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之如誼」厚情緣 台中慈院「肝新歡喜」病友會《人醫心傳》244期

文/江柏緯、謝明錦 攝影/江柏緯

台中慈濟醫院器官移植中心揭牌啟業,鄭紹彬主任許多病人都前來祝賀。攝影/卓冠伶

農曆春節前夕,台中慈濟醫院器官移植中心外門庭若市,回診的病人特別多,他們都是跟隨鄭紹彬主任多年的病友,趁放年假前回診、調藥、備足藥品,順道探望仁醫老友。

診間裡,鄭主任對新、舊病人,總不厭其煩仔細解釋病情,賴家鈺醫師在一旁仔細寫著醫囑,醫師知道唯有讓病人充分了解身體狀況,才能扎實照顧好每位病人。「器官移植」是條「緩慢且長遠」的道路,從器官等待久、手術時間長、術後還須要終身服用抗排斥藥,每個環節主治醫師都要作最恰當的處置,用藥更必須依據病人身體狀況,注意藥物濃度,考量是否會與其他藥品產生交互作用。「互知、互信與互賴」成為建立移植病人醫病關係的基石,更是拉起「肝之如誼」情緣的序曲。

台中慈院肝新歡喜病友會的年齡層跨度很大,大家都像家人般互相幫忙打氣。

鄭紹彬主任透過肝新歡喜病友會跟病人分享醫療新知與照護知識,病友會已經成為病友們厚實的倚靠。

台中慈濟醫院器官移植中心雖然是新創設的整合特色醫療中心,但豐富的經驗與醫病關係,讓病人一路跟隨。在器官移植領域耕耘廿餘年的鄭紹彬,已經有兩百多位病友因他而重生,其中以肝臟移植最大宗。鄭主任的用心,從他與病人互動、了解程度就能感受。他為了降低病人接受移植後面對漫長身體磨合與家屬照護的無助,也為了讓病友認識器官移植團隊,促進緊密的醫病互動關係。在醫療之外,提供病友及家屬互相扶持、鼓勵,與一起成長的空間,推動成立了「肝新歡喜」病友會。

隨新冠疫情趨緩,二○二二年底器官移植中心特地為病友舉辦「肝新歡喜」病友會的疫後首場聚會,近百位病友及家屬齊聚交流,一起分享醫療新知與移植後的保健常識。病友會長黃阿燕說:「疫情停辦兩年後的首聚,病友們都相當期待。」至今仍持續不定期舉辦聚會、活動、旅遊,凝聚病友間的情誼。「肝新歡喜」病友會成員年齡層跨距很大,從七、八十歲長輩,到六、七歲小朋友都有,唯一的共通點是都接受過鄭紹彬主任的移植手術。

廿歲的陳姓病友由母親陪同參加病友會,特別準備花束感謝鄭紹彬主任多年的照顧與陪伴。

活動休息時間,鄭主任也沒閒著,一群病友、家屬都圍著他詢問照顧上的問題。

廿歲陳姓病友由母親陪同參加病友會,他特別準備花束感謝鄭紹彬主任。他六歲時因不明原因罹患猛爆性肝炎,病況非常危急,接受母親活體肝臟移植至今,十四年來鄭紹彬不間斷陪伴母子倆的術後照護,更為成長中的年輕病友提供人生方向。陳媽媽說:「鄭主任對我們是全面關懷。」還有一位活潑的小朋友倫倫,他跟著大夥兒開心做伸展操,可愛模樣讓人很難想像他是換肝者。倫倫也是病友會年紀最小的換肝者,他的換肝手術是接受不同血型的活體肝臟移植,手術風險之高更突顯醫師的能力與用心。倫倫在醫療團隊細心照料下度過難關,媽媽表示鄭主任就像是倫倫的再生父親,現在倫倫也都叫主任「鄭爸爸」。

「肝新歡喜」病友會上,鄭主任感性分享:「至今都記得,我開的第一位肝臟移植病人的身分證號碼。」首號病人許松發也是少數接受兩次肝臟移植的病人,他格外珍惜特殊的醫病情。他回想第一次手術前,因肝昏迷被家人送醫治療,迷迷糊糊被告知病情嚴重,換肝是活命的唯一選擇,住院一年多讓他放棄了所有希望。雖然他幸運配對到大愛肝臟,可是「新肝」有肝炎反應,當時鄭主任判斷即便手術成功,幾年後可能要再面臨一次換肝,可是許松發急需這顆肝臟續命,無法再等待,權衡後選擇接受。果不其然,五年後肝病復發,幸運也再次降臨,再度配對另一顆健康肝臟,讓他與鄭主任的友情得以延續。

許松發與鄭紹彬主任有近二十年醫病友情,每次回診除聊近況、調整藥物外,更多的是如老友般的噓寒問暖。許先生回憶術後,鄭主任為了讓他恢復體力,耐心陪伴走路當作復健,許松發感動說:「鄭主任是我的貴人,我很感謝他。」他更感恩兩位無私大愛的捐贈者,每逢春節除夕圍爐,餐桌上總會多擺兩份碗筷,就是要追思、感謝他們大愛付出。這樣特殊的緣分讓許松發很樂意分享他的醫病心得,經常在病友會或等待門診時,跟病友一起「肝之如誼」(甘之如飴)話家常。

現在,許松發更在「器官捐贈登錄中心」擔任器官勸募志工,希望招募更多的大愛器官,造福需要的病人。在病友會裡,每位病友都是一則動人的故事!

病友回診時,鄭主任會耐心的講解他們的身體狀況,並且針對藥物的調整仔細評估。

年僅六歲的倫倫是目前最小的病友,活潑的模樣看不出曾接受肝臟移植手術。

延伸閱讀