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里慈院 高齡者體適能 規律運動健康老化《人醫心傳》247期

六月十二日

玉里慈濟醫院潘勇瑞物理治療師前往高寮文健站,衛教健康體適能及運動的重要性。

由於高齡長者容易出現肌肉流失、關節活動度降低、平衡感變差、心肺功能變差、骨質疏鬆等身體退化問題,玉里慈濟醫院潘勇瑞物理治療師前往文健站,帶領長者認識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守住肌力的保健方式。

六月十二日上午,玉里慈院潘勇瑞物理治療師來到高寮文健站進行衛教活動,他首先以清楚易懂的方式,向社區長者介紹人體肌群,並傳遞健康體適能概念及運動的重要性。活動中,潘勇瑞物理治療師親自示範健身動作,指導長者們學習在家中就可以進行的運動,包括簡易的動態熱身、徒手肌力運動、平衡運動以及伸展運動。幫助長者培養規律運動習慣,增進身體協調性,維持健康生活。(文/張汶毓 攝影/詹昇羲)

潘勇瑞物理治療師示範簡易的健身動作,方便長者在家中可以徒手做運動。

花蓮慈院 專家雲集 泛太平洋幹細胞及癌症研究研討會《人醫心傳》247期

六月十五日

二○二四泛太平洋幹細胞及癌症研究研討會(PPSSC)六月十五、十六日在花蓮慈濟醫院登場,花蓮慈院院長暨大會主席林欣榮(前排右四)感恩所有專家學者蒞臨交流。

二○二四泛太平洋幹細胞及癌症研究研討會(Pan Pacific Symposium on Stem Cells and Cancer Research, PPSSC)六月十五、十六日在花蓮慈濟醫院登場,有來自美國、日本、臺灣等國家地區共十九位專家學者,分享漸凍症、脊椎損傷、癌症治療、奈米粒子及外泌體的影像追蹤與疾病治療的最新研究進展。

儘管花蓮在四月三日發生強震,重創慈濟醫療法人創新研發中心實驗室相關設備,但PPSSC 籌備團隊仍兼顧重建與國際研討會規畫工作。PPSSC自二○○八年第一屆開始,至今十七年,每年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與會,分享全球在癌症及幹細胞治療領域重大的創新突破與最新法規。

花蓮慈院院長暨大會主席林欣榮介紹,這次參與PPSSC 的主要專家學者有日本阿部康二(Koji Abe)教授、出澤真理(Mari Dezawa)教授;美國紐澤西羅格斯大學楊詠威教授、埃默里大學余山平教授、埃默里大學醫學院魏玲教授;中國醫藥大學校長洪明奇、中央研究院副研究員賴品光博士、中央研究院特聘研究員陳玉如博士等貴賓,慈濟基金會副總執行長林碧玉也透過影片感恩大醫王在研究領域不斷精進。

今年獲得PPSSC 傑出研究成就菁英獎的洪明奇校長,年輕時赴美攻讀博士學位,恰逢分子生物與基因轉殖技術起步的年代,除打下穩固的核酸分子生物基礎,並在博士後研究期間,成功選殖(clone)出Her2/neu 癌症基因,在人類對抗乳腺癌史上留下里程碑。洪校長是全球基因治療癌變的權威,多次獲得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教育與研究傑出教授獎,於二○○二年獲選中央研究院院士。

首日邀請日本阿部康二(Koji Abe)教授,他是腦中風急性期治療先驅,致力於臨床研究,在腦神經領域發表多部醫學著作、超過九百篇研究論文,並首創研發應用於腦中風和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ALS)治療的保險療法。這次透過雲端連線分享神經保護與幹細胞療法應用於神經系統疾病。

另一位講者是中研院副研究員賴品光博士,首創奈米維度多重解析度影像功能,以非侵入性的冷光共振能量,在減少細胞破壞的同時刺激細胞發光,分析活體中胞外體器官間的活動變化,這次以解開大網絡和小癌症胞外囊泡為主題分享,吸引不少醫師與會。

第二日的講者,中研院特聘研究員陳玉如博士,她開發「質譜儀全面性定量細胞膜蛋白體方法」,在全球首創「奈米探針質譜檢測技術」,能幫助癌症早期檢測。

骨關節炎對全球健康構成了重大負擔,需要創新的治療方法,花蓮慈院研究部主任丁大清分享「外泌體和微小核醣核酸在治療骨關節炎中的作用」,他表示,理解外泌體、微小核醣核酸和骨關節炎病理之間的複雜相互作用,有望開發針對性的治療方法,以緩解骨關節炎症狀並促進關節健康。

花蓮慈院院長林欣榮感謝所有專家及學者蒞臨交流,分享幹細胞研究的發展突破、臨床試驗的成果,以及再生醫學。同時,藉著研討會加強臺灣與國際專家的互動,進行世界級的研討分享,期待能與專家學者進一步合作,透過創新研發找到疾病解決的方法,幫助病人恢復健康。(文/江家瑜 攝影/陳安俞)

中研院副研究員賴品光博士,以解開大網絡和小癌症胞外囊泡為主題分享,吸引不少醫師與會。

林欣榮院長(左)頒發傑出研究成就菁英獎表揚洪明奇院士(右)對細胞及癌症研究的貢獻。

台北慈院 慈大育良醫 十二白袍慈濟續緣《人醫心傳》247期

六月十九日

台北慈濟醫院邀請畢業自慈濟大學的十二位醫師齊聚一室座談分享。

座談結束,精舍師父送上祝福禮。

台北慈濟醫院於六月十九日在靜思堂舉辦「慈濟大學畢業校友座談」,精舍德悅師父、德諦師父、慈濟基金會林碧玉副總執行長及醫療志業林俊龍執行長親臨關懷,院方由趙有誠院長偕同院部主管參加,共有十二位畢業於慈濟大學醫學系的主治醫師及住院醫師,逐一介紹自己與慈濟的緣分以及在志業體的成長。

趙有誠院長介紹目前在台北慈院服務的慈大校友中,主治醫師及住院醫師共三十七位,後中醫系的校友共十位。

「其實我曾經是慈濟的逃兵。」腎臟內科林定筠醫師幽默說道,曾經離開慈濟體系,緣分又帶她回到台北慈院服務,她提到在主管的帶領下學習做研究,累積了多篇論文,上週才參加韓國亞太腎臟醫學年會,深感自我的成長,期許自己未來也能帶領後進投入醫療研究與教學。

耳鼻喉科兼任教學部副主任黃韻誠醫師分享:「在疫情期間,實習醫學生仍須到院實習,但當時防疫面罩、疫苗都面臨非常稀缺的狀況,讓我很煩惱。」在院部主管、感染控制中心及人文室等跨團隊幫忙下,教學部很快收到兩大箱防疫面罩,且每個實習醫學生至少打到一劑新冠肺炎疫苗,讓他非常感動。

身為高雄人的家庭醫學科黃如薏醫師,畢業後曾到其他院所受訓及返鄉服務,最後因緣際會回到台北慈院,在工作的過程中感受到溫馨又精進的氛圍。對數位資訊有濃厚興趣的她,期待發展第二專長:「未來我希望能夠進修AI及大數據,在資訊及相關領域有所貢獻。」

除了分享心路歷程,醫師們也提出許多客觀想法,如:開刀房的資源、人才的留任、新一代醫師的想法差異及護理人員的招聘等問題,與院方共同討論。

「諸位都是上人的寶貝,慈濟的愛與關懷會隨時呵護著大家。」林俊龍執行長表示此行目的就是為了聆聽大醫王們的心聲,了解需要提升及改善的地方。他勉勵年輕醫師秉持「不請之師」的精神,以懿德爸爸媽媽、無語良師及良語良師為典範,將所學回饋於社會,讓台北慈院在競爭激烈的首善之區出類拔萃。

林碧玉副總表示,看到莘莘學子日漸茁壯,慢慢成為上人期待中,兼具同理心及智慧的大醫王,讓她著實欣慰。面臨護理人力短缺的全球困境,慈濟也在評估培養及招募海外護理人才的可能性,希望紓緩護理艱難的環境。「今年是台北慈院晉升醫學中心的第一年,這僅是一個起步,未來的路還很長,讓我們齊心共創更卓越的未來!」

「慈濟大學是一所佛教的大學,以培養慈悲喜捨的學子為信念,致力播灑大愛的種子。」德悅師父表示看著大家從青澀懵懂到成熟穩重,從學醫到行醫的漫長之路,一起見證歷史也創造歷史,鼓勵大家珍惜與慈濟的緣分,有機會常回花蓮靜思精舍尋根。

座談會結尾,精舍師父親手為這群慈大畢業的十二個「孩子」,現在的白袍大醫王,送上祝福禮。(文/張家慈 攝影/范宇宏)

左起:腎臟內科林定筠醫師、耳鼻喉科兼任教學部副主任黃韻誠醫師、家庭醫學科黃如薏醫師分享各自在台北慈院的現在及未來的計畫。

大林慈院 乳癌病友聚 綠植癒身心《人醫心傳》247期

六月五日

賴思吟營養師為病友介紹「乳癌化療期間及預防復發的飲食照護」。

根據二○二一年臺灣癌症登記報告統計指出,乳癌是臺灣女性癌症發生率之首,死亡率第二名,二○二一年因乳癌死亡的女性共兩千九百一十三人,平均每天約八人因乳癌而喪命。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腫瘤中心六月五日上午舉辦乳癌病友會,邀請醫師、營養師及花藝設計師,分享乳癌治療最新發展及飲食照護,並帶領病友及家屬們手作無重力多肉球,療癒身心。

大林慈院腫瘤中心副主任、一般外科林俊宏醫師分享「認識HER2 弱陽性與最新治療策略」,他表示,轉移性HER2 陽性乳癌惡性高,HER2 表現愈多的乳癌,疾病惡化更快速,傳統的HER2 標靶藥物只專一毒殺有表現HER2 陽性的癌細胞,隨著醫療進步,乳癌有新分型,HER2 不再只有陽性與陰性,過去被分類為荷爾蒙陽性與三陰性乳癌的病友,都可能屬於「HER2 弱陽性乳癌」,並可使用新一代ADC 藥物(魔術子彈),藉由「旁觀者效應」,一併毒殺鄰近沒有HER2 強陽性表現的癌細胞,成為「轉移性HER2 弱陽性乳癌」治療新曙光。

林俊宏醫師表示,新一代ADC 藥物常見的副作用包括噁心、疲累,少見但較嚴重的間質性肺炎等。他提醒病友,後續還會有很多新藥出現,希望大家多堅持,不要輕易舉白旗放棄,除了定期追蹤外,日常均衡飲食、生活規律、運動,保持心情開朗,都能有效避免復發。

大林慈濟醫院營養師賴思吟分享「乳癌化療期間及預防復發的飲食照護」,她表示,營養不良可能造成體重流失,而每種癌別有不同的體重流失率,文獻表示乳癌大約佔百分之二十一,當面臨這樣的狀況會影響患者抗癌效果,降低乳癌患者對化療耐受性。

賴思吟營養師引用「歐洲腸道靜脈營養學會-癌症患者營養指南」指出,癌症治療的營養需求,需要有充足的熱量及較高的蛋白質,熱量為每天每公斤體重需要二十五到三十大卡,蛋白質則為每天每公斤體重一點二到一點五克。此外,Omega-3 不飽和脂肪酸,適合惡病質前期、惡病質或癌症晚期患者的營養補充。若營養不良,以增加飲食攝取及給予口服營養品為營養介入建議。鼓勵運動合併營養支持,維持或增加運動量,有助保持肌肉量、身體機能與代謝。

在預防復發的飲食策略方面,賴思吟建議病友,維持健康體重,積極鍛鍊身體,每天至少進行三十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多吃全穀物、蔬菜、水果和豆類,限制速食、紅肉和加工肉類、含糖飲料及飲酒,不要使用補充劑來預防癌症。可以參考二一一健康餐盤,以兩等分蔬菜、一等分蛋白質及一等分全穀類的比例來均衡飲食。

活動最後由花藝設計師文美琳帶領病友及家屬們手作「無重力多肉球」以最容易照顧的多肉植物,透過手作方式,營造生活儀式感,完成的可愛作品,讓病友們直呼收穫豐富,為上午的活動劃下圓滿句點。(文、攝影/黃小娟)

大林慈濟醫院腫瘤中心副主任、一般外科林俊宏醫師為病友分享乳癌治療最新發展。

花藝設計師文美琳(右)帶領病友及家屬們手作「無重力多肉球」。

台中、三義慈院 粽香過端午 懿德家聚樂滿堂《人醫心傳》247期

六月五日

台中慈院於六月五日舉辦端午節懿德日。攝影/卓冠伶

適逢初夏「端午」節氣,懿德爸媽用心裝點應節禮物,提前和法親孩子們共享溫馨佳節。六月五日台中慈濟醫院舉辦懿德家族日,人文組設計「比手畫腳」趣味小遊戲,臺上臺下熱烈互動,眾人歡樂團圓。

台中慈院迎來濃郁的端午粽香,各家族爸媽為了不影響同仁工作,提前到院準備與送禮,爭取更多團聚時間。包含三義慈濟中醫醫院共有四十七個家族,每個家族的應節禮物都各具地方特色。埔里和氣區是神經內科醫護與檢查室同仁的家族,除了應景的粽子、蘋果,還有當地季節特產新鮮茭白筍,王鄭雪香師姊表示:「因為埔里水質好,這些筊白筍都是用泉水栽種,我們要將最好的東西跟孩子們分享。」

彰化市一和氣區的媽媽們在三天前就開始備料、包餡、綁粽,讓六B 病房孩子們品嘗當天出爐的美味素粽。剛到職一個月的護理師陳姿吟表示:「在其他地方工作,沒有這種活動,懿德家族好溫暖喔,粽子好好吃。」

中西一和氣區除了準備素粽、蘋果給七B 病房的護理人員,最吸睛的是凱蒂貓花束與咖啡,這是章宏達師兄感恩護理人員的心意。章師兄去年因肺炎送台中慈院急診,病情穩定後轉入七B 病房,住院期間,護理人員細心照顧讓他能安心靜養。章師兄很感激,因為七B 正是他承擔慈誠懿德多年關懷的單位。護理長柯渝菱感動表示:「懿德爸爸媽媽總是把護理人員,當自己孩子般疼愛。」

院長室、企劃室是同一個懿德家族,今年由許權振副院長代表迎接懿德爸媽,收下裝滿蘋果與薑黃軟糖的端午福袋,豐原二和氣區的懿德爸媽,希望醫院同仁在工作之餘顧身體、平安健康,院長室專員黃培芳表示:「感謝懿德爸媽佳節送禮,院長室與企劃室也準備了牛軋糖與果凍能量飲回禮,希望懿德爸媽吃進嘴裡甜蜜蜜、精神飽滿做慈濟。」

端午懿德日的粽香也飄滿三義慈濟中醫醫院,苗栗和氣區的懿德爸媽,也在端午前夕準備美味佳肴與同仁們共進午餐。剛加入中醫醫院團隊的復健科同仁鍾麗蓉說:「來慈濟一個多月,第一次參加大家庭聚會,懿德日令我印象深刻。」

台中慈院感恩各和氣區懿德爸媽的付出,特地準備紅豆餡小鹼粽回贈,王人澍副院長指出,中醫長年經營梨山巡迴醫療,今年更加入石岡,還有三義中醫醫院在卓蘭地區的巡迴醫療,特別感恩志工們的付出與協助。王副院長:「懿德就是慈善,我們的師兄姊是最具慈跟善的代表,在醫院各角落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很感恩志工們在很多活動的支援」。活動延續往年傳統,邀請中醫部洪正君醫師, 以「守護健康、愛是為『醫』」為主題的健康講座。人文組還準備「比手畫腳──指尖傳愛」遊戲,讓年過半百的師兄姊們,絞盡腦汁用肢體語言把「話」傳出去,眾人笑開懷,為溫馨的端午團聚留下美好回憶。(文/江柏緯、卓冠伶、陳彥儒、張雅婷)

章宏達師兄(前右)感恩住院期間受七B 病房護理師照顧,送上花束由柯渝菱護理長(前左)代表接受。攝影/卓冠伶

三義慈濟中醫醫院葉家舟院長(前中)與同仁,和懿德爸媽開心用餐過端午。圖/三義慈濟中醫醫院提供

台北慈院 悉心浴足表感念 至親之愛永留駐《人醫心傳》246期

五月六日

五月六日,台北慈院心蓮病房舉辦「感念親恩~永恆的愛」母親節活動。

五月六日的午後,台北慈濟醫院心蓮病房交誼廳迴盪著甜美溫柔的歌曲,午後暖陽輕灑廳內,洋溢著溫馨氛圍。每逢母親節前夕,台北慈院心蓮團隊會齊心舉辦「感念親恩∼永恆的愛」母親節活動,今年也不例外,由病房陳正裕主任、陳依琳護理長為首的醫護團隊、心理師、社工師及志工們帶領家屬透過浴足、精油按摩傳遞至親之愛,盼在孝親之日,完善安寧服務,落實慈濟人文精神及理念。

活動開始前,由護理師、癌症心理師、志工們與家屬協力推床,將病人集中至交誼廳,氣氛霎時活躍起來,為活動揭開序幕,陳正裕主任致詞:「在母親節和家人吃飯聚餐是現今最普遍常見的慶祝方式,倘若能夠在平常就適時表達感謝之情,我想其實更有意義。今天心蓮團隊要帶大家體驗更加意義非凡的活動,藉此傳遞孝心。」

藉由母親節的機會,凝聚家屬及病人的情感連結,執行四道人生:道謝、道愛、道歉和道別,也是心蓮團隊的期盼。心蓮病房陳依琳護理長表示:「幫父母洗腳乍聽是很簡單的活動,但是實際上很少有機會能夠執行,以往浴足、精油按摩的活動獲得熱烈的迴響,所以今年再次安排,家屬參與度也比想像中踴躍,非常值得。」

「我的婆婆就像是我第二個媽媽,就是在心蓮病房善終的,因此我想把這份愛傳下去。」長期在心蓮病房服務的醫療志工朱文姣師姊,身兼這次活動的主持人,分享自己與心蓮病房的因緣。接著,心蓮團隊在陳依琳護理長的引導下,將備好的熱水盆、毛巾、沐浴劑以及精油紛紛拿至各個病床,引領家屬幫病人進行清洗雙腳及按摩的活動,畫面溫馨。

每天都會來照顧母親的張先生,小心翼翼地擦拭母親的雙腳,同時興致勃勃地向大家分享母親年輕時熱愛戶外活動,談到以往是否有機會幫媽媽洗腳,他說:「今天是第一次幫媽媽洗腳,這是很寶貴的機會,媽媽這一輩子含辛茹苦,無悔付出,我真的很感謝她。」

表達反哺之情不分節日,在母親節也能對爸爸獻上心意。邵先生和太太悉心幫爸爸按摩:「爸爸以前不習慣被按摩,我們也沒有這種機會,這個難得的經驗特別有意義。」他們表示今天臨時知道這個活動,爸爸還語氣興奮的說:「有活動!」回家後也想幫媽媽浴足按摩,同步傳遞感恩之情。

「爸爸比較嚴肅,平常也不喜歡我們跟他說謝謝,所以很少有機會表達感念之恩。」和弟弟輪流請假照顧爸爸的周小姐表示:「這個機會能夠傳遞我們的感謝之心,我相信他能感受到我們對他的愛。」

現場不時傳出醫護團隊向家屬及病人鼓勵打氣的歡聲笑語,為活動注入暖流。陳依琳護理長萬分感謝:「真的非常感謝心蓮團隊每個人的大力幫忙,不但默契十足,也會隨機補位,讓每次活動都能順利完成。」

每逢佳節,心蓮團隊都為家屬及病人創造美好且特別的回憶,讓永恆的愛留駐心底。如同《靜思語》:「行善行孝不能等,善與孝要同時並行。」醫護團隊帶領病家把握機會向摯愛親人表達感謝,讓人生不留遺憾。(文/張家慈 攝影/連志強)

陳正裕主任鼓勵家屬愛要及時。

周小姐說,這是第一次幫父親浴足按摩,感恩能透過活動傳遞感謝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