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里慈院 臺九線醫療之愛 居家關懷醫病醫心《人醫心傳》244期

三月十二日

周達利醫師(右一)膚慰個案張先生,並教導張媽媽照顧臥床病人的技巧。

玉里慈濟醫院每週安排一次居家關懷,每一次關懷五至八位個案的健康和居家生活。持續了二十五年,除疫情期間暫停,到現在累積關懷人數已超過兩萬六千人,醫療團隊一棒接一棒,從不中斷。

三月十二日,玉里慈院團隊來到花蓮縣瑞穗鄉進行居家關懷。四十二歲的張先生,一年前因為中風腦神經受損,只剩左手能夠稍微活動,周達利醫師耐心地教導著張媽媽照顧臥床病人的技巧,獨有的關懷方式,總是能安撫到病人和家屬的心。周醫師對張媽媽說:「不要哭喔,還有什麼困難?很多人來看你有沒有高興,你不是一個人,老天派這麼多人來看你,加油喔。」

下一站來到獨居黃阿公的家,團隊為阿公量血壓、問診。黃阿公的身體沒有大問題,就是情緒有點低落,周醫師進到家中觀察,看到隨處堆積滿是灰塵的雜物,忍不住搖頭,「因為老人家八十歲,他沒有辦法整理東西、丟垃圾,家裡這個樣子他心裡會不舒服;整理環境很乾淨,他心裡才舒服。」

玉里慈濟醫院和社區志工合作,每星期進行一次居家往診,服務的範圍涵蓋花蓮縣中南區鄉鎮,二十五年來,玉里慈院團隊竭盡所能將醫療專業帶進偏鄉社區,走近病苦人身邊,守護民眾健康,更溫暖他們的心。(文/張略家 攝影/張汶毓)

確認個案的健康狀況後,周達利醫師親切傳授簡單的居家運動。

玉里慈院居家關懷團隊為黃阿公測量血壓及問診,眾人留下溫馨合影。

玉里慈院 高齡嬤跌倒骨折 骨科妙手除病苦《人醫心傳》243期

二月五日

林志晏副院長細心為阿嬤的傷口換藥。

住在花蓮縣玉里鎮上的林阿嬤,因想把棉被拉到戶外晒,不料出門時絆到腳重摔在地,緊急送至玉里慈濟醫院急診。

值班醫師立刻照會骨科林志晏副院長,檢查時發現阿嬤左側髖關節至大腿明顯變形,X 光檢查為左側大腿骨骨折(股骨粗隆下骨折),骨折情況已經明顯移位,且斷面相當長,只能接受鋼釘固定的手術治療。

林志晏副院長說,阿嬤上個月才因為心律不整接受心臟節律器植入手術,她的家屬擔心高齡九十七歲的母親無法接受全身麻醉及手術,在急診室焦急難耐時,曾想把她轉送到花蓮慈濟醫學中心,但又想到她因骨折疼痛不已,轉院過程會產生更多疼痛,不捨母親再多忍受半刻的劇烈疼痛,決定留在玉里慈院接受手術。

翌日早上八點多,阿嬤進入手術室,麻醉科董民基醫師、麻醉護理師及手術護理師,認真嚴謹地面對高齡的病人。一般大腿骨骨折本身失血量會達到一千至一千五百毫升,而阿嬤有貧血,且有在服用抗凝血劑,可能會讓骨折及手術的失血量增加兩至三倍,此外還有心律不整和腎臟病,因此手術室團隊在術前,已先行輸血及多備相關醫材物品,以及準備動脈導管,做好萬全的準備。

林志晏副院長說,大腿骨骨折開刀是進行過多次且相當熟悉的手術,但平常多是面對七十至八十多歲左右的患者,所以大家格外謹慎地面對此次手術。手術採微創手術方式,骨折手術使用的是進階加長型近端股骨髓內釘,輔以骨水泥加強固定,高齡及骨質疏鬆病人可因此減少疼痛、鋼釘鬆動或骨折癒合不良之狀況,因為阿嬤有嚴重骨質疏鬆,在手術室中反覆照X 光確認鋼釘及水泥的位置後順利完成手術。

經過醫療團隊的努力,阿嬤手術順利返回病房休養,術後隔日早上傷口換藥時,阿嬤相當有精神。林志晏副院長說,「手術完需要住院五至六天的時間來觀察,手術部位也需兩至三個月慢慢癒合復原,能在農曆除夕前返家團圓,是病人與家屬的期待,所以我們盡力地去完成。」而家屬也在第一時間,將家中設置出無障礙空間,預計在小年夜當天完工,等待阿嬤返家休養。

二月五日上午,林志晏副院長來到病房換藥,並指導阿嬤的兒子如何抱著她慢慢坐立起來,阿嬤喊著疼痛,仍非常努力撐起身體,林副院長說:「阿嬤,您成功坐起來,這樣一百分喔,要過年了,您要趕快回家收紅包吶!」給多日無法下床的阿嬤大大地鼓勵。

當天阿嬤也移除尿布,她說躺在床上大小便很不習慣,在兒子趙大哥輔助下,順利坐在便盆椅上如廁。趙大哥說,阿嬤一直都是勤奮勞力生活,所以閒著躺著讓她感到難受。趙大哥很感恩手術這麼順利,林副院長視病猶親的態度讓人很放心,將病情跟治療情況都解釋得很清楚,有的醫師可能不太搭理家屬,講幾個專業名詞就帶過,林副院長人很隨和很好相處,完全沒有架子,偏鄉高齡長者多,很需要像他這樣的骨科醫師。

玉里慈濟醫院規模雖然小,但設備完善且有二十四小時急診,能處理緊急狀況,免去病人舟車勞頓之苦,守護高齡長者也不遺餘力,用心堅守崗位延續愛的醫療使命。( 文、攝影/張汶毓)

經過玉里慈院的手術治療及醫療照護,阿嬤在農曆春節前順利出院。林志晏副院長指導家屬如何輔助阿嬤下床。

台北慈院 吃出素食時尚 營養師推動綠色浪潮《人醫心傳》243期

二月二十二日

響應營養師節,台北慈濟醫院營養科舉辦「『食』尚生活,我潮素」素食推廣活動。

二月二十二日營養師節,台北慈濟醫院營養科舉辦衛教活動,帶給民眾素食相關新穎知識,為大眾做好飲食與營養把關。今年為慶祝營養師節,營養科特地舉辦素食推廣活動,以「『食』尚生活,我潮素」為主題,藉由講座模式、素食推廣影片及遊戲互動將素食的理念傳遞給民眾,發揮專業影響力。

黃思誠副院長致詞指出,台北慈濟醫院營養師舉辦此活動希望能走進大家的生活中,現在社會,茹素不再只是因為宗教,更是為了健康。期待大家能在活動中有所收穫,以後吃得更健康,並祝福活動圓滿成功。營養科吳晶惠主任表示:「健康、環保意識抬頭、動物友善、宗教因素⋯⋯現在人吃素的原因多元,已經形成綠色飲食的浪潮,所以這個活動希望教導大家如何吃出時尚與健康,讓更多年輕人願意吃素。」

全世界素食人口比例中,臺灣排名在第三名,有將近約三百萬的素食人口,而臺北不但被CNN 票選為十大素食友善城市,在臺灣,一九九五年後出生的Z 世代年輕人中,有百分之五十四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正在減少食用肉類或其他動物性質的產品,說明蔬食族群也逐漸年輕化。

蘇筱涵營養師在講座中,逐一說明地球暖化原因、素食對身體的好處以及如何健康茹素。她強調,想要吃得健康最重要的還是六大類食物的均衡攝取,而蔬食跟葷食最主要的差異在優質蛋白質來源的不同,蔬食有大量的黃豆類製品,營養成分高,但蔬菜水果、全穀類或有吃蛋奶者還是都要多元攝取且足量攝取。此外,蘇筱涵營養師也特別解釋「植物肉」、「未來肉」的成分跟製造過程,讓有外食需求的民眾吃得更安心。

有感於疫情過後,叫餐廳外賣、外送的比例提高,但多數人在點餐時只會選擇自己喜歡吃的固定菜色,容易飲食不均衡,現場特別設計闖關活動,破解民眾對素食的迷思。包括將食物圖卡正確分類到「我的餐盤」六大類食物中,以及在素食美食地圖中選擇一家餐廳點餐,並說明點餐想法,再由營養師說明推薦的餐點及點餐原則。值得一提的是,這份素食美食地圖為台北慈濟醫院營養師們網羅雙北地區的知名素食餐廳和自營有成且有特色的素食餐廳製作而成,若民眾完成闖關活動,則可獲得美食地圖一份以及營養師親手製作的高蛋白全素小蛋糕,可以說是相當用心。

參與活動的黃小姐分享:「我從小就喜歡吃素,不要跟眾生結惡緣,這次收穫最大的是植物肉,以前不知道這是什麼,怕是化學製品不敢吃,但現在清楚製作方式,也學到新的知識,未來有機會可以嘗試看看。」另一位民眾蔡小姐說:「以前想說素食就是蔬菜、藜麥飯、雜糧飯和豆腐就可以了,去外面也只是點個水餃,但現在還會再點些蔬菜、豆腐來搭配,樣式比較多,顏色也漂亮,吃得更健康。」

活動邀請大愛幼兒園師生一同表演「我的餐盤」舞蹈,徹底將素食與生活結合,希望藉由推廣,不僅能有更多人加入素食行列,還能知道如何吃出健康與「食」尚。(文/廖唯晴 攝影/范宇宏)

蘇筱涵營養師說明地球暖化原因、素食對身體的好處以及如何健康茹素。

現場設計闖關活動,讓民眾透過遊戲更認識素食飲食。

花蓮慈院 新春限定「咖啡小站」 志工以愛結緣《人醫心傳》243期

二月十~十二日

由醫療志工承擔的新春限定「咖啡小站」深獲同仁、病人和家屬喜愛。攝影/游繡華

「咖啡小站」在短短三天現煮超過一千三百碗「歡喜滿麵」,提供十二磅的咖啡豆,溫暖眾人的胃。攝影/顏惠美

北區、中區梯次輪值的醫療志工與花蓮慈濟醫院常住志工顏靜曦(顏惠美主任),從二月十日的農曆新年初一到初三,一連三天準備了咖啡及擔仔麵等下午茶,溫暖過年期間堅守崗位同仁的胃,也關懷仍在醫院的病人與家屬。

在二月十日初一,一臺煮麵車以及有機蔬菜、黃麵、滷蛋、丸子等材料已備妥,加上靜心悅讀空間借來的舒適桌椅,一年一度的新春限定咖啡小站,在大愛樓一樓大廳溫暖開張。熱騰騰的「歡喜滿麵」由志工們現煮,為值班的同仁補充體力,還有咖啡機現煮咖啡,供同仁提神醒腦,也與病人及家屬歡喜結緣。

這些食材與咖啡是志工室志工自掏腰包準備,志工室主任顏惠美表示,新春限定的咖啡小站受到同仁喜愛,所以今年一樣開站,讓因照護病人無法返家過節的同仁,以及病人、家屬有個溫暖的過節氛圍;其中擔仔麵大獲好評,三天的分量在第二天時就快用盡,感恩靜思精舍師父得知後及時送來食材,讓眾人能好好享用,「有精舍師父當溫暖後盾,花蓮慈院真的很幸福。」

年節期間洗腎室持續服務,洗腎已十多年的陳先生(化名) 與太太點了兩杯咖啡,陳先生說,不捨太太這些年來為了照顧他,這麼辛苦,甚至想放棄生命。顏惠美說,同仁將他的生命搶救回來、太太照顧他這麼多年,不是為了讓他放棄,得知他曾開過四十年的餐廳,教出來的學徒甚至曾在總務室供膳組工作,為了鼓勵他,顏師姊邀約他設計蔬食菜單,人生有新目標,就更有活下去的鬥志。

第二天,麵攤前座位上,一位先生愁眉苦臉,原來母親罹患了淋巴癌,正住院接受治療中。與他共桌的麻醉部主任陸翔寧夫妻兩人,藉著一杯咖啡的時間,與這位先生聊聊天,也請他相信醫療團隊,團隊一定會盡力給予他母親最適切的治療,請他安心。孝順的他端了一碗麵到病房,讓母親品嘗。

「我以為過年大家都回家團圓了,沒想到醫院還有這麼多人在陪伴他們。」帶著五歲兒子從越南跨海來臺灣做骨髓移植的阮爸爸說,八歲大的女兒捐髓給兒子,由於兒子才剛完成骨髓移植,還在復原中,一家人就在異鄉過年。享用了熱騰騰的擔仔麵,他說這是他吃過最好吃的麵!

彼此語言不通,他拿著翻譯機與志工述說心中的感受,還特別帶一碗麵到病房跟太太分享,離開不久阮爸爸又折回小站,太太交代要與志工合影留念,希望記下這間醫院所有善良的人們。

今年新春小站由北區、中區梯次輪值醫療志工與花蓮慈常住志工一起服務同仁,短短三天,志工們輪班現煮超過一千三百碗的「歡喜滿麵」,提供十二磅的咖啡豆;茂士榮再生科技董事長蔣行也與友人一同來到咖啡小站享用美食,看到這麼多志工發心留在醫院服務,深受感動,送上紅包祝福,感恩志工。

林欣榮院長與何宗融副院長也送上喜氣洋洋的紅包感恩醫療志工,林欣榮院長表示,感恩新春時節慈濟的師兄師姊「加碼」愛心,讓值班的同仁以及病人、家屬,感受到濃濃的年味還有熱騰騰的溫暖,很感謝志工菩薩護持,做花蓮慈院最堅強的後盾。(文/江家瑜)

林欣榮院長(左三)與何宗融副院長(左二)送上祝福紅包感恩醫療志工對花蓮慈院的護持。左四灰衣者為志工室主任顏惠美。攝影/游繡華

大林慈院 首屆國術操競賽 同仁團練促健康《人醫心傳》243期

二月三日

大林慈濟醫院推動健康促進,二月三日舉辦首屆國術操競賽,林名男副院長(前排右三)、陳祖裕顧問(前排左二)及國術操創作者徐振家老師(前排右二)都到場加油。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推動健康促進醫院,提供病人與家屬的照顧,也關懷同仁的身心靈健康,今年院方舉辦第一屆國術操競賽,邀請同仁參賽。

二月三日上午,參與第一屆國術操競賽的同仁齊集大林慈院五樓大講堂,此次共有四隊參賽者。副院長林名男、顧問陳祖裕及國術操創作者徐振家老師都到場加油。同仁組有三隊報名,每隊服裝、隊形、精神、動作流暢都有各自的特色,慈大附中參賽團隊的力與美讓現場驚呼連連。

陳祖裕顧問幽默表示,本以為醫院評鑑會讓人高壓喘不過氣,看見同仁這樣有朝氣,隊呼整齊有力,感受到同仁積極和活潑氣息。

徐振家老師擔任評審,分享當初創拳法時命名「羅漢拳」,由花蓮慈濟醫院大醫王練習並展演,後經證嚴上人慈示要當「菩薩」,不能只是羅漢,所以名稱調整為「菩薩拳」,配以〈大地和風〉音樂,這是第一次的跨志業體國術操競賽和交流,樂見未來有機會再次交流。

健康促進同仁組成員、社會服務室主任林慧媚和社工師蔡曉薇,在二○二三年九月慈濟法脈宗門營參與徐振家老師的國術操課程,回到醫院便提方案、聯繫各協力單位,在醫院主管支持下舉辦此次競賽。林慧媚主任分享,大地和風拳溫和但流暢有力,促進全身筋骨伸展和調息。

社工師蔡曉薇表示,看到同仁和慈大附中同學認真完成每一個動作,是一幕幕令人感動的畫面。希望透過跨志業體交流,促成共知、共識、共行的慈濟精神。(文/林慧媚、蔡曉薇、黃小娟 圖/大林慈院提供)


住宿長照機構四周年
圍爐熱鬧迎新春

二月七日

大林慈濟住宿長照機構四周年,邀請住民和家屬圍爐慶祝。林庭光醫祕(前排左二蹲姿者)、劉鎮榮主祕(前排左三蹲姿者)到場祝福。

大林慈濟醫院住宿長照機構席開十桌,邀請機構住民和家屬圍爐過節,活動現場有院長室主管用薩克斯風表演,還準備龍年紅包、保暖毯及蛋糕等歡慶四周年。

大林慈院醫祕林庭光致詞表示,許多長者入住後獲得健康、快樂,機構更協助恢復長輩們生活自理能力,達成在地老化、在家安老的理想。主祕劉鎮榮說,「雲嘉地區老年人口最多,大林慈院老年人占病人比率將近五成。我們的住宿長照機構發揮著讓急性後期、獨居等有需要長期照護的長者,能就近提供即時且溫馨的照護。」

護理部副主任廖慧燕說,此次年節的圍爐與周年慶活動,主要是期盼可以讓住民感受過節的氣氛,邀請家人共同參與有闔家團圓的感覺。看到住民及家人臉上都笑容滿滿,這也是住宿長照機構所希望營造一個像「家」的地方,讓長者能開心自在的在此生活。

餐會現場主祕劉鎮榮更演奏薩克斯風帶來懷舊歌曲。第一位入住輕安居的八十七歲李阿嬤,當初為了方便在醫院洗腎入住,在完善的醫療照護下,她身體狀況相當好,仍能持續做慈濟醫療志工服務,讓她相當開心。

另一位高齡九十六歲的住民鑾阿嬤,因患有嚴重失智症,子女希望能給母親一個安全又舒適的照護環境,打聽後來到大林慈院住宿長照機構。女兒分享母親已在這裡住了四年,受到的照護讓她感動不已,更重要的是母親改為全蔬食飲食後,身體變得更健康且更有活力。每逢有人問起,她總不忘大力推薦大林慈濟住宿長照機構。(文、攝影/江珮如)

台中慈院 升級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 提供完善緊急救護《人醫心傳》243期

二月二十一日

台中慈濟醫院獲評為「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承擔更多守護生命的責任。攝影/薛華任

台中慈濟醫院今年獲評定通過「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急診科主任李冠儀表示,「急救責任醫院」分為「重度」、「中度」與「一般」級三個層級,相當於「醫院緊急醫療能力」分級。台中慈院從原本的中度級急救責任醫院此次獲評定為「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包括急診、內、外、婦、兒等各科對急重症的處理能力,以及加護病房處理能力獲得肯定。

李主任說,急診科作為醫院大門,除本身能力,也跟心臟、神內外、外傷科,及重症科團隊定期開會檢討各種流程與個案,聯合會議皆由院級主管主持,極為重視救命關鍵的急重症醫療。

台中慈院附近區域過去沒有重度等級急救責任醫院,近年七十四號快速道路與四號國道連接串連交通服務網,緊急救護能力成為強性需求。醫務祕書邱國樑指出,台中慈院處於人口密集區域以及重要交通樞紐位置,醫療品質達到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水準,能承擔更多守護生命的責任,也已做好準備。

邱國樑醫祕說明,台中慈院服務的質與量,過去幾年提升顯著,包括致死率高的重大疾病都能搶救病人生命,甚至身體功能恢復很好。醫療團隊像加護病房等單位的照護品質、床位調度及跨科協調,已建立重大與外傷團隊溝通橋梁,緊急救護時更緊密結合在一起。能完善照顧需要更多醫療處置的病人。

台中慈院二○二三年八月接受評定,二○二四年二月通過評定為「重度急救責任醫院」,感謝醫界專家肯定及評鑑委員的指導,將持續努力提升重症醫護能力,守護生命。(文/曾秀英)


中醫巡迴醫療十一年
擴大服務範圍

二月二十七日

台中慈院中醫部醫療團隊來到石岡區進行醫療服務,石岡區區長劉素幸(左五)前來感恩團隊。

石岡區首次中醫巡迴醫療,由骨傷科陳相如醫師(左)負責看診。

台中慈濟醫院中醫巡迴醫療擴大服務範圍至石岡區,為當地注入醫療新動能,提升居民就醫便利性。中醫部醫療團隊廿七日上午進駐石岡區龍興里社區活動中心,首次看診由骨傷科陳相如醫師負責,吸引十位里民來就醫。

石岡區位於臺中市中部偏北,人口老化嚴重,六十五歲以上長輩超過兩成。全區一萬四千多位居民僅仰賴一家衛生所和少數西醫診所,醫療資源嚴重匱乏。其中,龍興里更沒有任何醫療資源,居民面臨難以就醫的窘境。為改善偏鄉醫療不足的問題,台中慈院自二○一三年起展開中醫巡迴醫療,從服務梨山開始至今滿十一年,由和平區延伸至石岡區,提供偏鄉居民更完善、便利的醫療服務。

中醫家庭暨社區醫學科主任鄭宜哲表示,考量石岡區居民高齡化與高勞動生活,中醫部除內科也設置針傷診療區,即日起固定每週二上午八點半至十一點半在龍興里社區活動中心看診。鄭主任說,中醫部發揮梨山巡迴醫療十一年豐富的經驗,讓這次石岡區醫療服務非常順利完成。

陳相如醫師表示,受石岡區地勢與環境影響,居民大多屬寒濕體質,易有疲勞、痠痛、關節疼痛等問題;加上就醫不便,會自行服用藥草緩解疼痛感。因藥草多屬寒涼性,長期服用可能影響腸胃與體質,建議要由醫師針對體質調養,未來也會規畫中醫衛教宣導,帶給居民正確保健觀念。

八十五歲的黃奶奶因跌倒受傷常有痠痛問題,每次都要搭計程車下山看診,知道台中慈院每週固定駐診,開心地說下週還要來。(文/卓冠伶 攝影/呂榮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