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朝露灌溉幼苗 守護小小新生命

文/趙露露 臺北慈濟醫院兒科部新生兒科主任

趙露露主任照顧院內早產兒。圖/趙露露提供

二○○五年七月,我來到臺北慈濟醫院小兒科,成為慈濟大家庭的一員,至今已經十八年。我的專長是新生兒科,進入慈濟後照顧的第一批寶寶,現在都已經是青春洋溢的高中生了。

醫學系畢業後,我進入臺大小兒部接受專科訓練,當住院醫師第二年的某個半夜,我正忙著處理保溫箱裡呼吸窘迫的早產兒,好不容易穩定下來,我突然發現這名早產寶寶睜大眼睛用力地看著我,彷彿在告訴我救救她,她想活下來,想出保溫箱看看外面的世界。當時我深受感動,從那一刻起,我下定決心走新生兒科,照顧這些提早來到世界的早產兒及生病的新生兒。我本身是雙胞胎,媽媽幫我們姐妹取名叫露露跟霜霜,或許在當時,就注定我會像朝露一樣灌溉幼苗,就如今日我照顧那些小小的新生命一樣⋯⋯

在臺北慈濟醫院出生的早產兒和新生兒,幾乎八成以上都由我照顧。我的手機從來不敢關機,因為可能突然有高危險產婦要生產,必須有新生兒科醫師在產房待命;出生後,小寶寶生命徵象不穩定,需要持續監測、治療,出現問題時,即使半夜也必須趕去醫院處理各種臨床狀況,同時,需要和家屬溝通,給予他們足夠的情緒和心理支持。因此,照顧早產兒是一個極具挑戰和耐力的工作。

當早產的寶寶逐漸恢復健康,成長到標準且健康出院時,我會非常欣慰和滿足,也為自己能夠幫助這些孩子而感到自豪。在這麼多早產兒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潤潤,她的爸爸是位畫家,在孩子出生後因為壓力太大,所以藉由畫潤潤,轉換成支持自己和家人的力量。之後,他把潤潤畫像整合起來,開了公益畫展,讓更多的人了解並重視早產兒,給家裡同樣有早產兒的父母親力量。他還用畫展的收益購買奶嘴、小襪子等物資,回饋給新生兒科加護病房,成為善的循環。從小跟著爸爸學畫畫的潤潤如今已經十二歲,前陣子,她畫了我工作的畫像,親自送給我,讓我非常感動,也有更多繼續照顧早產兒寶寶的動力。

COVID-19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臺北慈濟醫院收治全臺灣最多的確診病人,也收治了全臺灣第一位確診產婦。當時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還沒有臨床指引,我及相關科系醫師只能參考海外經驗,在母嬰危急的情況下通力合作,讓母子均安,順利出院。之後,醫院所有確診產婦所生的新生兒都由我負責,基於政策和感染控制的因素,這些寶寶一出生必須立刻跟母親分離,帶到隔離室保溫箱照顧,以免被媽媽傳染病毒。所以確診媽媽第一次看到寶寶是透過視訊,等能夠親自抱抱、哺餵她的寶寶時,已經是解隔後,寶寶幾週大的時候了。

疫情期間,我們也穿著高規格的防護裝備前進疫病熱區診所,推著保溫箱隨救護車去外接生病的新生兒。身為院內唯一的新生兒科醫師,責任重大,擔心寶寶也被感染的壓力,目睹爸媽對寶寶被隔離的不捨,也見證到疫情的無情以及家屬的無奈,更令我體驗到許多人生的無常。

疫情漸趨穩定,大家回歸日常生活,但我還是一本初心,發願繼續照顧新生兒寶寶們。這是一個非常具有挑戰性和責任感的工作,必須用專業知識和技能展現同情心和人文關懷,才能確保病人和家屬得到最好的照顧。因此,二○二二年,我參加培訓成為慈濟委員,期許日後我能承擔更多責任,在付出中豐富自己的同理心及人文素養,生生世世跟隨證嚴上人,走在慈濟的菩薩道上,弘法利生,守護更多新生兒平安、健康地長大。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