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慈院 護理職場 正念減壓《人醫心傳》257期

四月十一日

新北市護理師護士公會與台北慈院護理部共同舉辦「正念減壓於護理職場運用」講座,吸引近百位學員參與。二排右起為吳秋鳳主任、喬麗華主祕、陳德中老師。

為提升護理師自我身心照護量能,四月十一日,新北市護理師護士公會與台北慈濟醫院護理部共同舉辦「正念減壓(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MBSR) 於護理職場運用」講座,邀請臺灣正念工坊陳德中執行長擔任講師。喬麗華主任祕書、護理部吳秋鳳主任帶領護理同仁和公會會員共近百位學員參與課程,共同學習身心靈的減壓之鑰。

喬麗華主祕感謝白衣大士的參與,介紹講師陳德中執行長擁有密西根州立大學心理諮商碩士畢業及諮商心理師執照,亦為正念減壓創始人喬.卡巴金博士(Dr.Jon Kabat-Zinn)認證正念減壓導師與培訓師,是將「正念減壓」引進臺灣醫學與企業體系的先驅,為臺灣正念領域代表性人物,希望大家滿載而歸。

同時擔任新北市護理師護士公會理事長的吳秋鳳主任,分享本身個性正向,總認為無須「正念」課程,直到從醫策會六週的正念課程結業才領悟,「正念減壓」不僅在於正念認知的建立,亦有「自我察覺」及「呼吸練習」的內涵,需實際應用才能發揮真正奧義,期待透過課程讓大家放鬆身心,收穫豐碩。

「為什麼會選擇今天這堂課?」陳德中老師拋磚引玉,吸引現場眾人思考,護理工作繁忙需要承擔許多任務,要照顧病人、家屬、同仁情緒,不管工作多累、生活多煩悶,都要記得靜下心練習呼吸,感受氣息的進出。

接著,陳老師以「活在當下」破題,緊扣「如何用正念管理壓力及舒緩情緒」的主軸,透過分組、靜坐等方式,循序漸進,帶領學員們學習「一次一事」,專注把手上事情做好,莫後悔過去,擔心未來。

下半場以「正念於護理職場韌力之可能應用」為題,陳德中老師提點大家,人並不可能毫無壓力的生存,因此,減壓的真諦便是學會與壓力源共存,把握「面對」、「接受」、「處理」、「放下」四個原則,面臨壓力時,先將專注力放在呼吸調節,進行情緒管理、身體掃描,並帶領學員們進行次次吸氣與呼氣的練習,靜心凝神。

心蓮病房劉又寬副護理長十分認同與壓力共存的概念,改變自身內在和主觀的感受,將自己先從負面情緒中拉出來,去面對壓力及紓解壓力,才是減壓的真正意涵。期許自己未來能應用在工作及帶領團隊。

心蓮病房虞秀紅護理師表示,正念減壓的呼吸練習能讓內心真正平靜下來,放下自我意識和執念,強化同理心的意識,除了職場,也能運用在提升親子關係,讓她受用無窮。

創世基金會新店分院張淑娟院長分享,現代人生活忙碌、步調節奏快速,時常忽略照顧身心情緒。尤其,護理師背負大眾期待,被賦予照護者職責,更容易疏忽照顧自己,導致身心疲勞匱乏,甚至失去工作熱忱。她想將「呼吸練習」應用在未來院內會議中,讓同仁正念減壓,儲備照顧他人的量能。

每年護理部皆會以臨床需求為出發點規畫課程,吳秋鳳主任期待藉由專業的正念減壓引導,讓同仁們練習應用,察覺自身感受,平穩面對當下負面情緒,化解不必要的衝突。而舒緩高壓工作環境,營造友善職場,是護理部致力達成的首要目標。講座尾聲,護理部滕安娜副主任溫暖提醒大家,再忙也要照護自我的身心健康。(文、攝影/張家慈)

課程運用多元方式,帶領大家實際體驗正念減壓。圖為眾人練習靜心呼吸訓練。

台中慈院 胸腔科病友會 踏青享受「森呼吸」《人醫心傳》257期

四月十二日

台中慈院胸腔科團隊與病友及家屬一起走進青山綠水,享受「森」呼吸。

四月春暖花開是適合郊遊的好季節,台中慈濟醫院胸腔科團隊十二日陪伴廿四位病友與家屬到臺中新社莊園旅遊踏青。肺癌、肺阻塞及氣喘的病友走進青山綠水,漫步草地與樹林,感受春天氣息,享受「森」呼吸。

雖是四月春光好,但春暖乍寒,氣候仍變化多端,安排胸腔科病友會行程的社會服務室社工師蔡靜宜每天關注氣象,深怕下雨打亂行程。幸運的是活動當天老天賞臉,胸腔科病友也踴躍出席,蔡靜宜稱讚病友們不離不棄,一致把握機會共同出遊。蔡靜宜社工師和胸腔科個管師黃淑雯負責規畫旅遊行程,包括破冰遊戲並有闖關小禮物。醫療團隊有醫師、呼吸治療師與護理專師共十一人沿路陪伴,希望讓每位病友賓至如歸。

遊覽車前往新社路途,黃淑雯個管師帶領破冰遊戲讓病友動動腦、動動手。蔡靜宜社工師告訴大家,每年都會參與病友會的劉先生因年初天冷,病情反覆發作,體力未恢復而無法跟病友旅遊,他深感遺憾,但隨即轉念,用回收鞋帶製成糖果造型吊飾與病友結緣,祝福活動成功。黃淑雯表示,冬天冷熱交替頻繁,日夜溫差大,讓不少病情穩定的病友因冬寒而喘起來,呼吸道疾病病人很辛苦地努力控制病況。黃淑雯和團隊達成共識,趁著四月的好天氣,帶病友離開醫院走進大自然,去除醫師跟病人框架,讓醫病關係更親近,疾病控制成果一定會更好。

新社莊園距離台中慈院不遠,眾人很快抵達目的地。台中慈院副院長邱國樑代表胸腔科團隊向病友問好:「感恩老天爺幫忙,今天像是快樂的學生遠足,大家來散步做復健,有益身心舒暢。」胸腔科主任沈煥庭叮嚀病友「風有點冷、要穿保暖」,他透露自己是在新社莊園拍婚紗照,所以算是舊地重遊,今天不只陪伴病友,也重溫甜蜜回憶。呼吸治療師沈慧怡和肺阻塞病友有著亦師亦友的關係,她示範呼吸動作,提醒病友「慢慢來」,走路和走階梯注意調整呼吸,鼻子吸氣、嘴巴吐氣。沈慧怡治療師說:「剛好趁病友會自我驗收,如果有任何問題,治療師和護理師都在身旁協助。」

出發散步前,蔡靜宜社工師帶領團康遊戲「拼拼樂」,線索藏在每個人活動名牌封套裡,一人一張小拼圖能拼出一張大圖案。蔡靜宜把胸腔科醫師照片透過AI 生成卡通圖案再切割,讓病友像玩拼圖一般,拼出完整圖案。工作人員和病友玩成一片,拼圖最快的前三組由邱國樑副院長頒發淨斯豆漿粉小禮物。

過敏性氣喘近三十年的張先生,幾年前為了照顧家人加上自身疾病,鮮少外出旅遊深怕自己身體情況「失控」,這次因個管師力邀,決定走到戶外。他和其他氣喘病友一樣隨身攜帶吸入型類固醇,太太也陪在身邊,邊走邊聊感覺輕鬆愜意。張先生表示,從青少年時期到現在一直持續控制氣喘,因為也有代謝疾病纏身,難得接近大自然,也更珍惜現在。同樣首次參與病友會的廖女士氣喘控制五年,她注重健康也隨身攜帶口罩,尤其寒流來襲會更保護自己,她提到自己很注意避開引發氣喘的過敏原,也很重視飲食健康避免甜食,很滿意這次病友會的活動安排,已經期待著明年再和大家相會。(文、攝影/呂榮浩)

醫療團隊與病友們健行散步,不時提醒病友注意要調整呼吸。

花蓮慈院 規律運動與親子對話 助母嬰更健康《人醫心傳》257期

四月十七日

護理助產師王淑芳老師帶領準爸媽們練習與胎兒進行共感互動。

產前和產後,準媽咪們到底要做多大強度的運動才夠?媽媽的心情好壞,不但影響到胎兒的遺傳展現,甚至還會持續影響到第三代?花蓮慈濟醫院爸媽教室為準爸媽們釋疑、示範,讓準爸媽們做好準備不擔憂,在身心都適時適當的鍛鍊下,同時擁有健康快樂的媽媽和寶寶。

隨著孕肚愈來愈大,許多準媽咪們除了腰痠背痛之外,通常對生產過程和產後狀態的恢復都很焦慮。花蓮慈院婦產科爸媽教室請到物理治療師林淨心以「孕動舒緩」教準媽咪們好好鍛練與呵護自己的身體;花蓮慈院護理助產師王淑芳老師帶來「走進胎兒的記憶世界——親子共讀與寶寶心智對話」,與準爸媽們分享與胎兒的共感是對嬰兒最好的刺激與親子間最溫暖的連結。

針對孕期準媽媽們容易發生的雙手麻痛、腰痛、漏尿、痔瘡等等問題,林淨心物理治療師指出:靜態生活型態對孕期的血糖耐受度、心理壓力和產後都有較負面的影響,在生產過程中也會導致心臟承受較多負荷,所以建議媽媽們維持固定的心肺有氧、阻力訓練、活動度訓練和凱格爾運動。心肺訓練一週三到五次,總計一百五十分鐘,平均一次三十分鐘即可,重點是要「持續」,無需過多或過強,固定的步行也很好。腹肌和背肌的訓練群的訓練則可以預防下背痛,舒展則可以達到有點痠痛但不過度的程度,每次停留十至三十秒,避免孕婦的關節過於鬆動。凱格爾運動不論站或坐都可以進行,坐著時可以利用兩個膝蓋夾住手機或小球來訓練。物理治療師林淨心強調,孕期的訓練主要讓身體有記憶,等到生產攻頂那一刻才能真正幫助到產婦。

產後身體經歷的肌肉骨骼及物理結構變化則會持續四到六週,產後固定的運動也有助於產後身體的修復,減少產後體重。林淨心治療師表示,產後腹直肌分離,所以肚子大是正常的,自然產於產後就可以下床走動,產後兩週可慢慢進行運動,剖腹產需於四至六週後再運動介入。

護理助產師王淑芳老師以「胎內記憶」導入指出,胎兒大概從十二週左右就開始發展出觸覺,之後陸續發展出本體感、距離感等感受,十六週開始對聲音有反應;胎兒也會有情緒,媽媽喜怒哀樂都會傳遞給寶寶,所以孕婦保持心情愉悅、常常觸摸肚子、與胎兒對話是很重要的,也是給胎兒神經發育最好的刺激。王淑芳老師也以自己觸診的經驗為例,當她摸不到寶寶的脊椎時,會與孕婦肚子裡的寶寶對話,請他轉個身,通常請求都可以如願。

王淑芳老師提到「表觀基因學」,即是基因的展現是會因為感染、發炎、營養、肥胖、環境和壓力等而不同展現,因此孕婦的生理或心理壓力、心情是舒展或壓縮,勢必會影響基因染色體的釋放,甚至會影響到胎兒成人後的疾病及下一代健康。王淑芳老師也安慰媽媽們不用過於焦慮,因為人一定會有喜怒哀樂,不論任何情緒都是可以的,重要的是讓寶寶知道自己的心情,感謝寶寶的陪伴,讓寶寶可以有與母親同在的安全感。另外可以夫妻和寶寶一起對話、閱讀繪本和故事,母嬰之間的「共感」,是促進母子之間情感、給予胎兒各種生長發育最好的刺激。(文、攝影/吳宛霖)

花蓮慈院舉辦第二季爸媽教室,兼具對孕媽咪們生產前後的身心照顧,深獲好評。

物理治療師林淨心示範訓練骨盆底肌的合掌式運動,強調運動時間不用太久,堅持每天練習最有用。

大林慈院 溫馨共修顧健康 健康滿分樂同行《人醫心傳》257期

四月二十四日

為感恩慈誠懿德爸爸媽媽長期守護同仁,大林慈濟醫院舉辦衛教共修課程,透過醫療專業照顧爸媽健康。

來自雲嘉南高屏地區的慈誠懿德爸爸媽媽,總是準備美味蔬食餐點,餵飽同仁的胃,更溫暖同仁的心,四月二十四日大林慈濟醫院舉辦「健康滿分樂活同行」慈懿會共修課程,邀請院內醫師分享,讓懿德爸媽在照顧同仁的同時,也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此次課程共有三百零四位懿德爸媽參與,陳金城副院長表示大林慈院已啟業二十五年,八月二日將舉辦院慶路跑及活動,邀請師兄姊們報名參加。感恩師兄姊們一直以來的護持,讓大林慈院無後顧之憂的照顧鄉親。

課程與講師是經過問卷調查,懿德爸媽們最感興趣的主題科別,包括心臟內科蔡俊雄醫師分享「什麼是心臟衰竭」,關節中心洪榮斌醫師分享「膝關節健康促進方案」,腸胃內科內視鏡室主任唐家沛醫師分享「內視鏡診斷與治療技術最新進展」,高功能運動醫學中心陳韋任主任分享「我們都更好了!以運動健康促進、肌力訓練練習,自我保健為方向」,希望爸爸媽媽收穫滿滿。

心臟內科蔡俊雄醫師提到,心衰竭俗稱「心臟無力」,症狀包括疲累倦怠、喘不過氣、雙腳水腫、躺平會喘、久咳不癒等,十分多樣。治療方式除了藥物治療、心導管手術、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及嚴重心臟衰竭病人需心臟移植保命外,大林慈院也有輔助的EECP 體外反搏治療,利用非侵入性心血管輔助裝置,透過加壓和減壓促進血液流動,改善心臟功能。

關節中心洪榮斌醫師表示,在臺灣,五十八歲以上,每五人就有一人有關節退化問題;七十歲以上,百分之七十以上罹患退化性關節炎,其中女性患者較多於男性。退化性關節炎可依據疾病的分期,提供治療對策。包含適合所有人的智慧護膝保健,如膝蓋少彎、慢慢彎、不要彎太久等生活三原則,以及每天勤做護膝三運動:直抬腿、壓膝、抱膝等。關節中心提供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精準人工關節置換等治療。目前膝關節置換術已可使用機械手臂輔助手術,減少出血量、加快恢復速度。

腸胃內科內視鏡室唐家沛主任說明換水大腸鏡、人工智慧(AI) 即時大腸瘜肉自動偵測系統及內視鏡減重縮胃術。換水大腸鏡能顯著提高大腸清潔度、增加大腸瘜肉偵測率、降低大腸癌發生率,並減少大腸鏡檢查過程中的不適感,若搭配由大林慈院與嘉義大學合作研發的AI 即時大腸瘜肉自動偵測系統,可提高瘜肉偵測率達百分之十五,及早發現易忽略之瘜肉,降低癌變機率,並配合換水方法進而增加瘜肉發現率。高功能運動醫學中心主任陳韋任醫師表示,高功能運動醫學中心不只接受患者來院治療,更直接到賽場上,第一線守護運動員健康,包括職業運動賽場、國際賽事、公開一級球隊、國家選手訓練基地,還有基層球隊。中心也透過中西醫合作,全面性守護民眾健康,是全臺唯一榮獲國家品質標章肯定的實體化臨床治療的運動醫學中心。運動醫學是恢復功能的醫學,幫助運動員重回賽場,幫民眾重回職場,幫長者重回日常生活。

最後,陳韋任主任帶動爸爸媽媽們,以熟悉的梵唄唱頌,搭配簡易伸展動作運動。感恩慈德爸媽長期對同仁的用心照顧,祝福爸爸媽媽在菩薩道上健康行!(文、攝影/黃小娟)

陳金城副院長感恩師兄姊們一直以來的護持,讓大林慈院無後顧之憂的照顧鄉親。

陳韋任醫師在課程前為懿德媽媽做扳機指治療的諮詢。

關山慈院 長照站進駐輔具平臺 樂齡環保逗熱鬧《人醫心傳》257期

四月八日

今年三月起,關山巷弄長照站與慈濟關山輔具平臺及環保回收站共享空間,長者們歡喜利用課前時間與環保志工一起拆解寶特瓶。

距離關山慈濟醫院約一公里路程的慈濟關山輔具平臺與環保回收站,多了「關山巷弄長照站」新身分,正式成為社區樂齡據點的一環。

關山慈濟醫院自二○一八年起,積極推動巷弄長照站的設立,在池上、關山、鹿野三個鄉鎮設立五個據點,提供關懷訪視、電話問安、共餐服務與健康促進活動,為社區長者打造預防與延緩失能的支持環境。二○二一年,池上多元照顧中心成立後,據點重新整合,目前保留「錦園」、「關山」、「瑞和」三處C 級巷弄長照站。地點分別在池上多元照顧中心、關山豐泉里老人活動中心、鹿野瑞和福明宮。

然而,關山據點今年面臨場地租金調漲的挑戰,照顧服務員余子杰在社區志工陳泰郎建議下,向輔具平臺尋求合作。儘管用地部分屬於公有地和慈濟志工洪青松所有,協調過程卻相當順利。豐泉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羅彬泉與洪師兄一致認為能活絡平臺是好事,讓據點免費使用也無妨。余子杰認為使用者付費,且租金可由經費支出,最後以每年六千元作為水電補貼,據點在三月完成進駐。

環保志工林明成師兄提及,臺東區環保志工人數多,載送回收和拆解分類有多位志工分工進行,但關山環保站志工人力有限,運送和分類整理都是一組人;自己曾經一天內拆解十八籠的寶特瓶,現在有據點長者的幫忙可以減輕工作量。黎恆義師兄說,平臺每天平均會接到二至三件輔具申請單,服務範圍遍及關山、海端、池上、鹿野,也曾支援送至長濱。目前定期需要載取回收物的定點有二十四個,還有輔具維修、清消等工作,雖然緊湊卻很踏實。

關山慈院設立的巷弄長照站一週開五天,若有接送困難可協助安排交通車,歡迎在地長者參與。

長照站與環保站共享空間,讓雙方資源互補、關係更加緊密。四月八日上午,長者們早早來到環保站先報到,陳秀玉、吳美枝與羅春枝三位超過八十歲的阿嬤,課程尚未開始便投入寶特瓶拆解工作。林明成笑說:「我的功勞都被阿嬤搶走了!」看到籠子被裝滿,他趕緊補上空籠,分擔工作。

張雙春師兄面對做不完的回收也從不慌張,他說:「慢慢做,明天才不會沒事做!」秀玉阿嬤說,在這裡拆一小時就手痛腰痠,但是看籠子裡還有瓶子沒拆完,就覺得事情沒做完,手停不下來,直到被提醒量血壓,才願意放下手邊工作。慢郎中的師兄與急性子的阿嬤也形成有趣的對比。

關山鎮上的據點密集度不低,每週的開站天數一至三天不等,唯獨關山慈院設立的據點一週開五天。余子杰說,現在據點的位置,相較離鎮上遠了一些,但阿公阿嬤的參與度沒有降低,每堂課都穩定維持在十五人左右,且據點不只服務豐泉社區,也吸引住在德高、中福及里瓏里的長者前來參與,如果有接送困難也可以協助安排交通車,只要長者願意到據點都很歡迎。

社區的互助和慈濟志工的支持,整合醫療、輔具、環保與照護資源更加完善。余子杰說,現在幫長者申請輔具更便利了,且平臺設備齊全,即便有缺乏的,志工也快速補齊,彼此就像互相照應的家人。若志工外出服務,他也會臨時充當窗口,協助民眾辦理輔具申請。據點還有共餐服務,志工與長者們一起用餐促進交流,讓慈濟關山輔具平臺更有溫度。(文、攝影/陳慧芳)

花蓮慈院 啟動中西醫合療元年 共築完善健康照護網《人醫心傳》256期

三月二十二日

花蓮縣縣長徐榛蔚(左七)、花蓮縣衛生局局長朱家祥(左六)、醫師公會理事長周朝雄(左五)、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左四)、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詹永兆(右七)、診所協會理事長黃啟嘉(右六)、中醫師公會理事長暨花蓮慈院副院長何宗融(右五)、護理師公會常務理事暨花蓮慈院護理部主任鍾惠君(左三)等中西醫界代表聯合啟動花蓮縣中西醫合療元年。

花蓮縣政府三月二十二日下午在花蓮衛生局大禮堂舉辦「中西醫合療元年啟動大會」。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副院長何宗融帶領團隊分享經驗。去年因高空異物墜落意外嚴重腦傷、深度昏迷的男童安安,以及在花蓮慈院接受中西醫精準醫療的巴金森病病友蔣先生也到場分享醫療成果。

由縣長徐榛蔚邀請醫療院所、醫師公會、中醫師公會、護理師公會、婦女會、臨床心理師公會⋯⋯等各界代表參加。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詹永兆到場見證這場象徵中西醫攜手合作,邁向全人整合醫療新時代的重要里程碑,他致詞推崇花蓮慈濟中西醫合療成果已是臺灣醫界的一大特色。

花蓮縣衛生局局長朱家祥指出,花蓮縣中西醫合療蓬勃發展,最主要是證嚴法師對中醫的支持,慈濟醫療體系大力推動中西醫合療,花蓮縣徐縣長也很支持,自身親友也是中西醫合療的受惠者,再來就是林欣榮院長及何宗融副院長所帶領的中西醫合療團隊,在臨床及研究上並進。

朱局長說,花蓮縣中西醫合療的五大發展面向,分別是建構基層診所中西醫合療模式;媒合中西醫診所讓病人同時獲得中醫與西醫的診斷與治療;推動中醫師進駐衛生所服務偏鄉與中醫資源不足之鄉鎮;結合餐飲業者研發適合四季的健康膳食菜單;舉辦系列中西醫合療論壇提供更完整的健康照護方案。期盼透過推動中西醫合療,提供鄉親更完善的健康照護。

安安和爸爸邀請何宗融副院長(右一)、病房副護理長宋景歡(左一)跳棒球啦啦隊三振舞,分享他出院後四個月來的進步。

林欣榮院長分享花蓮慈院中西醫合療與精準中醫藥的經驗與成果。

林欣榮院長及何宗融副院長以惡性腦瘤、巴金森病、TTN 基因突變引發罕見肌肉疾病、先天ABCD1 基因異常引發腎上線腦白質失養症等為例,分享中西醫合療,以及精準中草藥治療成果。

八十多歲的蔣先生,是在香港經商有成的退休企業家,因罹患巴金森病及水腦症,嚴重影響生活,四處尋醫都無法獲改善。四年前經朋友介紹來花蓮慈院接受治療,現在已回到高爾夫球場,享受揮桿樂趣,也可正常說話,他感恩花蓮慈院在中西醫合療上的專業與用心。

去年夏天,從重度昏迷、幾乎沒有活命希望,到搶救三天後手部開始有動作,接著張開眼睛,發出聲音、練習吞嚥,到拄著拐杖艱難抬起腳一步一步復健,男童安安歷經花蓮慈院跨團隊及中西醫合療的努力與陪伴,在三個半月後「走」出醫院。安安邀請他暱稱「大魔王」的何副院長、「公主」病房副護理長宋景歡,陪他一起以棒球啦啦隊的三振舞律動,開心比「讚!」分享他出院後四個月來的進步。

花蓮縣醫師公會理事長周朝雄醫師分享耳鳴的中西醫治療、診所協會理事長黃啟嘉醫師及花蓮慈院中醫預防醫學中心副主任陳中奎醫師分享糖尿病治療提升疾病治療成效;營養科主任劉詩玉營養師介紹四季養生蔬食,花蓮慈院多年前出版《二十四節氣輕蔬食》食譜,至今仍很受歡迎。

衛生局、農業處,及花蓮慈院營養科中醫部也分別展示當季蔬食及養生膳食,如春天的山藥薏仁粥、夏天的涼拌枸杞小黃瓜、秋天的紅棗銀耳蓮子湯、冬天的麻油老薑猴頭菇;以及養生茶飲如綠意養肝茶、慈濟福慧纖體茶及藥材等,提供與會者體驗飲用,並有營養師及中醫師提供諮詢與交流。(文/游繡華 攝影/黃思齊)

花蓮慈院營養科劉詩玉主任介紹四季養生蔬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