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慈院 世界腎臟日 衛教宣導愛腎護腎《人醫心傳》244期

三月十四日

花蓮慈濟醫院腎臟內科於三月十四日舉辦世界腎臟日衛教宣導活動。

每年三月的第二個星期四是「世界腎臟日」,三月十四日上午,花蓮慈濟醫院腎臟內科舉辦世界腎臟日衛教宣導活動,透過衛教講座和QA 問答,加強民眾的腎臟健康識能。慢性腎臟病防治中心主任林于立提醒民眾注意「泡、水、高、貧、倦」,即小便起泡泡、皮膚水腫、高血壓、貧血、疲倦等五大腎臟病警訊,一旦出現任一症狀,則可能罹患腎臟病,應盡速就醫檢查。

林于立醫師指出,由於腎臟疾病的初期並無明顯症狀,多數腎病患者並未被診斷,據推估,臺灣約有一百七十萬到二百萬的腎臟病患者,但認知率僅百分之三點五。罹患慢性腎臟病的危險因素包含糖尿病、高血壓及高血脂、腎絲球腎炎、痛風、遺傳性腎病、長期抽菸等等,臺灣的洗腎病人約有一半是糖尿病患者。

「護腎最好的時機, 就是『現在』!」林于立主任表示,慢性腎臟病的無症狀期可能長達十年以上,過了這個階段後就會開始惡化加速,因此在初期、前期的健康管理尤為重點。慢性腎臟病沒有特效藥、無法藥到病除,在日常中落實血糖、血壓、血脂肪的控制,就是保護腎臟最好的方式。

花蓮慈院腎臟內科團隊推廣「護腎檢查三三制」,呼籲民眾每三個月到院驗血、驗尿和量測血壓。林于立醫師表示,腎臟病患者的飲食以少鹽、少糖、少油炸和低蛋白、低磷、低鉀為原則,且須控制水分,過多或過少都會成為腎臟的負擔;三高患者依照醫師指示服藥,勿擅自停藥,以免對身體造成更大傷害。(文、攝影/鍾懷諠)


三月二十六日

心導管室再升級
提升醫療品質

花蓮慈濟醫院第二心導管室「心臟血管攝影X 光機」升級更新,三月二十六日舉辦揭幕儀式。

內科部副主任、心臟內科陳郁志醫師(左三)帶領團隊使用新一代「心臟血管攝影X 光機」執行術式。

為了提供病人更精準的治療,花蓮慈濟醫院第二心導管室將使用十五年的「心臟血管攝影X 光機」升級更新完成,三月二十六日舉辦揭幕儀式。

新一代「心臟血管攝影X 光機」能協助醫師執行最新的技術、更精準的治療,王志鴻副院長分享,拍攝X 光時的輻射量降低,對病人更安全,而影像愈清晰,也讓檢查時間縮短,相對暴露在手術風險當中的時間就愈短,提升病人手術安全性。

林欣榮院長感恩王志鴻副院長帶領心導管室守護東部鄉親,這次增添的新設備能提供更高品質的檢查與治療。

謝仁哲主任回顧,花蓮慈院於一九九三年成立東部第一間心導管室,為了服務更多病人,十五年前增加第二心導管室,從最初人手不足,到如今各專科及次專科皆有許多優秀的主治醫師、設施齊備,爭分奪秒為病人「救心」,已完成近四萬例的心導管手術,包含數千例心律不整導管電燒、心臟節律器植入手術及周邊血管介入性治療,花蓮慈院在此領域能與北部醫學中心提供相等的儀器設備與技術成果。

一九九八年,王志鴻副院長整合心臟內外科與醫技人員,成立二十四小時救心小組,一旦出現急性心肌梗塞病人,救護車人員一通電話,救心小組成員就能在三十分鐘內完成相關術前評估準備,待病人被送達急診室,透過綠色通道送至心導管室,立即進行手術。經統計,從患者抵達急診到進導管室打通心血管,平均約六十分鐘內就可完成,較標準作業時間訂定的九十分鐘更快速、確實。(文、攝影/江家瑜)

大林慈院 患有五公分腦膜瘤 一站式照護助復能《人醫心傳》244期

三月十八日

中醫師到府為詹女士針灸治療,回復左側手腳力氣,並緩解復健後肢體痠痛。

七十六歲的詹女士因患有直徑五公分的腦膜瘤,導致頭暈、走路不穩,左側行動無力等症狀,經神經外科醫師手術治療,雖成功緩解症狀,但腫瘤壓迫神經導致的左側手腳無力,需長期復健與護理。出院後,詹女士入住大林慈濟醫院輕安居住宿長照機構,接受全方位照護,包括護理、營養、中西醫治療等,並提供各種訓練,讓她慢慢回復生活自理能力。

大林慈院中醫部鍾郁蓉醫師表示,為了協助詹女士復能,中醫部展開「中醫社區及居家醫療服務」,透過中醫師深入社區,提供適切的中醫診療,包括針灸、艾灸、中藥治療和推拿等,以恢復她左側肌肉力量,減輕筋骨與返家後腸胃不適,促進整體健康回復。在進行中醫居家診療時,也關懷居家生活、環境和飲食等方面的衛教,減少家屬奔波。

物理治療師到府協助詹女士進行手部和肩部肌肉訓練及伸展運動,教導使用輔具、上下樓梯,讓她漸漸適應返家的日常生活。詹女士的堅持和家人的陪伴使得她的手腳功能逐漸恢復,能使用助行器行走,生活品質提升。

中醫部家庭醫學科鄭竹晏主任表示,大林慈院在二○一九年起積極參與衛福部「中醫社區醫療及長期照顧服務網路計畫」,深入家戶提供「中醫到你家」服務,進行居家中醫保健和治療,獲得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所頒發的推動社區及居家醫療卓著貢獻獎。

大林慈院經由神經外科、長照機構、復健科、中醫部居家診療服務的緊密協作,整合一站式的全方位照護,為病人提供更完整、人性化的醫療體驗。(文、攝影/張菊芬)


三月二十日

總舖師團隊翻轉弱勢
推素捐款回饋社會

大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日間病房十七位學員組成總舖師團隊,每月研發創意蔬食料理,備受好評。

總舖師團隊學員捐出部分餐點盈餘回饋社會,開心翻轉弱勢。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日間病房學員組成「總舖師團隊」,每月以創意料理推廣素食文化,限量與院內同仁分享,獲得好評。日前學員們將部分出售餐點的獎勵金捐贈至慈濟基金會慈善項目回饋社會,學員分享,「我們不是社會弱勢,而是可以扭轉弱勢的團隊。」

身心科日間照護病房由來自彰化、雲林、嘉義、高雄的十七位學員組成「總舖師團隊」,至今已八年,為護持證嚴法師「蔬食共善護大地」的精神,除疫情期間暫停兩年,每月都會研發創意蔬食料理,開放醫院同仁預訂午餐,限量五十份,供不應求。

為感恩慈濟志工及同仁長年支持與愛護,每年歲末召開學員大會時,學員們會將所得依比例分配獎勵金,除了耗材更換費用及雜支外,更將盈餘捐贈,目前已累積捐贈六次。

總舖師團隊成員一起到醫院志工組,將款項二千元捐贈至慈濟基金會慈善項目,由陳鶯鶯師姊代表接受。「總舖師團隊」阿鴻師說,大家的支持成為他們融入社會最佳良藥,更是精進產出蔬食美味料理的最佳調味劑。

日間照護病房職能治療師林俊佑表示,身心科日間照護病房的學員,多半病情穩定,家屬有能力照顧,因此只需於白天來到醫院,晚上可以各自回家。學員們在醫院有不同的活動,例如歌唱、運動、電影欣賞、手工藝等,讓他們藉由參與活動增進人際關係,有助病情穩定,早日回歸社區。(文/閻廣聖、黃小娟 圖/大林慈院提供)

斗六慈院 承擔雲林縣整合性篩檢 五心護鄉親《人醫心傳》244期

三月三日

斗六慈院今年承擔兩場雲林縣整合性社區健康篩檢,首場吸引近三百位民眾參與。左三為斗六慈院簡瑞騰院長,左一為大林慈院林名男副院長。

斗六慈濟醫院今年度承擔兩場雲林縣整合性篩檢,三月三日在院內舉辦第一場篩檢活動,共有近三百位鄉親前來參與健檢,雲林縣衛生局局長、副局長、科長等人都到場關心。斗六慈院簡瑞騰院長在場感恩雲林縣主管機關的信任,同時感恩志工師兄、師姊的幫忙,還有斗六、大林兩家醫院的同仁在假日來付出。過去醫院是治病,現在也要顧健康,透過社區篩檢,找出問題後再追蹤、治療,為鄉親守護健康。

三月三日星期日,雖是休假日,但斗六慈院一早就熱鬧滾滾,為了讓篩檢流程能夠更順暢,活動採取事先報名的方式,總共有近三百位鄉親完成事前預約報名。現場還有十幾位鄉親與家屬一起前來,現場報名後也順利篩檢,檢查項目包括成人健檢及子宮頸抹片檢查、乳房攝影、口腔黏膜檢查及大腸直腸癌檢查等四大癌症篩檢,六十五歲以上再加碼甲型胎兒蛋白、甲狀腺素、甲狀腺刺激素及心電圖檢查。

雲林縣衛生局局長曾春美到場關心,她表示,預防勝於治療,為照顧當地居民的健康,雲林縣醫療院所每年定期舉辦整合性的篩檢活動。她對斗六慈濟醫院的努力表示感謝,今年斗六慈院還會舉辦另一場篩檢活動,希望引起更多民眾對健康篩檢的重視,提倡自我健康管理,把自己的健康照顧好,才有辦法照顧好家裡的人。

斗六慈院院長簡瑞騰表示,此次活動是醫院今年舉辦的第一場社區整合性篩檢,吸引了近三百位民眾前來參與,並計畫於六月再次舉辦一場。他感謝所有參與者的支援,並強調醫院在提升設備和流程方面的努力。斗六慈濟醫院五周年,一直提倡五心醫療,有佛心、合心、信心、歡喜心及感恩心,這五心用在社區篩檢也很適合。他強調預防醫學的重要性,並希望民眾能夠重視健康篩檢,從年輕開始關注健康問題,維持整體身體健康。

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林名男指出,今日在斗六慈濟醫院舉辦的社區整合性篩檢活動相當重要,早期發現問題將有助於及早治療,感謝所有醫護人員和志工的支援,期望能夠幫助當地居民保持健康。

慈濟志工吳村岡表示,這次整篩有許多社區老菩薩來參加,志工都是馬上給予五心級服務,斗六慈院與社區結合非常的圓滿,希望以後醫院和社區結合更密切,提高社區服務的品質。

接受篩檢的民眾廖先生表示,年紀大了,毛病比較多一點,有必要一、兩年體檢一下,提醒自己有什麼毛病要注意,預防勝於治療。在活動中,民眾不僅可以做篩檢,還能及早發現潛在健康問題,並獲得專業治療和追蹤。整合性的篩檢活動不僅讓民眾更加關注自身健康,也有效地幫助醫護人員及時發現疾病風險,為社區健康注入新的活力。(文/黃小娟 攝影/張國徽)

大林慈院家醫科謝昌成醫師為民眾進行理學檢查。

斗六慈院利用假日舉辦雲林縣整合性篩檢,斗六、大林慈院兩間醫院的同仁歡喜來服務,圖為同仁為民眾抽血。

台北慈院 院際交流血庫作業 代訓外院醫檢師《人醫心傳》244期

三月七日

台北慈院為外訓學員安排VR 體驗課程,認識檢體潑灑的處理流程。攝影/范宇宏

檢驗科安排各類課程,結合學理及實務操作。攝影/范宇宏

醫事教育是培育醫事人員非常重要的一環,為了善盡教學醫院的職責,促進院際交流,三月七日,衛生福利部台北醫院陳怡汝醫檢師來到台北慈濟醫院檢驗科進行為期兩天的代訓,認識血庫工作的特色及品管重點。

檢驗科林植培主任指出:「台北慈濟醫院甫升醫學中心,因此醫事教學引起許多醫院的關注,希望來院了解教學特色以及從區域醫院升格的努力過程。由於血庫在中小型醫院中是以人工作業為主,因此檢驗科也特別編制教材,希望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滿足學員需求。」林主任提到,台北慈濟醫院檢驗科的教學特色包括設有專門教學的負責人、一對一的小班教學、結合科技的VR(虛擬實境)教學以及全人教育,教學團隊也會從每次課程結束後的學生回饋中檢視是否要調整教學方式,讓未來的學生有更多成長。

此次前來受訓的陳怡汝醫檢師表示,自己在台北醫院的血庫工作約一年,在長官推薦下來到台北慈濟醫院汲取寶貴的經驗,希望能帶回去讓單位有所成長。為了讓陳怡汝醫檢師全面了解檢驗科的血庫作業,楊淳淳副主任和血庫組劉書成組長規畫密集的兩天課程,從VR 體驗認識檢體潑灑的處理流程、常規血庫技術如抗體鑑定技巧、血庫作業流程、血庫的查核點、輸血反應、儀器保養規範、品質管理指標、醫中評鑑條文到全人教育,結合學理及實務操作,知無不言,甚至安排課前測驗,期望先了解學生程度,針對不足處予以加強並能完整認識單位特色。

劉書成組長提到:「除了各種專業內容和學員提問作教學外,我們也著重跟學員分享溫控系統的操作模式、抗體鑑定的經驗,讓學員知道如何找到正確抗體。此外,也分享資訊系統以及當需要調整政策時,如何蒐集證據跟學會的建議來跟臨床溝通,讓新政策推行更順利。」

兩天的課程對陳怡汝醫檢師來說獲益良多,她在最後的座談會中分享:「很感謝能來台北慈濟醫院受訓,學長姊兩天的帶領讓我學習許多,特別是抗體篩檢鑑定和資訊系統的部分,我們的血庫也正在做資訊系統的改革,在這裡的學習可以為未來的無紙化鋪路。」陳怡汝醫檢師對林植培主任的全人課程感到相當新鮮,希望林主任以後有機會能到台北醫院作全人教育的推廣,血庫組的學長姊也可以到院替同仁上課,讓大家更清楚台北慈濟醫院檢驗科的運作。

林植培主任對外院學員的認真給予肯定,感謝她選擇台北慈濟醫院,教學相長;楊淳淳副主任則是感恩各個單位的支持,讓代訓得以圓滿。最後,教學部程紹智副主任說到:「謝謝你選擇我們醫院,檢驗科的環境、技術都沒話講,所以我對代訓成果非常有信心。教學部現在在推CCC (Clinical Competency Committee,臨床能力委員會),若代訓也能結合CCC 的作法,由多位人員共同評估教育成效,就能更走在教育系統的潮流上。」代訓圓滿結束,外院醫檢師滿載而歸的同時,雙方也說好,未來有機會,台北慈濟醫院的檢驗科可以前往台北醫院進行交流,教學相長,共同進步。(文/廖唯晴)

檢驗科林植培主任為外訓學員上全人教育課程。攝影/連志強

台中慈院 記憶保養班出遊 用愛陪伴學員與家屬《人醫心傳》244期

三月九日

台中慈院記憶保養班安排臺中國家歌劇院藝文之旅,用愛陪伴失智長輩與家屬。圖/臺中市政府提供

台中慈濟醫院社區健康中心投入失智照護成立記憶保養班已邁入第八年,至今服務超過一百一十個家庭。社區健康中心為擴大失智長輩社會參與,安排臺中國家歌劇院藝文之旅,醫師、護理師、醫技與行政同仁全程陪伴,讓長輩及家屬安心出遊、開心享樂。

失智長輩常因認知功能障礙,在環境陌生或刺激下容易出現情緒或行為改變,因此家屬多選擇待在家中。然而,當家屬或照顧者對「失智症」不夠理解時,長期照顧壓力容易造成家庭關係緊張。為擴大失智長輩的社會參與,也讓照顧者有喘息空間,社區健康中心去年首次安排出遊活動,獲得好評,今年再度出遊。

三月九日,由台中慈院社區健康中心主任陳慶元領軍,急診醫學科主任李冠儀、護理部主任李玉茹、社區護理組護理長范姜玉珍、復健醫學部技術主任林啟文,全程隨隊守護;行政團隊由社區健康中心行政主任賴怡伶率同仁從籌備到收尾,各環節滴水不漏,共創失智學員與家屬美好的回憶。

臺中國家歌劇院外的草坪上,社區健康中心同仁備妥豐盛餐點,讓長輩與家屬享受美食,感受春天氣息。林奶奶在先生、女兒及孫女陪伴下,一家三代共享愉快時光,吃涼麵、剝橘子。賴怡伶主任表示,簡單的動作都是長期生活訓練才能維持的功能,台中慈院對失智長輩非藥物治療的投入,就是讓他們「學會生活」。

臺中市副市長鄭照新、臺中市政府衛生局長期照護科科長劉心縵、立法委員廖偉翔暨臺中市議員黃馨慧聯合服務處主任祕書廖軍丞等貴賓紛紛到場祝福,展現台中慈院與地方政府長期合作的良好關係,攜手打造臺中市成為失智友善環境。為了讓失智長輩安心出遊,考量到舒適、安全及無障礙友善空間,特別感謝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場地,圓滿活動。陳慶元主任代表致贈感謝狀,由臺中國家歌劇院行銷公關部經理劉宇彬接受。

九十歲的吳奶奶是年紀最長的學員,行動自如不需人攙扶,吳奶奶在社區關懷據點接觸到失智症的衛教講座,自覺有類似症狀,開始就醫並參與記憶保養班。她一週七天安排滿滿的長照課程,預防快速失智與失能,自己搭公車上課、到處交朋友。吳奶奶感慨許多年齡相仿卻關在家中走不出來的朋友,因此拿自己的故事鼓勵他們走出戶外、多接觸人群。

歐陽小姐的母親參與記憶保養班約半年,當初只覺得母親會忘東忘西,容易煩躁、易怒,與外籍看護產生磨擦,自己在照顧上也漸漸失去耐心,她看到大愛劇場《你好,我是誰》劇中介紹大林慈濟醫院曹汶龍醫師為失智老人醫療、照顧失智母親的真實故事後,驚覺母親可能是失智症,到台中慈院神經內科就醫診斷確定後開始治療並參與記憶保養班,歐陽小姐表示這半年來,母親情緒愈來愈穩定,與看護的關係也改善。

賴怡伶主任表示,記憶保養班學員中不乏退休公務人員、消防隊員或熱心公益的志工,曾為社會國家貢獻過生命,如今面臨腦部認知功能退化疾病,但善良的本質不變。失智照護據點的功能,就是協助他們重新找到生活重心,讓家屬得到短暫的喘息。(文、攝影/卓冠伶)

社區健康中心賴怡伶行政主任(左一)率領同仁安排活動,共創學員與家屬美好回憶。

護理部社區護理組范姜玉珍護理長(右)陪伴學員參觀臺中國家歌劇院內的商店。

關山慈院 承接外役監獄門診滿十年《人醫心傳》244期

三月十三日

二○一三年起,關山慈院成為武陵外役監獄的健保醫療合作醫院,提供每週看診服務,迄今已服務超過十年。

疫情期間,關山慈院團隊至武陵外役監獄為收容人注射新冠疫苗。左二為方鍾霖醫師。

關山慈濟醫院啟業二十四年來,秉持著「予樂拔苦」的佛教精神,並堅持「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從啟業開始就設立二十四小時急診,守護鄉親生命,每個月亦定期遠赴南橫公路,海端鄉的下馬、霧鹿、利稻等部落進行巡迴醫療。

此外,盤點關山慈院對地方的貢獻,從二○一三年初矯正機關收容人納入全民健康保險開始,關山慈院即成為武陵外役監獄之健保醫療合作醫院,迄今已服務超過十年,每週由醫護團隊親自到監獄看診,每月提供二十診次,自二○一三年一月截至二○二三年十二月底,十年累計門診服務量達三萬五千五百八十九人次。

關山慈院提供的門診科別會依收容人疾病需求做調整,目前於監獄開立六個科別,包含一般內科、家庭醫學科、骨科、中醫科,而身心醫學科、皮膚科,分別由花蓮慈濟醫院蔡欣記醫師、林子凱醫師支援看診。而各監所收移監需要安排體格健康檢查,原監所聘任的公醫門診醫師因屆齡,現也改由關山慈院內科方鍾霖醫師看診。在衛生保健方面,關山慈院亦提供收容人流感、新冠疫苗接種、成人健康檢查、C 肝篩檢治療與健康衛教服務。

武陵外役監獄蘇維闊典獄長感恩關山慈濟醫院,為收容人的病症提供及時診治等醫療服務,「尤其在新冠疫情期間,關山慈濟醫院適時提供本監收容人新冠病毒採檢及確診者診療,並提供本監防疫措施相關建議,有效控制疫情,為本監防疫工作助力甚巨。」

支援超過十年的花蓮慈院身心醫學科蔡欣記醫師表示,武陵外役監獄所收容的受刑人皆為五年以下刑期,情緒相對穩定,前來看診的普遍是入獄前就已經在服藥,或是過去曾酗酒或使用毒品,導致睡眠品質差,故掛號尋求幫助。也有部分受刑人因身心問題來求助,例如擔心其他案件審理結果、家庭因素或是對於假釋是否通過而感到緊張,還有受刑人在出獄前,會因為即將面對未來和社會壓力感到焦慮等等,這些都需要透過藥物穩定情緒、改善失眠症狀等。若遇病況嚴重者,可透過轉診讓受刑人就近戒護外醫。

關山慈院潘永謙院長憶起十年前此計畫承接初期,因為藥師人力吃緊,委託社區藥局協助藥品分包,兩年後社區藥局也因不堪業務繁重而終止合作,導致計畫執行困難,「感恩慈濟醫療法人林俊龍執行長支持,讓關山慈院添購藥品分包設備,解決給藥問題。也感恩花蓮慈濟醫院主治醫師的支援,讓門診科別更周全。」

三月十五日關山慈院即將迎接二十四周年慶,展望未來,關山慈院將更堅定「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的醫療使命,為民眾提供更多元與完善的衛教與醫療服務。(文/陳慧芳、曾慶方 攝影/陳慧芳)

花蓮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蔡欣記醫師自二○○五年開始支援關山慈院門診,同時承擔戒護所及仁愛之家的看診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