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慈濟醫師!

文/簡守信 台中慈濟醫院院長

台中慈濟醫院院長簡守信(中握獎盃者) 二○二三年十月二十一日獲頒厚生會第三十三屆醫療奉獻獎「特殊貢獻獎」,將得獎光榮歸功於慈濟大家庭。

一九八八年,離開臺北選擇慈濟,經歷花蓮、大林到台中慈院,在慈濟行願大道一路行來,當年的一頭青絲如今已是鬢髮斑白,隨著在慈濟的時間愈長,感受愈深刻、信念更堅定,體會到醫療不只是改變疾病,更是改變生命的工程,也更以身為「慈濟醫師」為榮。

在慈濟醫療志業服務逾三十五年,對慈濟的認識隨著不同階段變化。起初以臺大主治醫師身分,在花蓮慈濟醫院支援一段時間,那時對證嚴上人瞭解並不深,只發覺慈院是個非常不一樣的醫院,是年輕醫師有發揮空間的醫院,病人在那裡也能安心、安身,把疾病治療好。

在花蓮慈濟醫院的那十二年,身為當地唯一的整形外科醫師,我確信這是一個能好好發揮醫療專業的地方,直到調任大林慈院,在林俊龍執行長帶領下,才慢慢理解到醫療的面向以及上人的期待。實實在在參與慈濟人文與醫療,體會到「到宅醫療、急難醫療與跨國醫療」並不只是口號,慈濟醫療以這樣的理念樹立與眾不同的特色,同時也是「慈濟醫師」最值得引以為傲的地方。

以台中慈院為例,每月安排社區居家關懷,深入接觸社區需要幫助的個案,脊髓損傷病人江永旭是代表案例。二○一五年往診初見,他雙腳萎縮潰爛,稍一移動傷口就流血,自十九歲受傷後已臥床十二年,看他滿臉不在乎的表情,似乎早已萬念俱灰,對人生已不抱任何希望。但醫療團隊沒有放棄,一步步動員與串聯,最終激發他的鬥志,努力擺脫盯著天花板的命運,擁抱感恩回饋的新生命。日後江永旭加入志工培訓、成為口足畫家,用自己的故事鼓勵傷友,甚至捐出繪畫收入所得,購買醫療用品協助抗疫,善的循環來自愛心擴大的漣漪,怎能不讓人動容?

真實案例不只一件,彰顯醫療的存在不是給藥而已,對於病人的醫治,要有逆流而上的鬥志,還要給予心靈的慰藉,醫療在慈濟醫院是不一樣的。醫療是人文關懷的工作,不應該只以數字、商業角度來衡量成果,而在醫療中傳遞出的關懷,就是慈濟醫療的人文精神,醫生對病人真誠的關懷,才是醫療最重要的價值。

急難醫療成為不少人認識慈濟的窗口,最具代表的事件是九二一大地震,即使過了二十多年,當時留下的記憶仍讓我至今難忘。還記得接到訊息立刻從花蓮出發,繞過中央山脈抵達東勢,那是截至當時人生中親眼所見最慘烈的災難景象,道路被擠壓抬升,街道房屋下陷,被挖掘出來的遺體與棺木與斷垣殘壁並陳。

醫療團隊結合身著藍天白雲制服的慈濟人,穿梭在地震、災難事故現場奔忙,各自發揮功能;焦急的災民倚在志工肩上流淚,得到心靈慰藉,但其實穿梭救災的志工付出同時早已忘了其實自己也是災民。苦難背後總能看到慈濟人愛的凝聚,這份患難中的真情最讓人珍惜。

慈濟跨國醫療最讓我感到驕傲的是超強的動員能力。記得接到尼泊爾發生強震消息是一個星期天,醫療團隊週二就抵達加德滿都馳援,跟日本、韓國這些國家救難隊同時到達現場。

一九九七年參與菲律賓義診,開啟初次跨國醫療經驗後,不論在非洲、緬甸還是尼泊爾,走過每一處災難現場,看到小朋友無辜空洞的眼神,總能讓人夜不能眠的揪心,縱使男兒有淚不輕彈也難忍悲從中來,但又明白只有哭解決不了問題,唯有凝聚力量,讓受災孩子的眼神找到足以聚焦的地方,讓他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

有時雖不懂他們的語言,但醫療是很好的媒介,對方也看不懂我們做事的背後意義,但只要看著他,一個眼神已經把所有答案都告訴了你!在災難現場從當地災民臉上感受每個傷痛的故事,帶去的醫療物資與關懷,改變他們生命中最跌宕的心情,體會到唯有真正牽起彼此的手觸摸創痛的傷口,才能產生真實的連結,這是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甚至是人存在於地球上最重要的動力,也將是心中永遠的牽掛。

慈濟在世界各地的義診與關懷就是臺灣鋪展走向世界的通道,從醫師個人從醫療或是從臺灣的角度都是深具意義與價值,何其有幸有這個能力一起參與,看到一個一個生命巨大的改變,全都是永難忘懷的經驗。

慈濟堅持耕耘未被政府或社會挹注資源的角落,數十年如一日,在偏鄉、緊急醫療與跨國醫療的努力,開拓出既寬廣且有深度的醫療路;同時致力衛生教育、大眾知識智能的提升,是獲得醫療奉獻獎評審委員肯定,拿到「醫療奉獻獎特殊貢獻獎」背後真正的推手,這不是個人的榮譽,而是身為「慈濟醫師」最大的榮耀,期待藉此因緣讓更多人瞭解慈濟,人人都能隨著上人的腳步,在這片土地上點滴付出。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