。

日間照護病房職能治療師林俊佑表示,身心科日間照護病房的學員,多半是病情穩定,而家屬也有能力可以照顧,因此只需於白天來到醫院,晚上可以各自回家。學員們白天在醫院期間,每天都有不同的活動,例如歌唱、運動、電影欣賞、手工藝等,讓他們能藉由參與活動增進人際關係,有助病情穩定,早日回歸社區。(文/黃小娟 圖/大林慈院提供)

陳鶯鶯師姊代表接受善款,感恩總舖師團隊用愛回饋社會。

為響應護持慈濟「蔬食共善護大地」的精神,總舖師團隊每月研發蔬食料理,限量販售。

台北慈院 守護幼童健康 溫馨義診伴成長《人醫心傳》255期

二月十九日

二月十九日,台北慈濟醫院醫療團隊前往忠義育幼院例行義診。左起為楊惠儀社工師、兒童復健中心吳欣治主任,左四為兒科部王緒斌醫師、右三為兒科病房游雯欣護理長。

台北慈濟醫院長期守護失依幼童,二月十九日,兒童復健中心吳欣治主任、兒科部王緒斌醫師、兒科病房游雯欣護理長和楊惠儀社工師例行來到忠義育幼院,準備替十五名小小孩進行義診。

忠義育幼院張育菁院長早早在門口等待,感恩醫療團隊的到來,張院長提到:「年前帶著小朋友們至新店靜思堂一同圍爐,當天都玩得不亦樂乎,也特別開心拿到慈濟的福慧紅包,回到家之後還都念念不忘,一直展示活動製作的作品。很感恩台北慈濟醫院,除了每半年的定期義診,還特別為育幼院舉辦節慶活動,讓孩子們有更多美好的童年。」

歡笑聲時不時從房間內傳出,原來是眾人正圍繞著一位約一歲大的小男孩,他正專注玩著手邊的小球,只要將球丟出去就要等吳欣治主任再把球滾回身邊,吳主任趁此機會觀察他的反應力與活動力,給予發展評估。「這是章魚、海馬跟螃蟹!」另一位小女孩一邊拼圖一邊向周圍人介紹,看著她對答如流、反應機敏的模樣,楊惠儀社工師積極捧場並給予鼓勵,期待增進孩子的互動能力。同時間,王緒斌醫師在替尚未滿周歲的小寶寶們進行生理檢查,並詢問陪伴的育幼院媽媽有關小朋友的基本狀況及相關病史,對每一位寶寶都萬分仔細,游雯欣護理長則拿起玩具,在一旁協助安撫,或許是感受到安全感,寶寶們雖然有些怕生卻都不哭不鬧,一一完成自己的健檢任務。

每年參與義診的王緒斌醫師表示:「嬰幼兒的初期發展需要密切觀察,才能及時給予幫助,這次共為六位小寶寶進行生理檢查,他們在育幼院的悉心照顧下,發展都還不錯。然而近期流行性感冒、呼吸道融合病毒、諾羅病毒等都在流行期,因此也特別提醒陪伴的育幼院媽媽,如果有出現咳嗽、流鼻水甚至發燒情況,應盡快就診,並有隔離動作。」吳欣治主任分享,成長環境的不同,使孩子們形成自我防禦機制,特別退縮或者特別黏人,每次看到都很心疼,希望醫療團隊與育幼院的愛與引導,能讓孩子們的發展不落人後。

儘管成長之路充滿挑戰,忠義育幼院與台北慈濟醫院攜手打造溫暖港灣,透過義診提供專業醫療與溫暖關懷,成為孩子們最堅實的依靠,陪伴他們健康成長。(文/鄭冉曦 攝影/盧義泓)

楊惠儀社工師溫和陪伴孩子遊戲、說話,期待增進孩子的互動能力。

王緒斌醫師為小小孩進行生理檢查,並詢問育幼院媽媽基本狀況及相關病史。

花蓮慈院 病友家煥然一新 歲末掃除迎新春《人醫心傳》254期

一月十八日

花蓮慈濟醫院團隊與志工排成人龍接力,把堆滿室內的雜物搬到戶外分類。

林欣榮院長(前排右八)與何宗融副院長(前排右九)送上平安紅包及證嚴上人的祝福,感恩醫療志工。

花蓮慈濟醫院把握農曆春節前的週末假日,一月十八日,由院長林欣榮與志工室主任顏惠美帶領二十多位同仁,為中風病人吳先生整理家園,並送上春節物資。

林欣榮院長表示,每年歲末年終之際,顏惠美師姊總會帶著同仁關懷需要協助的病人,感恩同仁攜眷集結力量為病友家除舊布新,也有不少孩子來幫忙,希望他們能體驗生命課程,見苦知福,把握再造福的機會。

顏惠美主任表示,吳先生因中風而長期臥床,出院後由女婿高先生照顧。儘管有花蓮慈院的居家護理師、照顧服務員分別提供換藥及基本照護服務,但高先生的妻子患有躁鬱症,還有二個就讀幼兒園的孩子,高先生兼顧家計與照護,分身乏術,團隊得知後,決定這次的大掃除行動。

小巷裡的平矮房內, 一進客廳就看見病床和雜物堆積,團隊在小小的空間裡排成人龍接力,把堆滿的雜物一一搬到戶外分類,短短三個小時,就清出十幾大袋的垃圾,還有一整車的資源回收物品。林院長感謝在地趙瑞平里長,幫忙協調大量垃圾的清運。

檢驗醫學科副主任辜明慧對蟑螂有極大的恐懼,但決定克服困難來參加,不能因為害怕恐懼而放棄做對的事情。連續三年不缺席的神經外科部主任蔡昇宗,帶著孩子來服務,就讀慈濟小學六年級的蔡承勳說,這是他第三次參加,能夠幫助別人是一件開心的事,他還邀請同學一起來,多一個人就多一分力。

貼上春聯, 換上募得的全新桌椅,家中煥然一新。高先生感恩林院長率領眾人幫忙清掃,為他們帶來溫暖與希望。(文、攝影/江家瑜)


一月二十九日

平安擔仔麵與咖啡
新春能量補給站

蛇年新春第一天,花蓮慈濟醫院除了提供春節特別門診,大廳還洋溢著滿滿年味,院長林欣榮感恩志工室主任顏靜曦師姊,及高雄、屏東地區的醫療志工準備熱騰騰的平安擔仔麵、咖啡、小點心,溫暖過年期間堅守崗位的同仁,同時也讓病人與家屬有一處心靈小憩的空間。

花蓮慈院醫療志工連續多年在門診大廳開辦「新春限定咖啡小站」,最早是因應疫情,讓在春節值班的同仁依然可以喝到熱咖啡,隨著疫情趨緩,再把同仁最愛的「顏師姑擔仔麵」搬到大廳。

顏靜曦師姊說,春節前間,醫院裡仍有許多病人無法回家過年,同仁為了照顧病人,必須輪班留守醫院。醫療志工團隊希望可以為他們多做一些事,因此自大年初一到初三,連續三天早上十時到下午四時,免費提供醫療團隊、病人、訪客擔仔麵、咖啡、點心,希望他們吃到暖心熱食,祝福新年平安。

二十九日上午,志工分工布置場地、整理煮麵車及備料。各病房護理長帶著環保餐具到大廳排隊,為單位同仁取麵食或咖啡。

護理部主任鍾惠君也帶著同仁送點心給志工。鍾惠君主任感恩顏師姊及志工菩薩的愛心,平日即給同仁很多鼓勵,在冷氣團一波波的春節連假,更是讓值班同仁覺得很溫暖;領受到花蓮慈院獨有的新年氣息。

林欣榮院長與何宗融副院長送上「平安」紅包以及證嚴上人的祝福,感恩醫療志工是花蓮慈院最堅強的後盾。(文、攝影/游繡華)

台中慈院 溫馨相伴 懿德家族感恩團聚《人醫心傳》254期

一月二十二日

懿德爸媽挑著滿載祝福的米籮送至藥學部,期許同仁齊心守護生命的重任。

歲末年終之際,台中慈濟醫院舉辦懿德感恩會,除了感恩志工一年來辛勤付出,更展現出慈濟大家庭彼此關愛、凝聚的力量。因為有懿德爸爸媽媽的支持,讓醫院同仁得以無後顧之憂,攜手迎向每一個考驗。

二十二日午間,國議廳外熱鬧非凡,懿德爸媽精心準備年節禮品,為醫護同仁送上祝福。今年由大里、后里、彰化、三義的師兄師姊製作近兩千五百個桂圓蛋糕,讓人人品嘗到溫暖的滋味。醫院則準備福慧袋回贈志工,寓意為慈濟人帶著福慧行善,也將福慧帶回家。

懿德爸媽挑著裝滿祝福的米籮送到藥學部,期許同仁能共同承擔守護生命的重任。藥學部教研組長謝蕙霞表示,全體同仁會齊心合力,不負懿德爸媽的信任;護理部督導王朝琳回顧自己二十年的醫療路程,從加護病房、急診護理師到如今的督導,每逢佳節,懿德爸媽總能帶來莫大的支持與溫暖,讓他深刻體會到慈濟大家庭的力量。

第二加護病房護理長洪翊珊分享,護理人員來自全臺各地,懿德爸媽總像家人般貼心詢問「想吃什麼?儘管開菜單!」然後端出美味佳餚。一句關心、一碗熱湯,都滿載溫暖與力量。

林美株師姊花費半年時間,為六A 病房團隊製作獨一無二的拼布零錢包,搭配精美宮燈吊飾作為春節小禮物。六A 護佐張雯萍感動地說,懿德爸媽每次來醫院都會來看看大家,讓人感受到家人般的親切感;懿德家族準備書法扇子送企劃室與院長室同仁,許權振副院長代表回贈小點心,祝福大家甜甜過好年。

懿德爸媽還提著滿滿的蘋果、橘子與糕點送往慈濟長照推展中心。他們擔心同仁忙於工作,每兩個月準備餐點讓同仁補充營養。長照推展中心主任廖珮琳說,這份關懷讓外派各地的同仁能夠團聚,感受法親的溫暖。中彰投區長照服務中心高專楊淳雅分享,離鄉背井來到臺中工作,在懿德爸媽的關懷中感受到如父母般溫暖的陪伴,也提醒自己要珍惜親情。

簡守信院長感恩師兄師姊的護持。他回顧過去一年,醫療環境充滿挑戰,但同仁憑著團結與默契,克服困難,尤其在疫情期間,志工的陪伴與關懷,讓醫護人員深受鼓舞。他勉勵大家,在工作與生活中都應該秉持慈悲心,為社會帶來更多溫暖與善念。

為了讓懿德爸媽在慈善付出之餘也能關注自身健康,台中慈院特別安排肌少症講座。復健醫學部主任蔡森蔚指出,隨著人口老化,肌肉流失對生活品質的影響日益受到關注,缺乏運動與久坐的生活方式會導致肌肉萎縮,讓日常活動變得困難,因此預防勝於治療。他介紹去年成立的高骨力肌力中心,提供個人化訓練課程,幫助志工維持健康,持續投入慈善志業。

陳佳菁醫師說明肌少症的篩檢與風險,透過小腿圍度與握力測試即可快速評估。他強調,預防與改善肌少症的關鍵在於均衡飲食與適當運動,如核心穩定性、平衡及肌力訓練,以維持身體機能。帶領師兄姊實作靈活度、平衡力與肌力訓練,讓志工在家也能輕鬆養「肌」。

歲末懿德感恩會展現慈濟人彼此扶持、共擔使命的愛與團結,也為新的一年注入滿滿的希望。(文、攝影/卓冠伶)

簡守信院長感恩懿德爸媽志工師兄師姊的護持,讓同仁能更專注於醫療服務。攝影/李彥緰

懿德爸媽準備書法扇子送給企劃室與院長室同仁,許權振副院長(第二排左三)代表回贈點心,祝福大家過好年。攝影/陳彥儒

台北慈院 血液重造工程 重啟生命新篇章《人醫心傳》254期

一月二十一日

在台北慈濟醫院醫療團隊的守護下,罹患血癌的陳女士順利完成骨髓移植,平安出院。右一為高偉堯主任。攝影/傅長新

捐贈者特別準備祝福小卡為陳女士加油打氣。攝影/盧義泓

十一歲的陳女士兩年前才接受乳癌治療,從沒想過還會有其他癌症找上門,更遑論血癌這種談之色變的重大疾病。起初,僅以為是長期服用藥物導致有火燒心等腸胃道症狀,沒想到身體愈來愈容易疲勞,雙腳也突然開始水腫,家庭醫學科抽血檢查發現有嚴重貧血情形,遂轉診至台北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高偉堯主任門診。

有鑑於陳女士過去曾患乳癌,為釐清是否為癌細胞轉移,高偉堯主任透過骨髓穿刺檢查,確診為「骨髓發育不良症候群合併芽球過多」,這是一種骨髓病變,且有高度轉化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機會,因此需要前驅性化療維持免疫力,以減少輸血頻率,同時也會進行骨髓移植配對。高偉堯主任說明,骨髓中含有各種具有繁殖與分化能力的造血幹細胞,依照身體需求分裂成血小板、白血球及紅血球等血細胞,但若是造血功能出現異常,骨髓內血細胞的生成數量雖然不變,卻無法正常成熟時,就會導致未成熟的造血細胞「芽球」的比例異常升高或分化受阻,導致造血失衡,一旦芽球比例超過百分之二十,就轉換為急性白血病。

病情萬變,陳女士仍惡化成急性骨髓性白血病,醫療團隊調整治療方針,穩定病情。期間,高主任在家庭會議中提出骨髓移植,這讓陳女士有些擔憂,過去對骨髓移植的概念只停留在「抽龍骨水」,光是想像就很可怕,且親人都已經過了異體骨髓捐贈的符合年紀,等待那十萬分之一的非親屬配對機會似乎遙遙無期。

兩個女兒還在讀書,先生要兼顧家庭與工作,心中的苦讓陳女士難以釋懷,經常哭泣。直到有一次,就讀高中的大女兒對她說:「媽媽我希望你陪我們到老,到我們七、八十歲,甚至一百歲⋯⋯」這句話讓她心中一震,親情的愛讓她重拾信心,堅強面對病魔。

因為治療副作用,陳女士的體重掉了近十公斤,整個人憔悴許多,但高偉堯主任日日的關懷和黃曉芳心理師的陪伴,讓她感受到滿滿的安全感。

二○二四年十月,陳女士迎來配對成功的好消息,令人振奮的是,捐贈者的人類組織抗原(HLA) 的位點、血型都完全相容,年齡及健康狀況也都合適,順利進入移植前的最後治療,清除癌細胞或異常造血細胞。高偉堯主任說明:「人類組織抗原配對有許多位點,若是捐贈者和受贈者位點只有部分匹配,有可能造成免疫系統排斥,移植失敗,病人出現感染情形,而陳女士與捐贈者的位點能相容,會有更顯著的治療成效。」移植前夕,黃曉芳心理師緊握著陳女士的手給予鼓勵,約定解除隔離後再見;高偉堯主任則是仔細確認各項數據及細節,做好萬全準備。還有個小驚喜,捐贈者特別準備小卡片為陳女士加油打氣,讓她帶著滿滿的祝福,展開最後階段的血液重造工程。

終於,輸注的造血幹細胞如期植入,陳女士解除隔離並轉至普通病房觀察,她感恩一路上遇到好多貴人,捐贈者無私的愛、高主任的認真負責、黃曉芳心理師的開導支持以及護理團隊的細心用心,讓她的生命時間軸再次推進。十二月下旬,陳女士平安出院,承諾將會珍惜未來每分每秒,以積極的心態面對每一天。(文/鄭冉曦)

嘉義診所 研究在地肌力訓練 伴長者健康老化《人醫心傳》254期

一月二日

嘉義慈濟診所活齡運動中心由專業醫療人員與運動教練,為民眾打造個人運動處方。

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邱弘毅所長(左五)感恩嘉義慈濟診所支持,共同推動健康老化。右五為大林慈院賴寧生院長、右四為嘉義慈濟診所負責人蔡任弼主任。

運動不精準,每日走萬步或爬山,也可能會發生摔倒骨折或意外傷害,精準運動對中壯年族群顯得更重要。

臺灣於二○二五年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中高齡人口健康成為重要議題。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與嘉義慈濟診所於一月二日啟動「在地社區民眾肌力提升介入成效驗證計畫」,透過研究探討肌力訓練對中高齡族群生活品質的影響,為臺灣高齡健康研究注入全新能量,促進大眾認識運動對老化的正向影響。

統計顯示,截至二○二四年,臺灣六十五歲以上人口已達十四歲以下人口的一點五七倍,並伴隨著醫療需求與長期照護需求的激增。臺灣人平均壽命雖達八十點八六歲,健康餘命卻僅七十三點二八年,近八點五年的健康缺口成為家庭與社會的沉重負擔。

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與嘉義慈濟診所攜手推動高齡健康促進計畫,以阻力訓練課程為核心,評估中高齡族群訓練的影響因素,聚焦肌肉量、基礎代謝率、慢性疾病預防及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健康效益,期望透過精準運動課程,改善中高齡者的生活品質,推廣「勇壯老年、活躍老化」新生活理念。

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邱弘毅所長表示,臺灣面臨高齡化社會來臨,如何讓大量高齡人口,在人生階段裡持續保有健康,盡量避免進入衰弱或失能,不僅對政府財務上的減輕,更攸關個人生活品質。他感謝嘉義慈濟診所的支持與合作,讓健康老化的願景得以實現。

「嘉義慈濟診所活齡運動中心是我們實踐健康願景的重要基地。」嘉義大林慈濟醫院院長賴寧生說,與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的合作,是高齡健康研究與實踐的一大里程碑。活齡運動中心自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於推動健康老化理念,結合專業醫療資源與個性化運動指導,為民眾提供安全、高效的運動環境。

過去研究多聚焦於輕度運動,如太極拳或彈力帶訓練,近年有研究開始提倡重量訓練,能夠更有效預防肌肉流失、並增進運動表現,特別是在中高齡族群需要更多的實證研究。本次計畫突破傳統,導入中高強度重量訓練,針對不同健康狀況設計個別化方案,同時透過運動回饋機制提升學員的訓練動機與持續性。此外,結合智慧科技進行個人化追蹤,透過運動教練的專業指導,希望強化參與者的自我管理能力,進一步提升運動依從性。

活齡運動中心主任周宜群表示,活齡運動中心位於社區核心位置,不僅方便民眾接觸,更結合醫療診所的專業資源,實現從預防到治療的健康循環,減少因老化導致的健康問題,提升中高齡族群的生活品質與尊嚴。

此研究計畫將透過專業儀器的精密數據,追蹤參與者身體組成變化。讓參與者掌握自身健康狀況,進一步提升運動成效,實現「健康數據化」與「運動科學化」。並為中高齡民眾量身打造精準重量訓練方案,透過十二週的介入,協助參與者維持長期健康,結合運動知識教育,讓運動更貼近實際需求與健康目標。期望透過運動早期介入,降低老化相關疾病的發生率,提升社會健康水平,為中高齡族群創造更美好的健康未來。(文/閻廣聖 攝影/張菊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